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

着重发挥了洛克哲学的主观主义因素,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 



感觉主义唯心论

贝克莱继承并改造洛克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不过其哲学的目的却不仅仅在认识论方面,而实际上它要论证的却是非物质主义,最终目标则是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的论证过程是:将可感事物与事物本身看做是一回事,从观念的存在即被感知推及到存在就是被感知,继而区分被感知的观念与感知观念的心灵,从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1.1 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贝克莱指出,在我们的认识之中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二是认识的主体,即心灵、精神或灵魂。像洛克一样,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1.2 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亦即“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认为是“抽象观念”在作怪,导致人们会认为在观念之外有某种实在的存在物。抽象观念是脱离了事物之具体可感性质的一般性质。贝克莱从唯名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心中只有各种特殊的观念而根本不可能形成与特殊观念分离的抽象观念。“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1.3 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至于认识中的另一个因素,即感知观念的心灵或精神,可以说是能动的,其存在就在于能感知。贝克莱认为,心灵这个名词不代表观念,它也不与任何观念相似,或为它们所代表。

    心灵和观念的区别就在于:“心灵的一切不能思想的对象,都同样是完全被动的,而且它们的存在只在于被感知;至于灵魂或精神则是一个能动体,它的存在不在于被感知,而在于感知观念和思想。”所以这条原则的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非物质论

贝克莱认为,一切唯物论、怀疑论和无神论的根源就在于物质概念。贝克莱利用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其唯心主义作论证。

2.1 批判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

    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互结合的。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是存在于心外的一种不能思想的实体中的东西,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它的“摹本”。等于说观念可以与非观念的东西相似,这是矛盾的。 

    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如果其中一个在心灵中,那么另外一个也在心灵中。 

    最后,所谓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例如人们公认的大、小、快、慢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随着感官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并无心外的存在。 

2.2 物是观念的集合

    由上所述,所谓物体的性质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观念,物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 

    我们有两类观念,一类是想象的观念,可以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失。另一类是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首先,感觉的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起名为“事物”,然而事物和观念是一回事。如樱桃是由红色、酸味等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如果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不等于说我们是在吃观念、穿观念、用观念吗?贝克莱辩解道,他之所以用“观念”而不用“事物”,是为了反对心外有物的唯物主义。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使用“事物”这个概念也无不可,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独立的存在。他并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亦即消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 

    另一方面,贝克莱说,我们应该像学者一样思考,同俗人一样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看做是真实的存在,而哲学家应该认为那只是心中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贝克莱是企图通过使现象客观化的方式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难题,以此来克服怀疑主义。 

2.3 物质是虚无

    贝克莱的“非物质论”是以反对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他认为“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因为在外部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一般的存在,而只有具体的存在即外物的存在。 

    贝克莱反对洛克的“作为支持各种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他认为这种物质实体是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断定它的存在。“物质”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某种迟钝的、无感觉的、有广袤的、有形相的、被动的实体,但是如果把广袤、形相和运动等等可感知的观念排除出去,所谓“物质”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按照贝克莱的观点,物质实体是一种莫须有的东西,既非实体,亦非偶性;既非精神,亦非观念;它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物质”等同于“虚无”。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 

    贝克莱的局限性:虽然试图以消除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观念的一元论,但实际上他所根据的仍然是物质与意识完全不同的原则。在他看来,洛克哲学就是由于承认心外有物而陷入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



科学与宗教

贝克莱也提倡科学,鼓励观察和实验,但给科学划定范围,不使科学干涉宗教。 

    贝克莱肯定个别心灵实体存在的理由:1.感觉不能没有主体,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2.观念本身是被动的,一个观念不能产生另一个观念,即使作为假设,观念也不可能由物质的机械作用而产生。3.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除了我的“自我”之外,还有其他的“自我”存在。这样,观念的存在才是持久的、连续的。 

    

养真集
养真集:[生、老、病、死]

人生
人生者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為火,火者神也;靜而生陰為水,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兩腎之間,為元氣之根。夫吾人未生以前,氣稟之清濁從天所賦,人不得而與焉;既生以後,人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中人能自強,與上智不二;中人若自棄,與下愚何殊?

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不知我與父母與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後無愧於天地,無忝於父母。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亦在後世之人。

一人生來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靈妙通天地,真人清靜無埃塵,真人自古不增減,真人從來莫死生。但能養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者成聖成賢,去之者為禽為獸。是去之時即變為禽獸,不待死後與來生也。

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不止謂之「行」,一時稍止,不可謂之「行」矣!夫人有五常,仁、義、理、智、信也。不變謂之「常」,一念稍變,不可謂之「常」矣!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於人身之中則為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也。五臟也者,生人之大本也。傷此大本則不能以有生。是故明醫治之,必先調和五臟。發於日用之際,則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也。五倫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廢此達道則不可以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倫之理,而今世人有墮肢體去人倫以求道者,彼為不知其非也,世人驚以為貴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老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如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如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如一日。予今八十有餘,將如之何?自今以後多活一日,是上天假我之一日也,敢虛度乎?今縱得道,已是遲了,豈容再遲?昔有三個老者言及無常,有一老人曰: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有一老者曰:你說的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年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說的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若曰今日不暇,姑待異日,只恐你要做時,卻又做不迭了。

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慎語言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以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請益,曰:不患不補,惟補而又損。我故嘗曰:百日補之不見其有餘,一旦損之遂覺其不足。視彼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復生。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歸其跟,物之裡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猶根也,三冬歸根之時宜敬養之。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肺氣必虧,故至發嗽,嗽作則水氣竭絕,故木氣不充,髮焦筋痿,五臟傳遍而死矣!

人當妄想萌動之時,即疾病發生之時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著身纔謂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來漸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寒署濕燥火是也;內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是也。因七情而病者,為內傷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為外感而成有餘之病。不足宜補,有餘宜瀉。

後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者,藥石針灸可以治之;先天無形之精神內損而病者,非反觀靜養不能癒也。十大名醫治人身病,三教聖人治人心病。

親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自看。若知自看,內觀無心,外觀無身,身心既無,受病者是誰?不病者是誰?見得分明,自然無事。常想病時則塵情漸減,常防死日則道心自生。

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謂之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憶數十年榮枯恩怨及種種閒情,此是過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強生意見,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或其日後富貴如願,或望子孫及時登榮,與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現在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是妄,遂即消滅,禪家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唯恐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又曰:「貴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愛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是夜思佳冶而成夢遺,此是內生之欲。二者染著耗散元精,若能斷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至於思索文字,忘其寢食,謂之『理障』;經營職業,不憚劬勞,謂之『事障』。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緩之則心火不致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根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餘,心疾如失。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慾,無所不為,及至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將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怕之於未死之先,若待將死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

試看天下之物有重於性命者乎?試思天下之事有大於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但不惡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已。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躲得?不如及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且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的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

又問:「放下個甚麼?」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交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

自然而然——《庄子》而思

自 然 而 然

                    ——随《庄子》而思

 



 

道,先于天地而生,无形无为。

无形无为的道,却生天地、生万物、生鬼神。

道是什么?

道不是什么,道是道。

道不可见,不可说。

道只可心得,只可心传。

 

道,自然也。

顺于道,则相忘于江湖。

 

生,道也;死,道也。

健,道也;病,道也。

顺道,则生也乐,健也乐,病也乐,死也乐。

 

顺应自然是道。

战斗不止是道。

修心简朴是道。

荣华富贵是道。

条条道上有荆棘,条条道上有欢喜。

走在这条道上,则不可走在那条道上。

哪条道,都送你去彼岸。

 

变易,永恒。

变易,是道。

永恒,亦是道。

 

变,世间之大道。

为什么变?庄子说由于自然,佛说由于性空。

怎么变?庄子说自然而然,佛说性空缘起。

 

道,即空。

佛,修行而达空,至彼岸。

道,着空而行,至彼岸行王事、圣事。

 

事物有自然发展规律。如人由生到死。

可人一生的变迁,又有什么规律?

人一生的规律,就是变迁。

 

永存的,非我之形。

永存的,是我之精神。

永存的,只有道。

道不变,道永存同,我永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而然。

万物可否修而成三,三而成二,二而成一,一而成道?

哲人向往肯定之答案,渴望修而成道。

可跨出了门,怎能回来?

 

天下无道,怎么办?

治!儒也。

无为!道也。

破除自我!佛也。

 



 

事物之变,必然。

事物之变,自然。

有生,也有死;有乐,也有苦;有福,也有祸。

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荣辱不惊。仍处世之道,自在之道,至人之道。

明自然,顺自然。自然幸,自我幸。

 

命,是什么?

命,是已定的那个东西?

若如此,我们只需安于命,顺命而行即可。

命,不是那个已定的东西!

命是道,道是自然,道是变易。

顺应自然,随变而变,命也。

 

顺应,不是追随。

顺应,是随变而变。

日出而作,随生而生。

日落而息,随死而死。

 

    和道而行,与道为一。无忧。

藏天下于天下。不失!

“善(安顺)夭(少)善老,善始善终者。”(——《庄子——大宗师》)乐,且福。

 

万物,不定。如大海,时刻翻起波涛。

人在海上行,必处不定中。

随变易而变,与波涛共舞,方可守住自我,行而有道。

 

顺变自然,即实事求是。

依古法行事,如刻舟求剑。

变,人则不适。

变,永恒;人不适,永恒。

 

不以智、不以言、不以行,则不困累自我,也不困累他人。

顺应自然、正已,则无需仁义礼智信。

顺应自然,自然顺应我;正已,他也正。

 

遵循真实,顺应自然,无恐无惧,无欲无求。可成事,可成命。

 

“无行(德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仁义真是(最要紧)也”

“无耻者富,多信(夸言)者显(显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夸言最要紧)。”——《庄子·外篇——盗跖》

丛林有丛林的自然,社会有社会的自然,人心有人心的自然。

顺其自然,必与时,与机相适。

 

我之外有一个自然,如气候之酷暑、寒冬。

我之内亦有一个自然,如身心之快乐、病痛。

酷暑、寒冬难耐,我烦;病痛难忍,我哭;快乐激动,我笑。是逆自然,也是顺其自然。

 

容他人,容变易,容无常。

容者,无自我,无变易,无无常。

容者,大。

容者,顺。

容者,成。

 

物无穷,智无穷,创造无穷,世界无穷,变化永恒。

人处无穷之中,人处永恒的变化之中,不求伟大,不求永恒。

居一偶,依一物,发一智,顺而乐。

幸运矣。

 

不羡慕,不攀比。

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能。

顺其自然而生,是最美的一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来爱奇艺体育看英超#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的攀爬车品牌TWS即将推出新品CJ7吉普车,车壳主体为透明PC材质,内饰等配件为ABS材质,拥有极佳细节仿真度,2022年
  • 遇见是老天的安排,爱上是身不由己,分别是理智,留在心里的是痛苦,想要忘记,也许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且有了孩子以后,就更加被冷落了,岳父岳母对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 靠网络和转介绍接单,接受广大网友的监督,工程不转包、不恶意增项,真正的无风险装修;想要实用又时尚、想要靠谱的装修建议,想要实在的装修报价,欢迎咨询,不管你找不找
  • #九月三石_张云雷杨九郎双人站[超话]# 今日小甜饼 个人脑洞,不要上升不要上升不要上升 :啊hello~ :嘛呢你?现在才接电话 :我开车呢~怎么呢
  • 和妈妈说我分手了妈妈说不信,你不是很喜欢他吗我说我真分手了她沉默了一下,开口说没关系啊,你现在不是我们那个时候,总想着要逃离家庭,现在过好自己不要总想着照顾别人
  • ✩•‿•Lyning ʜᴀᴠᴇ ᴀ ɢᴏᴏᴅ ᴛɪᴍᴇ♡你在我的眼中你就是我的人间万象有你在何处都是人间 ❥@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谁都知道我爱你片尾
  • 他是我在宇宙空间站唯一的卫星,只要雷达不响,我都漠不关心;雷达一响,我第一时间拿起望远镜;还有一类小伙伴,对娱乐圈的事都有三分兴趣,爱好吃瓜,说起娱乐圈掌故如数
  • 《第200次 …… 核酸检测》… 五人一管•第十九天 …      ————时间:2022年10月19日地点:若羌 PCS(ZJCY)核酸检测:第200次,五人
  • #春风社学堂[超话]##索达吉堪布[超话]##读书笔记# 我们来到人世间绝不是去践行埋怨仇恨、无知、贪恋傲慢、冷漠等种种人生的负面情绪它们会消耗我们的的精力占据
  • ❼❤︎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有人爱|是你…有事做|为你…有所期待|全部是你[哇]~@摩登兄弟刘宇宁 …祈愿…宁哥星路坦荡…星途璀璨✨~#纪梵希美妆大使刘宇宁#❍#
  • #王源[超话]##王源谁是宝藏歌手#藏身在茫茫夜空之中,夜色如浓浓的墨砚,深沉的化不开。月则羞涩的躲在轻纱内,深邃而朦胧。
  • 曾经何时,总是想做一个飘逸洒脱的人,却总是没有那么随便的决定权。曾经何时,总是想做一个飘逸洒脱的人,却总是没有那么随便的决定权。
  • #长江大学欢迎你#【全球最大关公邀您到关公义园免费畅游一个半月】6月17日下午至7月31日关公义园将对荆州市民免费开放。#荆州身边事# 【全球最大关公邀您到关公
  • #芳心荡漾导演不愿给王子异贴标签##芳心荡漾导演不认为狗血是贬义# 在《芳心荡漾》导演刘紫微心中,王子异饰演的林森是独特且可爱的,让人看起来有一种少男的纯洁,
  • 你在睡午觉,人家在zuo単 你在追电视剧,人家在zuo単 你在刷朋友圈,人家在zuo単 你在喊无聊,人家在zuo単 你在质-疑考虑,人家伽-杁筝这就是为什么你兜
  • #风景元林[超话]#DAY25【元林说过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说实话,一开始刚认识他俩的时候是因为喜剧人,所以记他俩的喜剧现场记得很清楚(就是元子的那个“哇唧唧
  • #中国好猪料# 应用尖端生物工程技术,解决乳仔猪饲养难点问题 ——匠心见证:溢多酶A-F888S  要说养猪生产过程中哪个阶段的猪只最难养,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选
  • 或许用【松弛感】来形容目前的状态,再贴切不过了[彩虹屁]所以觉得很舒服很开心呀#成都微整形##面部年轻化[超话]# 可以贴出好看的双眼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割
  • 那日,她将他的容颜悉数入画,如今,却也好似他在身边一般,陪她些许年华。  那日,她将他的容颜悉数入画,如今,却也好似他在身边一般,陪她些许年华。
  • 大概是真的把好运都用在了大学之前交朋友上了吧 她们真的都好好[泪][泪][泪]今天被人莫名其妙甩脸 下午还发现手链丢了 真的是水逆到极点了 虽然讲出来感觉都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