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人间清醒——势不可使尽 福不可受尽 规矩不可行尽 好语不可说尽

#因果颂[音乐]##三世因果颂[音乐]#

近年来,我们常能看到“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之类的劝勉之词,版本却不尽相同。殊不知,这一组其实有四句话,出自北宋时期禅门一位著名的祖师——五祖法演禅师。在辑录禅宗古德言行的《宗门武库》(作者大慧宗杲禅师,系法演禅师法孙)中,详细记述了这段经过:

佛鉴和尚初受舒州太平请,礼辞五祖。祖曰:“大凡住院,为己戒者有四: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何故?好语说尽,人必易之;规矩行尽,人必繁之;福若受尽,缘必孤;势若使尽,祸必至。”鉴再拜,服膺而退。

可见,这是弟子佛鉴慧勤禅师将要赴任舒州太平寺住持时,法演禅师对他的临别赠言。难得的是,这四句话并不高深,而是对我们大家都有所裨益的教诫。

势不可使尽

使尽则祸必至

这里的“势”可以有两种理解,既可以是时势,也可以指权势。

以时势而言,所谓时势造英雄,“风来了猪也会飞”,但是总不能指望这阵风一直都在,借助时势的同时尽快增长自己的能力,这才是“人间清醒”。否则,等到退潮了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以权势而言,位居要职,权力在握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造福,切不可滥用职权,作福作威。否则,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此肆意妄为,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祸。

这是法演禅师对即将担任一寺住持的弟子慧勤禅师说的,因为他深知当好住持大为不易。但这句话又不仅是对出家人说的,更是平常人处世需要警醒的。现代社会里,想要领导好一个团队,都非易事,职权要用在得当处,而不是助长骄横跋扈的资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切勿得意忘形,而应留有余地。

福不可受尽

受尽则缘必孤

我们此刻所拥有的福报都源于先前的栽培。无论是多生累劫善业的积累,还是这一世辛勤的努力,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得来的。因此,福报并非一定就能够源源不断,而是有其边界的。如果不能为未来多多栽培,或者善业累计的速度比不上福报消耗的速度,有朝一日,将所拥有的福报都享尽,就会变得业重福薄。即便是天人,福报享尽也会有“五衰相”的现前,更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呢?

《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也正是对“福不可受尽”的延伸。就以财物来说,人人都认为拥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很幸福,但是如果成为了守财奴,或者挥金如土的人,就会为人所不齿了。

正如虚云老和尚常说的那句“享福莫如惜福”,只有我们在拥有幸福生活的同时还时刻不忘惜福,同时尽可能多地去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们的福报也才能相对长久,才能更好地支撑我们对佛法的修学。

规矩不可行尽

行尽则人必繁之

不论在哪种生活环境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来规范那些不守规则之人。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组织纪律,自己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的来作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为一盘散沙。因此,规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但是,人为制定的规则在执行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应当有适当的灵活度,不能变得铁板一块。否则,会使规矩变得繁琐教条,更会让那些受到惩罚的人产生不满情绪。不仅起不到警示犯错者的作用,还会造成被管理者的反对。

僧团之中也是如此,佛弟子们以戒为师,戒律清规一定是需要严守的。但是如果不慎而有违犯,也并不是一罚了之。执法、通情、达理这三项,是需要配合使用的。例如结夏安居期间有急事需要外出,或是居士受持八关斋戒时因病而不得不在过午之后服用一些药物,这在律部之中都有具体的规则,只要悉心研究戒律的开遮持犯,便会发现即便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也并非死板,而是活泼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对于僧团的其他一些规矩,更是如此,规矩当然要守,但也不是机械死板、一成不变的。

这一条对在家人也是非常实用的提醒,管理企业、带领团队无不如此,规矩要有,但执行时候切忌不通情理,过于冷酷,若是把人给工具化了,是凝聚不起人心的。

好语不可说尽

说尽则人必易之

平时说话要把握说话的分寸,不可说侮辱别人的话,也不要说伤人自尊的话,即使在自己得意忘形的时候,也要切记不要嘲笑不如自己的人。尤其越是在人愤怒的时候,就越要克制自己,不要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而五祖法演禅师则警示我们,不仅侮慢之话不应该说,即便“好语”,也“不可说尽”,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法中讲要随喜赞叹,但这并不是无原则的曲意逢迎,更不能偏离事实。例如,可以随喜赞叹他人的某个发心或行为,但绝不是将对方吹捧得完美无缺。否则,就有巧言令色、谄媚之嫌。

哪怕是说好话,也要客观、要如实、要含蓄。说他人的好话,赞叹他人,不是为了让他开心高兴,而是对治自己的挑剔、嫉妒和我慢之心。把他人说得过于好,对那个得到表扬褒奖的人也是一种损害,可能助长他的骄慢之气,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至于肯定自己,更要慎之又慎,不是沾沾自喜于眼前的成果,而是为增强自己的道心。若高于实际地夸耀自己,“打脸”和“翻车”也会来得更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四句话意在警示我们,凡事皆不可太过极端、绝对,应当学会适可而止,留点空间给自己,也留点空间给别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过得如意自在。

法演禅师传授的这“四戒”内涵丰富,却又平易近人,不仅适用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不仅有助于出家人建寺安僧、弘宗演教,也有助于我们在家人的为人处世,这也恰恰体现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能信願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議,所得功德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絕待圓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
............................................

大安法師 /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四)

——恭讀《往生論註》的幾點體會

二、觀察依正  信解佛心

3.地功德。
——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10)

極樂世界的地面,曠闊坦夷,無有偏陂。地由黃金及眾寶和合而成。地上聳立著無數的宮殿樓觀,棟宇相承,窗闥交映。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宮殿內外的壁屏簷柱,光瑩如鏡,隨人意欲,悉能顯現十方剎土的淨穢境相、善惡業緣。高大的寶樹亦如一大彩色屏幕,能應念映現無量世界的境況。猶如明鏡睹其面相那樣的清晰。見到他方世界善妙勝事,見賢思齊,策進道業;見到他方國土惡劣弊事,回光自省,力免覆敗。如是任運成就止惡修善的淨業。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4.功德成就。
——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11)

極樂世界日夜六時,常雨種種寶衣、寶華、幢幡寶蓋等種種供養之具。以雨為比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表安樂剎土種種供具、資生之物,隨念而至,並無累情之物。《無量壽經》云: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曄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蓮華是依報、諸佛是正報。蓮華現佛(依報現正報),佛放光度眾生。依正相即,蓮華諸佛一如。此亦大不可議。

 5.主功德。
——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12)

阿彌陀佛自證的聖功德,諸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能為普度九法界眾生往生淨土疾速成佛提供保證。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無央數世界,攝受念佛人往生淨土。其光明亦直透阿鼻地獄最底層,令有緣的地獄眾生蒙光照觸攝受,徑生西方。「度盡阿鼻苦眾生」,(13) 阿彌陀佛的悲願,無以言表。阿彌陀佛亦以光明願力住持西方淨土。若人一生到安樂淨土,意願回入生死稠林度化有緣眾生,阿彌陀佛加持這類往生者,捨淨土命,隨願得生他方世界。雖然生到五濁惡世貪瞋水火中,其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雖然在濁惡極盛的世界投生,自己不明了自己的來處,然臨終亦有勝緣,令其念佛往生淨土。何以故?經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功不唐捐故。

 6.不動應化德。
——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14)

極樂世界菩薩隨順阿彌陀佛的教敕,亦有著深廣的普度眾生的大慈悲心。他們於安樂本土報身不動搖,而遍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應化身。紹隆三寶,開顯眾生煩惱淤泥中的正覺蓮華。古往今來,極樂世界佛菩薩於娑婆穢土的示現,或隱或顯,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諸如善導、豐幹、永明、蓮池、覺明妙行、印光等,有證據表明乃安養佛菩薩示跡。誠如覺明妙行菩薩示偈云:「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15)極樂佛菩薩以悲心願力,導引有緣眾生,至安樂處。

由上可見,觀察西方不可思議的依正莊嚴,能生真實淨信。由信啟願,由願導行,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由觀啟信的緣由有三:其一,依據依正不二的理則,觀察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功德,能夠了達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契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由生佛同體的立場生起對阿彌陀佛決定救度我等的信心。其二,由兩土淨穢鮮明對比,引發厭欣心。淨土經典對西方清淨妙嚴、自在快樂的描述,為吾人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以此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完美境界作參照系,便能深刻地認識到娑婆世界的污穢、殘缺與苦難。以安養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然深切;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願心懇切,自然感應彌陀願力加持,得遂往生。其三,淨土法門乃大不可思議的圓頓大法。透過西方淨土不可思議功德的觀察,有助於吾人從不可思議的本位契入對淨宗不可思議事理因果的信解。從中領略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全德立名的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吾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能信願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議,所得功德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絕待圓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證知:天親菩薩對安樂淨土三類二十九種莊嚴的概述,以及曇公慧心獨運的妙釋,對末法眾生的啟信生願,厥功甚偉。(待續)

【註釋】

(10)(11)(12)(14)《往生論註》/(曇鸞大師撰)

(13)《佛說無量壽經》/(康本)

(15)《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述)
..................................................

另附:


漫畫/《曇鸞大師的故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這是靈魂的誓約,千萬輪迴也不能磨滅」———————評論「齐司礼生日快乐」有小狐狸掉落哦#光与夜之恋[超话]#“stray brids of summer com
  • !!
  • 新品拍摄中 4大金刚色中加了俩个亮色 实物惊艳到我!进口皮早年间就一直在做,回归之后延续 争取用好皮给到大家最高的性价比 口碑多年不倒 都是这些好的材料带给我
  • 【西班牙小镇上演“西红柿大战” 满城尽是红色海洋 | Vuelve "la Tomatina", la guerra de tomates
  • 视角 今天他又来找我连麦了,哈哈他居然害羞了,还有点可爱是怎么回事[思考]他好像是特地打扮的,看着他这样我忍不住想逗逗他,于是故意说他的衣服像我老爷爷穿的,
  • 4. evolution出现频率为 18 次n. 演变;进化;发展;【真题例句】His long life comprised a series of evol
  • 好久沒見到同框了[可怜][可怜]今天也是造型顏值滿分的一天!我也好想去泰國追星或者歐居趕快來也可以的[馋嘴][馋嘴][馋嘴]大家還是要記得投票喔喔喔!
  • Hello 我可爱的仙女麻麻们我是鑫鑫mummy小Baby的衣服太可爱太软萌 我又是个颜控所以我打算卖童装和一些小baby的玩具 床品✨ Yes It is
  • ✨ ~ 今晚 仙人掌 补水 面膜 ➕ 玫瑰 滋润手膜美蒂凯丝 仙人掌补水蚕丝面膜 有种出色,叫天天坚持,而非天生如此。番茄派 番茄玫瑰滋润手膜
  • 之前因为疫qing巡演,以及一些活动取消的时候他也说过让大家再耐心等一等,等能够再次见面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更好的他,他做到了[泪][泪]虽然现在国内的太妃糖们都还
  • 朝阳区第一时间对涉及风险点位进行管控,经市区疾控专家研判:常营乡燕保常营家园11号楼,高碑店乡高碑店东区B15栋划为高风险区,实行封控措施,期间“足不出户、上门
  • 干货丨西语虚拟式的用法(2)④在主语从句中----一些表价值判断的句式中例:Es importante que aprendas gramática.例:Es
  • #赵立坚[超话]#每次赵叔上会,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今天又到周五了。还是要祝大家周末愉快,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愉快的周末[送花花]我这个周末注定要忙碌了,最近准备
  • 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cg人物对话居然是带动作的,不是杵在那里蹦对话框召唤兽太酷了,不但厉害还有1分钟的动画居然可以不用练级,颠覆了我对RPG的认知王这游戏居然还
  • 参加奖&冠军奖&随机奖:「圣律诗院 特别FR PR包 vol.1」收录FR闪膜加工「赫泽莉特」「露缇希娅」「莉尔珐」「梅蒂埃尔」「响华」「米秋」
  • 我是土狗,很喜欢#苍兰诀大结局#[泪][泪][泪] 爱让胆怯者勇敢,很吃剧中各种设定,亲情友情爱情❤️用心的剧观众的反馈是真实的,特效也太优秀了!其次 《苍兰
  • [挤眼][奥特曼][姜饼人]人生路上,经历的多了,就会有成长,有改变,自然就会有坚持,也会有放弃,那些捂不热的心,求不来的情,不要也罢。当你一个人熬过了所有的苦
  • #杜兰特死神降临制胜三分#【NBA》库兹马砍全队最高分外线绝杀赏活塞10连败】今天在NBA场上巫师以119:116险胜活塞,目前战绩来到15胜11败排东区第5,
  • #江苏#【苏州湾橙天里携手苏州市餐饮业商会打造太湖苏州湾美食新地标】8月10日,由苏州吴中国太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寻味橙天里·共赏苏州湾”美食生态沙龙在苏州湾橙
  • 九龙滩获得了“社会和社区健康”类别的荣誉奖。#九龙坡文旅资讯# 【九龙滩广场获国际设计大奖[好喜欢]】8月30日,2022年IFLA AAPME大奖(IF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