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谈# 可能性的度量-概率

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定量描述。

1. 我们要讨论一个概率,首先要设定条件。比如我们不能讨论上证指数突破10000的概率,因为没有指定一个时间,而从人类生产率曲线来看,最终必然是会超过10000的,也必然有一天上指会消失的。不过,我们可以讨论下周上证指数突破3500的概率。

2. 我们要讨论一个概率,这个事件一定是还未确定或探讨中的各方都不知道的。比如我们可以讨论明天是否下雨的概率,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但我们不能讨论昨天有没有签下那笔大单的概率。

3. 我们要讨论一个概率,一定对随机结果的各选项是知道的,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我们也无法讨论。当然,我觉得可以将其它所有不确定性作为一个选项“其它”来进行讨论(想想似乎又不妥,我们虽可以将其它不可知纳入“其它”选项,但因为缺少对“其它”项的具体了解,所以无法对其定量衡量)。

一个事件可能产生的结果总数,将之视为一个总集合,而特定的结果是这个集合的子集,特定结果的概率就是:子集/总集合,基于此原理可知:
. 概率永远是0至1之间的一个数;
. 所有子集的概率之和为1;
. 某个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为(1-发生的概率);

通过厘清概率的概念,就可以知道上文将不可知的事情纳入“其它”选项来讨论概率是错误的。

看到此处,概率是乎很简单,是的,概率计算非常简单,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总集合”已纳入了所有的样本?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抛硬币、掷骰子这类简单事件,我们有能力列举所有可能性,但世界是复杂系统、是混沌的,当黑天鹅没来之前,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来了,我们也无从得知天上还有多少黑天鹅。

这个结论听起来让沮丧,但这个世界的美妙不正在于变化和不确定性吗?如果我们能计算出每一件事情发展轨迹,我们能知道自己会在哪天死去,天哪!这个世界一定会是个地狱。

不确定性让这世界美妙,不确定性也让爱智慧的我们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美好的人生,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只要我们尽力了,那就大大方方的接受那个概率吧。

科学猜想文集

(391) 《相标志指向位移的问题》之空间与时间

有更多的可能的是:后生动物群就生活在黑暗环境,因为所有的印模化石都无法指示出是阳光环境还是黑暗环境,或者是由黑暗环境向阳光环境过渡的地史时期,这个时期为埃迪卡拉时期。埃迪卡拉生物群即使是生活在阳光环境中,太阳辐射所产生的能量有限,低温环境等同于黑暗环境,只是这种有利于低等生物繁荣的低温环境已在地球表层出现了,这种大爆发并非是突然性的,它必须要经历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因而在此过程中很难判断是黑暗环境还是阳光环境。我们只要看到原始生物化石,就认为它们都是阳光生物,如在南非发现距今33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就认为那个地史时期地球就有了阳光,这就是典型的缺少相标志指示移位意识。越古老的物种对环境越苛刻,它们喜欢温暖或者温凉的环境,洁净的水环境,但又是不缺少有机物的环境,说明古老物种生活在低温环境,新陈代谢的速率较低,水中食物稀少,所以水质不会被污染,因为食源匮乏,古老生物种群学会了忍饥挨饿的本领。这些事实都能证实:地球表层生存环境拥有一个由黑暗环境向阳光环境演化,低温环境向温暖环境演化的漫长时期,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将永远都无法解决科学上的一系列难题,科学认识永远止步于此。

从灵虾的生存方式及其环境上看,灵虾疣生活在南极冰盖下的海洋中,那里有多少有机物,几乎没有,靠有机物磁养灵虾,那只能是特殊环境的产物。灵虾以矿物质为食,生物指向低能的黑暗生态环境,这就证实,早期生命都是循环速率与新陈代谢速率很低的生物种群。正是生命起源于黑暗环境,坚守于低能的黑暗环境,在地球能获得阳光时期出现后,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变,真核生物在黑暗环境中已经壮大的生物群逐渐演化成阳光环境的后生动物群,这个过程不是生物种群的更替,而是生态环境的更替。

当阳光出现在地球表层时,阳光不仅使雪球地球融动,阳光也增强了后生动物的循环系统与新陈代谢系统的运动速率的提升,从而使后生动物群逐渐向具壳动物群演化。正是从黑暗生物在向阳光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的低能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变,因而强迫后生动物群首先向具壳类动物演化。这个演化过程充分证明: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生物组合有着明显的环境指示性,证明不同生物种群是同一生态环境的产物,生物的适应性不是绝对生态因子的组合,不同生物群对生态因子组合存在则重点上的差异,因而生态因子的组合是绝对的,而生物相所指示的生态环境则是相对性。

从上述角看,单个生物相标志所获取信息并不能完全表达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组合生物相标志,所以,我们必须将生物相标志分离出几大组。在阳光生物中,从生物能量上划分可划分为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从环境上划分可划分为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划分,分别为原生域,细菌域,植物域,动物域。这些生物埋藏所形成的化石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原地原位埋藏或原地异位埋藏都是获取古环境信息的基本相标志。我们通过相标志的指向,探索古环境是深水环境还是浅水环境,是温暖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是高能环境还是低能环境,海相环境还是陆相环境,干旱环境还是潮湿环境,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通过生物相的指示还原古环境,通过生物的演化还原古环境的不断演化。通过生物组合相,解读更为具体的古环境生态因子结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必须达到的高度。

上面谈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组合没有绝对的适合度,只有相对适合度,这也是生物种群努力的适应过程,演化过程的的基础,生物学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试错过程。因此,生物相标志不能指示出绝对的生态模型,只能通过相组合来研究出更为具体的沉积环境。二、生态环境的渐变性与多样性演化是生物演化与孑遗生物的的基本条件,不同地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它源于地球绕太阳作向心运动所形成的必然规律,生物演化是生态环境渐变的直接结果。生物在生态环境渐变过程中,存在自然选择适应性演化,这两者的相互变化,决定了相标志在指示沉积环境上不能作绝对资料参考。

生物种群的分异不是繁荣后无条件的演化,或者基因突变,生物种群的分异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分异,如猫科动物的横向分异,有各种不同的猫种,纵向分异有虎、豹、狮等豹亚科,猞猁、野猫等猫亚科,它们都无法从化石中得到分异性划分。生物种群的分异性越大,体现出来的自然环境的分异性越丰富,如老虎,热带草原气候有虎,热带雨林气侯有美洲虎,亚热带森林气候有华南虎,温带有东北虎,不同虎种所依附生态环境是不同,因而它们的沉积环境也必然不同。单一或者多个相标志无法彻底的解读古环境,目前只能通过组合标志来判断。

通过生物种群的分异性来探索环境的分异性,不仅是指空间上的分异性,还有时序上的分异性(即基于环境的渐变性质),这些分析对象基本上是指阳光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我们提出环境对比分异性,同样,不仅仅是指空间上的分异,还有时间上的分异性,同样是基于生态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生物的演化、进化、分异现象有着密切关系。空间上的分异性,如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纬度上的气温不一样,动物与植物有可能一样,即使在某些器官与表型上一样,它们的循环速率也可能不一样,通常称它们性状上的不一样。这在古生物化石上不一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而,在古生态环境复原上仅运用一种生物相标志是不科学的,必须运用多种生物相标致来进行综合判断,甚至是同种生物呈现出来的性状差异也要引起高度关注,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地史画卷。

时间上的分异性,是指同一地理沉积环境在不同地史年代的沉积过程中会出现物理的、化学的沉积相上的差异,沉积回旋更能反应出时间上的不同。化学相与物理相的改变指向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气压、空气密度、温度等生态因子上的不同。以水生生物为例,从水的深度环境上看,有深海生物、半深海生物、浅海生物、滨海生物。从海水的盐度上看,有窄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窄盐性生物适合的盐度,单位面积在35‰,即低不过30‰,高不过40‰。如簇生珊瑚、腕足类、头足类、海眠虫、角石类、菊石类都是窄盐性生物,而绝大部分的窄盐性生物都是古老的生物物种,宽盐性物种都属于后来物种,生物适合度的改变说明地球的生态环境在变。

从窄盐性生物大量灭绝上看,大约发生在左生代与中生代交界之际,95%的生物种群都灭绝了,这次灭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低级生物种群灭绝的幅度大,高等动物灭绝的幅度小,而从现代物种的繁荣的尺度上看,低等生物群的繁荣占绝对多数,而我们关注的高级动物占比确小得可怜,这一对比说明一个非常重要问题,生物大灭绝不是灾难性大灭绝,而是生态渐变最终导致质变所构成的大灭绝现象。我们讨论生物大灭绝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生态环境的大迁移的问题,生物相标志指示性移位的问题。没有生态环境渐变现象的发生,也就不存相标志指示位移的问题。我们之所以重点关注这个问题,在许多学者的心目中生态环境的固定说永远占主导地位,这在科学认识上很难有所突破。

中生代及之前的海洋环境是一个相对低温的环境,海洋的溶解力度小于新生代而大于古生代,低温低盐的环境适合窄盐性生物的繁荣。广盐性生物即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也可在含盐量很高的环境中生存,如腹足类、双壳类、蓝细菌等,广盐性生物在新生代后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滕壶,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一个灾害。从温度上看,海洋生物有冷水生物,主要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如狗鱼等,有低温生物,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及低纬度地区,是水生生物的主体,更有暖水生物,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区的浅水环境,而暖水生物在新生代之前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生物的生存环境是生物相重要的相标志,它们指示的范围越小,在恢复古环境上的作用越大。这主要源于古生物化石鉴定无法达到种一级,生物相的指示性永远都处在宽范的状态,正是这种缺憾性,迫使我们运用组合标志来恢复古沉积环境。同时,化石的丰度与分异度也是指示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在一个单位面积里,化石的分异度越大,其对环境指示越复杂,化石的分异度越小,其指向的环境越具体。另外,生物的生长状况也是判断环境的重要依据,以壳类动物为例,壳类动物个体的大小与壳的厚薄都是由环境决的,薄壳或者生物个体较小,说明生态环境较差,水的平均温度较低,食物匮乏,如古生代的壳类动物都比较小。壳类动物的壳厚与个体较大时,说明环境相对较好,水温与盐度适宜,食物充足,如果壳类动物大量的死亡至灭绝,说明海洋的温度与盐度波动较大,如笔石的灭绝、菊石的灭绝都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有些动物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或灭绝或消失,而是出现了生态环境的迁移,如腕足动物、放射虫等,原本生活在浅水环境,而后迁移到了深海环境。动物为什么会发生迁徙,是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是生物相指示位移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生物都能生存至今,并不是生物可以重复进化,而是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演化,同时是生物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如果单纯用生物相、从将今论古的角度恢复古地理环境,有偏之毫厘差之千里之嫌。

生物进化程度及其分布也能指示出古环境状态,如泰加林属温寒带至寒带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80%以上是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在植物的进化进程中属早期植物、低等植物,这就证明低等生物繁荣的地史时期,其自然条件是相对较差的,或者由较差逐渐向较好状态演化过程中的生物进化现象的产物,也就是地球气候存在由低温环境逐渐向温暖环境演化过程。在地球低纬度地区获得的能量逐渐增长的过程中,高纬度地区依然保持着低温环境,或者向更加低温的环境演化,是一些古老物种能繁荣至今生态环境的许可。维管植物繁荣于泰加林区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它证明早期的生物生活在较为低温环境,如果单纯的从维管植物广泛分布上来分析古环境是不对的,必须通过生物在极限环境中的次繁荣状态,来定性古生态环境的性质。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除了低等生物基本上都适应低温环境外,低等生物器官及系统的低循环性质,是反应它们能适应“恶劣”环境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进并非是理想环境中的一蹴而就,而是常常伴随着漫长停滞期的出现,这就反应出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渐变过程,一个由不适合宜居环境向宜居环境演化的过程,当一种生物诞生后会持续一个地史时期,在这个地史时期内的生态环境是相对不变的,这才有了生物进化的停滞现象。如果没有停滞期的出现,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宜居环境,是有利于生物快速演化的环境,生物面对的是两种选择,要么进化,要么灭绝,正是地球环境的渐变过程,才有了第三种选择---停滞,才有了生物进化的渐进现象与停滞期的出现。

黄狗裴元庆
|||

我这题目不是骂人,那狗就叫裴元庆,是我们下乡知青养的一条大黄狗。

我下乡的地方是个山村,前面已经有一拨知青,二十多人,在村里呆了两年了。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那拨就成了“老插”,我们自然就算作“新插”。

老插下乡时,因为是本村头一批,村里比较重视,居然专门给盖了一排砖房,每间房住两人,比我后来住的大学宿舍还阔绰。

等我们这一拨到来,知青已经不稀罕,进村时例行的放了两串鞭炮,但住房就别提要求了。老插的砖房在一个小坡之上,坡下有个旧谷仓。村长让人把谷仓腾空了,排开一溜木板床,这就是新插的宿舍。

人到哪儿都会分三六九等。同为天涯沦落人,但老插们多沦落了两年,就有了一种优越感,一开始并不怎么接纳我们这班兄弟(新插清一色的男性)

老插们集体养了一条黄狗,但不愿意我们这些新插逗这条狗。只要看到黄狗朝我们这边走动,就立刻会把它叫回坡上去。叫的啥听不真切,似乎是叫“边庆”。我们一班新插猜了半天,猜不出为啥叫“边庆”。

新插努力跟老插们套磁,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老插终于对新插能接纳一些,看到新插逗黄狗,也就不再坚持把它叫回去。我们便撒开了逗它,天天叫“边庆”过来玩。

老插有个陈宜章,学校里学的东西,数他保持得最好,这点积蓄让他不需要下地干活,一直在村里民办小学当老师。老插二十来人,他是最早对新插放下架子的,时常给我们讲讲在此地混生活的要领。

既然熟了,我们就问他这狗为啥叫“边庆”。

他喷喷鼻子说,什么“边庆”啊,是“裴元庆”。天天叫,叫多了舌头偷懒,就给你们听成了“边庆”。

我们觉得不理解,说裴元庆是隋唐第三条好汉。那为啥咱这狗不跟第一好汉李元霸,不跟第二好汉宇文成都,却跟第三好汉裴元庆起名呢?

陈宜章笑笑说,当时大伙也没怎么特别研究,大概就觉得李元霸虽说是第一条好汉,但书上说了,李元霸身形矮小,骨瘦如柴,咱大黄高大威猛,叫李元霸不妥。宇文成都呢得叫四个字,累。于是就挑了裴元庆吧。

别看裴元庆在说唐里是第三条好汉,在咱村里那是数一数二的。有一年村里闹狗瘟,全村总共只有两条狗活了下来,一条是村民家的黑狗,另一条就是裴元庆。

裴元庆没有自己的伙食指标。它的伙食都是知青们从嘴里省出来的。知青们吃饭时,裴元庆就会过来蹲在旁边。我们知道它是等吃的,就从碗里挖一勺饭喂它。一人喂一口,它就足够吃饱有余了。

刚开始我们新插是把饭扔到地上让裴元庆吃。老插看到了就说别那样,扔地上脏。我们说那咋办?给它弄个盆?老插说不用。就这样。说着从自己碗里挖一勺饭团,朝裴元庆头顶抛过去。裴元庆往起一蹦,一口就把饭团叼到嘴里咽下去了。那以后我们也都是这么喂。

裴元庆不光会吃。它看家护院的本事也是一流的,最著名的战绩是它在村长小腿上咬了一口,留下一个疤。这个事从人类视角来看似乎欠和谐,但狗的思路毕竟跟人类有些不同。作为知青集体养的狗,裴元庆的敌我概念就是:所有知青都是主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当然裴元庆也不会跑农民家里去惹事。它只对闯到家里的外人发飙。让事情有点挠头的是,知青住房正好是在村子与河之间。村民们去河边挑水,必须经过知青住地。

通常这不会出事。因为原来二十多个知青,新插来了之后近四十人,基本上什么时候都有人在家。如果有村民经过,知青们会把作势进攻的裴元庆给叫回来。

那天村长挑水经过,看到裴元庆冲过来。因为平时总有知青出来喝止,所以他也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偏巧那一刻知青们都在屋里打牌,没人拦着裴元庆,结果它真冲到了村长身边。等村长发觉不妙,转身逃窜,已经晚矣,到底被裴元庆在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幸亏有知青听到村长惨叫,赶紧出来撵走了裴元庆,事情才没闹得更大。村长当时是连说没关系,但知青们过意不去,下次回城的时候还是凑钱给村长带了好几包面条。

面条这事可能得稍微解释两句。南方不产麦子,山村里没见过面条。知青们从城里带了面条去,有村民们过来玩,看到了觉得很稀罕,尝一口更觉得是人间美味,后来就有村民拿自己榨的花生油来换面条。花生油对于知青来说是上好烹调油。而村民也觉得面条是上好美食。以物易物,所谓双赢。

起先知青们也不知道村民换了面条会怎么用。有女知青热心,特地去到村民家里,打算教他们怎么煮食。结果去了才发现人家不用教。他们就把面条当粉丝,煮软了加些酱油辣子,翻炒一下当做菜来下饭。

知青们看了觉得有些好笑,但笑不出来。

这个村在当时并不算最穷,一个工分值两毛钱。最穷的那个村,一个工分是九分钱。一个男劳力一年也就1000工分左右,妇女同样出工时间,干的活并不轻,包括插秧或是收割,但工分减半。这种工分制度是明文规定,妇女们也从没觉得有啥不对。

村民平时吃的菜都是自留地里种的蔬菜。有时地里的菜接不上了,就往米饭上面洒一把葱花,再淋一些酱油,一顿饭就这么解决,过大节的时候才会沾一点荤腥。

所以炒面条在村民嘴里就是好菜了。

就这么着,人家还邀请那几个知青吃饭。知青们陪着吃了几口——不吃是不行的,若是有人推辞,村民的劝说工作能坚持一个通宵。吃完告辞回家,给大家说了这事。后来大家有机会回城,不管自己吃不吃面条,只要米面指标还有富余(那时候买这个需要粮票),都会尽量带几包回来给村民。人家当然也不会白要,都是用花生油换,但这么着他们就很开心了。

接着说裴元庆。裴元庆有一种神秘的辨别能力,即使是从没见过的人,它也能看出(更可能是嗅出)这人是知青还是农民。

我们常带它下地干活,有时去得很远,都到了邻村的边上了。倘若碰上所有知青全都离开,比如挑着割下的稻子回村了,而裴元庆一时贪玩没跟着回去,这时地里就只剩下当地村民,但它不会跟着村民跑。村民叫它它都不理。

有一回正好邻村的知青也到这片地方干活,裴元庆抬头看看,再过去嗅一嗅,就认同了这帮知青,跟着他们到处走,直到本村的知青出现,它才屁颠屁颠的跑回来跟着我们。

其实下地干活时,知青穿着跟本地农民一模一样。不相识的人,一眼看去真分不出是知青是村民。但裴元庆一点问题没有。它一嗅就知道谁是谁。

更神的是它对潜在危险的灵敏嗅觉。发狗瘟那年,疫情有点严重,于是公社领导按官府办事风格,做了个一刀切的决定,要各村把所有的狗只全部杀灭。我们村里的民兵有两把冲锋枪。民兵队长带着一帮民兵挨家挨户搜寻,看到狗就拿冲锋枪扫。

知青听到消息,知道这事没人能拦得住,但也没人愿意看着裴元庆就这么给杀了。大家紧急商议了几分钟,还没想出办法,就看到民兵队长带着人朝这边走过来了。

陈宜章惶急之下指着山坡后面对裴元庆大叫一声:“裴元庆,快跑!”

说也奇怪,平时你让裴元庆跑,它多半懒得理你。除非你扔个东西逗它,它若是兴致好,或许会去追回来。其他时候它都是懒洋洋地趴着。但那回裴元庆只冲那帮拿枪的人看了一眼,立刻就明白苗头不对,嗖的一下窜上山头消失在树林里。民兵队长带人追上去,却寻不到半点踪迹。

知青们想说服队长就这么这算了。但队长很认真,说这是上级命令。俺拿了枪就是军人,军纪不能违抗的,于是每天傍晚收工之后就带着人在山上找,找了两个星期,死活找不到裴元庆。

后来狗瘟过去,公社领导大概看着整理效果不错,政绩方面压力不大,就撤销了那个绝杀令。

民兵队长也不是歹人,听到命令后就来告诉知青,说上面通知改了,不用杀狗。我不知道你们把裴元庆藏哪儿,反正现在是可以放它出来了。

其实知青没藏裴元庆。知青自己都不知道裴元庆现在是死是活。陈宜章专门到公社去了一趟,打听得真切,杀狗令确实是撤销了,知青们立即上山,散开到各处叫裴元庆的名字。不到十分钟就看到裴元庆从树林里跑出来了。瘦了不少,但还是很精神。大家带它到河边洗了个澡,回家吃了几天好的,裴元庆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

狗瘟没放倒它,打狗队也没奈何得了它。知青拍着它的脑袋,赞它果然不负裴元庆的名字。

裴元庆晃了晃耳朵,神情淡定的看着远山,仿佛并不把这当好大一件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白天快累死了,但发现无论多么努力,活儿也干不完。下班后继续干了45分钟活儿,看天色不早,干脆拔腿走吧:回家做饭、饭后接猫娃!清炒上海青、萝卜炖牛肉丸,给某羊留一
  • - 客源引流咨询代理➕N 做代购的约我语音了解燃脂小白包 20盒起做代理 而且我有 “30天出货90盒的计划”全程辅助 所以拿20盒真的轻轻松 拿100盒也毫无
  • 调整一下心态,就算前路再坎坷,也总会有平顺的时候吧?路不平,就多踏几次,把它踏平了!每经历一次挫折,都是上天安排让你成长的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3.9星期二】 湖南人午间涨停复盘 "涨停金额:143亿 炸板金额:30亿 首板金额:114亿 连板金额:29亿 涨停30家 炸板8家 跌停7家 首
  • #春绿陇原# 【直播|“建党百年·春绿陇原”红歌经典音乐会“初心永恒”】3月12日晚8点将在兰州音乐厅举行“建党百年·春绿陇原”百部百场文艺展演暨省直九大文艺院
  • #爵语[超话]# 相处舒服,频率相同……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起初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最后关系却慢慢变淡,能一直联系的已寥寥无几。所有关系的变淡,说到底
  • ❀《首楞严经》每日读经·26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见伽蓝。
  • 今日见到一幅老照片,拍的是1939年的夫子庙,画面上的文德桥清晰可见,桥下面的秦淮河水似乎还很干净,见不到什么漂浮物;河对岸的照壁虽只是右侧的一小截,但上面的“
  •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四十九日成佛后,佛要入涅槃。净居天的天人和欲界、无色界的天王也都来到菩提树下,共同劝请释迦牟尼佛住世讲法,佛说:我讲的法是难信之法,娑婆
  • ▥▦①玖富玖富水军的目的清晰且明确,就是为了晃车,让更多人下载债权通,而且重点目标就是,中户和大户出借人。一旦你下载了债权通,进入玖富设定的这个杀猪盘中,你的命
  •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续五)   【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
  • ❤️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2013年我大学毕业,一眼相遇彼此相识 14年我就去了北京,此后2年只见过一次,还是处于哺乳期的你我们就去逛街了。 逛完我又飞
  • 《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二) 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注: 这是讲,这个法身上等诸佛之智,下同众生之体,所以它和一切苦空无常的差别法其实是不
  • #空瓶记录# 1.菌菇水,痘痘结束,消炎蛮有用的,无限回购 2.刷酸,可以淡化黑头,其他效果暂时没看出来 3.面霜,不油腻,干皮可 4.不好用 5.防晒霜,用
  • #包头身边事#【#2021年包头老旧小区改造进入倒计时#】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2021年全市将开复工中央补助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7个,共582.61万平
  • #大唐荣耀[超话]#两封和离书,一封让二人认定了彼此,一封让二人分别两年,直至生离、死别。不过,唐人和离,依然温柔浪漫。 放妻书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
  • Sedentary lifestyle in UK 英国人每天坐躺11小时 A new research shows that 70% of people i
  • 【拜登:如果科學家們認為安全可行,舉行第二場大選辯論“沒問題”】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當地時間10月5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前往佛羅裏達州參加競選活動
  • #美股# 科技股引爆大盘【附股】 一:国际资讯 1:印尼央行预计5月和6月流入债券市场的资金规模更大。 2: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讲述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