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七至十信位断见思惑与尘沙惑
(第一百七十五段)#菩萨七信位至十信位#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七信位:护法心住
佛说:行者之心在精进中安然舒适,始终保持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气分交接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意为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佛念众生、如母爱子;众生念佛、如子爱母。如是乃至经无数劫之生生世世,不相舍离,众生如此忆佛念佛,精进不懈,终至机缘成熟,佛陀的无上妙力自然就与众生之精进力相应,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互相交融,名气分交接。行者至此已证入第七信心位:名“护法心住”。“护法心”含义有三,即:
1、护持心法:行者须明白,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护法就是护心、护心就是护法;善护其心,就是善护妙法。心者:诸佛众生同一根性、天地万物共一本源。照此体悟修证,就是护持心法。
2、护持佛法:行者只须做到时时不离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识心自在,即是护持佛法。
3、护持众生法:行者常作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之想,哀悯众生,助其消除烦恼,脱离生死苦海,即是护持众生法。
行者从凡夫地,以虔诚之信心,入于佛门,精进修行,直至超越生死、烦恼漏尽,得大智慧,此大智慧即诸佛一切种智。行者于此,心中起念,诸佛能得一切种智,自己也应当得到。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一切诸佛,都是从凡夫位而来的。如此成就七信位,即可断除见思烦恼,断除见思烦恼,相当于证得小乘极果阿罗汉。
八信位:回向心住
佛说:觉性光明保持不失,能以般若妙力,回转诸佛如来的加持力,安住于自性佛三摩地,诸佛与自性佛,犹如两面镜子,一面是诸佛、一面是自性佛,光明相对,其中显现出来的诸多妙影,重重叠叠,相互涉入,此即第八信位:名“回向心住”。“回向心”在《华严经》中说有十种空无相回向,即:
1、了知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2、知一切法无有寿命;3、知一切法无有作者;4、悟一切法无补特伽罗,补特伽罗译为众生,意为悟一切法无众生;5、了一切法无有忿诤;6、观一切法皆从缘起而无有住处;7、知一切物皆无所依;8、了一切刹悉无所住;9、观一切菩萨行亦无处所;10、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作以上修行,名回向心住。
九信位:戒心住
佛说:行者至此,心中的光明保持不失,时常秘密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获得诸佛常住不动的定力和无上微妙清净,安住于无为法中,所得这些,永无遗失,此即第九信位:名“戒心住”。
“戒”又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是为了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小乘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不卧高广大床、不戴花鬘璎珞、不看歌舞伎乐。二百五十戒是指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说过罪、自赞毁他;不悭、不嗔、不诽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犯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修行人必须严持戒律,才能得戒心住。
行者从凡夫地,信佛有大自在,并常常想,这大自在,自己也应当得到。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诸佛大自在,于清净戒律中起法门,以智慧之身和法性之身,入众生界,不染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于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俱得自在,自己也应当受持清净律仪,起用如来无染净智,安住于无为法中,得大自在,此名戒心住。
十信位:愿心住
佛说:行者住于清净戒律中,得大自在,能遍游十方世界,来去随愿,此即第十信心位:名“愿心住”。
行者从凡夫地,深信自己发菩提心,就定能证菩提果,经无数劫的修行,使功德福德具足圆满,诸行无漏,就定能位齐诸佛,由此而不移一念,遍游诸佛刹土。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三世四方尽在当下一念,若一念迷:前世、今世、来世,轮回不断;东、南、西,北四方,流转不停。若一念觉:时空俱灭,“常、乐、我、净”四德现前,生死烦恼,一时俱灭。凡夫能作以上信解,立下四弘誓愿,始终必能彻佛果位。如以上发心修行十种信位者,决定成就十信之门,住于坚固之种,永不退转。
十信位的前七位是断见思无明,属界内烦恼,按教理分析,断尽见思烦恼,即证小乘极果,成阿罗汉。如行者不转修大乘,当下可证阿罗汉果,得小涅槃,自然就不再修第八、九、十这三个信位,因为这三个信位是断尘沙惑,属界外无明,断尘沙惑可获得如尘沙般多的法门,可随缘化度众生,无有障碍,是不畏艰险的大乘人所修。
大乘人证得第七信位,与佛道交感应了,称作“明心”;然后证初地菩萨位,见无生法忍,称名“见性”。有了这些实证,叫做“明心见性”。第七信位是小乘和大乘在修证上的分水岭,只有入了第八信位以后的修行,才是修的大乘菩萨道,前七个信位,是大小乘的共修法。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麻麻用品类:全棉时代防溢乳垫开奶后要准备防溢乳垫。三胎麻麻的新生儿用品清单—精简实用不踩雷近期分享了不少自用好物和养娃心得,没想到受到这么多麻麻的喜欢。
  • 我们之前说过,梁朝伟是个内向的人,可是在这部片子中他却将欧阳锋饰演的疯疯癫癫,塑造了香港喜剧电影上一个经典的角色。等到离开TVB后,梁朝伟便将重心放在了电影方面
  • 9、你一刻都不能松懈下来,因为在这个社会,你有很多的竟争对手,他们都恨不得你不努力。5、你抹黑偷偷赶的路,都会成为意外来临时你少受的苦6、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
  • 孤品一件,项链长度40/45cm双段调节,这样的南洋金珠很难配到,不接受定制,喜欢请留言~#慕容九高端定制珠宝#10.3mm浓金色南洋金珠14K金镶锆石吊坠。这
  • 教书育人是这对母女的“最爱”爱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是母女俩始终不改的初心。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要做这样的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真的宁可放弃,就像是那句话“你走
  • 【22.9 】 春锦秋鲤儿童帽子春秋款渔夫帽双面彩虹刺绣韩版盆帽男女童夏季遮阳防晒帽 双面戴彩虹-粉色 1-3岁(46-51cm) #星推官计划# #我的心动
  • 所幸相遇,我们不说再见[心][心]当下的社会做个男人,必须得有点胸怀,有点担当。中国历史上能打的将领极少是贪财好色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自制力强,而是心存高远,一
  • 师傅的小红古童曼‬珍贵少有按,‬照他师傅故已‬龙婆爹之法心‬督造可,‬为供养者带好来‬的财富运及‬气,远离贫招穷‬财、人缘灵超力‬强、助成愿也非厉常‬害,求所‬
  • #孙天宇大圣[超话]#快乐和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所以我从不祝你快乐和自由但我祝你永远奔向快乐和自由以此为目标不断前进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这样的灵魂本身就是独
  • 今天居然有喜闻乐见的相亲环节佐藤桑说自己有六百双 一眼就看到超人 如果没看错上面有双是2 eminem the way I am 一群人喊着欲しい 我也想要
  • 勒拜被保镖带走了,应该没有生命危险,他对东方某大国还是很放心的。 现在这种情况,救阿娜尔是当务之急,那些和他一起游行的工友,他也不管了。
  • 北京北长街路西有一家泰来粮店(东家姓赵,山东人)前清时做宫内的生意,它的这种玉米面,是用大兴县庞各庄出产的新玉米,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
  • #香港 核酸检测 ##抬头自拍大赛##航班熔断 ##冬奥会哪一瞬间最打动你##那些冬奥教给我们的事# 【有趣的药名】春天来了,又和大家见面啦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
  • 快来 超甜的阪织屋少女内衣第2件不要钱啊喂[怒骂]还能叠加 -20的券✔ 记得拍2件!快来 超甜的阪织屋少女内衣第2件不要钱啊喂[怒骂]还能叠加 -20的券
  • 此时的我,置身在茫茫的黑暗中,我看不到光明,这一刻,我好害怕……我真的害怕以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其实并不忍心降下冰雪暴冻死所有的人类,埋葬在冰雪下的人类,失
  • 暴力给幼小的我带来的伤害真的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吗我明白他是第一次担任父亲的角色我可以理解所有因为以爱为名却有失妥当的行为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那些行为还
  • 【碧素堂蜗牛补水深清洁面贴膜20片】滋润保湿,紧实肌肤,补水保湿,光泽净透,淡化暗沉,锁水保肤,舒缓干燥,远离干燥,滋润柔滑肌肤,全天水润,给你肌肤嫩透白,细滑
  • 日本国内一些人将台湾与乌克兰相提并论,主动在对台关系上“搞突破”的动向是危险的,也是徒劳的。”(记者马卓言、董雪)#泡菜与酵素的关系# 最近因为 3·15 晚会
  • 这个境界,他日死了,却向甚处安着?既不知安着处,则撞入驴胎马腹亦不知。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几岁,不知我未托生来南阎浮提时,从甚么处来?心头黑似漆,并不知来
  • ”节选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第七卷《寻回的时光》美文,圆一个小商贩的简单的文学梦———在回巴黎的火车上,我一路尽想着我缺乏文学天赋…...这个曾有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