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376頁若能計三寳     常住同眞諦
此則是諸佛     最上之誓願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以如來最上誓願而發願者。當知是人。無有愚癡。堪受供養。以此願力功德果報。於世間最勝。如阿羅漢。

378至379頁,世尊是義云何。持戒毁戒有何差别。佛言。唯除一人。餘一切施皆可讚歎。純陀問言。云何為唯除一人。佛言。如此經中所說破戒。純陀復言。我今未解。唯願說之。佛語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其餘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讚歎獲大果報。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言。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悪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一闡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不肯發露。於彼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毁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唯除如此一闡提輩。施其餘者一切讚歎。

379至382頁,爾時純陀。復白佛言。世尊。所言破戒。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誹謗正法。如是等人。名為破戒。純陀復問。如是破戒。可拔濟不。佛告純陀。有因缘故。則可拔濟。若被法服。猶未捨遠。其心常懷慚愧恐怖。(欲知全文自行閲讀)

400至401頁,世尊實無有病。云何默默右脅而卧。諸菩薩等。凡所給施病者醫藥。所得善根悉施眾生。而共迴向一切種智。為除眾生諸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妒悭吝。姦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憎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悪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随教誨。親近悪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與悪欲。貪於悪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喜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簦瞢。心缘異相。不善思惟。身口多悪。好喜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虚。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業障者。五無間罪。重悪之病。報障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誹謗正法及一闡提。是名報障。如是三障。名為大病。

402頁,世尊。菩薩摩訶薩修菩提時。給施一切病者醫藥。常作是願。願令眾生永離諸病。得成如來金剛之身。有願一切無量眾生作妙藥王。斷除一切諸悪重病。願諸眾生得阿伽陀藥。以是藥力。能除一切無量悪毒。又願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疾得成就無上佛藥。消除一切煩惱毒箭。有願眾生勤修精進。成就金剛之心。

415頁,迦葉。我今實無一切疾病。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久已遠離一切病故。

418至420頁,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缘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難治。若有瞻病随意醫藥。若無瞻病随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若有聲聞缘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意醫藥則可令瘥。若無此三則不可瘥。聲聞缘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法已。即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不聞法能發心也。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意醫藥。若無瞻病随意醫藥皆悉可瘥。有一種人亦復如是。或值聲聞不值聲聞。或值缘覺不值缘覺。或值缘菩薩不值菩薩。或值如來不值如來。或得聞法或不聞法。自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有人。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怖畏。或為利養。或為諛諂。或為誑他。書寫如是大涅槃經。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說者。

420至421頁,迦葉。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堕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麒麟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眞是麒麟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从善者吾近之,从恶者吾远之;百年养善不足,一日毁之有余;行善不必人知,积德无需他晓。也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人,不急躁、不抱怨,温
  • 小小公厕,方寸之地,系着民生,连着文明,为进一步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贤县卫健委因地制宜,让新冠疫苗接种点的移动公厕发挥“余热”进行改造升级后为“金花节”现场配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
  • #电视剧爱情而已[超话]#[微风]#吴磊电视剧爱情而已#熬了夜把更新出来的六集都追完了,感觉心被燃起来了,这部剧有热血、有激情、有梦想、有热爱,更有爱情,磊磊演
  • ”我说: “哦亲爱的圣诞老人,我的旅程已近尾声,我只还须在这座城里办事,这里有骄傲的好孩子。”我说: “那个小袋子, 它在这里:苹果, 核桃和杏仁虔诚的小孩喜
  • 21、对一个人好并没有错,但也要分人,看值不值得,不要让自己只剩下善良。再好的关系,在金钱面前,也会瞬间崩塌 1、别人说你好的时候别往心里去,否则说你不好
  • 3月26日,儿子陆先生表示,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酷爱摄影,用手机扫码随时“扫墓”让他的艺术人生,得以用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宋徽宗酷爱书画,自创一种书法字体
  • !!
  • 一切都只在淡然之间,这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升华#法国疫情# 截至到三月二十七号,法国卫生部通过测试新确认7例新冠感染者,比7天前的确认人数减少1 463例。5、
  • #刘基贤[超话]# #基贤的时光胶囊# (part 1) 红头发美死 160327 •✈️仁川入境(p1) 170327 •官推更新:请看看不会自拍的二人
  • 用Schimmel Stopp(除霉菌喷剂)市场上的除霉剂原理都差不多,都是用氯水,区别在于浓度和调和剂。#祛除霉菌# 霉菌(德语叫Schimmel)是居家常见
  • #青钰雯[超话]##青钰雯# ❤️#发光吧!青钰雯!# 2022 0108 快口袋房间更新✨1⃣️不知道最近为何这么失眠 困得流眼泪 但就是无法入睡 准备今天开
  • ——余光中《诀》3.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 ——王小波 《我在荒岛迎接黎明》20
  • 写了这么多我也依旧不会改变我的理性选择,就像哪怕之前和嫂子聊天的时候,我非常赞成她的想法,但我依旧不会改变我的行为一样,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是对于我而言,我清醒
  • 终有一天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而你却认真了一辈子!终有一天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而你却认真了一辈子!
  • #韩娱跳蚤市场[超话]#出这些或换stayc黛1裴秀珉和newjeans鲸1金玟池minji台历自拍 可多换一目前日专单封恩卡在途 07贴纸怜在途 需等 收需要
  •   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以中日龙、贽丰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以江山重工、中基创展为代表的重大成套设备制造,以博亚精工为代表的智能测控装备制造,以五二
  • [鲜花][鲜花] ​​​本肖战粉丝小飞侠,觉得肖战好帅!期待肖战盛阳!
  • 要想摆脱出名焦虑,要点有三:一是要有宏观视角,只要能够俯瞰人生,就能明白人只是宇宙微尘的道理,再大的名声最终也会灰飞烟灭,到了地球热寂之时,什么也不会留下。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