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每日一道#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大学》为何被誉为“四书之首”,至今广受推崇?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将其单列成 “四书”之一,更视之为 “四书”之首。朱熹引用二程(程颐、程颢)所说,“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以此凸显《大学》的重要价值,认为《大学》是初学者通向道德的门径。 

 

为什么《大学》如此受重视,所谓“大学之道”又有哪些具体的内涵与外延呢?

大学之道:儒家思想发展之关键

 

从内容上看,《大学》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大学》体大思精,以人为根本,以培养君子为目标,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君子成人之道。

在《四书章句》的序言中,朱熹写道: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朱熹汇集多种传世文献,重新修编《大学》,并增补了相关篇目。他汇编四书不仅保留了典籍,更重要的是延续“学统”。《论语》主要表达的是孔子的思想,而《大学》主要体现了孔子学生曾子的思想:子思师承曾子,继承了曾子的思想,写作了《中庸》,孟子则是作为子思的继任者,延续孔子这一派的思想脉络。

 

宋儒在建构《四书》学的过程中,以《四书》学去整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而其中的《大学章句》是宋明理学之阐释,“大学”为儒家思想发展之关键。

 

大学之内涵:“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的开篇是一段广为流传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行”是“大学之道”的发端,而所谓的“亲民”并不是亲近民众,而应当理解为用德行去改变民众。

 

《大学》的内容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前者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就是由修己到治人,最后可以“止于至善”。后者则是循序渐进、次第有序的为学途径,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体现个体进行明明德的修养工夫和方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途径,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按照周朝的社会层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是士、卿大夫、诸侯、王的责任。修身的第一步是格物致知。

 

在朱熹之前的程颐把“格物”当做是穷理,可是朱熹则认为格物更重要的是“即物”,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考察。他为《大学》所做格物致知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他把格物与穷其理进行联系,使得修身第一步的格物具有了道德的内涵,格物致知并不是为寻求自然科学之理,而是为寻求道德之善。

 

格物是个人主体修身的首要步骤,向内可以增强主体的道德修养,帮助主体“自明其德”;向外可以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人提供便利,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格物致知之后,朱憙还要求人们做到诚意正心,将道德观念内化,从而做到对“理”的自觉体认。诚意要在格物致知后,因为格物致知可以扫除心上的尘埃,复明其德,让自己内心的天理显现出来,这样才可以达到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在朱熹看来,每个人都知道喜欢善的、讨厌恶的,但是他们并不能如同打心底喜欢美色那样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善,同样也不能发自内心地厌恶恶,如同打心底讨厌臭味那般。这也就是不实,即自欺欺人。

 

所以“诚意”其实就是从人的意念出发,实实在在地与自己的本心相一致,也就是与天理相同,这样人的内心才能感到自在,因为这就是和“理”所保持一致。

 

“诚意”也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即要求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内心,这是人性的本体需求,不是外部原因对于本体的约束,而人的内心又是善的,也就是希望可以激发出更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被气禀所蒙蔽。

恕道与絜矩: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

 

在《大学》之中,也蕴含了对“恕道”的论述。“恕道”是儒家推己及人的原则,由情感(个人)而及法度(国家),体察人性与完善人性相结合。

 

《大学》中“絜矩”之道则是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首句即点明了为何要实行絜矩之道,次句则是具体表明絜矩之道的内容。主体希望通过絜矩之道,能够“新”人,帮助他们复明其德、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朱子认为“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絜就是度量的意思,矩,顾名思义也就是规矩,絜矩在儒家的理解里就是道德的规范,同时也有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意思。 

《大学》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全篇以人为根本,以培养君子为目标,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君子成人之道,也因此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范本。#大学##礼记#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珍惜这个趟过泥石流还可以笑的很傻的男孩子,你就是最好的,我也将余生毫不迟疑的维护你。珍惜这个趟过泥石流还可以笑的很傻的男孩子,你就是最好的,我也将余生毫不迟疑的
  • 在素净的基调下尽显随性自由的气息,还原生活本真,任凭感官在空间里沉浸游走,亦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精神的自由。在素净的基调下尽显随性自由的气息,还原生活本真,任凭感
  • 在他开始演的时候,整个人感觉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表演的状态非常好,并且还沾沾自喜地跑去问导演自己演得怎么样。#牛骏峰##小夭记事本# 小夭对阿念真的好好啊,就真的
  • 成长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存量市 场,过去两年我们客户开拓比较顺利,体量和数量都在增加;二是增量市场, 通过技术创新,推出创新产品,包括净化产品、厨房产品,服务机
  • 德国图片报的消息▪️TRUE ✅ 巴塞罗那想要博尔纳·索萨,多特蒙德也感兴趣,但巴萨和斯图加特管理层之间的谈判已经很火热了。▪️TRUE ✅ 莱万愿意加盟巴萨,
  • 阳性并不是他的错,眼下也有没有必要去追究那些对错;在阿婆的留言后,我们看到的只有邻里间的关怀与爱心。有趣的是,阳性的欢欢反而关心起了阴性的我们,“你们的日子也不
  • 在B站上刷到老师讲校园霸凌的视频, 被老师跟班上被欺负的女孩说的一句话戳到了:“老师不会让她跟你道歉,因为你们现在脸皮薄,她跟你道歉的话,你肯定马上就接一句没关
  • 现在胳膊和手都是软的[苦涩]感觉牙刷都快掉了[允悲]还看到了师弟在和女生逛操场[doge]看到照片,嗷~我的小粗腿,我的小短腿[允悲]头发过渡期也太尴尬了太丑了
  • 我很宅很宅,除了好看的衣服没有什么能让我出门的,恋爱以后我恨不得把宁波的公园都走一遍,想分享风景,有说不完的话,恨不得一天四十八小时待着。”……其实,我爱你,很
  • 每天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忙碌充实快乐‍江心洲的二月兰给我找到了,友友又带给我美丽的照片,都是一群奔六的人,她俩比我都大,可是无论外形还是状态都显得年轻,因为热爱生
  • 在他们带领下,工地上有锁了门全家上阵的,有父子比干劲的,有志比山高的英雄少年和新婚夫妇,还湧现出“铁姑娘排”、“李铁梅班”等英雄群体。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
  • 你11岁比10岁多了很多想法和尝试,虽然妈妈也经常看书看报对即将11岁的你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准备好,你突然有了自己手机后给妈妈的各种“惊吓”更没准备好接
  • 现在对广告宣传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了,违禁词表也是几经更新——在平时一定要及时关注,认真对照,以免一不留神惹上祸端。列举的这三类视频,都非常吸引人,并且有的人通过
  • 这个世界,诱惑太多,考验太多了,能坚守住自己的本心,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这个世界,诱惑太多,考验太多了,能坚守住自己的本心,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
  • ️线下一罐的价格,现在到手2罐[羞嗒嗒]给家里长辈安排上#ppの保健品# 【108】蒙牛 中老年低脂高钙奶粉800g*2罐+赠拍下赠品以选项显示为准,这款式低脂
  • #春游季##欢游好春光# #吉安月老# 吉安投稿嘉宾354号出生年月日: 1999.02.26户籍地:吉安工作地:南昌学 历:本科职 业:小学语文教师身高:
  • #⭐碎碎念# 2022.4.13 天气低沉有风,也刚下过雨 卧室门窗一天没关,就惹了一窝蚊子进来 躺在那里玩手机 一条腿就被咬了四五个包 愤然起身抓蚊子 拖鞋
  • 圣诞节的下午,客人络绎不绝,两个半小时的体验过程中,要跟每一个进门的客人打招呼,要不停地在店里走动,说实话真的还是会累,而这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到了上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
  • 现场督导工作中,市规划、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以及区政府对该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及市民投诉的诉求逐条对应进行了汇报。项目选址和用地符合上位规划要求,按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