聚焦“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双碳”政策延续。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 规划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整体上来看,这样的表述和 2021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基本一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双碳”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双碳”转型。近年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一直得到政府政策和补贴的大力支持,而建立一个高质量高度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则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置条件。一方面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协同,可以引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碳排放问题,可以让企业选择更灵活、成本更低的减排路径,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2021 年 7 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截至 2022 年 3 月 11 日,全国市场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到了 1.88 亿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 3196.10 万吨,大宗协议成交量 15656.36 万吨;累计成交额 81.80 亿元,成交均价 43.51 元/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额15.20 亿元,成交均价 47.56 元/吨,大宗协议成交额 66.60 亿元,成交均价 42.54 元/吨。3 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为 57.60 元/吨,较开市时上涨 12.43%。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后,CEA 价格稳定在 55 元/吨以上。

环保:再生资源将成环保行业的“新主线”(一)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再生资源领域带来发展良机。国家发改委于 2021 年 7 月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 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废纸、废钢利用量分别达到 6000 万吨和 3.2 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2000 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 5 万亿元。在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再生资源领域迎来发展良机。循环经济体系可一定程度上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从“双循环”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内循环效率,同时提升外循环中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减少稀缺原材料的对外依赖。“十三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截至 2019 年底,包含废钢铁、废有色金属、 废塑料等在内的十大废弃物品种的回收总量约 3.54 亿吨,同比增长 10.2%;回收总额约 9003.8 亿元,同比增长 3.7%。资源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体系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从“双碳”视角来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通过减少高能耗的原料加工环节,最终来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循环经济体系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数据显示,以废钢为原料相比以铁矿石为原料炼钢,生产 1 吨钢可以减少约 1.6 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 2020 年废钢利用量约 2.6 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4.16 亿吨。

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环保行业的“新主线”。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废弃的有色金属、钢铁、塑料等资源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回收再生,既可以处置废弃物又可深度资源化提炼,具有资源循环+节能环保双重属性。因此,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环保行业的“新主线”。

(二)资源化将成为危废处置的主流我国危废产生量快速增长,行业空间广阔。我国工业门类全,产废行业多,包含半导体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制药、采矿等新兴和传统制造业。相比一般固废和水废,危险废物具有种类多,处理技术难度高的特点。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危险废物总计 46 大类 467 种。2017-2019 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分别为 6581、7370、8126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26.1%、13.5%、8.8%,近三年增幅有所放缓。随着国家监管政策日渐趋严,我国对危废的认证、统计也将进一步细化,未来被纳入危废进行管控的废弃物可能更多。危废处置量快速攀升,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019 年,我国危废持证单位核准能力是12896 万吨/年,实际收集、利用处置量为 3558 万吨,实际利用率为仅为 28%,表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不同危险废物种类利用处 置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化将成为未来工业危废的主要处置方向。我国危废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监管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危废产生企业和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测算出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进而规划好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量,同时规划出不同行业、地区的投入产出。

行业特性决定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近年来,危废行业受人追捧,许多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凭借资本和技术力量纷纷进入,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龙头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危废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逐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借助盈利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自身融资优势将进行多地域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从危废资源化的企业来看,其上游是产废企业,下游的大宗商品产物也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不会受传统环保行业那样有政府关系和应收账款等问题的困扰,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资源化将逐渐成为主流。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为基准,测算“十四五”期间的危废行业的市场空间,假设到 2025 年我国有 60%的危废(包括新增和存量)进行了综合利用即资源化处理,36%的危废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两种处理方式的处理单价参考上市公司部分项目,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大、中城市危废综合利用(即资源化)有 1400 亿元市场空间,无害化有 1000 亿元的市场空间。(三)再生塑料应用前景广阔塑料应用广泛,亚洲塑料树脂产量占全球过半。塑料以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全球塑料产量稳步增长,2019 年全球塑料树脂产量达到了 36,800 万吨,同比增长 2.5%。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塑料树脂生产地,占全球总产量超过 50%。“禁废令”改变了全球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产业格局。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从全球回收塑料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塑料回收国,对全球废塑料的处理、加工做出巨大贡献。2017 年 7 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我国禁止从海外进口废塑料,我国废塑料进口量断崖式下降。对中国市场而言,改变了鱼龙混杂的进口供应链体系。对全球市场而言,欧美等主要废塑料出口国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废料处理市场,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为固废寻找新的处理市场。

中国废塑料回收率仍有提升空间。我国塑料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销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约 20%,2020 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 7603 万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塑料废弃物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塑料制品回收率不高,2019年仅为 23%, 这与我国塑料制品回收体系的不健全有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废塑料回收模式较为传统、低效,回收过多依赖人力、回收分拣粗放,回收材料品质和数量都难以保证。

两网融合促进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建立。目前国内的塑料循环利用行业长期存在可再生塑料资源分散化和循环再生产业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各地政府积极布局两网融合,协调政府主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实现生活源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有助于我国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发展。

(四)环保进入运营红利期

环保进入运营红利期。整体来看,环保企业业绩表现较突出,部分环保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保板块上市公司和行业竞争加剧等 方面。分板块来看,固废板块增速较快,水务板块稳健增长。环保行业发展模式正由快速扩张的工程模式逐步向稳定经营的运营模式转变,整体运营类业务占比逐步提升,进入运营红利期。河马环保科技:落实资源回收,共赢环保红利

1.资源循环+节能环保

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废弃的有色金属、钢铁、塑料等资源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回收再生,既可以处置废弃物又可深度资源化提炼,具有资源循环+节能环保双重属性。

2.公司情况

2021年公司已全面实行全品类废品分类回收,以及大件家电上门回收,智能回收设备遍布成都各大住宅小区,以整合回收资源为目标,现目前已累计回收废品超1万吨,相当于减碳1.66万吨,超过18万用户积极投递。

居民高度认可废品回收设备,自发排队投递废品,省去回收员上门回收时间,设备立满立清,高效及时满足居民投递需求。

自有超规模打包站,一站式解决上游的供货量,及下游出售渠道,解决传统回收模式痛点,整合废品回收产业链。2021 年公司再生资源业务开展顺利,收入和利润同比均有较大增长。截至 2022 年初,公司在手回收资源规模 20 万吨/年,在建项目合计 58 万吨/年。

环保行业增长空间可以看到千亿元级,存在中长期较好的投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环保市场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会上船,才能扬帆起航。

“秦创原建设高新在行动”

编者按:“原”上风起,科创正劲,西安高新区秦创原建设如火如荼。一年来,高新区坚持以促进“双链”融合为主线,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争当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即日起,平台策划推出“秦创原建设高新在行动”专题报道,以秦创原建设中的高新力量,献礼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西安高新区:聚合全域之力 “垒土”秦创原

秦,是陕西的简称;创,即创新;原,是高地。秦创原,一个志在将陕西的科技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创新高地,在过去一年加速隆起。作为陕西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一年来,西安高新区一路奔跑,聚合全域之力,为秦创原的隆起持续“垒土”助力。
2021年3月,陕西省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建设工作。同年11月,西安高新区出台《关于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发展意见》,将自身定位为秦创原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让“四个高新”与秦创原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年来,西安高新区进一步壮大已经形成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壮大”创新链条,通过打造秦创原“三器”体系,整合各类科创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科创热情,在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成长等环节实现多点突破,秦创原建设成效显著、成绩喜人。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激活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原始创新是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深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问题,以打造秦创原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抓手,以丝路科学城为主承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秦创原建设提供助力。
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高新区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6.4%,提高了0.48个百分点;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提升至81%,较年初提高了4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达到3.02%。

在高强度的投入下,西安高新区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其中,西安奕斯伟与西安理工大学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开展深入合作,成功完成了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核心工艺与控制技术的开发,实现了我国在集成电路硅片制造中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目标;由西安蓝极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世界首台输出功率为30W蓝激光手术设备及RCD-600半自动体外除颤仪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在半导体激光领域自研、自制的重大突破……据了解,过去一年,西安高新区全年技术合同认定额达650亿元,同比增长了41.3%。

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西安高新区还在持续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进一步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2021年,西安高新区共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81个,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3家,创建国际化平台37个。

除此之外,西安高新区还在全面推进阿秒光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将在今年形成以中科院系、高等院校系、省属重点企业系为代表的秦创原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来获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聚焦科研经济“两张皮”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西太路、终南大道西南角,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项目数十栋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内部装修正在紧张进行。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项目总投资88亿元,占地417.84亩,共有各功能楼宇43栋,分为企业总部、人工智能园、工业互联网园、国家电子实验园四个功能区。据了解,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A区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整体项目将于明年全面投用,届时,这里将成为秦创原电子信息产业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全省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示范样板。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是西安高新区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一体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除此之外,西安高新区还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就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诸多探索。如,西安高新区与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校地合作共建工作专班,全面推进三航小镇、空天动力研究院早日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作用;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推进西电大学科技园建设,并试点开展科研人员停薪留职离岗创业,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

作为陕西省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西安高新区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科研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优势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一直是西安高新区完成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课题。

除了不断深化校地一体融合发展,西安高新区还持续扩充硬科技创新要素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引进、培育认定技术经理人216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高新区探索出的技术经理人“1+3”特色服务体系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推广的支持创新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百佳案例。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保障下,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累累硕果。

据了解,2019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产业化20余项,奖补资金超1亿元。其中,中科微精承担的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项目突破了光束扫描技术、自适应定位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近2.11亿元;紫光国芯承担的高性能第四代DRAM存储器项目,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亿元,新增营收达2亿元;中煤科工重大产业化项目助力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

中科微精
聚焦科技企业成长需求
打造滋养创新的“生态雨林”

4月8日上午,秦创原上市企业园正式开工,这是西安高新区支持企业发展的最新举措。
秦创原上市企业园以“总部+研发”为主,亩均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1200万元以上,将成为“秦创原”上市企业集聚高地。
在园区建设的背后,是西安高新区着眼科技与金融互乘放大,为企业发展引来的金融活水。据了解,早在2021年,西安高新区便推动三大交易所驻陕基地及陕西资本服务中心落户,精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一对一”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推出了“秦创原”上市“五专”机制。在该项机制的保障下,去年,西安高新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其中科创板5家。

秦创原上市企业园的建设将发挥一批上市及拟上市重点企业辐射带动的龙头效应,逐步形成“基础研究—科研转化—集群培育—服务输出—智能制造”的融合体系,同时也将带动更多企业享受到金融活水的浇灌。

挂牌上市借力资本市场,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标志,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成长需要更加细致的呵护。

成立以来,西安高新区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全要素、全生态的孵化体系,构建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壮大”的创新链条,为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2021年,为全力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西安高新区制定秦创原西安高新区建设“1+3”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等系列政策,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包含机制、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全方位支持,为企业成长打造出一片土壤肥沃、水汽充足的“生态雨林”。

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持续壮大,全年新增各类企业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超30%达320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874家。

2022年,西安高新区围绕秦创原出台的系列政策所释放效应将进一步放大。“按照相关政策,2022年‘科创九条’预计惠及科技企业6000家、支持金额达9亿元,‘上市十条’预计支持上市企业10家;‘人才十条’预计支持高端人才4000名以上。”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原”上风起,科创正劲,西安高新区秦创原建设如火如荼。2022年,西安高新区将继续聚合全域之力,为秦创原建设进一步“隆起”“垒土”助力,力争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7.5%,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全面建设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高新融媒记者 张静攀)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2017年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三新一高”导向,紧扣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开局,在甘肃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留下了厚重印迹。
  新时代,在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和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甘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西北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陇原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作为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愈加凸显,一幅壮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甘肃初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发展动能加速转化,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大见成效,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后劲正在不断积蓄迸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实现量质双升
  2017年,甘肃省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五年来,甘肃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12个百分点、达到56.42%。
  2021年12月,甘肃省提出,要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和生态,统筹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今年,甘肃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各项既定目标任务,抓机遇、强作为、求实效,经济运行实现起步稳、开门红。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9.1亿元、同比增长5.3%。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是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关键。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难解困,不断强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办事更便捷。全省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至1项,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新办企业半天内可领发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办证慢、多头跑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兰州新区推行“独任审核”,将审批权限充分授予窗口,实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
  服务更到位。在各市州和县区设立101个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代办服务网络。积极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振企业投资甘肃的信心。
  支持更实在。“不来即享”举措不断升级,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一键即享、直达快享。落地实施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74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企业来甘肃投资兴业的信心倍增。截至2021年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203.27万户、同比增长8.87%。
  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支撑不断强化
  近年来,甘肃深入实施交通提升行动,努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五年来,建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443公里,新建铁路1408公里,累计通航城市111座,执行客运航线239条,逐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民航、普通国省干线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引洮供水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全线建成投运。当下的甘肃,基础设施“先行官”的作用愈发突出,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21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208个省列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2059亿元,较2020年增长306亿元,增幅17.43%。
  深化改革亮点纷呈,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初步实现“一号响应”,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办”,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中小微企业在线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甘肃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亮点纷呈、成效显现,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三大空港”“三大陆港”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兰洽会、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加快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目前,甘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境外商务代表处,41家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121个国际营销网点。20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224.4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7%。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肩负的重大使命。甘肃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精准治污,守护绿水青山最美底色。近年来,甘肃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十三五”时期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如今的陇原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多措并举,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近年来,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排查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入河排污口,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母亲河”清水长流,黄河流域甘肃段呈现勃勃生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初步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对7大行业重点控排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全省“十三五”时期碳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甘肃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一起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型、绿色型、效益型增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览芳华[超话]##美文# 人生一世如短暂的花开,终有一日会辞去枝头,留下满地残红。 往日的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今已不复存在; 今朝的古陌荒阡,残阳如血,却
  • 困到模糊突然想起一个事 那晚上写稿子写到心理分析这段,我一下想到了岸见一郎,但其实并不是这句,而是 『人只有在共同体中寻找到贡献感,才能体会到幸福感』 这句
  • 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二十余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昆山安蒂克精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螺纹刀具及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全新的螺纹刀具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螺纹切削解决
  • 看透轮回的本来面目,需要依靠四个不同角度思维模式,应用到心相续,从而瓦解原来心相续对于轮回的四个颠倒的错误知见,达到心相续全新运转,与轮回分手,单方面撕毁与轮回
  • 愿所有人都能头像自由 我也没发表什么言论啊 我就说了句鲜肉月饼好吃 你喜欢传统五仁管我屁事 这追过来说我头像问题 你不觉得你有病吗? 怎么这年头连头像小警察都有
  • 今日碎片.流水账 1⃣️中午吃的西红柿鸡蛋刀削面,对面阿姨给的雾莲,颜色真好看2⃣️3⃣️随时拍的夕阳和树叶,想要找秋天4⃣️马路边拍的落叶 5⃣️听书听到的诗
  • 【四川残联西部复聪基金携手成都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又援助4台人工耳蜗手术】3月25日,在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西部复聪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李小明、成都民生耳鼻喉专科
  • #北棣长赢# [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对于行业小微企业的影响]互联网行业可以肯定的是一群小微企业会倒下去,特别是哪些对于独角兽依赖性很强的一些小微企业。作为行业的巨头
  • 秋意浓 离人心上秋意浓 一杯酒 情绪万种 离别多 叶落的季节离别多 握住你的手 放在心头 我要你记得 无言的承诺 不怕相思苦 只怕你伤痛 怨只怨人
  • 漫步在爱意“宇”宙 烟火星辰般璀璨 想你了刘先生 @摩登兄弟刘宇宁 ʚ❤️ɞ 摩登兄弟 刘宇宁  棚主 宁哥 #刘宇宁故乡的云# / #刘宇宁加盟
  • #AMTRA 公开课#【黄金吊】 黄高鳍刺尾鱼,其体卵圆而侧扁,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前方软条较后方延长,呈伞形。幼鱼及成鱼体、头部及各鳍皆一致呈鲜黄色。 黄高
  • 今天!喜欢喝茶的小姐妹们千万别错过!加拿大最著名的茶品牌David’s Tea,把茶做到上市的就是它了!集合全世界各地的茶品,由茶饮师搭配,创造出了很多款层次丰
  • 漫步在爱意“宇”宙 烟火星辰般璀璨 想你了刘先生 @摩登兄弟刘宇宁 ʚ❤️ɞ 摩登兄弟 刘宇宁  棚主 宁哥 #刘宇宁故乡的云# / #刘宇宁加盟
  • 近日安徽豪州发生一件奇葩的事!一家长一大早送孩子乘坐公交车上学,此时正是上学高峰期,公交车内挤满了学生,出乎意料的是,公交车停靠在一处站台后,就不走了,刚想上前
  • 最近生活好像突然向一个特别积极的方向在变好,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和领导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平衡,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自信。 自己的想法和状态也有了很大转变,更
  • 北京时间9月15日消息,随着约翰-沃尔和休斯顿火箭队在不久将来的分道扬镳,火箭的重建在2021-22赛季前又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层面。根据火箭随队记者Kelly I
  • 【#转发赠书# 】20世纪小说之王,文学读者必然要挑战的文学巅峰萧乾 文洁若经典译本 爱尔兰总领事馆指定版本 大师马蒂斯特绘插画 内容丰富,附送精美赠品 《尤
  • 【#转发赠书# 】20世纪小说之王,文学读者必然要挑战的文学巅峰萧乾 文洁若经典译本 爱尔兰总领事馆指定版本 大师马蒂斯特绘插画 内容丰富,附送精美赠品 《尤
  • Henu Caulfield Joo #美术生[超话]# #美术# #艺考[超话]# #美术生# #马克笔# #马克笔手绘# #高考设计# #川美设计基础# #
  • 如今,房地产市场发展更加理性健康。截至7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图为山东省青州市一处房产楼盘。 王继林摄(人民视觉) 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