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北京,看着病床上的女儿,父亲近乎哀求:“别练了,再练腿就没了!”女儿却坚定地摇头:“国家需要我,废了这条腿我也要顶上!”

1980年至今,从冬奥会参赛到领奖台,中国人用了整整12年,而为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名叫做叶乔波的女子,竟不惜废掉自己的一条腿——

40年前,不到13岁的叶乔波特招进入八一速滑队。

当时,滑冰与滑雪在我国还属小众项目,不管是待遇还是训练条件都非常艰苦。

没有室内冰场,为寻找可以尽早上冰训练的地方,不到13岁的叶乔波和队友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里,辗转黑河、嫩江、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地,哪里最冷,哪里有冰,他们就去哪里。

北方室外五六级的寒风,往往刚到了地方,就被冻得没了知觉,每堂课一滑就是3个小时,对只有13岁的她,无疑是一场精神与身体地折磨——

“那时我年龄最小,几乎每天都是哭着训练。”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早上起来被子上都是一层霜,冰鞋冻在地上,拿不起来。”

所有人都以为年龄最小的她会第一个放弃,却没有想到,她却是最拼命的那个——

教练规定做500个深蹲,她偏要做1000个;
规定在冰上划100圈,她就要划200圈;

每天从早到晚8至10个小时的训练,几乎贯穿了她21年的运动生涯。

努力从不辜负有心人——

1991年,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500米比赛中,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征的她,便勇夺世界杯金牌;

同年3月,她在德国因策尔获得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5枚银牌,被外电称为“中国的银姑娘”。

可荣誉和金牌背后,无人知晓,此前的一次训练中的意外受伤,让她的膝盖患有严重地积水和囊肿,为了不耽误比赛,没有随行医生的她,只能给自己针灸,在腿上扎了100多针,才能勉强站起。

1992年2月,法国,叶乔波终于踏上梦寐以求的冬奥会赛场。

在擅长的500米速滑比赛中,她由外道滑向内道实施超越时,由于内道选手没有按规则让道,两人的冰刀和身体先后碰撞两次,最终叶乔波以40.51秒获得该项目银牌,收获我国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

在她并不擅长地的1000米比赛中,拼尽全力、带上出战的她,仅差0.02秒再次惜败。

这两枚银牌,却是中国速滑运动了不起地突破,更是中国体育冬季项目地里程碑,更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冬奥会赛场上升起。

可对于把祖国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叶乔波来说,接连错失两枚金牌,让她难以释怀。

她暗下决心,这一次,她一定要夺得金牌!

那一年,她28岁,是一名别人眼中的“老将”。

而多年超负荷的训练,早已让她的膝盖残破不堪——

左膝半月板破损严重,两侧韧带断裂,软骨脱落……

“你已经不能再比赛了!”

但是医生的劝告却阻挡不了一个老兵对于金牌的执着、对于祖国的信仰,叶乔波选择继续战斗——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前夕,叶乔波接受了膝盖手术,取出了5块碎骨。

但为了不耽误训练,手术后第二天,叶乔波就不听劝告下床一瘸一拐开始训练,隔天护士就抽出一大吸管脓血,再用厚厚地绷带强行将膑骨复位。

钻心的疼痛,痛苦的复健,让她连一次全蹲都无法完成。

看着病床上的女儿,父亲第一次对乔波说出了“咱别练了,身体要紧。”

但这一次无论是谁来劝她,她都要坚持训练。

叶乔波说:“国家需要我,我就要毫不犹豫地顶上,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努力,我责无旁贷。”

1994年2月19日,叶乔波在擅长的500米比赛中失利,无缘前10名。但几天后,她再次上场,咬牙完成了1000米比赛,并获得一枚铜牌。

“为了这块铜牌,我宁可让这条腿废了!”

叶乔波后来说,她不仅是一名运动员,也是一名军人,在最后的战役中,就是要用生命去完成使命,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无悔的信仰。

1994年6月5日的退役晚会上,30岁的叶乔波坐在轮椅上哽咽道:

“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对得起我的祖国。”

太史公记:自1992年叶乔波实现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后,时隔了二十二年的历程,由张虹代表中国获得了第一枚速度滑冰的奥运金牌。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让中国速度滑冰在世界冰坛上崭露头角。
尽管从未在冬奥会上夺金,但叶乔波却始终是中国冰雪运动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那朵铿锵玫瑰!
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在她的故事里,有的不只是那些永不褪色的历史瞬间,还有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永不退场的“乔波精神”!
的确,体育竞技,意味着无限的希望,更充满着无处不在的残酷。
可是我们依然佩服并尊重每一个为梦想拼尽全力的灵魂!
生活中亦是如此,成功,是每个人的渴求,但前进的路从来都不平坦。
只有从不上战场的人,才不会输。
请记住,人生无惧失败!因为英雄,不只是跑得最快、打得最好的人,更是面对挫折和失败,仍旧敢于挑战自我的人,不是吗?

【冰雪之上,绘五环之光】
【艺境观象】 

在9.6cm×11.1cm这巴掌大小的画面中,冰封的冬季,冰面上有的人弓着背轻盈飞舞,有的人略显拘谨地调整着身体重心,八路军战士和百姓们一起溜着冰,冰刀划过的道道痕迹仿佛轻快的旋律,是生命的礼赞。版画家刘岘于1941年创作的这幅《延安溜冰》,刻下冬季生机勃勃的运动场面,刻下延安军民生活的瞬间,大胆别致的构图,富于变化而颇具装饰感的线条,细腻而又声声啄木,唱出艰苦岁月里欢快的生活之歌。

在近日举办的“迎冬奥·美在逐梦”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美术作品展中,这件版画作品尺幅最小,却在刀笔中寄托着溢出画面的饱满情感。

体育从人类劳动中诞生,是人们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塑造品格、愉悦精神、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发源于古希腊文明的奥林匹克,已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中国人的奥林匹克梦想由来已久。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风尘苦旅独闯奥运;1984年,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此后,中国健儿不断地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以傲人的成绩使中国成为无可争议的体育大国。2008年,盛夏的北京,百年奥运,一朝梦圆。那一刻,奥林匹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2022年2月4日,奥林匹克圣火将再次在北京点燃,北京将成为全球首座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经提到,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体育和艺术的融合正是“力”与“美”相互交融的完美例证。

2017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邀请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顾拜旦塑像,这件《微笑的顾拜旦》落成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也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呈现。雕塑中的顾拜旦,胡须微微上翘,眼神中充满温暖。巴赫曾说:“我最喜欢这尊雕像的笑容,顾拜旦的笑容既充满活力又透出一种坚毅,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

160余件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经典佳作,创作时间跨度长达80年,通过“力”与“美”的创造,弘扬着奥林匹克精神。“这些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充满了体育的力量,也充满了美的创造。”吴为山表示,美术作品生动、立体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当代中国形象,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故事,谱写着“力”与“美”的华章。

雕塑《走向世界》中坚韧的竞走运动员意气风发;中国画《决战之前》再现了中国女排以拼搏奋斗抒写“振兴中华”的理想;雕塑《挑战》捕捉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运动员奋力掷出铁饼的瞬间,高扬的手臂,挥洒激情的瞬间,奏响了顽强不息的生命强音……这些奥林匹克竞赛中的拼搏身影,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从黄胄的《打马球》、刘开渠的《踢毽子》、朱成的《千钧一箭》,到冯杰的《征服珠峰》、李宏钧的《全民健身 律动中国》,体育运动之美从未离开艺术家们的视线。通过作品,观众不仅能够看到“力”与“美”的相融,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心中对人类体育运动之美的崇敬之情。

许海峰、李宁、邓亚萍、刘翔、郎平、罗雪娟……专注于“人物肖像”的摄影师逄小威拍摄的30余幅奥运冠军组像足足占据了展厅里的一面墙。黑与白之间定格的那一张张冠军的面庞,震撼人心,仿佛构成了一面民族精神之墙。“从这些肖像中可以看到体育人眼神中的一种坚定,一种清澈,还有对于生活的热爱。”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冠军张湘祥在摄影作品前驻足良久。

“冠军,能在这张画前合张影吗?”有人拉住了张湘祥,在一旁悬挂的正是艺术家尚可为他创作的画像。几天前,在“为奥运冠军画像”活动中,艺术家李洋、尚可、黄华三分别为王丽萍、张湘祥和高崚三位奥运冠军创作了肖像,以中国画的灵动笔触展现出奥运健儿的飒爽英姿和精神风貌。

除了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带着乡土味儿的民间剪纸和农民画,展现着百姓日常喜气洋洋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景,为观众津津乐道。

出身于剪纸世家的郭爱仙是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奥运团花”系列剪纸单纯质朴,古拙而浪漫,因有着对称美和秩序感,“简中求繁,繁中求韵”,让人仿佛正透过万花筒,看着缤纷的图景。冰球、花样滑冰,还有钢架雪车呢,她用一双灵巧的手为时代鼓与呼,剪出了一个多彩的奥运梦。

踢毽子、赛龙舟、舞龙灯、赛马……这些极富中国特色的民间游艺、竞技活动在作品中好不热闹,“全民体育”凸显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创新,也向多元文明的世界展示出自信、自强的中国形象。

作为“为奥运喝彩”艺术写生团团长,艺术家何加林从写生团成立之初就时刻关注着北京冬奥会,多次携写生团前往北京首钢冬奥组委所在地、张家口冬奥会比赛场地等进行写生采风。“当时遇上寒潮,张家口的最低气温有零下34摄氏度,但大家依然满怀热情,用画笔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威。”何加林介绍,艺术团不仅举办了“百名画家画冬奥”活动,同时在“奥运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通过讲座宣传体育文化艺术,让师生感受别样的冬奥文化体验。“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参与到冬奥题材、体育题材的美术创作中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次全球体育盛会,更是多元文化绽放、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相约北京,待五环之光再次绽放,让我们共赴冰雪之约。

来源:光明日报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第一章:为什么是“0”

温室气体会大量吸收和捕获大气中的热量,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而且还会长期就存在大气中,因此要实现“近进0‘’排放。

额外的热量会产生连带效应,风暴会越来越猛烈,火山会变得频繁、更具破坏性,海平面会上升并且对动植物、粮食种植、海产品造成大量减产。

全球升温1.5摄氏度和升温2摄氏度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是33%,而是近100%。再上一个冰河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
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变得跟新冠肺炎一样致命。而到2100年,它致命性会是该流行病的5倍。

第二章:艰难之路

化石燃料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到基本已经察觉不出它的存在。衣食吃住行基本都有化石燃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低廉到比苏打水还便宜。

只有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甚至要比化石燃料还低,才能有助于实现净0排放的目标,而且从一种依赖能源过渡到另一种能源,过程起码需要几十年,能源转型是个漫长的历程,而且是个艰难的过程。

第三章:气候对话中的五个关键问题

用更详细的数字来让人去更好理解气候问题中的一些数量。

全球每年51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就等于51千兆吨;
交通运输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16%,而水泥和钢生产的温室排放量达到10%;
世界最大的中国三峡水坝生产220亿瓦特电量,全球一年需要5000兆瓦特;
化石能源每平方土地产生功率500−10000瓦特,而水能太阳能只有5-20瓦特;
清除一吨碳的花费约100美元/年,意味着要利用直接空气捕获技术解决气候问题,每年至少需要5.1万亿美元。

第四章:电力生产与存储(总排放量27%)

燃煤发电(40%)和石油、天然气发电(26%)占比已经30年不变,减不下来的原因还是因为化石燃料太便宜,目前来说是对许多国家是最经济的选项。

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间歇性资源,但我们对用电却是非间歇性的。间歇性,电力储存和电网输送都是推高成本的主要力量,因此还需要一些新的清洁电力发明。

作者介绍了生产“零碳”电力,有:核裂变,核聚变,离岸风电,地热。在电力存储方面有:电池,抽水储能,热能存储,廉价氢气。其他创新:碳捕获,节电。

第五章:生产和制造(总排放量31%)

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的高楼大厦和桥梁等都需要巨量的钢材和混泥土。

每生产一吨的钢就会产生大约1.8吨的二氧化碳,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生产大约28亿吨钢,也就是说仅炼钢就释放了50亿吨二氧化碳。

每生产一吨水泥就会产生一吨的二氧化碳,2021-2050年全球水泥产量会小幅上升,然后回落到每年40亿吨左右,等于每年释放了40亿吨的二氧化碳。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生产工艺,开发“零碳”制造方法。

传统的水泥生产是把石灰岩与其他原料焚烧得到需要的钙和多余的二氧化碳。新的生产一:把回收的二氧化碳注入尚未使用的水泥,大约能减10%。二:用海水和发电厂捕获的二氧化碳生产水泥,但还是理论层面。

传统的钢生产是高温冶炼铁矿石释放氧,焦炭释放碳,碳跟铁结合成钢,剩余碳与氧产生二氧化碳。新的生产方法:电气化,用电力代替化石燃料。清洁电力还可以来解决塑料生产。

但电气化使用的清洁电能又回到第四章的电力的生产。

第六章:种植和养殖(总排放量19%)

食用类动物的饲养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排放的是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高260倍左右。每年排放量相当于70亿吨二氧化碳。

到2100年,全球人口规模接近100亿,到21世纪末将增加40%,但所需食物增加远远不止40%。假设还继续当前生产方法,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三分之二。作者提出针对肉食的方法一:植物基人造肉,二:实验室内培育肉类,三,减少浪费(废弃食物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甲烷)。

植物生长需要氮,施肥所含的大部分氮有些会以一氧化二氮逃到空气中。一氧化二氮还没有相应的碳捕获技术,所以化肥目前还没有任何实用的零碳替代品。

森林砍伐占农业排放温室气体的30%,而且再植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似乎被夸大了。

第七章:交通运输(总排放量16%)

乘用车排放量占比50%,商用车占比30%,飞机占10%,船只占10%,火车占3%。

乘用车和部分商业车电动化是零碳的最佳选择,但前提必须是提供电力充电的电能也是零碳,不然无非就是用一种化石燃料替代另一种化石燃料而已。

商用车中的大型车,船和飞机来说,电池是个不太切合的选项。车体越重,续航里程越短,需要电池越大,电池越大就越重,严重削减载货重量。目前仅有的方案是使用电燃料和先进生物燃料,但绿色溢价太高。

目前4种方法减少交通温室排放,1:减少交通活动,2:汽车生产过程中减少用碳密集型材料,3:更高效地使用燃料,4:转向电动车和替代燃料。

第八章:制冷和取暖(总排放量7%)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空间冷却系统都是非常关键的排放源。空调对电力的需求并不是最大问题,制冷剂(含有氟,称氟化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目前全球在用空调设备有16亿台之多,2050年将超过50亿台。耗能最多的就是暖炉和热水器。

要给空调脱碳,就要给电网脱碳,而且要研发危害性更低的冷却剂代替氟气体。供暖则一:尽可能实现电气化,淘汰燃气热水器和暖炉,二:发展清洁能源。

第九章:适应暖化的世界

一个极其不公的残酷事实:这个世界的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做任何导致气候变化的事情,却承受着气候变化最大的冲击。

研究发现,受升温影响,到21世纪末,因高温天气死亡的人数每年可能多达1000万人(相当于每年死于各种传染病的总和),其中大多数集中贫困国家。气候变化对贫困国家最糟糕的影响就是降低其国家的健康水平。

他们理应得到世界帮助,也需要帮助,而且是比现在更多的帮助。首先要改善提高营养不良儿童的生存率,其次从源头着力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适应气候变化的四点,1:城市需要改变发展方式,2:加强自然防御体系,3:全球饮用水的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4:引入新资金资助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

第十章:政府要扮演的角色
弥补投资缺口、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破除非市场壁垒、紧跟时代步伐、技术政策和市场三管齐下

第十一章:零排放计划

如果我们认为唯一重要的是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那么这的方法将会走向失败,因为它在10年减排效果非常有限。

把2030年的减排目标当作是通往2050年零排放的里程碑,那么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把燃煤电厂改成燃气电厂就没什么意义。相反,我们最好同时推进两个策略,一:竭尽所能地提供便宜、可靠的零碳电力,二:尽可能广泛地实现电气化——从交通到工业到热泵,即使当前依赖化石燃料的电力也不例外。

要从化石燃料的增长中吸取教训,然后应用清洁能源,第一:给碳定价,第二:采用清洁电力标准,第三:采用清洁燃料标准,第四:采用清洁产品标准,第五:淘汰旧事物。

第十二章: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第一,与电力公用事业公司签署绿色定价计划。第二,减少家中的碳排放量。第三,购买电动车。第三,尝试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减少自己的排放量并不是你所能做最强最有利的事情,你可以向市场传递信号,表达人们想要零碳替代品,并愿意付费,有足够多的人传递同样的信号,那么公司就会做出回应,而且会很快做出。更多公司生产低排放产品,就会推动价格下降,有助于大规模采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有没有考虑到男友的离开可能是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却同时对他的要求又不断增多。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高价值的女人,你不仅自身俱有魅力,而且能够在很多地方给予男友
  • 排骨焯水,下锅,收汁,比想象的好吃下次可以多做一点了[羞嗒嗒]#宅家美食pk赛# 他们说2.29得发个动态,不发就亏了[兔子]今天和舍友们分享了大学拍得沙雕照片
  • 如果依靠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则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只要肯依教修持,都可以凭借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亦爱敬过去诸菩萨及
  • 岁月从来无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和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的人,一定都是经历了岁月的冲刷与洗礼后,对人情世事深刻的洞察。”真正的爱情不会被时间冲
  • 自以为理中客实际不过是以贬低他人获得优越感的小丑我想着 你ky什么呢我还想理智讨论呢 我也不爱看烂剧时间有限 不想因为喜欢就折磨自己啊 但就是有人得寸进尺 非
  • 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听伤感音乐,没有一个可靠的人,但还是那样选择相信别人。在别人面前笑的很开心,一个人的时候却很失落,不会索要太多回报只要一点点,就可以让自己很
  • 他拥有着伊能静最纯粹的爱,有一个为他计深远的才女母亲,还有一个愿意与他做朋友的继父,他完全可以不在意祖母的眼光去做想做的自己。伊能静对他的支持成就了现在的他,养
  • 他拥有着伊能静最纯粹的爱,有一个为他计深远的才女母亲,还有一个愿意与他做朋友的继父,他完全可以不在意祖母的眼光去做想做的自己。伊能静对他的支持成就了现在的他,养
  • 至于说今晚的美联储利率决议,我认为黄金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是也不会走出破位行情,下方关注1766-62的支撑;操作上外汇狂徒建议反弹空,低位支撑多;文章建议
  • 至于说今晚的美联储利率决议,我认为黄金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是也不会走出破位行情,下方关注1766-62的支撑;操作上外汇狂徒建议反弹空,低位支撑多;文章建议
  • 2021年5月,志愿者在华容县钱粮湖镇敬老院的一次调查中,听张二英说起她有一个救命恩人叫雷金莲,78年前想方设法护住了她,自己却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随后几个月,志
  • 2021年5月,志愿者在华容县钱粮湖镇敬老院的一次调查中,听张二英说起她有一个救命恩人叫雷金莲,78年前想方设法护住了她,自己却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随后几个月,志
  • 生命中只要有你 芦苇生命中只要有那么片刻属于你我那就是我的快乐和满足啊春花秋月的轮回只有你的芬芳萦绕在我心头岁月中只要有那么片刻在你的怀中停留即使相思朝朝暮暮那
  • [加油]#苏芮琪[超话]#[兔子]#苏芮琪回国首单燎# [兔子]#苏芮琪新歌燎# [兔子]#每日一善[超话]#其实,梦想的切入口往往很小,它并不像星星那么遥不可
  • 阿言她似乎是在上学,又似乎是已经在工作了,平时借宿在姨妈家,姨妈家有个儿子,阿言话少,也和他没什么交流,姨妈家像个大通铺,阿言和姨妈家的几个人住在一个屋里,阿言
  • 制造技术类、生产管理类、国内营销类、物流管理类、综合管理类、财务管理、研发辅助类海外营销类。不接受,很多是对旧的一种眷念、不舍,也有的是一种自私,还有的的则是对
  • 上个月和朋友们聚餐,确定了我们结婚的事情。正当朋友们起哄的时候,男友的前女友不请自来。气氛一瞬间降到冰点,出于礼貌,我热情的招呼着她。 男友的兄弟都认识她,见到
  • 水培罗马生菜和圆白菜巧思的设计讨喜,扶摇而上的沙拉有着难得的水嫩鲜甜;觅坞烤猪大肠先腌制入味再烤,以辣味大酱调味,配蒜瓣吃相当过瘾;韩式炸鸡外酥里嫩,鸡肉下锅前
  •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一批大型工厂在成都东郊兴建,沙河承担了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总量的90%,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生命河”。如何将丰厚的历史文化以项目的方式活态呈
  • 他们相爱,爱的隐忍,爱的寂静,却爱的声势 他们在心里,已经相守完这一生了。细细想来,老了也不全然是坏事,愿我们花甲之年,仍有花巷饮酒的悠闲;岁近耄耋,仍有拈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