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卷【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十八段)#眼入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相,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瞻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是集“教、理、行、证”于一体的一部大经,其理严密、其法精要,堪称大乘佛法最杰出的代表。学懂了《楞严经》,不须再从教下学起,可直接进入实证。《楞严经》犹如一盏法海明灯,为正法修行人,指明方向,是一部外道学不进、邪魔最害怕的佛学宝典。能修学《楞严经》,即是修学如来正法,在修证上一定会是一天一个样、天天有进步。以上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皆幻,说明五阴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的道理,很重要,认识清楚了,才能灭幻证真,树立起如来正知正见。
世尊接着为我们开示构成身心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六根如同五阴一样,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相,不可执以为实,但可借幻修真。这篇讲的是眼根,眼根产生视觉。具有视觉的“眼”能见虚空日月、山河大地等一切物象,以能对一切物象而生眼识,故称为眼根。
佛接着说:阿难!什么叫“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六入”:指的是六种体相、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有吸入尘境,即吸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和作用,故名六入、又名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构成身心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构成身世界、“意”构成心世界。
“如来藏”:又称为藏识、真如等。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如来藏又称为佛性、佛性即“如来藏”,众生皆有,法法平等,因此,正如世尊成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未能证得。”如果我们能够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放下一切妄想执着,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
如来藏一词在释迦牟尼佛讲说大乘经典中就有开示,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多著作中都已广泛提及。后唯实宗将原始佛教一心六个识增至八个识,以第八识为生命的主体,通常称被无明所染的如来藏为阿赖耶识,此识为一切众生之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第八识的一体两面,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所以,如来藏又称为大圆镜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等诸多“种子”,种子就是业因,有了因、就必有果;有了果、就必有因。因果形成的种子,寄存于如来藏中,如来藏犹如一个大仓库,具有“能藏”等诸多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转变为“法身”,并因此而成就“大圆镜智”。
如来藏实为众生生命之本源,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意为不可言说,“虚妄有”指万物虽然非实,但却有形有相。这虚妄有依空性而生,空生有、有显空,如此形成空有不二之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认定是“自然”所生,与妙真如性不同。
如来藏体无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我们见到的一切尘相都不是真“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如幻”而灭。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而“妙真如性”能生万法,其性能生一切妙有,故名“妙真如性”。
佛说:阿难!若人用眼睛看一样东西,时间看久了就会出现眼疲劳而发生眼花,名“瞪发劳者”。“瞪”是不眨眼的直视、“发”是发生、“劳”是疲劳。这种状况,称为“瞪发劳者”。这眼睛所产生的疲劳,会看到一些幻相,但都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即如来藏。“瞪发”同前义、意为无明;“劳相”指的是因无明所生的一切妄相,这眼根和劳相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


佛说:由于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妄相尘境,能识别光明和黑暗的“能见”,却不在光明这一边、也不在黑暗那一边,由此而发现这个“见”是居于中间,正因为它居于中间,所以能吸入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相反的尘相,也就是即能看见光明、也能看见黑暗,这种状态称名“见性”,就是有见不同物象的能见性质,但不是明心见性的见性,这里一定要分清楚。
如果这个“见”离开了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就失去了觉知性,就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因它毕竟无体,只是自性的一个功能,一旦离开自性,就没有自己单独的自性,没有单独自性的眼根就如同于没有。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即不是从光明中来、也不是从黑暗中来、也不是从眼根出、也不是从虚空中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见”如果是从光明中来,黑暗随即就消失了,就应该看不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中来,光明即当消失,就应该看不见光明,而事实是这个“见”既能见光明、也能见黑暗,那么说“见”是因光明或因黑暗而生就是不对的。
如果是从眼根生出,眼根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一定不会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现象,因“见精”的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这里说的“见精”指的是依附五蕴身的能见功能,没有自性的“见精”就会失去能见的功能,就看不见有明暗二种现象的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生,那么眼前所看见的尘境现象,就应是虚空看见的,眼根也应归于虚空,眼根归于虚空后,也就没有眼根了。又如这虚空能自己观见的话,就不关眼根和能见的事了。
所以应当知道,这眼根和能所二见,是自性所生的一个幻有功能,那么眼根和能见的本身及所见的一切现象,一旦离开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这种虚幻本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道教法术的神秘功效从何而来?#

《道法会元》卷一开宗明义主张:“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强调道为法术根本。
在理论上,法术是道的一种功能、一种运用,它之所以可能实行、可以取得种种神秘功效,都是由道的能动而灵变不测的本性所派生的。
道为法之体。而这“体”,本身便是灵变不测的,一方面是原于道是推动一切变化、赋予一切存在物以存在可能的宇宙根源;另一方面,道本身又是神。

《老子想尔注》曰:
“一者,道也。”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由此奠定了道、气、神的统一。

道,散开成气,聚形成神。
这道,可以有无名、自然、虚无等异名,实质上即是具有多重玄奥的性质。道是生成一切的、终极的实体,一切变化都源自于它。
这就是道教将道作为一切变化之本、法术之体的根本原因。终极的道,又是灵变不测的神,或是说形成各种神灵的依据。

神变无方,其本仍在道,所以神人所传的法术,大本大原,仍是大道。
白玉蟾《道法九要序》:“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


道是法的根本,法是道的操作技巧,道的施行要通过法来实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以术来体道,关键在人的修道。

然而,人如何能够修道?其可能性在哪里?依历来的说法,即在自身。
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一在天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中身。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

依此说来,道是弥漫于太空,包裹天地的,但又常常往来于人身。

晋代更加强调一就是道,也是神,本来常居于人身三丹田。如葛洪称:“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日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

这里的一,是人格化的神灵:“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守玄一,是长生之道,又是神仙变化之道。人身得化为仙,主要靠牢守三一。守三一,即守炁,亦即守神、守道。既能守道,则具备各种法力自不在话下。

这一道,道法理论中又强调它与心为一。

虚靖天师曾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灵验可以智知,不可以识。强名道,强名日神,强名曰心。”


在法术的行持中,由法师之心主宰一切。所谓存想思神,主体为“心”,所谓神洋洋乎在其左右,有由炁所化的说法,但炁由意使,意念所在便是神,意念之本仍是心。
心道本一,于是道、法之间方能融浑无间。法师在坛上的以心使身,以心运法,便与行道统一起来。道在我身,修炼之后,明其道,合其道,于是便有了种种法力。
如此说来,法的一切功能根源于道。法的表现为有形、显明,其背后却隐藏着无形、幽微的大道。

所谓法行先天大道,义即在此,然而此道却在身中,为精气神所化。

王惟一《道法心传》曾云:“法何灵验将何灵?不离身中精炁神。精炁聚时神必住,千妖万怪化为尘。”精气神相聚成丹,而丹之功力,便可祛妖邪,驱雷雨。

自然,所谓道体法用,并非仅仅明道即可,而只是指其大本大源。至于行持方法,尚须讲究,法术皆为方法,行道须以一定的方法来体现。

南朝宋陆修静云:“法者,规矩之谓。总称曰法。规圆矩方,万物从之得正者也。”

因此,法无道不灵,而道无法不行,所以宋代的道法理论称:“师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外此则皆术数。”对于符咒诀步及其他行持方法,仍须规定明确,操练纯熟,方可施行。

【早餐单品推荐:煎饼】
五粮煎饼粗粮细做,味道干净,只有一点点粮食自带的调味!一点不夸张的是空口居然也非常好吃,甜甜的香香的,入口即化对于换牙的小朋友和老年人也非常友好呢!

适合早餐吃,因为万物皆可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牛排鸡排各种肉丝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再卷上蔬菜,营养均衡,色香味口感俱佳!
一共有『五谷杂粮/山核桃/黑芝麻』三种口味哦~清新的坚果香,爱了爱了~
#超能新星汇##好好吃饭##早餐[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colorrush[超话]# 苍天啊,来世让我也像高有韩一样有一张这么会说话的嘴和这么厚的脸皮吧[跪了][跪了][跪了]“ 我的心如湖水,装满了延宇的雨☔️
  • 怅恨分别之后,一切都在变化,万事如过眼烟云,不知何时能化作一只仙鹤,飞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感冒第一天:喉咙干痛,头晕,吃药感冒第二天:吃药,身体水深火热地难受,
  • 海珠区康乐村暴动这件事,让包容变成了歧视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在武汉读书四年,舍友几乎全是湖北的,搞小团体,经常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大声嚷嚷,被提醒了还要破口大骂,有
  • 距離妳七個月還有3天,沒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親餵+吸奶的日子就在不知不覺中要結束了開奶堵奶漲奶通奶那些痛得生不如死還歷歷在目,沒想到那麼怕痛的我就這樣熬過去了將
  • #TTG粤精彩[超话]##九尾采访的语言艺术# 最喜欢那句“多久都磨不灭自信”那是2022年1月15日你告诉我们的一瞬间 我在你身上 看见了自信!人如果没有自信
  • #婚纱照拍摄##婚纱摄影#虽然政策给予了我们相对的自由,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和健康是自己的事,核酸或者治疗肯定会走向自费的趋势,后期医疗对于基层的我们会有很大的
  • 而就在一个多月以前的中秋节,由于连日高温导致大闸蟹成熟较晚,所以曾出现“一蟹难求”的局面,即使买到,大闸蟹的单价也是几十元。一位太湖大闸蟹老板表示,今年因为疫情
  • 100句个性签名新鲜出炉1、“会者定离,一期一祈”2、“不和爱意摇摆的人吹晚风”3、“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5、“勇敢丰盛,
  • #吸脂[超话]# 【腰腹环吸+妈妈臀+上臂+副乳肩胛】术后15天反馈图被别人盗用我们客户的恢复图发小红书后,我们整理出这位小姑娘的术后恢复照片记录,接下来小助理
  • #阿斗的不定期日记# 今天写的是想念泡泡的日记,因为今天跟泡泡说再见了,可能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每天早上醒来,你和阳光都在,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
  • 我拿着相机想走近,跟他解释我没有恶意,突然的大风又吹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向一个路人询问昨夜曼谷是否下了暴雪,他仿佛听到了什么震惊一个世纪的笑话,笑着说:“年轻人,
  • #周深[超话]# ✨#风雨同周深情不移# 【7月1日】(日常2) ⭕【我音乐】 热搜视频——#被周深的望整破防了#——top4 新歌榜 《祝福》——t
  • 截至11月13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3389例(其中重症病例2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5147例,累计死
  • 各花各有各花香 根据花语选择心仪花束· 紫色鸢尾花:绝望的爱-BE虐恋· 勿忘我:百年厮守的爱意-长情深情恋· 蝴蝶兰:初恋-甜甜的恋情甜进你的心· 风铃草:温
  • 不比较身高,大家都是一米多;不纠结年纪,大家都难破百岁;不攀比财富,大家离开时都带不走。 #内娱男明星咖位阶梯#这一看就不是朱一龙粉丝干的,是嫉妒朱一龙拿了金鸡
  • #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森林驿站# 西汉·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森林驿站#
  • 切~[挖鼻]谁不喜欢心地善良,积极上进,永远散发蓬勃生机的人啊,你不喜欢?如果你找到详和与幸福,他人可能会嫉妒你;无论怎样,要享受幸福。
  • 剧是好剧,气是真气[拜拜]终于知道为什么叫沉默的真相了,因为谁看了这结局都得沉默[太开心]这不纯纯反讽文学吗这剧告诉我一个道理:每多一个自私自利的就能少一个江阳
  • 其实这些都无所谓,毕竟她不认识我,可凯粉们,你们拼命找优点找理由的样子很狼狈好不好,真的是为难人,生孩子算优点,带孩子忙,出不了公务是“理由”多出俩公务就开始吹
  • 此砖铭笔画精劲,结构舒展多变,饶有北碑遗意,又存南帖之温醇尔雅,有诸家之长而自立,书风开朗,布局参差有致,虽然只有三十几字,字字入神,极其变化,可见四祖大师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