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和人情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选!你们怎么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山海情》:所有平凡皆是伟大!
以前因为这个题材一直没想看,可今天把剧看完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早点看。因为从毕业也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但工作和工作真的差别太大了,有太多的话我不能在这里说,但是我看完这个剧真的是又惭愧又感动。
这么多的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生动,个性那么鲜明,人物角色塑造的太圆满了,而且带着方言的口音听起来特别亲切。最感动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马得福就是一个刚毕业在办公室的小职员,吊庄移民的大事落在他头上,回村里动员吊庄移民,可这件事哪里有那么容易,群众工作有多难,中间经历的坎坷谁又能真的领会,他一心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想让去吊庄移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忙前忙后,把自己的事情都抛在脑后,所有的事都以百姓为先,就这种精神就值得人敬佩啊!动员了吊庄移民又解决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一心一意谋发展,想着各种能为村民谋福利的事,一遍遍跑供电所,又一遍遍去找水利,甚至为了双孢菇销售问题,直接改了现场会,马得福真是完全为了村里人,甚至再后来发工程款都把自己弟弟放在后面,他也一直记着,不仅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家里人村里人过得好!看看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信仰是多么强烈!马得福这么多年兢兢业业,都到了30多编剧才给他配了个媳妇,从小职员到代理村支书到代理镇长,从吊庄移民到脱贫帮扶到整村搬迁,马得福用真心交换真心,用行动践行宗旨,他把一切都贡献给了人民,他没有让父亲失望,也没有让村里失望,真的深入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真的带领大家富起来了!
还有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凌教授,从先进地区来的大专家,能够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为了让大家富起来,甚至比当地人更能吃苦,不仅传授技术,带着学生跑市场,甚至自掏腰包为了给菇民补差价,一个科研人员本就不是搞市场的,明明对市场不是很熟悉,却不忍心让全村人失望,他真的是太仁慈的专家,有着学者对教学的严谨和钻研的精神,也有一股不服输的气质!在学术研究面前,他们刻苦钻研,一心扑在研究上,在为人处世上,他们又把全部的热血和精力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凌教授真的太让人尊敬了,弹幕里好多人都说,如果有更多这样的老师,那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学生!
还有杨金山,他不仅是搞笑担当,他是一位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干部,他想着干一些项目助力村民致富,也切切实实的把凌教授请到了村里,也真的在他离开之前帮助村里百姓想好了出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刚上任的时候说县城太远来回不方便而选择住在了村里,就这一点他就能当个好干部!剧里有一些反面的典型,搞形象工程,为了面子,但是也塑造了很多好干部,像杨书记还有吴月娟,他们都是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也真的把大家的难处听了进去,也实实在在的想了解决办法。
还有好多人的形象太立体了,大有叔的尖酸刻薄小心眼自私,每次出来搞事情都有点生气但是后来又觉得这个老头也很可爱了,尤其在他儿子突然决定去福建,老头更是绷不住爆发了,其实他内心也是对儿子记挂,后来特意拿了鸡蛋让麦苗带去,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是惦记自己的孩子的!还有白校长,这个角色就是奉献的代表,他一生献给了教学事业,操着还没有孩子标准的方言,却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讲台,他为了孩子们操心,不忍心孩子小小年纪去打工,想让孩子有个好操场,有统一的校服,不惜自己犯错误,也要给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作为父亲,他却从来不轻易说什么,却把所有的关心和照顾都表现在了行为里,他听麦苗说,那个鸡蛋就是安心蛋,吃了鸡蛋就不想家了,就把好几兜子的吃的也想让麦苗带走,一个父亲带大自己的女儿不容易,他把自己的爱都给了女儿和最爱的事业,这样的老师也是真的伟大!
还有就是几个感情线,不得不说,他们拍的感情线都好真挚啊!首先就是得宝和麦苗青梅竹马的感情真的太甜了,得宝原来冲动任性也不理解为啥家里只让哥哥读书,可是自从从新疆回来以后,得宝经历了生死是真的成熟了长大了,本来就脑子好使,后来种蘑菇干工程,也是风生水起,而麦苗也是有头脑有主见的女孩,虽然他俩一直异地,但真就是应了那句话,各自努力,顶峰相见!麦苗说因为得宝在这里,所以她也回来了,他俩都带着自己的成就回来建设家乡,这样的感情怎么能不感动呢!而得宝真的很听话了,虽然他很多事不满意自己的哥哥,但当他真的理解了家里的决定也理解了哥哥的难处,这个孩子真的又成熟又靠谱!还有水花,水花没得奖真的是遗憾,这个角色太感人了,一个女子能如此坚韧不拔,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的啊,当初水花刚来,得福爸就千万个不同意,可真的看见水花一个人那么拼,一个人带着残疾老公和孩子,顶着大风黄土,就那么扛着车子走了七天七夜,喊水叔都动容了!试问这样的女人命运怎么可以对她如此不公,而水花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她努力刻苦,她隐忍顽强,她比更多的男人都吃苦,她甚至还能干很多男人都干不成的事,一个人支撑起一个家庭,最后他越来越好的生活是对她的鼓励和回报,她值得更好的!她和得福是终究错过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埋怨过,一心守好自己的男人守护自己的家庭也没有因为得福有发展而抛弃自己的家,他也很支持得福的工作。虽然他俩没在一起是个遗憾,但我觉得这正是水花的伟大之处,也是两个人最好的结局。里面的角色真的太多了,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可爱可敬的人!还有就是那个支教老师郭闽航,虽然对他描述不多,但高校毕业的他,毅然决然的留在了这里,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这里,这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一个故事就是迁村,马得福真的太不容易,让自己村搬离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真的不容易,但是喊水叔和得福也真的很努力,虽然舍不得,虽然大家都舍不得,但为了后辈,他们终于同意了,最后喊水叔播报天气预报之后痛哭,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根离开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土地,即便知道它很穷,但是从小到大祖祖辈辈有了太多的情感,可是每一次喊水叔都特别支持儿子的工作,他也给儿子定了很多规矩,让他成为一个不忘本的人,是一个非常有原则又明事理的父亲,马得福也培养一身正气,而那个李家人接纳了马家人的故事会永远记在后辈的心里,这是他们不会忘记的过去,他们在哪里根就在哪里,根的一头扎在这片土壤,而不断长出的花朵和果实奔向了更远的地方,不断的向外绵延生长,而这片土地也永远有着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山和山不一样。”“有啥不一样?”“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你就知道有啥不一样了。”真的有很多次的泪目,很感人很动容,他们真的太不容易,这才是真的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模样!为了他们的精神,为了他们的努力,看着漫山遍野的绿色,看着富裕起来的人民,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活,这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剧所说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八几年到现在,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景象,是多少个像张书记一样的人的牺牲和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是多少个像福建一样无私的帮助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是多少兢兢业业的干部的努力和千千万万百姓的支持才有了这一片春意盎然和百姓安居乐业!
原来的片名真的太过单一,而山海情能表达的意思更明显也更深情,是对那片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是对一直以来奉献的事业的敬仰和追求,是为了人们越来越好的生活的奉献,是为了让共同富裕的口号能够早日实现的拼搏!山海有情,可抵满天黄沙,而那满天黄沙终于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绿色!

跨越山海,久久为功!
山川换颜,水土重生!
一切的努力都值得被歌颂
所有平凡铸就的都是伟大的壮举!

“山海有得是时间,因为它们没有时间。”——许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强迫症#看海夫人第二本书《看见才是爱》,一个孩子强迫百分之百是养育环境、养育方式、养育者的问题,没有孩子天生强迫。家长丝毫没有界限意识,生活中处处软强迫、硬强
  • 杭州的出租车司机真的一绝…. 想去河坊街,司机说都那都是假货一条街,而且去那里的还不如去万事利丝绸城正好有买四件套送蚕丝被活动多好; 于是还没到的时候,司机说
  • #民国时期历史故事#【㸚叕㠭㗊:章太炎大师给四个女儿取的名字你认识几个】 㸚叕㠭㗊:章太炎大师给四个女儿取的名字你认识几个?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苦恼:名字没取好,
  • #带着微博去商洛##商洛旅游# 【十一长假哪里去,秦岭江山景区等你来】陕西省商洛市秦岭江山景区,位于商洛市商州区北部腰市镇境内。距商洛市市区33公里、距西安市9
  • 韩国HyundaiPay向日本运送1万台硬钱包KASSE   韩国区块链公司HyundaiPay称,第一批的硬钱包KASSE运往日本。到年末将输出1万台。Hy
  • #重阳节#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至。 生活需要仪式感,有爱在心❤️还需要表白。 因为岁月如刀,人生无常,明天和意外真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世上最悲催
  • 【阿赞扁耀‬坤碰‼️富贵撑破天‼️】此‮要牌‬特别‮明说‬下,耀坤碰法‮来像‬源于柬‮寨埔‬古老佛教艺术,‮相法‬庄严能做这‮佛种‬牌的师傅必须是顶级‮为修‬才
  • 偶然看到英文的小林一茶俳句,被引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Everything I touch”这首了,顺手做个检索: Kobayashi Issa, “Everyt
  • 对于未知的未来其实有些担忧害怕 但此时的麻麻比我还要担心百倍 所以我假装仿佛已经做好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尽量让她放心 但看得出麻麻开始后悔把她的贴心小棉袄送的
  • 6月7日讯 根据CBS体育记者James Benge的报道,阿森纳虽然错失了布恩迪亚,不过仍然有意签下厄德高,而恰尔汗奥卢是另一个选择。 该记者报道称,阿森纳
  • Ngày cuối cùng của năm 2020, đi làm mẫu Makeup, được những tấm hình khá là thú v
  • 跟舍友去看#电影五个扑水的少年# 从北大学城特意快30公里赶过去为了路演 可能是期待太大了 实在不尽人意 不是我说导演一直要cue男的就算了 完全不看粉丝一眼
  • 陈紫函高贵黑裙气场十足 惊艳黑白诠释冻龄之美 近日,一组最新时尚大片曝光,片中的陈紫函身着深V羽毛连衣裙,露出光洁白皙的美臂,搭配纯白花朵耳饰,秀发自然垂落在
  • #摩登兄弟[超话]# ⛱ʜᴀ͟ᴘ͟ᴘ͟ʏ ᴇᴠᴇʀʏᴅᴀʏ̆̈ ⑩▁♥︎ⓁⓨⓃ˶⍤⃝˶꒳ᵒ꒳⛱ #刘宇宁我们的歌# [音乐]#刘宇宁小林暖宝宝代言人# [太阳]
  • 好像过了24岁开始 我的身体就在一直走下坡路了 明显的感觉到没有以前有活力 能躺着绝不坐着 没事 几乎都不出门那种 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 经常这里痛 那里不舒服
  • 1935年,上海行动处的特务戴天星,假扮成地下党特派员,去和上海地下党小组负责人接头,但是被识破身份,闹市区,不便开枪,负责人想了一个办法,他让地下党员戴熙彦直
  • 【真心理解新中国每一个进程中的艰难,自然会对公知洋奴恨国蛆蛆满怀厌弃】#当代文学批判##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因为从事文学艺术之故,几十年接触相关人物也就特别
  • #最终幻想14[超话]##最终幻想14##ff14# 大河狸们所管理的群树馆,目前开放接受FF14主题相关投稿。 【投稿须知】 1、群树馆只接受FF14相关投
  • #北大韦东奕等青年学者获千万奖金##32岁清华女教授获奖百万# 10月14日,2021青橙奖名单公布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入选“最好的十位青年学者”
  • 今天是22岁生日,我要单独发一条微博。 其实有很多碎碎念的话想说,但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怎么说起。我一直是个非常冲动的人,什么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什么目的想要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