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恶殃及子孙,后代需要承负的期限到底要多久?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甲看中乙的妻子,想纳为妾,便告诉了丙。丙看中了甲的财富,便找了一个同邑的浪荡子,用金钱买通了他,用阴谋帮甲达成了心愿。过了一年多,丙的阴谋败露,自己的女儿被杖而官卖,邑子的女儿则流落为娼。

初看这则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善恶报应故事,行恶者得恶报,而且恶报的程度和行恶的程度刚好成正比。

但我们又会发现它和常见的善恶报应故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故事的过错方都是父辈,而承担责任者却是他们的子辈,也即父债子偿,这就是道教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承负报应。

承负是空想还是确有实据?

“承负说”系统阐述于《太平经》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 ,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也就是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样,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

那么具体什么是承负?用古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血脉传承者之间的气运会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应在血脉往后传承最为明显。《皇极经世书》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寅时生人。《太平经》所指的先人,是从黄帝时期以前上溯至寅时的人。这些先人在本质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错失,且并不自知。这种不自知的小错失,通过血脉流传一辈辈积累下来了。这是人间世运下降的本质原因,也是承负产生的渊源之始。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可以这样来说,DNA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承负与阴宅风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处,首先,承负是讲气运往子孙的传递,风水是借环境造阵来进行趋吉避凶,而承负是通过功果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正所谓善人居福地之说,大凡积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转化福报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风水,这便是“福人居福地”说法的来历。

由于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从来不避忌传宗接代之事,并在修炼之中,也强调“欲修仙,先做人”,先尽人伦之责,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DNA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天地万物皆受承负影响

《太平经》中认为,历史是一个时时包含着承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危机的造成均非仅仅由于当世的原因, 而是历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 , 因此不能让一人承担罪责 ,而是“人人有过于天地”, 但现实是“ 百姓适知责天, 不知深自责也”,并认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会事物一样也都有承负 。

一是人为天地“承负” : “天地生凡物 ,无德而伤之, 天下云乱, 家贫不足 , 老弱饥寒 ,县官无收, 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 ,而人反承负之”。人承负天地, 是天地运行发生错乱 , 人承受其灾害 。

二是自然界事物间的“承负” : “夫南山有大木,广纵覆地数百步 ,其本茎一也。上有无訾之枝叶实, 其下根不坚持地 ,而为大风雨所伤, 其上亿亿枝叶实悉伤死亡, 此即万物草木之承负大过也。”这是山川草木受到的自然承负之灾, 唇亡齿寒,也是这个意思。

三是人为自然界事物“承负” : “南山有毒气 ,其山不善闭藏 ,春南风与风气俱行, 乃蔽日月, 天下彼其咎 , 伤死者积众多。”南山有毒气,因为风而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导致死伤众多,此为人承负了自然之过。

不过 , 对于自然事物的承负人们并不太关注, 对人自身的承负才是大家关心的;而人自身的善恶承负 , 人们最担忧的是对恶的承负所造成的灾病夭死,承负之善给人带来荫庇,但这种荫庇不是无限的 , 而是有限的 ;子孙放纵为恶 , 支付完先人荫庇,也难免夭死 。 

道教承负与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现在我们很多谈论罪福善恶的,都将道教之承负和佛教的因果联系起来,认为道教之承负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实是错误的。佛教的因果是基于前世今生,业报轮回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负是基于现实世界,以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的。

1产生报应的原因不同

“业报轮回说”认为有情众生对世界万有的“无明” 是产生果报的根本原因。

认为报应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和无明,由过去的无明烦恼而造作诸业,播下生死的苦因 ,于是生起种种妄念 ,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转 ,堕于生生世世的六道轮回之中 。

道教“承负说”主张的施报者是“天”。这个“天”不仅有自然无为的元气的含义, 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赏罚大权的人格神。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外力报应,其实不然。

各种人的承负都有善恶积累这个内因在起作用, 是对个体或家族的过去善恶的报应,今人的祸福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先有何过失,由子孙承担其责任。而且 , 善恶的记录、拘校、奖罚 (即报应的执行)大多是由众鬼神操作的。 

《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说 , 记录承负的诸神包括山海陆地 、 诸祀丛社、 舍宅诸守、 司农祠官 (其他书中还提到三尸神、司命神等 ) , 还有大阴法曹每年岁末要拘校账簿 , 核算此人的善恶累积, “计所承负 , 除算减年 ”, 地阴神 、 土府神 “收取形骸 , 考其魂神” , 罪过多的至死 , 罪不至死的要 “谪作河梁山海 ”, 其他也 “各随法轻重, 各如其事, 勿有失脱 ”。众鬼神无时无处不在注视人的所作所为,对善恶的记录和对承负的执行毫厘不爽。

2受报主体不同

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业报轮回说”主张“自作自受”。个体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相续而生者承受, 众生现在所受的业报 ,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业所感 ,不能由别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这样的至亲,也不能互相承受 。所以佛教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

“承负说”的受报主体不仅是自身, 有恶心恶迹,天就会夺其纪算 ,减少他的寿命 ,同时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到他的子孙 。“承负”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让子孙能富贵、智慧;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太平经》里举例说,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

与《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一理。并且,“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祖宗的行为,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警戒人们要为后世儿孙考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力行善事,却没有得到好的福报,就是因为承负了祖先之过错;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但是却得了好的结果,是因为承负了先人之遗泽。

所以道教里讲行善,只是说行善可以有种种功德,但是却很少宣讲靠单纯的积善可以获得富贵的。

3解脱方式不同

“业报轮回说”提倡“业由心造、 回转有道”,主张通过因果法则以减少恶报,甚至消除业力的影响 。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现世的,而对于当前的现实利益,道教不会通过消耗福报来实现,而是创造了道家五术,以五术来济世利民,不但能解决现世问题,还能不断积累功行。

《太平经·解承负诀》说: “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 ,虽有余殃 , 不能及此身也 。”行大功德, 就是以忠孝等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 , 为善去恶,得行此道者, 就能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

4作用范围不同

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于普度众生,并且这个众生指的是有情众生,而无情众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关注对象围绕的是人,其理论从人心下手,所言所论所行,皆是围绕人的觉悟成佛来进行。

道教则大不同,万物皆有灵性,度的是万物成道,所以道教关注的对象则是在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万物中最灵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为独尊。

所以道教中没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这样地位极高的神明,一样是要听从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个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头,但却不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为如此,道教并不像佛教那样认为只有有情众生才能成就,而是万物皆可修行,皆可成就,在层次格局上比佛教要更大得多。只是世人多不察此,反认为佛教普度是大善,不可不谓之颠倒了。

承负的期限

那么先人的善恶行为是否能无限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呢?《太平经》中记载,承负是有期限的,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就不受承负之苦。

《太平经》说:“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可见承负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如果只是后人无条件的承负先人的善恶行为,道教的善恶报应论就成为了绝对的命定论了,所以经中也告诉我们,只要个人能做大善事,虽先人有过失,也可以免于承负之灾。

转: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就是虚幻的佛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须陀洹。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斯陀含还须要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才能成就,而实际上并无往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阿那含不必再来欲界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麽,可以名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我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须菩提善欢无诤行」。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一相无相分 第九章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麽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庄 严 净 土 分 第十章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麽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麽样?那麽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章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楞严经》金刚前心一至五地菩萨
(第一百八十一段)#初地至五地名金刚前心菩萨#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一、金刚前心初地菩萨:住欢喜地
初地菩萨是金刚前心五菩萨位中的第一位,金刚前心五菩萨位与金刚后心五菩萨位,只有级别的不同,而其所证之金刚心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证得了不生不灭,永远坚固的无上道心,这个无上道心就是金刚心。所以,不论金刚前心五位或金刚后心五位,都统称名金刚心菩萨。大乘四加行圆满了,就证入金刚心菩萨初位。
佛说:阿难!四加行成就后的善男子,于大菩提(大乘觉智)善于通达,本觉与如来法身相通,尽入佛的常寂光境界,此即菩萨初地:名“欢喜地”。
《华严经》说:”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菩萨得此十多而生大欢喜,是因为菩萨在此地已见无生法忍,永远断除了异生性,也就是永远脱离了六道中时而三善道、时而三恶道的异相轮回性,即便是再来世间度众生,可以化身示现,并无生死之苦,有缘则来、缘尽则去;生死自由、来去随缘,非常自在。所以菩萨生大欢喜,所住之处为实报庄严土:名欢喜地。
菩萨在此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于一念之间,得上百种三昧、亲眼见到一百位佛、并能了知一百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一百位佛的国土世界、能顺利通过一百位佛的世界、能以自身光明遍照一百位佛的世界、能教化一百个佛国世界中的所有众生、能在这些世界里随意延长生命一百劫、能知前后际各一百劫中的一切事、能入一百种微妙法门、能示现一百个化身,于一一身能示现一百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是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这些数,如果用一百劫、一千劫、一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以上即是初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一品根本无明。
二、金刚前心二地菩萨:住离垢地
佛说: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人类、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九法界众生,同性同生:意思是人死后还是变人。同性异生:意思是人死后变为其它六道中众生。异性同生:是从其它道转变为人。异性异生:是在其它道死后还是变为其它道众生。这九法界众生,种性虽异,皆入同一心性,同一心性即是佛性,离此同一心性,同性亦灭,菩萨通达此理,即入第二地菩萨位:名“离垢地”。
《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菩萨住离垢地,以持戒修十善业道,得戒波罗蜜而成就,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能于一念之间,得到一千种三昧、见到一千位佛、知道一千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一千个佛国世界、能自在示现一千个化身,于一一身能示现一千位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这些数,如果用数百劫、一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二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二品根本无明。
三、金刚前心三地菩萨:住发光地
佛说:菩萨入三摩地,清净至极,常生大光明,映彻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第三菩萨位:名“发光地”。怎样才能进入发光地呢?《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地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震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其身自在,“天耳”清净,能听到人间、诸天,若近若远的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蚂蚁等微生物类发出的声音都能全部听清,并知其意。
菩萨住此发光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百千种三昧,见到百千位佛,知道百千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百千位佛的世界,能示现百千个化身,一一身示现百千位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如果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三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三品根本无明。
四、金刚前心四地菩萨:住焰慧地
佛说:菩萨住三摩地,光明至极,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此即第四菩萨位:名“焰慧地”。怎样才能进入焰慧地呢?《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何等为十?
1、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十二类众生生来灭去之相状);2、观察法界(观察四圣六凡共十法界);3、观察世界(观察三千大千世界);4、观察虚空界(观察天人世界);5、观察识界(观察阿赖耶识所生种种意识界);6、观察欲界(观察人间和六欲诸天);7、观察色界(观察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8、观察无色界(观察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9、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广大觉心,信解相应);10、观察大心信解界(观察如来大菩提心,信解相应。)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菩萨住此焰慧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入亿数多的三昧、见亿数多的佛,知亿数多佛的大神力,能震动亿数多的佛国世界,能示现亿数多的化身,一一身示现亿数多的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四地菩萨所修所证和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四品根本无明。
五、金刚前心五地菩萨:住难胜地
佛说:一切法的共性为同、不共性为异,这同与异都不能到达诸法实相处。同名涅槃、异名生死;若认涅槃为同、涅槃即是生死;若认生死为异、生死即是涅槃。故说同异都不能到达处,这同异都不能到达处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一乘任运,诸行自在,此即第五菩萨位:名“难胜地”。
《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进)入。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菩萨住此难胜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化身,一一身示现千亿多的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五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五品根本无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真的有点东西[抓狂][抓狂] 速速抬上来让我看!P3:旋转吧!
  • 不求DD成为钢琴家,只为他有一个撩妹的气质和情绪低落时的宣泄通道;再弥补我一个小时候没学琴的遗憾,大概买了琴我比DD弹得多吧[音乐]#刘宇宁献唱炽道主题曲# 。
  • 每到各种蔬菜熟的时候,我就和我的那几个“狐朋狗友”去菜园子里,干一些憨憨事儿——去偷吃菜园子里的菜。 要说这“陷阱”还真派上了用场,只不过是用错了对象..
  • ​​​​​​​​ ​​​​#财经# #外汇# #外汇黄金# #外汇黄金# #外汇黄金原油# #黄金# #原油# ​​​​#原油可参考此价位出局或减仓继续上看,目
  •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有——免疫力弱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与幽门螺杆菌协同作案,最终招来
  • 6月24日(星期五)8:30至14:00现场报名(不具备网上登记条件的,可当日到幼儿园补录登记并现场报名)并当日确定录取名单。6月18日(星期六)8:30至14
  • 过去的始终会过去,人要珍惜眼前和将来,若想余生过得平顺,就必须突破困住自己的心结《星汉灿烂》经典语录文案:1“对不住便对不住了,人生在世,岂能人人都对得住”2“
  • 因该是近几年看过的青春剧里面的良心剧了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有很多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有少男少女的小心思,对长大的对青春的真实迷茫最后一集哭花了脸,为黎耀辉和何宝荣的
  • 【朱是西率我市党政考察团到中国供销考察对接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合力打造中国冷链物流之都】7月9日下午,市委书记朱是西率我市党政考察团一行到中国供销冷链物流有限
  • 谁知道真是个儿子,我高兴坏了,也就不再顾忌啥,心想要是我老婆知道了,就直接离婚,我和小江在一起。谁知道真是个儿子,我高兴坏了,也就不再顾忌啥,心想要是我老婆知道
  • 把你和漫漫的骨灰盒都打开用手指摸摸你们的小骨头妈妈始终相信有我的地方就是家等妈妈走后你们就随着妈妈的骨灰我们一起去奔赴星辰大海昨晚把手机里你的照片视频全部看了一
  •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景区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游客入园需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绿码”及身份证,并配合工作人员完成体温检测、安全检查等工作;游玩时,自觉与他人
  • 想展现两个不会谈恋爱的人吗?你不懂我为什么认为工作那么重要,不懂我对你好的方式,不理解我的那些难处,我不懂你需要哪种爱,两个人都是缺爱的,一个缺父爱,一个缺母爱
  • 一个观察:老实人喜欢骚的/野的海王喜欢乖的内向的喜欢活泼开朗的外向的喜欢内敛沉静的处处替人着想懂的照顾别人的喜欢任性做自己的没文化的土豪喜欢文艺女青年“每个人喜
  • 早上上完课在大都荟吃了一碗价值22r的菠菜面,被这个物价震惊到了下午去家教 和两个妹妹穿了同款插肩袖 咱也是和小朋友一个审美level了昨天说想要去艺术书展 但
  • 定深埋于你的不舍眷恋。 听,风的轻怨,雨滴缠绵,丁香一样的愁怨。
  • 「fine - 羽ばたきのフォルティシモ」 羽(は)ばたきのフォルティシモ ha ba ta ki no fo ru ti shi mo 振翅飞翔的最强音
  • 在下红毯接受主持人采访的时候,就能看到琦色圆圆的高情商与智商了,回答各种主持人刁钻的问题,语言既带着幽默,又不失大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娱乐圈中,怪不得琦色圆圆会
  • #财经# #今日看盘# #A股##走在前 开新局# 【济宁突出文化旅游资源和港航物流优势,加快都市区一体化建设 擦亮两张名片,打好扩需求组合拳】孔孟之乡、运河之
  •   常怀感恩之心,  珍惜当下,感谢所有相遇与别离!  从现在起,  做一个傻一点的人:  烦心的事先放一放,  玩心计的人先避一避,  你只要,  用心守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