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日何易会不难——泽库县连心路让山川不再遥远】
三国曹丕在《燕歌行·别日何易》中曾感叹“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几年前,用这句诗来形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牧民的出行,可谓是贴切至极——泽库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3500米以上,受高海拔及地理位置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对于相当一部分村级公路来说,春夏车辆还勉强能通行,到了漫长的秋冬季节,冰雪覆盖,通行更是不易。

图片1.jpg

(点击图片看视频)

“要想富、先修路”,当天津市援青工作组2019年来到泽库开展工作时,解决道路问题、打通交通连接就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直接的一个问题。

从2019年开始,天津援青指挥部先后启动了“15路1桥”“村村联通”“补短板”等道路工程,为泽库县道路交通状况带来了飞跃性的提升,一条条崭新、平坦的公路解决了以前横亘在当地牧民之间的交通难题,老百姓都称之为“连心路”“致富路”。

津青两地心连心,在两地人民共同努力下,相距再远,相聚也不再困难。虽然仍是“山川悠远路漫漫”,但便捷的通路让“别日何易”、而“会”不再难。

图片2.jpg

泽库县和日镇智合茂村公路施工现场

修建便民幸福路

“终于可以开车回家了!”这是2019年 11月,郭泽多至夏宗果公路开通时,一位牧民亲口对天津援青干部、泽库县副县长赵岩所说的话,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学生上学走路不易,牧民进城看病不易,畜牧产品运输不易……”提起过去泽库县的乡村交通状况,泽库县交通局副局长尕藏才让连连摇头。

泽库县地处高原牧区,气候条件恶劣,村级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多年来给牧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闭塞的交通是贫困之源、民生之痛,“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畅通由此成为泽曲草原群众最强烈、最急切的盼望。这也让天津援青指挥部的干部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自 2016年以来,天津援青干部一面筹措资金、一面实地勘测,就此打响修路攻坚战。经充分调研并根据泽库实际,先后投入援建资金四千余万元,开展实施“15路1桥”“村村联通”项目,疏通村路“毛细血管”,打通老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以县道为依托,共新建村级道路223.6公里,使22个贫困村村路得到连通,村村联通路网基本形成,有效地改善了牧区贫困村对外畅通条件,提高出行质量,节约出行时间,被泽库居民称为“连心路”“致富路”。

在“村村联通”的基础上,还实施了泽库县县域连通工程,新建多禾茂乡至优干宁公路24公里三级油路,打通了泽库县东部干线路网连通,提升了路网通畅能力,加快了货物流通速度,促进了沿线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2020年年底,泽库县宁秀乡措夫顿公路竣工,“15路1桥”全部完工。天津援青指挥部在“村村联通”的基础上,又启动了“补短板”道路建设。2021年,泽库县王加乡叶金木村通村沙路、泽曲镇夸日龙村公路、宁秀乡乎角日村至赛尔龙村公路三条村路工程又陆续开工,累计里程47.6公里,1704户 6814人直接受益。

“补短板”连通工程建设之前,当地道路状况为原始牧道,来往县城耗时费力,给牧民群众、学生的出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22年4月“补短板”连通工程全部完工,显著改善了叶金木村、乎角日村、赛日龙村、夸日龙村及其沿线的自然村社牧民群众、学生的出行难问题。

几年间,以县道为依托,通过“15路1桥”“村村联通”“补短板”等道路工程的建设实施,让泽库县的每个村落都接入了道路网络,为当地居民出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王加乡叶金木村通村路的施工现场,尕藏才让伸出大拇指点赞:“有路才有出路,天津的兄弟姐妹、泽库居民能尽快地出入山,美美地致富。”

图片3.jpg

道路硬化与外墙施工中

环境提升不落下

道路通畅了,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能落下。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的重大举措。在天津援青指挥部的统筹规划下,泽库县的多个村落开启了升级改造建设。

麦秀镇贡青村的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建设项目,建设村内道路硬化2.3公里、路灯、环卫设施等,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天津援建资金800万元。

针对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其中部分资金还用于桑哇完小修缮,主要建设教学楼A、教学楼B的外墙粉刷、室内粉刷、更换门窗、食堂改造、新建门卫及地坪等内容。该项目主要受益村为泽库县麦秀镇贡青村,受益人口为140户562人,其中贫困人口为43户144人。

同样位于麦秀镇的多隆村,是隐匿在幽静山谷中的安静山村,这里质朴、纯洁,一尘不染,恍如世外桃源。但因为地势原因,道路常年被水冲坏,墙面、路灯也尚不完善,排水沟等基础设施有所缺失。赵岩说:“多隆村地处偏远,村内原有硬化道路破损,路灯年久失修,缺少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没有雨水收集排放明渠,给牧民群众、学生的出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改善这一现状,天津援青指挥部会同县住建部门多次到该村调研,投资500万元,对多隆村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改造。该项目的实施使300户1227人直接受益,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多隆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工,受益人口为300户1227人,对多隆村原有的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并有效改善了生活垃圾无固定堆放点、夜晚出行难等问题,项目的建设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对加快该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各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道路硬化,墙体焕然一新,路灯复明,垃圾有了集中堆放的地方,雨水收集排放明渠等基本设施配套完善,这个纯洁的小村庄“水到渠成”地变身美丽村庄。

“麦秀镇多隆村、贡青村的美丽乡村项目、提升人居环境项目,共惠及了当地居民440户1789人。建设完成后,极大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了人居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也提升了交通条件和出行质量,村民的生活、出行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变。”赵岩说。

图片4.jpg

草原中的卫生室

暖心草原“一点白”

驱车走出泽库县城,穿越美如画的泽曲国家湿地公园一路奔向草原腹地,遍地的牛羊与蜿蜒的河流诉说着这片草原的丰饶与广袤,而就在这茫茫草原的中心,安静地矗立着一座全新的卫生室。

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高原之上,雄鹰和秃鹫盘旋的天空下,是天津援建的泽库县宁秀镇小泽库滩卫生室项目。那苍茫牧区里的一点白色、小小的卫生室在外来人眼里或多或少都显得有些与世隔绝。然而,当地牧民洛白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片广袤的草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夏季牧场,这里基本没有公建设施,更别提卫生室。“夏季来到这里放牧,以前如果孩子生病发烧,便要穿越整个草原,去50公里之外的乡、镇卫生室看病,路不好走,时间很长。”洛白笑了笑说,“有了这个卫生室对于我们来讲太实用了,这个卫生室可以方便我们周边的数千牧民。”洛白质朴地笑着说。

苍茫草原上的这一点白色,如同白色的哈达,承载着满满的情谊,在白云生处更显得弥足珍贵。

天津援青指挥部开展的泽库县卫生所援建项目自立项以来,援青干部多次到这里督导进度,并深入牧区一线了解牧民所需。大草原上的小项目,着实暖了牧民的心。

赵岩在介绍泽库卫生院项目的实施情况时说,天津援青指挥部遵循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原则,用有限的资金保障了大山深处牧民的身体健康,体现了海河儿女对藏族同胞的无限深情。美丽乡村建设更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好体现,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村子整体实力提供支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青海大地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我们天津的力量,饱含海河儿女的深情。

怎么开心,怎么活!
生活苦不苦,大家都清楚。

活着难不难,神仙都说难。

谁没有苦,谁不曾累,

生活的甘苦,只有自己最明白。

钱永远挣不完,命却是有限的,

拼命可以挣钱,拼钱却不能挣命,

钱多钱少,够花就好。

人要懂得,怎么开心怎么活!

无论你怎么活

这世上总有人说长道短

无论你怎么做

这世上总有人指手画脚

你话多了

说你缺少内涵

你沉默了

说你故作深沉

你在乎了

说你自寻烦恼

你漠然了

说你不近人情

你认真了

说你大惊小怪

你洒脱了

说你置身事外

无论你做得多好

也有人说你不好

不管你有多对

总有人说你不对

花有千姿百态

却能各自盛开互不妨碍

人有不同风采

为何相互诋毁不能各展精彩

是是非非错错对对

立场不同处境不同

结论就完全不同

没有不被评说的事

也没有不被议论的人

你认为值得的,就去珍惜

你觉得幸福的,就去守候

能让你快乐的人,就去喜欢

给了你感动的情,就去眷恋

做人说易也不易

难称千人心

难调众人口

做人说难也不难

修一颗良心

做一个好人

一世人,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一路上风景这么美,

不必在悲伤中驻足,

生命是一份礼物,没有人能够浪费,

活得开心,就是最大的成功!

#甘肃身边事#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ps.这也许就是我朋友喜欢艾尔海森的理由,和她的身份经历简直太像啦[可怜][可怜][可怜]2⃣️角色简介:[艾尔海森]艾尔海森是一名运用技能对敌人持续造成伤害的
  • 最搞笑的是我看到一半下想起来第二天是周四并不是周六…miumiu无语:“我不是问你明天早上真的没事吗!其他:樱花大战炒冷饭(你倒是出啊)刀剑(太郎亲妈出新图了—
  • 有陕西网友开玩笑称,“我一个老秦人,端午节怎么就不能快乐了”。向腾辉的生活、孩子们的前途都陷入到人们以善良为名编织的大网中,让他们难以挣脱,重回泥沼,关于未来,
  • 但是我想说人生这趟无法回头的列车、注定有人来有人走、谁到站了本该下车、那是一半缘分到了与你告别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着、也许并非每场相遇都会有结果、但是每场相遇都
  • (2012)穗中法民二终字第2019号法官葛卫东问:你不是为钱为什么上诉、我答:只是为了揭穿侵吞国家财产、法官问:这钱与你有冇关系、我讲冇关系、一场庭审我就说了
  • ??
  • 使劲发 老娘开心4.为什么快乐的时光这么快 难熬的日子这么久 淦nie5.我是大灯泡500瓦灯泡 主打陪伴跟蹭吃蹭玩[开学季]以为遇到了知己,努力的跟她建立起精
  • 过去可能有些读者觉得,“历史”这个词和我们普通人是无关的,因为有些历史的描述把细节全部剔除了,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和《漫长的余生》这样的书使我们看到,个
  • 开启皇家礼炮24年苏格兰威士忌,在多层次丰富华丽口感中,享受时间的沉淀;正如跨越千年的东方哲学——24节气,感触依时而动的古人智慧,在不同时间体验不同光景。因为
  • 特色旅游搞起来,塞外江南的效果图就在敦煌墙壁上,而且还能更绿更有活力[微风][下雨]#南宁整租[超话]# 金源橘子郡 三房两厅带院子出租房子100多平,带小院子
  • 看完电影之后:男人好可怕[允悲]最后的最后提一句,文咏珊真的太美啦[色] 就现在来说,没有长期值得爱的人,只是在那一刻短暂的爱上了自己,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多只是
  • 他有些不开心,我看到旁边的钱包想看一眼,他谈条件,看了钱包要接着看视频,我不答应,说害怕,他不妥协,后来我说先看看钱包再考虑一下要不要看,心里想着看完钱包也不看
  • 4、因个人对口感喜好的不同,不予理赔。9、疫情售后规则,快递派件但是顾客自身原因无法收件,不售后。
  • 芡实和莲子强强联合逼出体内寒湿芡实和莲子,一个除湿功能特别强,一个补脾之力特别强,两者一起吃,再加点别的食材,那就是祛湿不可多得的食疗方了。如何祛湿,很多人想到
  • ②首先我们可以只画衬布、台面和背景,当然,整体的色调要以衬布的色调为主,背景和白色衬布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红色的色调,让整体画面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之中
  • #刘宇宁折腰# #刘宇宁魏劭# #刘宇宁长风渡插曲匆匆# 看那花开花落此生难逃一场空记得那年相逢星河灿烂一片无垠苍穹浮华空忆 无动于衷一路而来 半生潮涌在这冥冥
  • 青霄有路:4649bot好~递心想事成好事成双~投一篇青霄有路~是青霄有路4591的高柱,当时没点开前看到这么多评论非常意外,看到评论后更意外了,我的问题,自己
  • 比如,今天早上就有个VIP群里的群友(多次考公落榜生)私信问我,如何才能在多次落榜后真正把申论变成拉分利器呢:其实,这个完全就是您的思维问题,也就是您的有关公考
  • #星汉灿烂·月升沧海#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独立成熟,向阳生长的程少商;忍辱负重,爱而克制的凌不疑✨最好的爱情就是你懂我的坚持和无
  • 乡下房子正在改建还没搬来的时候,毛毛就经常念叨,想要种什么树什么树,念叨的都是果树。而今已是两年过去,两棵樱桃树都很健康,这已经是第三年开花,毛毛也吃了两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