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五重玄义(一)
(第三段)
玄义不玄、就是含义;玄义之所以玄,原因是对某些鲜为人知的事物作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认知,认知所形成的理论,故名之为玄义。就通俗而言,玄义可解为含义。
以上七种立题赋予每一部经都有了题目之义,而五重玄义是在立题后对经名及其内容形式,归纳为五个甚深含义,这些含义使每一部经都像人一样,具足了四肢五官,有身体,有形象,有灵魂、有思想、有作为,是一个有活力的人、是一部有活力的经,具足了真正意义上的精气神,能使听闻者充满法喜,这就是五重玄义的意义。
五重玄义即: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这些是对“经”作解释时要求对经文的“体、相、用”,也要一一讲明,体是经的法体、相是经的法相、用是经的妙用,五重玄义里就含“体、相、用”,每一部经都有体相用,体相用是一部经的灵魂,就在五重玄义里,下面对五重玄义作个简要介绍。
1、释名
释名就是对“经名”作出解释,这里介绍的是《妙法莲华经》,那么在讲正文之前就应先解释经名,解释《妙法莲华经》的经名有何含义?妙法这个“妙”,是非同凡响才能称为妙,细说有八万四千,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解脱烦恼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妙,总说有三,即:戒妙、定妙、慧妙。本经具足戒定慧三妙。
从教相上分,也有三妙,即:理妙、事妙、义妙。这些妙成就一乘佛、涅槃果。世间法是没有这些妙的,只有出世法才有,才配享用这些妙。拥有众多之妙和殊胜之妙的就是本经圆融无二、纯圆独妙的教理,故名妙法。
在法相上能形容妙法的只有莲华,莲华高贵华丽,秀外慧中,圣洁典雅,出污泥而不染、居尊位而不骄。权教用莲华比喻四圣净土,但这里是圆教,比喻的是一真法界,无二无三,唯一真实之究竟常寂光土。只有高贵圣洁的莲华才能表示佛地之寂光常照和一尘不染。
要达到这种境界,该用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经”:经者、径也;径者、路也。经:就是从凡夫到成佛所要走的一条路,走完这条路的人,称为佛,称为大圣人。但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是一条曲折而充满艰险的路,走过这条路的人将他们遭遇的种种风险,告诉后来人,让他们提高警惕,不要走错了路,并讲了很多能顺利走完这条路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形成文字后,称为“经”。
2、辨体
辨即辨别之意、体指的是本经的经体,本经经体即是诸佛与众生之自性本体。自性本体如不经过实修实证的辨别,就会认错地方、走错路。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本经经体与邪魔外道的辨别,《楞严经》里讲的五十种阴魔,除魔以外,还有很多的外道,他们有以因缘立论、有以自然立论、有以冥谛立论等等,或认欲界诸天、四禅十八诸天为究竟本体,宣扬五涅槃说。
或以断灭六识之想,以六识清净面为体,修无想定认无想天为究竟。或以断灭一切相,认空空、识空、所有空、非空非不空,为究竟本体,认四空天为究竟涅槃。这些外道都是认错了本体而被困在界内,没有了断生死轮回。
其次要搞清楚的就是本经经体与三乘权教法的辨别,声闻乘依《阿含经》为代表的小乘法立论,对轮回之苦的感受最深,依苦谛起修,灭苦入道,认了断生死之七识清净面为究竟,执空不前。
缘觉乘与声闻乘的认识基本一致,因得十二因缘之悟,对形成轮回之苦的原因认识最深,依集谛起修,灭因入道,住识阴清净面,顽空不化。声闻、缘觉是了断界内生死之高级外道,说他们是外道是因为他们没有见性,也就是没有见到八识自性,只见证了七识识精,所以佛在《楞严经》里仍将他们列为外道。
菩萨乘依大乘经典立论,依《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等。修四摄六度,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悲心悯众、慈心行道,证入无生法忍,见自性本体,至十地位,登等觉位。
但等觉位菩萨仍有一品根本无明未断,仍为不究竟。而本经之经体,不落外道、不落三乘;直入一乘,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出入不二,空有圆融。其相为空、其性为有,此实相无相之涅槃妙心,即是本经之经体。如此认识,可入法华一乘了义,此名“辨体”。
3、明宗
“明”是明白、“宗”不是禅宗净土宗或其他宗派的宗,是宗旨的宗、宗趣的宗。在这里要明白的是本经的宗旨,本经的宗旨是一乘了义教,其中心思想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宗趣为归向、为成就。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后成就的就是四智三身佛。
所以佛知佛见十分重要,只有得了佛知佛见者才能成佛,只有树立了佛知佛见的世界观才能学好佛,否则就是乱学乱成,势必偏离正道,落入邪知邪见。
世尊应世示现八相成道,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彻悟万法缘起性空。八相成道的整个过程显现的就是从凡夫知见到佛知佛见。佛见众生身处恶苦反以为乐,深陷火宅而不思出离,发宏大慈悲,于觉义中安立五乘佛法,接引不同根性的人离苦得乐。
世尊为情爱难断又想来世再得人身者立五戒知见;为厌倦人间,想去天堂者立十善业知见;为厌离生死而智慧不足者立四谛解脱法声闻知见;为尚欠大乘智慧之缘觉立十二因缘法解脱知见;为悲智双运,自度度他的大乘人立不二知见。放下这五种为代表的一切知见,直入无生法忍,即是佛知佛见。
佛知佛见者,知万法本无生、见万法本无灭,于当下一念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谓横遍十方,指的是以涅槃心摄受十方世界;所谓竖穷三际,指的是明彻前世、今世、来世之三世本源。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得此境界者,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来去自在,随缘化度一切众生,即是佛知佛见。得佛知佛见者才能成就三身四智,趣入大涅槃,如此圆圆满满处,即是本经之归趣。
三身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真实如来藏无垢识,即第八识,此识无形无相、无生无灭,究竟清净。“报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量广大庄严,唯有得六神通之初地以上的菩萨方能见此殊胜,报身佛为十方菩萨说一切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应化身”:是应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而化现于世间,用色身,有生老病死,并示现八相成道直至入涅槃等种种世间相。佛的应化身是佛“成所作智”和神通之力,于十方世界变化示现,利乐有情,忽现忽灭。
四智即:修至圆教七信位菩萨开悟明心时,六识转生“下品妙观察智”,意根即第七识转生“下品平等性智”,仅此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而且是下品转;进入第八地菩萨位时是中品转;最后身菩萨在菩提树下明心时,“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现前;在夜后分,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
也就是说:成佛的时候第八识才转生“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转生“成所作智”。需要明白的是:三身四智,是要成佛的时候才能圆满。这就是常说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的道理。以上即是“明宗”,彻悟万法归真之义。

《楞严经》识阴十大外道种性(一)
(第二百二十五段)#识阴第一至第三种外道种性#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曶,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1、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是有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在穷尽智慧,研究妙理,空尽行阴后,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将六识妄心归元于第七识识阴,这时已灭了生灭,入了解脱门,相当于阿罗汉或二乘缘觉的境界,但不是证果,更不是寂灭大涅槃,于大涅槃精妙本觉还未圆满。
只是能使自己的身体六根,任意分隔开合,也就是六根可以分开起作用,也可以合在一起起作用,比如仅用眼根,就能具足(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法尘等其他五根的功能作用,其他任何一根,也同具其他五根的功能作用;如果合在一起用,则六根化为神通,非常自在。
同时也能与十方十二类众生觉体相通,觉体就是能生万法的心体,行者此时的境界已见到了十二类众生的共一心体,并进入到了觉知通“曶hū”中:“曶”与“忽”同义。意为迅速、忽如神。又作极微小的数量单位。这里作极微解。指能入众生圆觉本元之极微处,能知道他人的一切心理活动。
此时行者灭生灭,得神通,是即将证果的前兆,这个时候如果能心行平直,不生邪见,得二乘菩提果,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行者却恰恰在这关键的时候,自以为是的将这些识阴中所得境界,归于涅槃,立为真常因,并由此而生自认为殊胜的见解,这些见解,其实并没有超越识阴,所以此人则会堕入:因所因执。
即执着一个争取涅槃的真常因,其见解与“娑毗迦罗”一样,“娑毗迦罗”为外道之一、是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又被称为黄赤色仙人。以“我”为能归、以冥无所见为所归。立冥谛论。而他们所说的“冥谛”,是他们自己的修学也达不到的,称之为冥然莫辨之境。将受阴尽所见境界当成究竟涅槃,并称此为冥谛。
行者立所得心、认为有所得,而立有所得之识心(识阴)为涅槃,此识心于非想非非想处能知八万劫以内的事,对八万劫以外的事却不能知,并称不可知为诸法之始,故而立冥谛论。行者知见与冥谛论相合,故成为其伴侣。理论上以冥谛为诸法所归,将识阴作能因、诸法作所因。认同识阴与冥谛相同,却与诸法实相,相悖而行,行者也由此而迷佛菩提,亡失了自己本有的正知正见。
此名识阴第一种性:立所得心、成所归果。如此违反并远离了圆通觉性,背离了通往涅槃城之路,行者由此而生:外道种。
2、佛说:阿难!又有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在穷尽智慧,研究妙理,空尽行阴后,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灭生灭,生灭灭后,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小乘境界,但并未证果,更未得大自在,对大乘菩萨要证的寂灭佛果,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于佛精妙涅槃之乐未得圆满。
行者没有明白这些道理,自以为是的将识阴即第七识,认为是究竟的自性本体,认为尽虚空、遍法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都是从我身一类中流出显现,在这样的认识下产生所谓殊胜见解者,此人即堕入“能非能执。”即执着能生的识体和所生的诸法,认为诸法皆由识阴所生,其他皆非。认“摩醯首罗”天为究竟涅槃处。
“摩醯首罗”即色究竟天:又名大自在天、是色界中最高的一重天。天主为三目六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梵行者常侍奉这些天人。大自在天的天人们都能于自己心中显现出无边多的众生身相,进入识阴的行者,也与大自在天的天人一样,能显现出无边多的众生身相,于是行者就以为识阴能生十二类众生,将识阴认作“道”、将大自在天认作究竟涅槃处,这种想法与大自在天的天人们的想法相同,故成为大自在天的伴侣。
这种人因此而迷佛菩提,亡失了自己本有的正知正见。此名识阴第二种性:立所谓能生诸法之识阴为真心,成能成之大自在天境界和果位。这是违逆并远离了圆通觉性,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只能生“大慢天”即大自在天,天福享尽后,即入轮回。
“大慢”的意思是:认我之识阴能生一切,并以此为“菩提道”而生骄慢,故名大慢。行者由此而生“我遍圆种”,“我遍圆种”是妄计识阴为真我、以为识阴能遍含一切诸法,故名:我遍圆种。
3、佛说:又有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在穷尽智慧,研究妙理,空尽行阴后,已灭了生灭,进入到了无生灭的小乘境界,但并未证果,更未得大自在,对大乘菩萨要证的寂灭佛果,精妙殊胜常乐我净之涅槃还未能圆满,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行者没有明白这些道理,对超越识阴的第八识如来藏缺乏认识,只好将第七末那识阴作为诸法和身心的皈依处,疑惑自己的身心是从识阴所流出,如是推论十方虚空都是从识阴所生,并将此识阴作为万法生起之源头,同时以此识阴为自己的真常身,将自以为是的真常身作无生无灭的究竟涅槃来理解。
但行者由于理地不明,也不敢完全认定自己的理解就是正确的,于是又在分段生死的有生有灭中,时时思维计度,推测什么是识阴中的常住真心,迷惑这常住真心到底是不是无生灭的不生,又迷惑于有生灭之法,如此整日都纠结安住于这种真妄不定的迷惑中,最后于百般思索里而生出自认为殊胜的见解,得出常与非常的结论,此人则堕入“常非执常”的外道法中。“常非执常”意为执识阴为常、执诸法为非常。
佛说:行者此时已生邪见,认为虚空万物及身心皆是我识阴心所造作,这种想法与他化自在天天人的想法相同,故与其成为伴侣,死后将往生于他化自在天,此天为六欲天中最高的一重天,天福享尽后,即入轮回。这种认识,迷佛菩提,使行者亡失了自己本有的正知正见,是名识阴第三种性:“立因依心”。即依六识妄心立识阴为生我之因、“成妄计果”。即妄计识阴为真常心、身心是其所生之果。如此则违逆并远离圆通真常,与涅槃城大道背道而驰,行者由此而生“倒圆种”。
“倒圆种”意为前执识阴之我能圆遍十方世界而生万物为因,今执识阴生我之身心为果。这是颠倒因果,故称:倒圆种。

转: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就是虚幻的佛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须陀洹。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斯陀含还须要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才能成就,而实际上并无往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阿那含不必再来欲界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麽,可以名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我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须菩提善欢无诤行」。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一相无相分 第九章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麽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庄 严 净 土 分 第十章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麽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麽样?那麽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章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就此,轻轻洒洒,撩于此生相思墨相随,香阙万里飘于梦里共君飞,如雀如雁双双回。初见是惊鸿一瞥,南柯一梦是你;等待是山重水复,怦然心动是你;相遇是柳暗花明,小心翼翼
  • 这样的牛对于爱情还是很专一的,只是他那很强的占有欲一旦发作,你可要小心了,他可是很小气的,生怕你会变心,所以跟牛牛相处的时候只要你对他专一,那么你也无需操心路边
  • 从教授到御姐再到suxi每一对看似很难,但是都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只要说出来一切就会好​因为筱湘喜欢肆一的广播和书,助豪不敢当面对她说,就拜托肆一。沟通之下,同
  • ①想表现食物丰盛,俯视会比较好;② 想表现食物比较诱人,可以选择特写,会更加有冲击力 ③如果有一款特别网红的菜品,可以突出一下主体,其他背景虚化#美食摄影#拍
  • 朗尼克:“你提到的问题,率先进球的确非常重要,即便是对阵马竞这样一支不介意将球权交出去的球队。朗尼克:“不,布鲁诺-费尔南德斯昨天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这就是他今天
  • 宝菲,爸爸妈妈今天给我买新车了,以前还说买了新车带你出去玩的,现在却再也不能实现了,米妮今天很听话,但是我好想你,每次回到家都是条件反射的想喊米菲我回来了,我定
  • 今日收获专业课:2003①当£等于0.5时角度是从x负半轴向上60度,然后设点为a+aj带入模值方程②求闭环实数极点的变化范围:用根之和。开环极点之和等于闭关特
  • 活动是为了更好宣传汉台区河东店镇褒国古镇及花果山的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河东店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名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
  • 同时,婚姻宫坐申金易伤官见官克夫星力量,伤官见官,百事祸端,对婚姻伤害很大,克夫的力量很强,夫妻双方即使不离婚也会有婚外之情,尤其是在伤官旺相的年份里,更加的明
  • 其实我们的雏形是一个古着二奢的模式,我们预计将用1~2年的时间去完成原始积累,起初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天有不测风云,外国品牌辱华事件开始频发,而那时候恰恰是我刚
  • 最近发表在Donna Wilcock博士、Robert P.和Mildred A. Moores教授的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显示,验血有望可以在任何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大
  •  只能说射手这个人真的是个甜蜜负担恋起爱来幸福且痛苦着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家伙#泰国佛牌##娃娃神#“两个人在一起久了 #转运# 性格会逐渐互补 #泰国佛牌##
  • 【心灵成长班:一个游戏能告诉你什么秘密 】心灵成长导师于老师解释到:如果你是企业管理层,你想要不一致的结果,那你就让大家自由发挥;如果你想要一致的结果,就像大阅
  • #每日一善[超话]#[泪]#阳光信用# 救命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不被限真诚待人,即使秋叶飘落、鲜花凋零,也不会感到孤独;真诚待人,就算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也总有一
  • 西安这个疫情,我们的员工也在一线,当志愿者,捐物,捐钱捐款一直在进行,包括地震、水灾,我们一直在进行,一直在捐助。记者:我市疫情发生后,3月10号我台出动了应急
  • 从贯彻会议精神的角度看,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无一例外地都将“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写进自己的文件,这难道不是史无前例的“重手”?
  • 徐晓青用自己的热忱,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客人,践行着“做有温度的人保人”的使命和诺言,客人的认可和好评更是最好的奖励和肯定。也还请继续对世界保持期待,对明天保留憧憬
  • 。PS :这是我几年前的体会,现在甚是深刻…… 多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快速加速成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只要你下决心拓展认知,拓展维度,加速深化内在…
  • 当地人戏称这里为“小黄果树”虽没有真正的黄果树大气,但是也别有一番风味。山形呈”青龙绕凤”之势,环境幽静雅致,是雅安的游览胜地。
  • 斟美酒 祝芳筵要为宜春之行彻底画上一个句号了 所以这两天打算将它彻彻底底记录下来 它停留在我的脑海就像一粒太空胶囊 一直漫无目的的游荡 在寻找一片可以栖息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