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排名第二的名校。在过去十年里,QS全球大学排名从400多名一下跃升到今年的123名,可以说是火箭般的提升速度!恭喜博特拉大学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其长年开设经济管理和教育管理两个硕博专业,只需出国45天(硕士)或90天(博士,分两次),可以拿到留服认证。特别适合在职人士读[中国赞]

#三门峡城市服务台# 【从0.62%到1.92%——探寻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倍增背后的逻辑】
  这是一组重要的对比数据: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0.62%增加到2021年的1.9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家,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95个,分别是2016年的3倍、2.8倍和4.7倍,研发投入强度、高科技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实现“三个倍增”。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以研发投入强度提升为动力,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居全省第四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一季度,我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全省排名第一位,实现了良好开局。
  从0.62%到1.9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倍增,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创新驱动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将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列入“十大战略”之首,作为“三次创业”的关键要素、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以“一号工程”推进这一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优化,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5月5日,在灵宝市产业集聚区豫灵产业园,国投金城冶金公司生产车间热火朝天。公司日处理2000吨复杂难处理金精矿,点火、投料和生产一次成功并达产达标。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复杂原料处理,通过“造锍捕金”和“三炼炉”生产金和银,综合回收铜、硫、硒等元素,将矿物质“吃干榨净”。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面貌日新月异。宝武铝业公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热土上。2020年12月20日,宝武铝业年产60万吨铝精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同时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市建立起了完整的从铝土矿采选、氧化铝生产、电解铝冶炼到铝材精深加工的铝工业产业链,不但盘活了上下游产业、拉长了产业链,而且推进了产业集聚、培育了产业品牌。
  在规模宏大、技术领先的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人员依托省级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从废弃矿渣中提取到关键金属铑,可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和电气工业等生产领域。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原料的充分利用和关键金属的深度开发起到重要作用,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上千万元的产值。
  企业厂房林立,发展蒸蒸日上。在灵宝市产业集聚区城东产业园“中国铜箔谷”,金源朝辉铜业公司专注于压延铜箔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产品填补了国内压延铜箔领域空白。
  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河南布科思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团队与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同攻克定位导航及模糊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发的室内导航系统,精度达到了1厘米以内;推出的系列消杀机器人产品,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机场、医院等多种场所。
  目前,我市依托国投金城冶金、宝武铝业等头部企业,传统资源型产业加快向以铜基、铝基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转型,以易事特、中科芯时代、中车重装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新能源汽车基地已现雏形。
  聚焦创新驱动,引导和鼓励企业逐步建立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研发活动。我市成功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谋划建设二级研究院及平台载体13个。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3%,增速位居全省第五位。
  为有效推动创新驱动,我市多次组织央地合作对接活动,先后与宝武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有研集团等65家央企对接合作项目86个,总投资1600多亿元,特别是新增加了中国黄金、国投金城冶金、宝武铝业等3个百亿元级企业,带动本地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亚洲技术最先进的千亿元级黄金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完整的千亿元级铝产业链。
  科教兴市
  创新引领,科教先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市始终把科教兴市作为高质量发展有力抓手、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谋划创新高地建设和未来产业布局,全力推动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和直道冲刺。
  目前,全市基础教育“提质量”,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名师梦之队”、推进“飞地办学”;职业教育“彰特色”,加快产教融合示范市、“双创基地”建设,深化校地合作、技能培训,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争首批”,以高等院校承接高端人才、凝练一流课题、开展研发攻关。
  科教兴市,亮出了一张张引人注目的成绩单——
  2021年11月26日,三门峡5G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加快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2021年12月10日,我市举办第三届“高校科技成果走进三门峡”暨第二届“中科院专家三门峡行”活动,发布25个新科技成果。2021年12月16日,河南科技大学与市政府签订“十四五”时期校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科技领域合作,联合成立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有色金属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黄河岸边,景色宜人。5月6日,在市职教园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规划建设展示大厅环境优雅,氛围宁静,市科技局和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人员在忙碌工作。进入2022年,随着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正式揭牌,三门峡在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5月6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天鹅湾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创业大厅内,6名大学生开设“众创空间”,搭建创业平台,开展沙龙、培训、大赛和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创业者相互启发、资源共享。目前,该区加快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孵化基地,推进智慧岛和科创园区建设,为转型创新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强劲动能。
  据了解,我市坚持政、产、学、金、服、用全流程发力,以创新大厦、职教园区“双创”孵化基地建设育新苗,以中试基地促转化,以“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促成长,以3亿元高科技企业成长基金、发展创新保险强服务,引进军工芯片、光电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在三门峡落地转化,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6年增长241%,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正加快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聚焦科教兴市,围绕关键金属、新材料、高端制造、未来产业等方面,推进重点工作,对今年“任务清单”作出特别安排——
  加快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建设。在三门峡布局建设中试基地,首批计划落地特种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高温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关键金属材料研发中心、稀散金属综合回收中心等4个中试平台。实施新一轮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企业数量双倍增计划。争取2022年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以上。实施三门峡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落实高企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财政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市、县联动贯通产学研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四有”(有研发费用、有研发人员、有研发机构、有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开展持续性研发活动。
  聚焦要素保障,强化支撑引领,大力营造科教兴市的环境氛围。我市按照“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紧盯科技创新难点弱项,成立“市研发活动工作专班”,加强创新资源统一调配,推动战略重点工作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成立三门峡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动靠前服务,加强统筹协调,保障了科技创新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扎实做好科技局重塑性机构改革,持续推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完成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改革。健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着力打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创新发展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实施“天鹅湾科创走廊”“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高新企业培育”“产业链协同攻关”“‘双创’园区全覆盖”“紧密型院所建设”“创新人才回归”“本土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等项目,引领和支撑创新发展。
  人才强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经济发展离不开招才引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强市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制定出台了“1+8”人才政策体系,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实用人才,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打造创业沃土,人才近悦远来。
  留美博士后党亚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柴松波先后“回归”,带动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三门峡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成功对接刘炯天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推动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成功落地,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钽铌铍事业的领军者何季麟担任实验室主任。
  三门峡籍中科院院士何满潮被聘为“产业发展特邀顾问”,建立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门峡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在卢氏县合作开展辣椒多品种育苗,转化技术成果3项,推广辣椒新品种种植3000亩,带动510户群众脱贫致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柴立元,与国投金城冶金公司携手合作,开展高纯金属砷制备及砷化物合成技术研究。
  人才出彩,崤函精彩。一个个高科技人才,一个个高水平团队的背后,是三门峡围绕“四个一流”、强化人才战略的不懈努力。
  打造一流平台,提升创新支撑力。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建立专业研究机构7个,引进专家团队6个,聚集专家50余人。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建设技术研发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双飞地”研究基地。
  培育一流主体,强化创新带动力。加快推进企业主体创新、科研机制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围绕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产业,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7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6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家、“瞪羚”企业1家。
  汇聚一流人才,彰显创新引领力。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6个、高层次人才1339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崤函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制定“人才科技政策30条”,深化“人才+项目”模式,全职引进超百名博士硕士。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滚动设立10亿元人才基金,市、县两级财政设立每年1.4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成三门峡市人才港,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2021年成功引进人才团队和合作项目各27个。
  构建一流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完善“首席科学家”“首席技师”等激发创新活力的管理评价机制,在沿黄长达20余公里的城市带状地区建设科创走廊,优化政策集成效应,强化人才、金融、设备、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要素支撑。加快科技部门重塑性改革,组建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高端科技人才不断涌现,人才项目落地见效。
  2021年以来,全市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实施重点人才项目6个,带动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培育省级创新平台8个、市级创新平台98个。全市各类人才创业激情充分燃烧,创新智慧充分奔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三门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这是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倍增背后的逻辑所在,也是转型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宝贵密码。
  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燕深有感触地说,人才强市,政策先行。我市围绕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等重大战略,聚焦破解人才发展短板瓶颈,对照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研究制定了“人才科技政策30条”,在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生态、创新项目、创新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打造“1+8”人才政策升级版,实现人才政策广度、深度、力度的全面提升。可以说,我市人才科技的春天已经来到。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这些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市的人才发展、科技振兴、产业转型必将踏上新征程、步入快车道。(作者: 文/本报记者 刘建设 何东升 图/本报记者 苏慧)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2,3件0元!!
  • 漏洞~姐妹们!!
  • @摩登兄弟刘宇宁 #击溃-摩登兄弟刘宇宁[音乐]##摩登兄弟公益行[超话]# #刘宇宁故宫博物院文物推广曲# #olay身体护理品牌大使刘宇宁# 摩登兄弟md
  • 】著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教授在2007年确诊胰腺癌后,积极尝试自己发明的“细胞免疫疗法”成功延长了自己4年的生命。在张江,原能细胞科技集团
  • [给力] Aola‘kD洗发水3瓶【拍3件¥ 39.9】线上线下专柜同步销售,随时会关闭的漏东卷!!
  • 它们眼里没有客观的真相,真理,甚至不承认人应有“起码的共同的人性”!且认为“实事求是”的立场,就是真理的立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 接下来,东莞农商银行将继续围绕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品 牌建设相关战略部署,积极与市工商联、莞商联合会、品牌 促进会加强互动、加深合作,聚焦“产品助企、政策惠企、服 
  • 漏洞~姐妹们!!
  • 夏晓凯告诉记者,每次靠站停车他都要确保车辆距离站点台阶不超过一拳的长度:“崇明的公交车乘客有不少是老年人,他们喜欢推着小推车去买菜、逛公园。他告诉记者,把车开好
  • 我的生活 我的乐趣 都是她,她是我唯一一个想要一直不断去探索的人,她就是我虚拟网络中的全部,没有她,我认为网络生活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奥特曼]我可以把一切对未来
  • 今年4月,为解决中小企业需求与服务机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连云港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为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搭建了双向沟通
  • 京东印尼仓储物流总监洪晓惠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电商平台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中小企业同中国的贸易合作,也推动其自身经济数字化进程。中国与新加坡、老挝、缅
  • #马天宇尘缘# [心] #马天宇纪若尘# [小红花] 中午好 [小红花]•❀•------------------------------•❀•你是我凝眸一生
  • 在命理上,日支代表夫宫,夫宫受时支冲而动,为婚姻不稳定之象;时支主外,故婚姻不稳定的因素多为老公出轨引起。一九九八年大运辛亥,流年戊寅,寅申巳亥四冲,其结果自然
  • 在春雨医生等互联网科技方的赋能下,专注肠道健康细分领域的活润晶球酸奶必将迎来更大的新消费红利空间,这一跨界合作模式也为传统功能型酸奶的后疫情时代转型和行业发展带
  •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命运走向,只有了解了运势的趋势,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3.过气男演员真的糊了,他本人公开结婚生子的消息是想联系节目组上夫妻综艺,结果
  • 不过我是个老光棍,你不怕被人说闲话就行。李寡妇十分郁闷,她看上的老光棍,怎么就娶了美娇娘呢?
  • 当然,我也明白,系列活动也许在学校宣传口有备案,但这都不是本质。我们的水平有目共睹,图书馆但凡有好的推送和海报,十有八九都是我们做的。
  • !还是赶在迟到前来到了电玩城,和保安打了个招呼便急急忙忙去换工作服,不得不说好特的工作服简直丑得不忍直视,曾经和店长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这是好特的会员设计投票选
  • 前几天,住在和谐家园的曲女士遇到了难心事,停在自家楼下的宝骏牌汽车前挡风玻璃于头天夜里被人从楼上扔下来的啤酒瓶砸碎,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河西派出所报了案,河西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