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内蒙古#【“科技兴蒙”春风劲吹 北疆大地活力涌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创造奇迹、彪炳史册。

  一瓶酸奶的背后是近百项技术的支撑,这是研发的力量;一方“欢迎踩踏”的走路草坪最长可达到十多年使用寿命,这是创新的足音;一头世界首创的基因编辑双肌黄牛比传统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提高20%,这是科技的见证。

  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之路底气更硬、成色更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科技领域一件件振奋人心的“里程碑式”大谋划、大动作,彰显攻坚克难的坚守与追求,见证大刀阔斧求变求新的生动实践。

  拉近时间轴线,2019年12月9日,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站在新起点。在自治区与科技部部区会商、高位推动下,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总基调确立,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按下“启动键”。

  2年来,从自治区创新驱动的统领性举措,到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蒙”行动蹄疾步稳、纵深发展、全面开花,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强劲引擎;

  2年来,从基础研究能力大力提升到关键技术攻关多点突破,从助力乡村振兴到支撑民生改善,创新创造的活力潜能充分迸发,北疆大地春潮涌动,一幅创新驱动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开。

  开放合作,在求变中谋发展

  “关键技术一旦突破,我们发展的天地就宽了!”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鹏说。

  长安永磁曾一度面临“如何在高推力密度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这一领域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和行业领跑”的发展瓶颈。

  让张继鹏兴奋的是,公司通过“揭榜挂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寇宝泉教授团队取得对接。这次合作,对企业在高推力密度永磁体同步直线电机领域提升研发水平、加快产品研发意义重大。

  “揭榜挂帅”,目标是将自治区产业发展所需用“科技悬赏”的形式面向全国张榜,借智创新、借梯登高,激发创新活力。首批“揭榜挂帅”签约项目中,区内外20余家科研单位“揭榜”自治区12家榜单企业难题攻关,这其中,由区外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超过八成。

  求新者胜,思变者通。

  通过“揭榜挂帅”这个切口,我区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开放的怀抱集聚各方创新资源与力量,锻造优势领域的创新“长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不止是长安永磁。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乡村牧野、厂矿车间,一派紧张忙碌。这里,是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的“主战场”,一批批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技术成果加速走向“应用场”,孕育着美好愿景——

  从MW级先进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到电力冶金行业二氧化碳减排集成技术开发;从玉米智慧生产模式创新与无人农场示范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21年,自治区瞄准优势特色产业领域,以“科技兴蒙”为统领,加快布局创新链,全年共安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48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45项,科技重大专项全部采取产学研合作形式承担,企业牵头承担比例接近80%,区外科研单位参与合作的比例达到了56%以上。

  在“科技兴蒙”磁石效应吸引下,2021年,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成果在内蒙古找到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世界首创氢基熔融冶炼技术在乌海实现产业化应用,全球首个极寒地区无人驾驶卡车在呼伦贝尔稳定运行,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落地鄂尔多斯,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在包头下线……先进技术成果全区遍地开花,在能源、工业、农牧业等各领域迅速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内蒙古走出技术派、秀出产业化“范儿”,为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在“科技兴蒙30条”、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等硬核配套举措有力加持下,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建立,2021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35亿元,同口径增长20.7%。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4倍。12个盟市量身出台政策措施,全区上下抓科技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 

  2021年底,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全区50%的科研机构、57.4%的高新技术企业。114个区外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内蒙古科技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劲风吹遍北疆大地,将转型发展的潜力培厚植深,开放合作势如破竹!

  创新引领,在突破中促转型

  春日暖阳下,在中为能源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总投资1.4亿元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稳定运行。

  项目采用我国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无需开挖采煤,无需人员进入,就能生产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实现了“采煤不见煤”的技术革命。

  一滴水里观沧海。这是“科技兴蒙”蓬勃发展、区内外科技与资源有效对接、成功握手的鲜活见证。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内蒙古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紧扣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供给为我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劲支撑——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编制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积极稳妥支撑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发展的务实举措;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落户鄂尔多斯,源网荷储、二氧化碳矿化、第四代循环流化床燃烧高效制取铝硅粉等低碳绿色技术加快转化应用……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内蒙古能源资源转型,绿色内蒙古涌动无限活力。

  加入黄河科创联盟,联合东西部沿黄省区筹备启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综合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一湖两海”生态保护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大兴安岭森林碳汇、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退化草原修复等技术集成示范,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发力,有力支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打响种业翻身仗,形成“5+N”产业创新链布局,以“揭榜挂帅”方式率先启动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提升马铃薯、向日葵、玉米、牛羊等内蒙古特色农牧业产业技术水平,打造内蒙古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品牌;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组建19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支持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培育耐寒水稻新品种9个,兴安盟粳稻亩产测产增收100公斤。

  在严峻疫情形势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变量因素影响下,内蒙古凝心聚力、披荆斩棘,迈出了极其不平凡的脚步。2021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6.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47%,大中矿业、大唐药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科技成果登记数量首次突破1000项,登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712.7亿元,创新驱动带给转型发展坚实的底气。

  通过“科技兴蒙”搭建的开放合作平台,我们看到一个英才集聚、生机勃发、潜能无限的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铿锵的足音,我们看到一个奋力敢追、一往无前、动能迸发的内蒙古;补短板,塑优势,加快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已然形成,通过“科技兴蒙”,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从容自信、满怀激情的创新型内蒙古!

  在2022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内蒙古提出将以“稳”的基础、“进”的方向、“高”的目标为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谋篇布局,积极引导更多优质创新要素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兴蒙”引领下,创新的能量尽情释放,这片辽阔的北疆大地,必将精彩无限!#内蒙古疫情# (草原客户端 记者 白莲) https://t.cn/RC5pZkB

#经济[超话]##股票[超话]##投资[超话]#

“三桶油”减碳之路 ESG报告露“先机”


全球减碳步伐不断提速,投资市场对气候暖化及环保问题日趋关注,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渐成为主流,内地3大石油巨企中石油(00857.HK)、中石化(00386.HK)与中海油(00883.HK)亦采取积极措施助力减排,让地球健康运转下去,造福人类。“三桶油”早已部署减碳大计,各自向再生能源业务进发﹗

从其最新的ESG报告可见,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减碳策略各有千秋,其中中石油拟于2035年新能源新业务产能与油、气三分天下,而中石化则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助力国家道路交通领域提前实现碳中和。

至于中海油,该公司在业绩报告中提及,今年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稳健起步。公司将加快构建新能源业务发展体系,并成立了新能源分公司。

我们在中石油与中石化最新发表的ESG报告中抽取精髓,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减碳路上最新发展。

面对能源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和机遇,中石油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推进公司转型发展,积极构建“低碳能源生态圈”。该公司在2021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中,锚定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承诺。

该公司制定实施新能源新业务专项规划、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推进实施绿色产业布局,打造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加快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

中石油将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五大战略之一,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综合优势,推动中石油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大力实施“稳油增气”,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占比提高到55%左右;2035年新能源新业务产能与油、气三分天下;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新能源新业务产能达到半壁江山。

中石油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分3阶推进,2021年至2025年期间,加大地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促进新能源与油气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天然气发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产品;积极部署氢能产业链、化石能源清洁转化利用等资源接替领域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力求辅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措施,积极探索以更低成本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连串计划令该集团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

2026年至2035年期间,推动新能源新业务与油气业务协同发展,清洁电力、氢能产业链、化石能源清洁转化等新业务初步形成对油气资源战略接替格局,以及规模推广实施CCUS和碳汇项目,持续降低碳排放。

2036年至2050年的最后阶段,该集团继续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油气资源战略接替规模,完善“油、气、热、电、氢”五大能源平台,力争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在2030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一次能源中非化石能源比重将快速提升,油气等占比及消费量将不断下降。不过,油气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仍然突出,天然气的重要性持续提升,主体能源地位在2040年前不会改变。该公司坚持将天然气作为绿色发展的战略重点,持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常规天然气以及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多渠道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

中石油是首批参加国家碳市场交易的10家公司之一,该公司将不断加强碳交易履约与碳资产管理,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参加碳排放权交易。

该公司亦积极参与中国碳汇林建设,去年该公司全年参与义务植树40.32万人次、共植树193.79万株,现有绿地总面积达到2.894亿平方米,建成大庆马鞍山510亩碳中和林。通过直接参与、提供资金等方式支持地方绿化建设,绿化面积791.32公顷,植树163.18万株。

中石化在ESG报告提到6大发展策略,洁净低碳能源自然少不了。报告指出,集团会加快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凈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努力建设世界领先洁凈能源化工公司。

未来五年,中石化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加大与新能源及氢能制造领先企业的合作力度,规划布局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2050年氢能业务发展愿景提及,氢能交通的氢气来源100%来自非化石能源;形成功能齐全、遍布全国的低碳交通能源供应网络,助力国家道路交通领域提前实现碳中和;炼化企业用氢100%来自于蓝氢和非化石能源制氢,通过绿氢炼化助力中石化高质量完成碳中和目标。

截至2021年末,已累计建成8个供氢中心,提供燃料电池用的高纯度氢气,能力达到每小时1.6万标立。依托全国3万多座加油站,结合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北京冬奥会及雄安新区等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加氢站建设。去年已累计建成加氢站74座,合计加氢能力每天约45 吨,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去年全年氢气加注量超过800吨,服务氢燃料车数量约2,000辆。

中石化的减排行动,亦包括推进生物柴油、生物航煤规模化,大力发展光伏、风电产业,推进风光“绿电”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提高“绿电”应用比例。到2025年,新能源供给能力力争达到千万吨标煤。

此外,开展甲烷减排行动,持续推进甲烷泄漏检测和修复,加大放空气回收利用和密闭流程改造,到 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

天然气是碳排放强度低的化石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该集团坚持从战略层面谋划推进天然气业务发展,统筹天然气资源与市场,推进天然气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助力提高天然气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2021年公司天然气产量11,994亿立方英尺,同比增11.9%。

中石化深入开展“光伏 +”行动,将加油站光伏发电与节能降碳、品牌营销等深度结合,深化罩棚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建设,利用全国3万多座加油站的罩棚、站房屋顶的闲置空间,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打造“碳中和”加油站。

目前已在江苏常州嘉泽加油站、广西百色六华加油站等率先建成碳中和加油站,其新能源发电量完全抵消加油站外购电力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并能额外贡献部分碳减排量,经权威机构认证已实现碳中和。

该集团预计至2025年建成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所发电量主要用于加油站自身用电和电动汽车用电。截至2021年末,中石化共建成分布式光伏站点1,253座,装机容量43.8兆瓦。

与此同时,该集团充分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利用加油站位置优势,加快电力扩容,在加油站增设快充、超充等设备设施,着力解决电动车车主“充电难”问题。中石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计划,拟与行业头部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换电方面,中石化不断引领换电行业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面向C端、面向B 端的换电站,积极推动电池银行业务。短期(2021-2025)规划建设充换电站5,000座。

去年,中石化与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度合作,依托加油站位置优势,加快电力扩容,截至 2021年末共建成充电站1,212座,换电站83座,充电桩4,867个。

中石化在2018年时候已规划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于2018年至2023年的减排目标,以2018年为基准年,2023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260万吨、每年捕集二氧化碳50万吨、每年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每年回收利用甲烷2亿立方米。

中石化去年各种形式折算完成义务植树共计201.2万株,较上年增加30.9万株。据估算,新增义务植树资源每年可固碳2万吨。

咸阳高新区:“五招”发力 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今年3月,咸阳高新区一处处工地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高新渭河大桥首片钢梁成功架设;西部智谷内,研发办公楼已装上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闪亮;秦星雷丁汽车二期厂房已建设完成,正在组装设备。
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加足马力抢先机、开新局,稳步推进企业项目开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加速产业链式集聚,全领域“提速提质提效”,通过打出“稳、准、快、新、融”五招组合拳,开启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新征程。

稳中求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关键。
近日,咸阳高新区向区内8户企业发去表彰贺信,发放奖金295万元,表彰奖励各企业2021年实现产值和效益稳定增长,为高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2021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高新区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营业收入1325.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07.3亿元,有力地支撑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保持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应对疫情冲击,精准落实防控措施,确保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十分重要。
存量稳,推动增量进。在疫情期间抓好35户重点规上产业链企业保供,保障疫情防得住、生产不停止;推进“规上”企业培育,力争全年新纳规企业10户以上。
月度稳,推动全年进。将全年任务分解到月,细化到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技改扩能,全力扩大经济总量,确保全年经济稳步发展、持续向好。
措施稳,推动目标进。出台防疫8条、惠企暖企17条、税费减免和奖补、奖励稳增长突出贡献企业等政策,保障全年经济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精准招商 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源头活水。
2021年,高新区举办科创咸阳电子信息高峰论坛、医药项目集中签约等大型推介活动8次,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开展招商活动37次,新引进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华道生物等23个项目,总投资352.1亿元。招商到位资金204.87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7.8%,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紧紧围绕打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运用投行思维,龙头带动、平台聚集、创新孵化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态势。持续对接小米、迪马股份、张江医药工业园等20户企业,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突破235亿元。加快建设西部智谷三期、高科云谷、高新·未来科学城等百万平米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快速落地达产。

千亿投资 拉动项目加速跑
经济跑得快,全靠项目带。
在今年2月7日的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视频观摩中,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三期——高导热与高密度印制线路板用覆铜板产业化项目作为省级重点项目被推介。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电子显示产业链条,对打造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高新区月月有开工、季季有观摩,承担4次全市重点项目开工主会场任务,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45个,项目开工率100%,建成投产项目31个。承担省级重点项目7个,完成投资26.4亿元,超目标任务25.4亿元。电子显示产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60.9%,龙头企业彩虹光电实现产值150亿元,利税49亿元。项目快速推进,产业持续壮大,奏响了高新发展的最强音。
2022年,高新区将开工建设9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3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8个,续建项目17个。特别是投资91亿元的电子显示战略产业集群配套项目,厂房已经完成桩基,预计9月份建成封顶,安装设备,力争2023年6月点亮投产,突破“卡脖子”技术,使咸阳电子显示产业形成“双龙头”引领格局。

创新驱动 打造秦创原咸阳核心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2年2月11日,咸阳市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对2021年度咸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排名进行了揭榜。咸阳高新区3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排名前十,4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排名前十。
自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以来,咸阳高新区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为统揽,全力搭平台、抓项目、促转化。先后举办大型路演活动3次,为企业牵线搭桥签订合作项目14个,推介科技成果项目1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4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个。
2022年,高新区将落实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包,通过一人一策、一团队一策、一项目一策,积极吸引高科技人才来高新区发展,引进高科技项目落地。尤其是把开展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全年招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个以上,招引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上。开展科技路演、“揭榜挂帅”机制引入科研成果,发挥好科技经纪人队伍作用,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双向交流合作。一颗颗创新种子,正在高新区慢慢长成大树。

产城融合,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推进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咸阳高新区精准对接百姓需求,从住房、入学、人居环境等民生项目入手,全面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今年,高新区计划建设基础设施类项目16个,重点建设“五纵五横”城市路网等基础设施项目,拉开城市骨架。
除此以外,推动城市配套类项目18个,开工建设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教育、医疗、商业等一项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加速推进,让高新区的幸福成色更足。
征程万里仍需快马加鞭,东风强劲正待扬帆起航。
2022年,咸阳高新区将以优化整合为新起点,唱响“二次创业”主基调,抢抓“秦创原”建设大机遇,打好“产城融合”组合拳,瞄准建设“一座新城区”目标,努力为全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高新力量。
用3年时间,GDP突破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全国排名进位至70名左右,向国家级一流高新区迈进,使咸阳高新区成为创新之都、活力新区、宜居新城。
(咸阳广电新媒体记者 李江 通讯员 蔡鑫逸 报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的自律里,藏着你的运气
  • 经典微小说:《 迷 失 》
  • 最适合一块生活的三对星座CP!
  • 【夜读】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 请找一个你爱的,也爱你的人结婚
  • 台湾美女作家因“诱奸”患抑郁症,26岁的她选择了……
  • 做微商,如何让别人主动来加我?
  • 大反击!微信支付正式宣布!苹果或要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