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 忏悔品 第六卷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楞严经》虚空大地真心中物
(第二十八段)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见此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云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是正是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棉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何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时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礼佛合掌”,“长跪”而对佛说:世尊!如你以上所说的见闻之性“心”,必定没有生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真性”(“真性”即真如实性的缩称),“颠倒”行事呢?
“礼佛合掌”之“礼佛”:就是向佛礼拜,低头鞠躬,跪拜等,忏悔所造之业,可灭障消灾增加福慧。“合掌”就是肃立、两脚呈外八字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
依《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於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长跪”是诸多礼仪之一,此礼首先是合掌,然后右膝为先,双膝下跪,臀部不可置于脚跟,伸直身体。以示恭敬。
“颠倒”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略称八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凡夫的颠倒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二乘人的颠倒不能证大涅槃。
阿难对佛说:请世尊再慈悲开示,洗去我们认识误区中的“尘垢”。“尘垢”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对心灵造成的污染,使人迷失自性,名“尘垢”。这时如来将金色手臂下垂,五轮手下指,示现给阿难说:你见我“母陀罗手”是倒还是正?“母陀罗手”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是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阿难说:依世间人的看法是倒,而我不知道,这是正还是倒?开了悟的阿难回答问题是不一样了,为避免答错而闪烁其词。
佛告诉阿难说:如世间人以此为倒,又以何为正呢?阿难说:如来将手臂竖起,将洁白细软好似云状般的“兜罗棉手”上指虚空,就是正。佛立即将手臂竖起,告诉阿难说:如以此颠倒,上下首尾一换,世间人就认为这是颠倒,其实这都是妄心分别的作用,“一倍瞻视”。
“一倍”即加倍、“瞻视”是观看。意为众生观看如来将手上下首尾一换,就产生了分别心,以分别心认手的上下颠倒就成为世间人对问题认识的加倍颠倒。为什么是加倍的颠倒呢?因为分别心是假、手的上下颠倒是幻象,也是假,用假的“心”去认知“假”的事物,自然就成了加倍的颠倒。
佛说:你阿难知道你的身体如果与众多如来的清净“法身”相比,就会发现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这里说的“法身”是佛的三身之一,三身分别是:法身、梵语“毗卢遮那佛”;报身、梵语“卢舍那佛”;化身、梵语“释迦牟尼佛”。法身佛就是中道理体,因为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居于常寂光净土,其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表示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由此出。
而“正遍知”是佛陀十号之一:梵语音译作三藐三佛陀,又称三耶三佛檀、正遍智等。指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知晓十法界,能正遍了知一切法,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
佛对阿难说:你们的肉身由于不知法性“真谛”(真理),以无常为常故名自性颠倒。你们再认真观想,你们本来和如来有一样的清净法身被称为颠倒,这颠倒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颠倒?
这时阿难与诸多法会大众“瞪瞢瞻佛”。“瞪瞢”意为目瞪口呆、“瞻佛”是傻傻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佛。“目睛不瞬”:“目睛”即眼睛、“不瞬”即不眨眼。意为呆呆地盯着佛,眼睛都不眨一下,还真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之处。佛看着大家一片迷茫,于是又大发慈悲,哀愍阿难和诸大众,发出响亮的“海潮音”。“海潮音”是以海潮譬喻声音宏大:如海潮满时,所发出的音响,是极雄壮而澎湃的。此比喻佛说法的音声宏大而遍满一切处,令人振聋发聩。
佛以海潮音普遍告诉阿难和法会大众说:各位“善男子”(善男子指持戒修善的人),我常常说,身心所攀诸缘,都是妄心指使,这妄心攀缘的一切法,都是真心所显现。你这身、你这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显现出来的物象。为什么你们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去认同本悟真心所生的迷妄现象,从真空因无明晦暗所生的虚空中,结无明晦暗为色蕴,色蕴物象又夹杂妄想,妄想与色质相合就形成了五蕴身,五蕴身被六识聚缘,在内心动摇不停。
前五识攀缘于五尘色相又令妄心在外境中奔流不息,将这些杂乱的昏扰扰相,认为是心性,其实这个心性就是妄想,一旦将此妄想认为是自己的“心”,就决定会产生迷惑,认为自己的“心”在色身之内。这种迷惑都是由于(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洎”ji:到、及之意。如成语:自古洎今、洎乎近世。这里的“洎”作“及”解。可读作:不知色身,外洎“及”山河。
世人所生之迷惑,正如以上所说,都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虚空宇宙,都是自己的心中之物。譬如澄清的百千个大海,弃而不认,唯认这百千个大海中的“一浮沤体”。“一浮沤体”指海水中起的一个水泡、意为只认这大海中起伏的一个水泡。“目为全潮”:“目”即“眼”、意为以“眼”见到的这个水泡,就认作是百千个大海所起的全部海潮。
“穷尽瀛渤(yíngbó”):“穷尽”意为“所有”,“瀛”译为“大海”、“渤“译为支海。“穷尽瀛渤”是指所有的大海和支海,意为迷者糊涂地认这个水泡就是所有的大海和支海。
佛说:你们的这些认识,不只是单一的迷惑,而是加倍的迷惑。就如我把手一垂,上下颠倒一下,这在自性中本无差别的现象在你们的妄心里就产生了分别相,就不知如来真实意了,如来说你们真是可怜悯者!

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早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征集: 你曾经被别人哪句无心的话伤害过? 有人说自己从小牙齿不整齐,被班上的男生嘲笑“龅牙妹”,至今十几年不敢张嘴大笑; 有人去参加聚会,席
  • 《贤愚因缘经 卷一》(北魏沙门慧觉译、新译圆照法师) 海神难问船人缘品第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此国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自共议言。当
  • 《ll的寒假日记2》 2.1 有俺妈在 过年家里就必须得有过年的亚子 2.2 如果化了妆又没出门那就。。。 2.4 美女 落日 俺都爱 2.5 和洋宝 我也很爱
  • #TFBOYS电影连播云合体# 实事求是的讲,TFBOYS这个组合算是比较成功的,几个少年模仿当年的小虎队,又唱又跳,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组合解体后,三个
  • #肖战[超话]##肖战肖春生# xz#肖战梦中的那片海# ✦─────❣️ʚ ɞ❣️─────✦ 幽幽听风声, 回忆嵌在残月中, 沉思痴人梦, 今
  • 沈娴穿越成了一个傻子,被赶出家门、毁去容貌不说,肚子里还揣了个崽!丈夫另娶新欢当日,她登门贺喜,狂打新妾脸,震慑八方客。没想到新妾处处跟她飙演技—.—弱鸡,就凭
  • 刚看到一个让我十分头疼的提问:定了5+26a+5的中空玻璃,结果商家做成了5+20a+5,现在只给退差价,我应该让步吗??哎…这位盆友,让步对你来说可能都不够啊
  • 我本来年后就要辞掉现在的工作 新的一年不想再这么安逸了 想学点东西或者尝试换高薪的工作 但我上司前几天给我涨了工资 然后我日常总觉得自己做事很大条 前阵子差点
  • 刚刚在看浙江绿城09的名单,看到一个叫做郭冠宇的球员,来自河南,记得恒大足校091队里面也有一个叫做郭冠宇的小球员,非常有特点的球员,脚下活儿很细,也是来自河南
  • #聚焦菏泽党代会# 【菏评】五年奋进一路歌 砥砺前行求突破——写在菏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过去的五年,是菏泽励精图治
  • 小S徐熙娣发文感谢好友阿雅来上她的新节目,并表示:“我們已經到了就算不說話也很自在的程度,所以節目可能有很多沒說話的時刻,應該收視不會太高,因為我們都太放鬆了!
  • 【一些追星史】 电视打开了我追跑男的大门 邓超打开了我认识养米的大门 跑男打开了我追快本的大门 快本打开了我追三生三世的大门 三生三世打开了我追养米的大门
  • 158cm的女生怎么穿出气质?跟着这样穿试试看!
  • #鹿晗[超话]#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闪光点,也许这个点在你自己看来很平常的事情,有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就会放大数百倍。希望我喜欢的人一直让我知道他在,希望在那个安全没
  • 世上总有最佳损友,只是时过境迁,最后陪在你身边的不是最初那一个。#庚澈#谢谢老少年们曾经美好,当年的我,初心是要做如庚哥善良澈哥真挚的人,如今依然问心无愧。在世
  • 被邱礼涛的反派BOSS痴恋男主伤害两次后,我猜走私案的幕后军火商一定少年时期就和周正礼认识,而且会单方面认为自己和他关系密切,其实对阿礼来说BOSS只是一个普通
  • 手相学识:感情线生出较多细小分叉线纹,如同麦穗一般(如图)。这种感情线代表的含义非常不吉利,不仅性格多变,不稳定。并且对爱情的态度过于随性,就算结婚了,也会保持
  • 短线追涨操作技巧,快速获利方法! 1、追涨强势股 追涨在涨幅榜、量比榜和委比榜上均排名靠前的个股。这种股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行情,是投资者短线操作的重点选择对象。
  • 国家强大,就有足够的自信用简约而浪漫方式去展示独特的见解,不必以人山人海的宏大来助力气势,而是以简代繁诠释“一起向未来”,诠释“团结和爱”,诠释“美美与共,各美
  • 220220 #EXO[超话]# #金俊勉[超话]# #SUHO# EXO_NEWS_JP @ EXO_NEWS_JP 推特更新1P 【EXO-L-J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