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第七十二段)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遍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祥,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篇讲的是“觉大”:讲觉大的性质和意义。“觉”指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大脑)、感觉、知觉、觉察、醒悟、觉悟、觉醒,最终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是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而有知觉的新状态。
“觉”主要分为感觉和知觉两大类:感觉是能觉、是“心”的功能;知觉是所觉、是“心”的作用。此二觉能认识善恶诸法,分辨佛魔正邪,受六识心的支配,是六识心的作用。追根溯源,“觉大”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有。
佛说:阿难!能见和所见、能觉和所觉,各自都没有单独的(自性)知觉性,此能见和所见、能觉和所觉,是依色尘外境和非色尘之虚空相而显现其功能和作用。如你今天在祇陀林,早晨看见光明、晚上看见昏暗,到半夜时,有月亮就有光明、没有月亮就是一片黑暗,能看到光明和黑暗等现象的,是你的所见,所见的现象通过分析,才能产生辨别,可知“见”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
那么这个“见”,是与光明和黑暗相同呢?还是与光明、黑暗、虚空并为一体?或是不为一体?或是同?还是不同?或是异?还是不异?阿难!此“见”如果与光明、黑暗、虚空原为一体,“见”就成了光明、黑暗、虚空、如此就没有“见”了,没有“见”了,那么所见和能觉这二体都消亡了。而光明与黑暗这两种现象是此消彼长的,有黑暗时就没有光明、有光明时就没有黑暗。如与黑暗为一体、“见”就会随光明的消失而消亡;如与光明为一体、“见”就会随黑暗的消失而消灭。这不论是与光明为一体、或是与黑暗为一体,“见”都消亡了,如此用什么来见光明见黑暗呢?
如果光明黑暗殊途相异,各是各地,明生暗灭、暗生明灭,明暗都在生灭中,但“见”没有生灭,那么这有生灭和无生灭又怎能成为一体呢?如果这“见精”,“见精”之“见”、是能所二见;“精”是觉知。如这见精(觉知)与黑暗和光明不是一体,那你离开“光明、黑暗、虚空”时,再来分析这个“见元”,是个什么形象呢?
“见元”指的是能见能分别的见觉心、此心是无形无相的。见元“心”离开光明、黑暗和虚空时,那里还有个见元“心”呢?这不就同兔子本来无角、乌龟本来无毛一样,见元“心”也就等于兔角龟毛一样,成了本来就没有了吗?如果真没有了,人就如同草木一样,毫无知觉了,还谈什么见与不见呢?
“光明、黑暗、虚空”是三种不同的现象,这“见元”“心”从何而立?光明与黑暗又是相反的,怎么能相同呢?离开这三种现象,见元“心”就没有了,见元“心”都没有了,一切都不能辨别了,还有什么异或不异呢?虚空和见元“心”是没有边际可分的,虚空广大无边,所以没有边际;见元“心”同样是广大无边的,也是没有边际。它们都没有边际可分这一点是相同的,为什么要说它们不相同呢?见到光明或见到黑暗,是光明和黑暗在交替变化,而觉知性“心”是没有迁移改变的,光明来时能觉知光明、黑暗来时能觉知黑暗,这就是觉知“心”与光明和黑暗的差异,为什么要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异呢?
佛对阿难说:你再仔细观察、微细审祥、细审细观,光明从太阳来、黑暗从月黑夜有,通达是虚空、壅塞归于大地,能见这些境界的见精“觉知”,是因哪种状况而出现?见觉“心”与虚空,一个是精神、一个是非精神,二者是不能和合在一起的;这个见精“觉知”,不会是自己生自己吧?其实这个“见、闻、觉、知”之本性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的如来藏。应当知道,这广大无边不动摇的虚空、和有动摇的“”地、水、火、风、觉”合称为六大,其体是性真圆融的如来藏,是本无生灭的。
佛说:阿难!你本性沉沦,不能悟解这“见”能见和所见、“闻”能闻和所闻、“觉”能觉和所觉、“知”能知和所知,原本就是如来藏。你应当再仔细观察这“见、闻、觉、知”,是生还是灭?是同还是异?是不生?还是不灭?是非同还是非异?这些都是由于你不曾知道,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觉明”“觉精”就是如来藏;“性见”明见“都是从如来藏所生。本性的见觉“心”是光明彻照,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是随众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显现其“所知量。”“所知量”意为所知道的“知识量”有多少:比如所知道的知识限于世间法,显现的就是凡夫所知量;如限于四谛法,显现的就是小乘法的所知量;如果是四摄六度法知见,显现的就是大乘法的所知量。这些所知量都来自于如来藏。所知量有高低多少,而如来藏是没有高低多少的,是遍满一切处的。
如以“一见根”,见周遍十方的一切法界,“一见根”之“见”、是能所二见;“根”是能所二见之性、其性即如来藏。意为以此能所二见之性,可观见整个法界。凡是能听、能嗅、能尝触、能觉触、能觉知,这所有的功能,以及色尘(物象)和觉知,它们的共同体则是“妙德莹然”。“妙”是妙法:妙法为无上菩提;“德”是福德功德二俱圆满;“莹然”意为光明自然。这二德圆满的无上菩提,光明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名如来藏。
那么如来藏有方位住所吗?能找到吗?回答是:如来藏没有一个固定的方位和住所,但却又无所不在,要找到它,可依循众生的业力去发现,业力所生的一切业缘(善恶诸法)和业境(一切现象),都出自于如来藏。
佛说:世间人无知,迷惑颠倒,认为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觉大,是因缘和合而成、或是属于自然性的,这都是用六识心在分别计度,妄加推测,但有“因缘”“自然”的言说而已,这些言说,犹如戏论,无一真实,于自性本体中,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1、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

2、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3、心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

4、人生不懂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6、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7、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8、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0、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1、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

1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3、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4、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5、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6、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17、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1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22、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23、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24、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25、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6、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7、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执念而已。

28、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9、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0、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31、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2、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34、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35、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6、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学会放下。

37、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8、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9、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0、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4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4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3、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5、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46、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7、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4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4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50、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5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2、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53、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4、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5、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56、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57、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

58、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60、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61、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62、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63、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64、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6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6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67、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68、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69、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70、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1、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7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7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7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6、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77、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7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8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1、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心三藏是实相

一心三藏是实相,空是不空不空空,识迷无因,妄无依,真本有,何待证?妄本空,何须灭?转迷为悟当下极乐,万法是我究竟佛果。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这是讲笑话。室罗筏城里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早晨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那个人长得很庄严,他看镜子里的人有脑袋,所以他自己以为脑袋没有了,发狂到处乱跑。这个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发狂乱跑啊?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他自己迷惑颠倒了,其它没有任何原因啊,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呀。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妙觉」就是讲真心本觉之妙。妙在哪里呢?以寂净之体,当下就本具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十法界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当下就是无形无相之寂净本体。

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它可以现空现有。妄是什么?当下就是真。真心随妄缘现妄,随真缘现真。所以演若达多照镜子,那个镜子是不是妄缘呐?他把里面那个东西当真了,把自己这个真实的东西反而当假了。

所以佛在这里讲「妙觉明圆」,是接着前面三个如来藏来重复肯定。「明」就是明明白白,妙就妙在三个如来藏是一个东西,无量万法是一个念,把一切的真妄统统包含在内。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既然知道妄,你还查什么其它因啊?在《楞严经》许多地方显示出这个意思。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许多废话讲啊?你还找什么因啊?

前面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十五个法的时候,任何一个法有没有找出一个所因啊?没有啊。找到一个所因,它就已经是心外之法。所以前面把二十五个东西我们统统归纳为「性二十五真空,性空真二十五」,是不是这个道理?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自诸妄想,这是由于一切的妄想。展转相因,是万法万相。这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那一个法,那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另外一个法。

都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在反复地妄想执著,而有万法万相。从迷积迷,也就是从妄想积妄想,始终没完没了地在分别执著。以历尘劫:「尘劫」就是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间空间必有万法。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佛有再大的智慧、再大的神通、再大的法力,他也不能代替众生解脱,他只能把真相真理告诉众生,佛只发明,解脱要靠大众。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识迷无因,就是明白了这个无明没有因。既然无明没有因,妄想有没有所依啊?

无明没有根,无明也没有生,需要你去灭吗?你知道了无明,你当下即已解脱。所以这里讲妄本空,何待灭?这是不是讲不历修证呢?真本有,何待证?它本来就是真,要你去证干什么?

这就是一步登天的圆顿大法,也就是解释《法华经》和《楞严经》上,为什么修行人没有离开讲经堂而当下成就。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证到菩提的人,佛这里打了个比喻,就像清醒的人说梦中的事情。你即使心里再怎么样精明,有什么办法能把梦中的事情拿出来给人家看?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梦中的东西为什么拿不出来啊?它本来是虚妄的,它没有根本。梦中生了个儿子,你能不能抱出来给人家看啊?抱不出来。他本来梦中变出来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哪有演若达多自己身外的什么原因叫他发狂乱跑啊?

也并不是镜子里的那个人叫他狂走,是通过他看到镜子的那个因缘而引发了自己的这个狂心,这个狂心是不是也是他自己?这个时候就现狂,并没有其它的因缘。那个狂走就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本性。因缘现前了,这个法就现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还有交到了新的朋友 他们太好啦 总是能够鼓励我 帮助我 那就祝我们平平安安啦 重庆的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束 已经看见很多重庆的大学准备放寒假了 医专没风 反正
  • 我经过重新调整状态,也做了一定的调研,认为xx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并且我也很感兴趣的行业,贵公司各方面也和我的个人追求蛮匹配的,希望可以有一个面试的机会/非常感谢
  • 这个大衣大家真的可以认真关注一下,本期我的外套no.1,只要你肯上身就知道这一定是你的衣服!而手感又厚实,压手感十足,最后我想说,真的即使几年后也依旧时髦~~
  • (八)病例41(系11月8日通告发布的10名阳性病例的密接人员,与病例38、病例40同户)11月5日11:40从桃源乡岔冲村家中步行到本村孔某某家就餐;12:3
  • 比如说你家里下水道堵啦,或者冰箱坏啦,或者你想找个家政,家教,保姆等等,平台出现之前你是不是得去人才市场,或者是找关系,或者是去找大家上的小广告等等,既浪费时间
  • #历史上的今天#【加菲猫39岁啦】它是一只喜欢吃人类食物的胖猫;它懒惰又自恋、爱说风凉话;作为宠物,很多[鼓掌]时候它却成了家里的主宰……为什么这只猫,依然得到
  • 当然我也可以说董卓是挑挑拣拣着讲的,不会跟孙女透露残酷的部分,或者说他恰好就只跟董白讲了那么一次,可是这样一来,在作者菌先前的塑造下,又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了。(m
  • (阳华妈妈说了,阳华平时在家可是什么都不做的啊,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不仅去上班了,还买菜做饭把家打扫的一尘不染)之前一集,阳华已经在公司餐厅吃了午饭,秦施一个电话
  • !!
  • 陆亚飞这个人物形象很鲜明,从小在父母寄望之下成长,一路上严管严教牺牲了自己很多东西付出了多多少的血泪,一步一步走到了高管的位置,她深暗人性之恶,深懂生活之难,深
  • 奉上小羊蛋糕(四舍五入也算是同款了hhh)ps:这次我跟你的生日只差3天哦,就一起过了吧2022.11.28 oceanstarry你好可爱啊易烊千玺同学
  • 答案都是肯定哒~[星星]站友们cue小v说粤语,小v说自己不会,弹幕说“和你老大学去”[星星]接上一条,今天小v说了好多次撒老师是他的老大[星星]热心的站友竟然
  •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太开心]有单纯的抉择就不
  • 但这个例子偏偏又同时说明用三段论更容易发现“后发优势理论”有什么逻辑推论上的问题。所以这个段子只能证明用三段论反而更用容易进行经济学分析,因为我们可以更容易发现
  • 他做的了好多好多可可爱爱的小表情,我本人是认为楠楠小朋友在日常生活里也这么可爱的!我很幸运能够与你们相遇,我很开心,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和你们携手共进 盖盖的姑姑
  • !!
  • 进公馆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别的地方看到了你的美貌嘶哈嘶哈[舔屏]179的健身程序员诶拜托[舔屏]公馆的腹肌担当,成熟可靠,很多时候莫名有种男妈妈感,和艾佳姐姐因为对
  • 12. 日本时隔8年重修ODA大纲,拟大增对亚太国家基建援助。12. 日本时隔8年重修ODA大纲,拟大增对亚太国家基建援助。
  • “烘培、巧克力在美的表达上更浓烈,也更艺术化,”她回忆道,“去法国前,我把食物当作是实践理想的‘捷径’如今却成为了归宿。“雕塑、工艺品,太高大上了,”她说,“食
  • #扶摇先生##涨停板寻妖股##财经##复利思维日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今日大盘出人意料的强势,不仅站上了下图中的白线,下午直到去摸高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