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原文以及祖师大德对“一心三藏”的开示

法华论坛 
#大光明藏中谁非谁[超话]##大佛顶首楞严经[超话]##遇见艺术##瑜伽##读书##推文##不可辜负的美食##健身##运动就是坚持#
1.佛经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节选自《楞严经第四卷》经文

2.圆瑛法师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己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己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尙未极显也。迨依迷悟心,对辩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㡳,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地,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十卷》

3.憨山大师

初示三观之体:
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义: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余言。)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已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证此真心,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概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证一心者乎?——节选自憨山大师《楞严经悬镜》 

4.交光大师

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 

巳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圆彰者。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一切融会。离即离非。双遮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故曰离即离非也。下句非即二字。本是非二字。而翻说非即耳。文之巧也。是即是非者。双照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也。故曰是即非即。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是圆融极至耳。所以直指人心者。有曰。若要直捷会。一切总不是。若要委悉会。一切无不是。而法界观。立非异即非一。非一即非异。义允合也。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管见非之。当矣。夫显心之谈。妙极于此。问答原意。宜此重伸。良以义广言长。忘其最初本意。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问。七大何说圆融。答。彼约周遍说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已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已。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所谓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矣。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阅斯文者。幸加意焉。极显圆融已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5.莲池大师

槁木死灰
宋儒谓“释氏只要心如槁木死灰”,遂斥为“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此讹也。为此说者,盖未曾博览佛经,止见小乘枯定,未见大乘定慧双修中道第一义谛。止见空如来藏,未见不空如来藏。又何况中道不居,空不空如来藏耶?彼以为槁木,吾以为万树方春。彼以为死灰,吾以为太阳当午。识者自应平心等量,勿以先入之言为主,而被宋儒误却大事。——节选自莲池大师《正讹集》

【天人合一,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经先秦两汉的漫长发展,到了魏晋六朝,自然山水逐渐进入到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兼具物质性和人文性的审美对象,并深刻影响了文士的生活方式。在南朝时期,“山居”成为当时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与南方不断得到开发有关,也反映了南朝文人亲近自然山水、追求个性独立的审美观念的新变。#每天读国学#

据史料记载,南朝百余年间,文人“山居”生活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较为纯粹的遁世隐逸。如南齐的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南齐书·褚伯玉传》)其“山居”生活以离群索居为特点;二是年老之后退隐“山居”。如萧梁时期的王规,晚年“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煕寺筑室居焉”,是一种看透宦海浮沉后的超然选择;三是以“山居”而兼讲学和游山玩水,最具普遍性。如沈麟士曾“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南史·沈麟士传》);顾欢“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南齐书·顾欢传》)。这两人的“山居”生活,实际兼有避世和授徒讲学的双重性质。

《梁书·何胤传》中记载,何胤先后在东山、若邪山及秦望山隐居,也是以讲授儒学为主。沈德威在梁太清末年“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遂治经业”(《陈书·沈德威传》)。张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陈书·张讥传》)。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中也有生动的表现。谢灵运即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宋书·谢灵运传》)在谢灵运看来,“山居”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生活方式,他的《山居赋》以始宁墅为蓝本,从上古穴居一路说到当时的文人山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不仅细致描绘了自己始宁墅的内外设置,写到了山中的亭台楼榭,山川形胜,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重点表现了山居“有异乎市廛”的生活情趣,而且结合抒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和“心放俗外”的隐逸情怀。

南朝时期另一位深入描绘“山居”生活的著名文人,是齐梁时代的刘峻,其代表作品有《东阳金华山栖志》《始居山营室诗》等。与谢灵运对“始宁墅”穷形尽相的描摹相比,刘峻则重在表现“山居”生活的人文特性。他本来是安成康王萧秀的幕僚,后来“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东阳金华山栖志》以自己隐居金华山十余年的生活为基础,特别是以所居山舍为中心,采取移步换景式的全景描述,把从山麓抵达自己山居之所的过程完全呈现出来,辅之以介绍金华山的诸多文化景观,可谓是一幅精彩细致的金华山名胜导游图。

另外,此文也可与其《始居山营室诗》一诗对读,更能看出刘峻对山居生活的精心安排,其山居之所“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崱”,选择了开阔平整之处,既适合建造面积可观的房宇,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又方便广招生徒讲学。可见其生活属于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山居”类型。

《梁书》刘峻本传曾记载“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追随其问学者有官员、士人、道士和僧侣等,不一而足。这说明刘峻的“山居”之所已演化成儒释道学术文化交流之地。而其居所周围则是“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香风鸣紫莺,高梧巢绿翼。泉脉洞杳杳,流波下不极。”(《始居山营室诗》)。茂林修竹,潺潺流水,飞禽翔集,幽雅的环境显示出田园诗意般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刘峻作为主人对居所安排的良苦用心。《山栖志》中的描述与此大致相似:“寺观前皆植修竹,檀栾萧飋,被陵缘阜。竹外则有良田,区畛通接。山泉膏液,郁润肥腴。”这种诗情画意的美丽图景与上述之多元文化融汇的特征可算是相得益彰,南朝文人“山居”生活的丰富多彩,于此可见一斑。

这种融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在南朝文士中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且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艺术化。据《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记载,萧子良“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他在鸡笼山的居所集合如此众多且思想各异的文士,从事图书修撰。不同思想相互激荡,造就颇具声律之美的“经呗新声”,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这对“永明体”诗歌的新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萧子良在《行宅诗》中也写了自己“山居”生活的感受:“幼赏悦禽鱼,早性羡蓬艾”,诗序中说明了他之所以有如此选择,主要是受自然山水的感召:“余禀性端疏,属爱闲外。往岁羁役浙东,备历江山之美。名都胜境,极尽登临。山原石道,步步新情,回池绝涧,往往旧识。以吟以咏,聊用述心。”表现“山居”生活的审美体验,也多见于其他南朝文人的作品。如梁代吴均《山中杂诗》三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中窗里出。”(其一)“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其二)“具区穷地险,嵇山万里余。奈何梁隐士,一去无还书。”(其三)何逊《答高博士诗》:“北窗凉夏首,幽居多卉木。飞蜨弄晚花,清池映疏竹。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将子厌嚣尘,就予开耳目。”吴均诗中的“山居”生活透露出那些厌倦尘俗之士归隐山林的恬静之趣,何逊之诗则表现了“山居”生活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对文人的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即使没有自然山林的物质条件,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通过花草竹木、清流绕径的设计获得脱俗快性之感。这显示出南朝文人以山水花竹娱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在南迁之后,经历北方战乱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山川林泽的广大土地,这是南朝文人体验“山居”生活的现在基础。而玄学物我两忘、逍遥自由的文化追求,则推动了文人走向山林草野,借此寻求人生和自然的真谛。加之东汉后期以来隐逸风尚的流行,都促使众多南朝文人自觉选择“山居”生活。不仅体现了重视生活质量、全身养性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追求天人合一、自得其乐的审美趣味。因此,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与西方“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具有深层的相通之处,也是我国古代文人群体精神旨趣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表征。

踏落叶而行的季节,微风渐凉。

岁月无声的老去,留下一些痕迹,年华留不住,即使虚度,也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薄凉的季节,也是秋色丰盈,风影里是我款款而行的样子,走在秋水长天里,向阳的花依旧开着,秋花淡黄,也还算馨香怡人,喜欢这时节,时光安宁,澹淡如水。

尘世不再繁华,不再喧嚣,不再丰饶,渐渐冷漠,渐渐简静,曾经的美好,也似云中月,悄悄隐去了。

01、人生之秋,是殷实坦然的收获。
繁华尽处,是一份人生的殷实与坦然。

人生路上,世事也曾凉薄,时光更如指间沙,顾念之间,忽然想起些什么,不过也都是一些尘缘宿命,不可言说的了悟。

若是懂得,纵然繁华落尽,平淡归真,千帆过尽,阡陌疏离,那岁月最安稳的陪伴,便是是心里妥帖的安暖,心里若无悔,心怀多爱意,这便是谁都无法屏蔽的温暖与美好。

若是不在回忆中沉沦,那么,就走入秋天,听一声鸟鸣,看一场秋风,落叶纷纷扬扬,你会忽然惊觉,人间最美是清秋,你会发现岁月里埋藏的是秋的风骨,是生命的温润与美丽,发现繁华尽处,那一份殷实与坦然。

02、人生之秋,是精彩纷呈的极致。
如果不悲秋,那么,人活到极致,亦如秋。

人到中年,豁然惊觉,时间改变了我们生命中的很多东西,春去秋来,不都是单纯的告别。

那些曾经的爱和喜欢,曾经的心痛与想象,都已渐入无声。

人间烟火,山河远阔,人至中年,不只是局限于柴米油盐的熏染,也会被岁月淹没在人生的老故事中。

人活到一定程度,就会喜欢上秋天了,不是秋天多美,而是因为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感动,满满的都是爱,更是因为看到了万千颜色,各种精彩!

03、人生之秋,是时不我待的至美的境界。
秋天不是生命的结局,而是一种人生的风景,美丽也动人,所以,更值得珍惜。

蓦然回首,才发觉时间是最惹不起的东西,你敢挥霍它,它就敢荒废你!

虽然这句话虽然说得有些强硬,但是还是有道理的。

风尘漫漫,岁月悠悠,人生终是需要承受与懂得,人生是一个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过程,经历越多,人生的阅历就越加深厚,对生命的探求就会更加深入。

跟随季节,时间带着我们往前走,我们就是时光的过客,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生命只有一次,来这世间,也仅此一次,何不守好心,走好路,珍惜最真的情感,感受最近的幸福,享受最美的心情?

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时光,任时光流转,曾经拥有的都是虚城里的梦,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而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能享福,也能受罪,珍惜活着的每分每秒,这才是理解了人生的真谛,活着的真正意义。

04、人生之秋,是拥有了沉稳的幸福。
生活有时候根本不管你的感受,所以,到了一定年纪该牢记,万事藏于心不表于情。

人生无常,生活更是多变,生活中有猝不及防的美好,也有预谋已久的忧伤。生活深深浅浅,时光老旧斑驳,拥有半世喧嚣,留得半世寂寞,阑珊一场繁华,落尽一场梦境。

中年之后,往事早已变得沧桑,或也是面目全非,而你却伸手接不住时光的对白。

百年春秋,只是一瞬,我们恰如一个过客,欣赏着人间的风景,几多忧愁,几多惆怅。

岁月无声,远去了季节,还有多少人苦撑着初心不移,演绎着种种寂静,守候着不曾改变?

如果执一支素笔,记一路悲欢离合,尝过悲喜,字里便无怨,尝过沧桑,诗行里便是无悔,只是把旧时光里的寂寞轻轻描述,把抚过琴弦的回忆,当作自己恬淡时光里清喜的唯一风景。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不肯落下的淡淡心事,中年之后也悄悄落下了,有些忿忿不平之事,也渐渐平息了,或许早已岁月磨砺,被光阴冲刷洗涤,流浪于某处独自悲伤逆流成河,演绎出另一个主题,恍若隔世般变了模样。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我们大多苦于两件事,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得失之间,让自己做个内心强大的人,过去,一笑而过,将来,安然以待,其余的,宁愿保持沉默不语。

05、人生之秋,是淡然的样子,依旧很美。
世界在变,时间长了,一切会冷漠,学着释然,放宽胸怀,把一切看淡。

人生如梦,推不开忧伤,也少不了走人淡淡的梦境;岁月无情,光阴似水,留不住的,总是自己觉得美好的,尤其是那逝去的青春。

一路走来,不管我们怎样用心挽留,用情感珍惜,用心情平静去拥有,总有些遗憾自觉不自觉的爬上了心头,躲不开生活中的偶遇,以及一些不愿提起的悲伤故事。

若心存期待,就淡写一路风光,虽然人生不能重新来过,但是淡然走过也是一种享受。

懂得释然,便也就少了许多烦恼,就如秋风扫落叶,让尘归尘,土归土,都找到自己的归宿。

06、人生之秋,是具有丰富智慧的风景。
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走过的路多了,经历的事多了,遇见的人多了,在世事繁杂中,不经意间发现,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别人走入你的生命中给你温暖,给你帮助,让你成长、成熟,坚强也理智。

吃一堑长一智,太多的教训与无奈,也让自己知道,人生最好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头脑的智慧与清醒。

中年之后,渐渐明白,归途之上,人生最奢侈的拥有,是一颗不老的童心,一个生生不息的信念,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永远牵手的爱人,一个自由的心态,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份安稳的睡眠,还有一切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所以,中年之后,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

07、人生之秋,是一种生命的丰盈饱满。
人到中年,最美的幸福,是活得简单又实在,是感觉是平淡又温暖。

人生入秋也是一种生命的丰盈饱满,岁月给予我们的,不仅是风尘暗、朱颜改,还有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智慧。

岁月让我们懂得爱和生活,更读懂自己内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命的优雅、人生的坚持、心智的成熟、情感的自爱、个性的独立,这都是内心的从容。

生命的多彩,就是经历太多人生冷暖,季节交替之后,逐步走向完美;是经历沧桑,走向极致,生命之美、之梦,如秋之绚烂多彩,也如秋之成熟稳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江边 是我心中最为浪漫的地方嘉陵江边的晚风 吹散了夏日的闷热 吹散了人们的思绪 吹来了我们的盛世年华在那里有被大人牵扶着去玩水的儿童 有手挽手的恋者 或年轻或中
  • ” 人生的幸福,源于你在不断减少欲望,物质不需要太多,只要够用就好了。” 人生的幸福,源于你在不断减少欲望,物质不需要太多,只要够用就好了。
  • 第六集接上集:“你是嫉妒金代表吧,多景把酒弄倒的时候你也在看我是害怕玻璃破碎的声音吓到我吧”厨师这里就是嘴硬,他心里明明就是这么想的,打死不说,明星知道厨师的脾
  • 从外在理路看,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生发土壤,体现了“知行意情”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活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
  • 回过神来,以下是要好好记录的3.0欢迎仪式[我最粽意你]30岁到来的这一天,没有焦虑,只有感动[哇]有小毛的说到做到,不单带我去过好多好玩的地方,也带爸爸妈妈去
  • 人生有你才完美,贤德爱人最珍贵!所以,在自我成长的议题上我们要做的是用今天成年人的自己去回望成长的过程重新认识经历过的那一切释放各种原因被淤塞的情绪和情感最终发
  • 高三的重压,远没有现在的生活压力大,但那时候三瓶啤酒的快乐,也能在这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然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那时候黎明是绯闻制造机,只要和女明星说话,绯闻
  • · Joan Miró米罗的浩瀚星辰 ✨ 我要和猎户座一起打猎, 在幽暗夜幕下潜行。 博文回顾 (请勿搬运抄袭
  • 你是白衣英雄、你是全中国人的英雄、你是全世界的英雄、你是最帅逆行者一路走好.大哥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吧.想一想朋友圈打开吧.如果真的有一天发生意外.总要给想念的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电影人生大事#真的很好看,剧情流畅不拖沓,情感真挚不强煽。‍❤️‍ #人生大事影评大赛#天上的每一颗星,都
  • 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不断比较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完美主义只会被放大。常见的有三种完美主义类型,“自我导向型”要求自己是完美的;“他人导向型”要求周围
  • 即使故事美妙到如诗如画,我们也都知道,无论怎样,相聚也只是短暂的停留。有的人相处一生却从未互相了解,有的人在相遇的一瞬就已经能洞穿彼此”“如果一个人不以你值得拥
  •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通过记录与呈现,以自己的方式与之对抗,带着左翼浪漫的精神,如约翰·伯格一般,不拘于艺术的分析,而持有人间的关切。#阅读记·《抵抗的群体》#
  • 回看历史新希望蝶泉乳业的60多年是伴随云南人们成长的60年,是与中国乳业共同发展的60年,更是不断创变进取的60年,1956年前蝶泉的第一包奶粉面市成就了云南消
  • 【毕业展作品被盗 学生贴26个"勿触碰"】中国美术学院2017毕业作品展开放一周,但却有不少作品“折损”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谭雄是“重灾户
  • @任嘉伦Allen#任嘉伦[超话]#向全世界安利最好的任嘉伦第十三天任嘉伦的哪一面我最喜欢我告诉你一任千面[太开心]可不是浪得虚名的[笑cry]所以他的任何一
  • 纯干货|下颌角磨骨削骨常见的30个问题①近期挺多人问关于下颌角磨骨削骨的问题,抽空整理一些关于下颌角磨骨削骨的30个问题,由于字数限制,分成了2篇,觉得有用的可
  • 10月1日,致敬合辑The Metallica Blacklist面市——53名艺人/乐队翻唱#METALLICA# 同名专辑里他们最喜欢的作品(预订请私信联系
  • 现在看夏目响比以前灵动了不少,当时我看出道作时,一脸呆滞,还有点婴儿肥,让我想起了有个叫做“呆呆兽”的精灵。一定程度上,关塔那摩更像是美国监狱系统丑陋现实的缩影
  • 在 Scarlett Yang 的设计中,蚕茧蛋白则是让服装造型产生“雕塑感”的关键因素。智利大学教授 Roberto Lemus 和几名学生利用 3D食品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