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

 “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这是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三毛和荷西的爱情。

 还有王小波遇到他的李银河:“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句“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也足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而200多年前,人世间最美的爱情,发生在江南苏州城里。

王家卫说:世间所有的相遇又都是久别重逢。

 世界上,最好的婚姻莫过于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一味的顺从会让人疲惫,一味的泼凉水只会让人心灰意冷。

只有在精神上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生活里,朋友一般平等相处,这样的爱情才最美,才最有趣,也最长久。

我们常说懂是世上最温情的告白,而事实上,成全比懂得更伟大,懂是感情的开始,而成全却是走过此生的勇气。 

在爱情里,我害怕无助,你给我一个眼神,是成全;我走路下楼,你递给我一只手,是成全;我渴望爱与自由,你带我去看满天繁星,同样也是成全。

 两个人走过此生,日子其实是一瓦一砖,生命却是一梁一柱。只要有了互相成全的勇气,也便有了一座城。
虽然没有上好的花瓶,可他们家每个花瓶都不曾一日空过,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经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200年前,他们两个人闲下来时,就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喝自酿的青梅酒,看假山盆栽,等夕阳西下。 想一想,这场景多美!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生活艺术的典范。 两个人一起等待院子里的花绽放,一起在阳光下喝酒,一起体会身边的每一声鸟鸣,每一滴雨落,每一个安静的黄昏。 我们常说把日子过成诗,其实用心了,想把日子过不成诗都难。 生活对每个人都一样,你投入多少心思,它就呈现什么样子回报你。你眼睛里看到什么,它就是什么样子。你看到百花盛开,心里就有一座花园;你看到青石重叠,心里便是亭台楼榭;你看到梅子挂枝头,自然也会有美酒沁心脾。

世俗越粗糙,人越审美地生活——这便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关于喝茶吃酒,他们也有自己的喝法。 我们喝茶是解渴,喝酒是灌醉,而他们喝茶喝酒,喝的也是用心。 首先是用心选时间,一等一年,选在初春时节,油菜花盛开。其次是用心选陪同的人,携三两好友。最后是用心选喝酒的心境,叫对花畅饮。 为了喝出滋味,生怕酒变凉,对花喝冷酒,了无趣味。芸娘就雇来集市卖馄饨的,担锅提壶到郊外,用锅炉热酒,用砂壶煎茶,三五好友席地而坐,吃热酒,喝热茶,这样的生活看上去不能再美了吧。 仔细算一下,当时他们花掉的钱,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块钱,一点都不贵。可在我看来,今天再丰盛的海天盛筵,也比不上他们的对花畅饮。他们喝的是心境,今天的我们差了不知多少个境界。 莎士比亚说:“人应该生活,而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 这句话好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我们大多数人懂得生存,却不懂得生活。生存是一种形式,生活则是一种态度。生存是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则是在平凡的日常里,活出生命的滋味,活出审美趣味。


- 06 -
在他们的生活里里,这样的故事无处不是,仿佛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清晨都变得非常有意义,相爱的人在一起,每一天都不是虚度。“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

翻译一下,就是到太湖,也不虚此生了。

这句话看得我感动极了,想一下古代,世界好大,去了太湖,就好像看到了全世界,觉得人生至此也值了。

如果换到现在呢,从苏州到太湖,不过短短几个小时的路程,可200多年前,他们要乘船走一个月。

那时候世界真得好大,大到隔壁的县城就是远方,大到500公里远的太湖便是整个世界。而从前的人呢?多认真,认真相爱,认真走完一生。就像木心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今天的呢?世界好像很小,小到没有了想象。而我们走着走着,还会发现我们依然是井底之蛙。你会感慨:还是从前的人好,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峰回路转地颓废。

过去的美,一切就美在简单,美在真诚,美在有心。

每次读到此处,仿佛看到那天夕阳西下,沈复和芸娘携手站在他们的世界里,湖中心船在摇曳,然后伴随着夕阳消失在地平线,暮色退为夜色,几颗星辰,一闪,世界便亮了起来。

而只有月光下的他们,不作一语,身心澄澈。

200年前的往事,距离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如果逆流而上,也许几天就到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

 200年前,沈复和芸娘擦肩相遇,令人感慨,原来人世间真有这样的夫妻,活得如此精精致致,真真实实。他们像两滴水一样追逐、相融,最终消失在浩瀚的烟波里。

 故事讲到这也就结束了。 有些故事读懂了,也便是落泪的时候了。 

我们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真的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说到底,美好的爱情和生活,其实都不复杂,你把它拆开揉碎了看,无非用心二字。  https://t.cn/RNa4ji0

娑婆六道非安处,冥冥长夜暗中行。

圣化同居不相识,动生瞋毒斗无明。

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

既无善业排生死,由贪造罪未心惊。

犯此人皮裹驴骨,三涂自入不须争。

我等闻之心髓痛,誓愿顿舍世间荣。

普愿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这段读起来真是让我们感触至深。

“娑婆六道非安处”,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地狱、饿鬼、畜生那不用说,即便是人天道,生在天上也不是我们可以安慰、安稳、安乐的地方,不能让我们心安,那里不安。

“冥冥长夜暗中行”,“冥”就是黑暗,黑暗又更加黑暗,“从冥入冥”,所以是一种长久的黑暗,这是心中的无明。在娑婆,在六道,都在暗中而行,这是长夜无明,长寝大梦,于生命没有觉悟,没有到达涅槃彼岸,都在暗中。

众生在这里“冥冥长夜暗中行”,都有圣人来怜悯我们,教化我们,但是我们不认识,“圣化同居不相识”。有佛菩萨、阿罗汉圣人,他们为了救度我们来到这个娑婆黑暗火宅的地方,示现和我们共同居在这个南阎浮提,但是我们认识吗?不认识。

“动生瞋毒斗无明”,你看人和人之间都是这样的,现在看新闻,看网络,动不动就干上了,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内心的无明。即使你住在家里也不安稳,说不定晚上老公或是老婆给你一榔头,父子之间有时候也发生激烈的斗争。那更不用说做生意亏了钱,或者说你亏了我的,感情、钱财、官位、名位、地位上,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斗争场吗?人与人斗,家与家斗,公司与公司斗,企业与企业斗,团体与团体斗,国家与国家斗,表面上看是人在打,其实是人内心里面无明在斗。如果没有无明,那当然就不会斗了。

“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为什么捆系在六道里面?就是因为有无明,不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知道念佛往生,不能证悟诸法实相,不能破除烦恼。人的内心就是不平的,有爱有憎:自己的儿子怎么看就怎么好,别人的就不怎么样;只愿自己发财,看别人发财心里就两眼冒火,见不得别人好。爱之,希望他升天;憎之,希望他入地。有爱有憎心不平,世界怎么能平啊?有爱憎,显示出高下。其实一切万法本来平等,但是有爱有憎就不平等了。

“既无善业排生死”,善业能排生死吗?如果是无漏清净善,那当然可以,可是我们做不到啊,我们都是有为有漏、虚假不实之善。即使少许人天之善,那仍然是“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所以讲没有善业排生死。

反而怎么样呢?“由贪造罪未心惊”,在这世间大家都造罪,为什么造罪?贪,贪不着就瞋,本质由“贪”所引起的,因为我执就是贪爱。但是心里根本不觉得,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善人,“我这人从来不干坏事”,做了那么多坏事心里没有一点觉悟,“未心惊”,觉得是天经地义的。

“犯此人皮裹驴骨”,像这样内怀贪瞋痴无明、斗争,犯了这样种种的过失,表面上还是一个人皮,但里面裹的是驴的骨头,也就是说现在就现出了畜生相。

像这样的人,“三涂自入不须争”,地狱、饿鬼、畜生道,就是“三恶火坑,临临在脚下”。这句话好像也有点讽刺的意味,其实众生都是排着队,争先恐后往哪去?都是往三恶道里去。说“你不要争了”,自自然然都进去了,何必那么着急呢?何必那么争先恐后地跑呢?所谓“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花费一生的心血代价,落得一个三恶道,这个值吗?不值。但是无明,就往这边去。

“我等闻之心髓痛”,听到讲这些,如实观照,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感到“心髓痛”。

那怎么样?

“誓愿顿舍世间荣”,世间的荣华富贵犹如瓦上之霜,不仅是瓦上之霜,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还被它所骗。这一切从此就搁下了,就随缘舍了,利益众生了,不跟你们计较了。心里面干什么?愿生净土。

所以,念佛人、出家人为什么可贵?为什么诸天都尊重?为什么诸佛菩萨那么赞叹?是因为他们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标准跟世间不一样。世间的荣华富贵,一般人就迷惑住了,谁不打破头争取啊?但是念佛人就放下。这就是对这个世界增加一份安定和祥和,也给予正确的觉悟的引导。说“你怎么那么容易放下了?”放下就是聪明。你不放下,你手上抓一个火炭,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了解人生的实相,了解这无尽的轮回,不值。了解有庄严的净土可以往生,我想谁如果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谁就拼了命都不会在世间去追逐这些,没有意义的,虚空幻花,那么自然而然就会舍掉。只是我们迷惑了,不了解这些,听了也不相信。

所以,念佛人愿生净土,在世间人看“你就是傻子,就是精神病”,这是没办法的事。世间人就是骄慢,各以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好的,即使是菩萨再来,佛再来劝导他,他也这么看。所以,今日能念佛,能愿生净土,能“顿舍世间荣”,这不简单,这是久劫善根所致。

——为我们各位庆喜,为自己也庆喜,终于走上了菩提大道,见到了生命觉悟的光明,而不再舔刀口五欲之蜜,不再迷于世间荣华富贵。(莲花之友)

[转载]印 光 大 师 慈悲开示: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1234)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19.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20.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21.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22.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23.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24.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楞严经楷书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