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逻辑学研究:“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所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

——维特根斯坦

图片

  战国名辩学者、名家代表人物、孔门弟子公孙龙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语言及逻辑学家,也是最早的符号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者。他所提出的著名命题“白马非马”论具有深刻的语言逻辑学和本体论涵义,兹剖析其涵义并略述如下:

  1、指号白马不是生物的马

  2、指号白马不是马的类群

  3、指号白马不是个体的马

  4、马的类群不是马的个体

  5、白色马,即白色(指号)➕马(指号),作为复合的指号,不同于单一性指号的:白马

  总而言之:

  一、指号不同于真实对象。真实对象无法用指号表述,一切表述必然词不达意,强作表述即必然意味着曲解。

  二、所以人类没有工具可以表述和认知真实的世界。在认知、表述和本体及客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即现实与表述的鸿沟。

  以上命题和结论,与18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基本可以说相同。天下百虑,殊途同归。

  所以,2千年前战国时期的赵国名辩哲人公孙龙的哲学,与约200年前德国哲人康德的哲学意义可以相通。

  故公孙龙可称就是中国的康德,早生两千年。

  20世纪的哲人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中。”又说:“语言分析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通过我们的经验来解释一种语言游戏,而在于确认语言只是一种游戏。”因此“凡可言说的,言说”,“凡不可言说的,沉默。”

  ——他的困惑以及结论,与公孙龙哲学也具有相通的意义。

【附 录】

何新旧文:谈“玄”

  …………(上略)

  (二)哲学与宗教有一共同的根本性问题,即所谓“终极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人生本身作为过程的虚幻性。

  但是,对世俗之人来说,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这种虚幻性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过来人,以至当人到面临死亡时,才会对万事皆空的人生虚幻性有所顿悟。

  一位禅师曾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所为何事?就是要为人类解决一个最大的根本问题,即所谓“了生死”的问题。

  人必有死。然而,死究竟是终结还是非终结?这是宗教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宗教以对神(无限者)的信念和意志皈依解脱掉这个问题。而哲学则无始无终地永久困扰在这个问题中。

  生死问题及人生虚幻抑或真实的问题;进一步也就是整个存在世界究竟是真实或虚幻的问题。康德称之为“现象”与“实体”的问题,在中国中古佛学中则被看作所谓“色”(现象界曰“色”)、“空”(虚幻界曰“空”),以及关于何为“真如”(即本体、实体、本源)的问题。①

  【①形上问题在中国学术中,自孔子以来的儒学都不看重。因为儒者主要关注的是民生、政治和伦理。但在中古(魏晋)玄学和佛哲学中,对形上问题则作过深刻的思辩。】

  再由此,即可以提出人的智慧和知识究竟是否可能认识“真如”的问题。

  因为人在肉体上对于客体的介入手段是有限的,即只能通过感受、感知、思维及语言[即:眼、耳、鼻、舌、身、意(识)、语(言)],从而感知以及介入于客体。

  认知问题,最终总是会归结到语言问题。为什么?

  因为思维是意识的间接活动。人类的思维必须借助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个虚拟的符号系统(即语言)。

  语言既是人类的认知工具,也是人类传递和表述信息的工具。人类发明了语言符号系统,而语言的元素是词。“词”,古代名家及墨、荀谓之“名”。就语言学意义言,词是“辞”。就逻辑学意义言,词是“概念”。就功能论,词既是推理工具,也是传达(表述)信息的工具。

  比如我现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必须使用一系列作为“名”即“词”的符号。借用佛家语,这个传递问题,就包含了所谓“诠”(诠释)与“遮”(遮蔽)的问题。②

  (中国古代学术中所谓“训诂学”,就是阅读古典文献时破其“遮”的一种“诠”。禅宗之所以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语言文字,也是为了破除“遮”、“诠”之障。)

  “诠”与“遮”的问题,包涵着指号(词)与语义的内在矛盾,即“借指”与“所指”的矛盾。

  例如:当我说“哲学家”这个指号(词)时,它的语义是多重的:

  (1)指现实中的哲学家(一些人物),

  (2)或者仅指“哲学家”这个词。

  前者对语义是“所指”,后者的语义则是“借指”。这两者混而难分。某些悖论,往往就是由二者的混淆而发生的。

  “哲学家”这个指号的涵义(包括内涵及外延)并不等价于“哲学家”这个人群,更不等于某位哲学家。

  但在语言形式上,这就意味着“哲学家”(作为指号)并不是指“哲学家”(作为一些人)以及某哲学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以“哲学家”(指号)去描述那些“哲学家”(那些人)以及那个哲学家。因此,所谓“哲学家”(人)既是“哲学家”(指号),又不是“哲学家”。

  令M是指号“哲学家”,N是作为“哲学家”的人;则N=M,当且仅当N=-M。(哲学家是“哲学家”,当且仅当哲学家不是“哲学家”。)因此这里构成悖论,这个悖论也就是战国时的公孙龙所意识到以及所提出的著名悖论:“白马非马”。

  (三)所以,一诠必生一遮。诠生遮生,随诠随遮。天下事,不说倒还明白,多说反而糊涂。

  佛学所谓“诠”,就是语言符号,指号。所谓“遮”,就是模糊和歧义,就是矛盾和悖论。凡有“诠”必有“遮”。因为语言符号工具本质就“遮”,因此中古佛学称语言指号为“假名。”

  “假名”不是实体,却被用以表征本体。并且,必须、也只能通过它而表述本体。人类的语言具有来自自身形式同时又是具有根本性的模糊不确定性。(古名家所谓“白马非马”的悖论,以及希腊的“说谎者悖论”,都是揭示了基于语言指号的这种模糊性。)

  因此,20世纪初的数理逻辑学界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试图设计和构造一种纯粹的形式工具语言,从而建立一种彻底无“遮”,即绝对定义清晰,不包涵任何歧义和模糊性的指号系统。

  然而哥德尔后来用哥德尔定律证明了这种工具的不可能存在。①其论证复杂而繁琐。

  其实,并不需要哥德尔那么繁琐的论证。孔子所著《易系辞》也讨论过“言”与“意”的关系。他说:“词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庄子则主张:“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些说法都与“指号”与“意义”的矛盾性有关。

  王弼解《易》也主张:“得意则忘言”,“得言则忘象。”②

  【①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与康德的二律背反论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证明在超离经验的基础上,纯形式的理性演绎只会导致对立争论的恶性循环(二律背反)。哥德尔则证明,一个形式公理系统自身的完全性(统一性),不能通过系统内的自我演绎实现。

  ②参看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维特根斯坦根也意识到这个“诠”与“遮”的问题,所以他断言任何“诠”只是语言游戏。他主张摒弃对不可言说者的讨论,“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但这句话本身就包涵了很复杂的歧义语义结构。)③

  【③这句话中的“者”至少有三重歧义:(1)指所言说对象,人。(2)指所言说内容,物。(3)兼指二者。】

  哥德尔定律证明了纯数理语言形式自身的自反(矛盾)性及所谓“不完全”(不统一)性。这意味着确认了人的理性认识工具(逻辑工具)和表述工具(语言),本身先天地是有问题的。

  因此,用任何语言和逻辑要作到完全透彻之无矛盾认知及表述,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一点,正是19世纪康德哲学的结论。

  现代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都不知道,其实在中国中古佛哲学关于“遮”与“诠”以及“真如”与“般若”的讨论中,早已实质地蕴涵了现代哲学的上述这些理论。①

  【①南北朝时僧肇(373—414)言:“夫玄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其言于文外耳!”】

  其实,中古中国佛学的“般若学”就是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万法皆本一源,万法皆归一源。康德哲学的最终结论是限制理性而回归于信仰,在这一点上与中古佛哲学的辨智论恰亦相通。

  因此,可以说哲学与佛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别”(分别),而是“通”(汇通)。②

  【②孔子曰:“圣者,通也”。《尚书大传》郑玄注:“心明曰圣,圣者,通也。”通者,大智也。所谓内圣外王,王者,威也,敬也。所谓内圣外王的真义,即:内通,外敬,内智,外威。】

  佛说中有所谓“金刚九喻”。其中之七、八、九等喻曰:“观过去如梦”,“观现在如电”,“观未来如云”。其实所谓梦、电、云,无非都是“空”的喻象。最高的“般若”境界,实归结于空。③

  【③吕澂先生说:般若的基本原理“性空”,与道家言“无”相印合。般若学说的“无相”、“无生”,相似于道家的“无名”、“无为。”】

  黑格尔说:“古代哲学家曾把空虚理解为原动者。他们诚然已经知道推动者是否定的东西,但还没有了解它就是自身(SeIbst)。

  必须悟得般若及真如之本体是“空”,才能得大智慧,也才会有大勇敢。

  大智慧,就是看得破。大勇敢,就是“菩萨行。”所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大乘的真境界实在于此!惟能入世,才会有智;惟能出世,才会有勇。(谭嗣同所著融合儒佛的《仁学》,精义亦在于此。)

  所以《西游记》中全智全勇的猴子名叫“悟空”。整个《西游记》本身,其实正是以佛理调侃人生诸色而设喻的一个象征主义的大寓言。

  悟得人生皆虚空,可以少却多少闲气和争论。须知一诠就是一错(因为必有“遮”)。所以只能随“诠”随“扫”,随遮随破;哪里求得到什么“绝对”?须知,汉语中的“绝对”一词本身也是来自佛语。④

  【④中古佛学在语言上对当代的影响举不胜举。甚至“阶级”一词,本初也是佛语。谢灵运“辨宗论”:“寂静微妙,不容阶级。积学无限,何为自绝?”…………(下略)】

  【以上文字摘录于何新著作《谈“玄”》一文,原文曾经收入于何新著《哲学思考》(下卷)#生活碎片# https://t.cn/A6qKtegq

宗白华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阐释;

一、美不能离开心灵的创造
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这是对中国美学关于美的观念的阐释。中国美学在美的本体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的创造。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彰”,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和柳宗元同时代的画家张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即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万法之源。万法(世界万物)就在这个“心”上映照、呈现、敞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造化”与“心源”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统一(认识论意义上的统一),而是“造化”与“心源”在存在论意义上的合一。也就是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发挥中国美学的这个观点,一再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创造,美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因为中国艺术是心灵的映射,心灵的创造,所以宗先生又强调中国艺术作品乃是呈现一个心灵的境界。
  
宗先生指出,意象世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二、中国艺术所呈现的境界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物我对立的境界,是物我同一的境界

先生一再说,“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西方艺术的宇宙观是主客观的对立,“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相视”。所以物我之间总不免有“一种紧张,一种分裂,而不能忘怀尔我,浑化为一”。而中国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是“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道)”,“中国人对于这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正视的抗衡,坚强的对立,而是纵身大化,与物推移。
  
正因为这样,宗先生一方面强调中国艺术是心灵的创造,一方面又强调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心灵和自然的完全合一。“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宗先生指出,中国艺术的这种境界特征,它的根基是中国哲学。他在《形而上学提纲》中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唯理的体系”,而中国的形而上学体系为“生命的体系”。宗先生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中国山水花鸟画的美学就是“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心灵本身是宇宙的创化。“故中国画的境界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全整宇宙,和中国哲学及其他精神方面一样。”

三、中国生命哲学启示人们体味人生之情趣,因而成就一种审美的人生

前面讲过,宗先生认为西方的形而上体系是唯理的体系,中国的形而上体系是生命的体系。宗先生说,中国人讲的“象”,“由中和之生命,直感直观之力,透入其核心(中),而体会其‘完形的,和谐的机构’(和)”,“乃为直接欣赏体味(赏其意味)之意象”。
  
这种生命哲学的形而上学就会影响和启示人们去追求一种审美的人生,宗先生以魏晋人的人生态度来说明。
  
宗先生把魏晋人的人生态度归纳为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的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
  
宗先生说的“把玩现在”,就是王夫之说的“现量”。美感是“现量”,“现量”的一个意义是“现在”。美感是“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现在”是瞬间,但这种瞬间总是超出自身,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这种瞬间就是永恒。正因为这样,人生才有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
  
宗先生说的“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美学说的“审美心胸”。“审美心胸”就是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有一个空明的心境,排除实用的功利的欲求。这也就是庄子说的“游”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人获得审美自由的必要条件。有了这种精神境界,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的美。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活动。美是意象的生成,是在审美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在这个体验活动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阐释,对于我们在21世纪构建具有中国色彩、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美学基本理论和美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弘一法师:佛教之三种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著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佛法看世间##修行##人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易知絮对我有那么大的敌意,我一开始明明想和她交好,但是她一点面子不给,反而还三番两次终止了跟我的合作,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过她,海
  • 顾客不会自己上门,都是靠日积月累的细节吸引来的。31,送礼不要经过第三人的手,也只能第一时间悄悄送,这样才有效果。
  • 我是我想索取什么、想改变世界什么,我问过我自己内心,我认可了,善与恶一切都可以做,结果自己背负就够了,大不了物理封号(而且终将也会销号,爽一把不亏。所以我是一个
  • 就这些了,其他的还有什么的可以跟我商议[开学季]真的好讨厌有些抖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人家04年已婚怀孕怎么了啊,法律都允许了你在人家评论区找什么优越感感。1、人性
  • 过了一会好些,起来喝点水找药箱……眼泪却止不住往下流,连自己也分辨不出是疼得还是委屈得想哭[泪][泪][泪]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可是感觉好难[
  • #鞠婧祎[超话]#由于我刚刚退出鹿茸从此好好担鞠婧祎心不会再变[心][心][心][心]等我在这里想说一下,我男主是宋亚轩所以我是双担哦而且我还有两位副主(赵露思
  • #黄宏轩[超话]#[心]#30天安利黄宏轩# 【Day 1】認識軒的契機第一次看到軒軒是在《關於未知的我們》播出前的宣傳海報上,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他是誰,但就是覺
  • 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讨厌你有家长说 泡泡这么年轻能当校长也有家长说 泡泡是如何竞选上校长的背后真相无非是 我是否满足了你的核心利益是的 就是这么现实我早就过了 在
  • 回程的路上,我想给孙子放儿歌,要不然他又会说,爷爷,我在车上就应该放儿童的歌,而不是你们大人听的歌,但是今天不知何故,操作了几回都没有放出歌来,不要说儿歌,就连
  • 如果提前料到吃完出门天气大好遂决定散步消食去ACID那里就不会点等等的冰美了…没有嫌它难喝浪费钱的意思而是么么君出手有更高性价比~让他拿主意帮我选支豆做热奶咖,
  • 昨日晚饭 一点也不饿的情况也要吃晚饭么做了新美甲 想做个橙色 略浅 好久没逛家居 买了新碗筷 喜欢吃了星巴克新出的山楂的小蛋糕 比不上冬天那款糖葫芦 可以说不好
  • 贵人呐,千万别划走!划走的话,可就是你的损失啦!今天,菩萨我要悄悄告诉你几句私房话,你一定要认真记牢哟! 首先,不要太伤感啦,当别人做得越绝,你反而越容易走出
  • (“人人”とぃぅ名の神の过 ちか) 落下到大地上,增殖起来,(地上に落ち、そして殖え出し、) 充满其“世界”的时候(その“世界”を埋めつくしたとき) 他们
  • 这大概就是我们投缘的原因吧,每次见面聊得最多的都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和支持我们做的事情,但我们的用户愿意,我们要再多用心一点,绝不能辜负她们的信任!我们
  • #每日一善[超话]# [心]#阳光信用# 努力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把控力,不会因为一点变故就翻车,是为了以后不向讨厌的人低头,不去赚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Q,是为
  • 这次,终于看到了多多的话剧,小姑娘的台词和演绎,让我终于有了养成系的体验实感。这次,好像穿插在一起的不仅仅是物理时间上的一部又一部衔接不断的剧目,还有好久不见的
  • 01《白日梦想家》 讲的大概是一个从未远行的 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为了寻找一位摄影师 找到“缺失的”底片的答案 开启了他真正的冒险之旅:独自去到格陵兰岛 从直升机跳
  • 】#热门小说分享##小说资源推荐##宁艺卓[超话]# 我想发到超话跟你们分享,内容不妥立马删掉加入宁宁超话104天,签到只有84天,是的,这20天在观望,之前在
  • 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吧,相信你会因它而变得强大,强大到连世界也可以为你改变一些。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安稳与平静,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 ✅可拆卸式风兜帽设计造型,帽子闭合状态立体感十足 造型更加犀利不怕寒风凛冽让你在寒冬中活力四射、喜欢 ➕v:1027379007【顶级原版Moncler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