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煮粽子,只放水不够软糯好吃,80奶奶教3招,粽子软糯香浓不夹生

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心里总盼望着各种特殊的日子,长大后,时间便如白驹过隙,每天忙得时间不够用,一眨眼,今年的一半快过完了,端午节也要到了。前两天跟姐姐聊天,今年端午估计又不能回家了,掐指一数,已经有好几年没吃上老妈包的粽子了。记得小时候,每当到了端午的时候,家里总会包上一大锅的粽子,全家齐上阵,奶奶作为总指挥,我们小的也跟着忙活,别提多热闹了。粽子一出锅,一口气能吃三四个,那时候一年也就只能吃上一次,节日氛围也显得格外浓。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每当到了端午节,市面上有很多现成的粽子在售卖,我们楼下就有一家,走过去一问“2块钱1个”,说实话放到现在不算贵,但是大过节如果花上几十块钱买几个粽子给家里人吃,总觉得有些冷清。所以虽然好几年不能回家过节,身在外乡的我依然坚持给家里人包粽子,我也会带着家里的小朋友一起包,我觉得过节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而且这包粽子本身的乐趣是直接买现成粽子所体会不到的。

包粽子离不开这样几个过程,处理粽子叶,泡江米,准备馅料,包粽子,煮粽子,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无论哪里处理不当,都不能吃上美味的粽子。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最后这个煮粽子的环节。如果煮不对,那么很容易出现粽子夹生,漏米不好吃等问题,那么前边所做的工作就全白费了。一直以来,我都是用奶奶教的老方法,用了很多年,每次煮出的粽子都软糯香甜,不漏米不夹生不松散,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详细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所需材料:江米2斤,芦苇叶适量,马兰草1捆,红枣半斤,红豆馅半斤,小苏打3克

1、首先把粽叶清洗干净,我用的是新鲜的粽叶,冲洗过后,先在盐水中浸泡10分钟,利于杀菌,因为芦苇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小虫子。然后将洗好的芦苇叶放入锅中,加入提前浸泡好的马兰草,大火煮15分钟。

2、江米淘洗干净,提前浸泡四个小时。然后将红枣洗干净,红豆沙馅是提前晚上做好的。江米提前浸泡,可以充分吸水,在煮的时候容易熟,节省时间,也节省燃气。

3、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包粽子,取煮好的粽子叶,先从中间对折,然后围成一个漏斗的形状,接着放入一些江米,然后放入红枣或是红豆沙,接着再用江米盖住,注意江米的量不能放满,否则煮的过程中吸水膨胀会将粽子撑破,我们一般放到七八分满就可以了。然后将粽叶盖住,用手捏住两边,另外一只手用马兰草从中间缠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需要将粽叶的尾巴剪一剪。

4、全部包好以后,我们就要开始煮粽子了。首先在锅中接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放入3克左右的小苏打,接着用筷子搅匀,让小苏打融化。

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最好从底部开始一层一层码好,这样可以使粽子受热均匀。也可以节省空间,在煮的时候也不容易散开。

粽子全部放进去以后,我们再观察一下锅内的水,如果不够就再加一些,要保证粽子全部浸没到水中,为了避免粽子在煮的过程中浮起来,我们可以压上一个重物。

最后我们把锅盖盖住,就可以开火煮了,首先开大火,将锅内的水烧开,然后转中小火慢煮1.5到2个小时,时间要根据锅内粽子的量来适当调整,当然如果江米没有提前浸泡的话,那么需要煮更久。

关火以后,我们可以夹出几个先过过瘾,其余的我们可以继续在锅内浸泡,这样可以让粽叶的香味进一步渗入到粽子中,等锅内的水晾凉后,我们再吃的时候,粽子的口感会更加软糯可口,粽香味儿也更浓。

【煮粽子小技巧总结】
1、煮粽子不能只放清水,还需要加入少许的小苏打进去,小苏打溶于水后,会使锅内的水呈现为碱性,这样可以使粽子中的江米口感更加软糯甜香,另外在加了小苏打的水中煮,粽叶的质地也会变得更加柔软,所以就不容易断裂漏米了。

2、煮粽子时,粽子要冷水下锅,这样在煮的时候,粽子会随着水温的慢慢上升,从外到内受热均匀,慢慢成熟。如果是水煮沸了再下锅,那么很容易出现粽子外层的米骤然受热成熟,并且会膨胀,使得内部的米受热不均,不容易煮透,甚至夹生的现象,这一点与我们平时蒸米饭一样,一定要用冷水来煮。

3、煮粽子的水要一次加足,最好水没过粽子5厘米以上,因为我们煮粽子的时间比较长,有很大一部分水会受热蒸发,另外粽子本身的吸水性也很强,在煮的过程中,粽子吸水后会膨胀,并且在滚水的作用下会上浮,如果上面的粽子露出水面,那么很可能会煮不透。所以我们在煮之前需要多加些水,最好压上一个重物。另外如果实在水没加够,感觉在煮的过程中水快干了,那么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热水进去继续煮,注意不能再加冷水,否则容易使粽子夹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起因是这个 当初加入众创的初衷是为了多学点东西+赚点零花钱 结果主要都是在搞推销 自己当初心里有点预警但还是很反感这样 我是发自肺腑的反感社交 我只要跟陌生人说
  • 进口碧欧奇婴儿辅食面条200g*2宝宝营养粒粒幼儿碎面细面无添加盐¥65.60每天神价一分购:找不到大额券漏洞券就点这里>>>#种草花花万物#
  • #西村力[超话]##西村力百万直拍##极致氛围西村力##plog# (补 8月3日)Day1 我饭的第一个就是大黑家的,虽然后面和他们说再见了但我身为
  • 然后我直直的奔李白就去了,对他表达了无比的仰慕之情,他也很高兴,说那我送你一首诗吧。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近150万例】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美10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近150万例,再创疫情暴发以来新高。近期,随着
  • 别到时候没写完被老师骂哭鼻子啊你们都要好好的,不要受伤了,要天天开心,别在长那么快了,稍微等等我,我快跟不上你们的进度了哎,时间再过得慢点吧,让他们再尽兴的玩一
  • 正在食用阿胶糕的姐妹们看过来: 当吃阿胶糕虚不受补时, 首先要健脾祛湿‼️为什么有的人进补阿胶糕后,身体、精神焕然一新;而有些人,吃了不少人参、阿胶等,却没什么
  • 你们心里头漆黑哩,做啥子要揣测啷个优秀哩人,平时你们开哈我嘞玩笑,涛哈我就算了,没想到你们现在还学会背地头揣测别个了,我真勒很失望,但更多哩是难过,我想退网一段
  • 甚至当他生了怪病变成虫子的时候,格里高尔的第一反应,都不是自己遭遇了什么,亦或怎样才能变回人。于是,我在文字里宣泄情绪,调整自己,然后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会找到
  • “锦素,我给你十秒钟考虑时间,要么上我的床,要么——” “我答应你! 他索然无味转身,“一个电话把我叫来,又是一场空欢喜。
  • 秦岭野生动物园推荐指数⭐⭐⭐⭐⭐推荐陕西文旅小程序购票,所有景区都比官网便宜,有的年卡超级划算,而且文旅还会定期发放无门槛的200元优惠券两栖爬行馆二楼玻璃走廊
  • 1. 体验了下全息无介质交互技术,竟然已经应用到产业界了,而且据说已经可以实现类似钢铁侠里的交互了,有被惊艳到2. 老年人手杖(被设计烂的设计)除了手电筒摔倒通
  • 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 只要我們用心向祢禱告,祢心定成就我們。As long as we pray to you with our heart, and you must accomp
  • ”(有朋友要升职啦…跟他聊了很久…说了很多也劝了很多…我告诉他…既然命运把你推到了这个位置…你就做给命运看…你的能力我不担心…你很优秀…我对你也有信心…不要回望
  • 提供了5个长期策略帮助提升动力:1.放手去做2.忍受不适感3.改变关注点4.培养成长型思维5.有氧运动30分钟 比如【焦虑】据统计,有半数中国年轻人在焦虑,担心
  • 中秋浓,友情浓,我们以尊敬为圆心,以真诚为半径,愿带给您和家人祝福: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幸福如意❤️我将六个愿望;做事兢兢业业,事业顺顺利利,好事层层叠叠,心情
  • 三、国内其他地区来渝返渝人员全部实施“入渝即检”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高速路下道口核酸检测点免费做1次核酸检测,并通过微信、支付宝“重庆健康出行一码
  • #海外购# 【卡西欧 LTP-1234PGL-7A 皮革表带石英女表 ¥221】会员价格下方领券3件92折,免邮含税¥223。时隔半年多的好价!
  • 所以我决定从今天起2 开启我第一篇 小李碎碎念今天早起像往常一样 6点50起(真的好困 真的起不来单词真的不想背背了是真的记不住 但是 还是要努力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