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146)|你想看看本觉妙明, 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 最最最微细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本性妙觉它本身

不是一个所明的对象,

它是无形无相,

因为你妄加一个能明,

而随缘现起一个所明,

这个时候有两个:

妄能、妄所。

有能、所,那就已经

偏离了本觉妙明之心了 

好,【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就有了能,但是,【觉非所明】,

就是本性妙觉它本身不是一个所明的对象,你不是妄为能明了吗?有明觉,对不对?妄为一个能明的,但是本性这个妙觉,它是无形无相,所以【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因为你妄加一个能明,所以而随缘立一个什么?现起一个所明,所以叫因明立所。

回过头来,【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好,既然随缘现起一个所谓的所明,那么又加固了我们这个能明的功能,所以这种虚妄性是相互激荡,越来越巩固,所以叫“结使”(《四阿含经》)啊!我们的结使,也是打了结才会越来越硬。

所以佛法当中很多名词、概念是非常形象的,我们“结使”,说的“你有多少结使?”这实际上就是思想打的结,取著心太重,这就是结使嘛,懂了吗?这很有意思。

好,【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两个:妄能、妄所啊?所以我们就知道有能、所,那就已经是偏离了本觉妙明之心了。

这个一现能明的心,

就是一念无明——

你想看一看本觉妙明,

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

最最最微细的 

所以本觉妙明之心,一旦这个当中现起虚妄的能所心,它这个当中就有一分生灭性,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全然变成了阿赖耶识了,到这里,实际上就已经是阿赖耶识这个当中,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实际上已经到了“三细”,“三细六粗”。

好,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叫“无明心动”。

“心动”,这个动实际上是在头上安头,希望现起一个能明的心。好,这个一现能明的心,这就是“一念无明”。你想看一看本觉妙明,你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知道吗?最微细的,最最最微细的。

所以大家现在不要说的“你有无明,我有无明……”,现在早着呢。

《圆觉经》当中,

佛为什么要

一直叫你离啊、舍啊? 

所以在《圆觉经》当中,要“舍之又舍,舍之无可舍处”,“远离为幻”,“离远离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所以《圆觉经》当中,(佛)为什么要一直叫你离啊、舍啊?

离什么?离幻。离幻是离什么幻?离能所取著之幻。

所以很多人看经典看不懂,说:“这个经典啰嗦呢,舍了又舍,离了又离……离了又离,离了这个以后再离你能离的这个,能离的离完了以后,离你这个离的这个……“

听得懂吗?实际上这是什么?

是心里当中由粗——先离开粗的,离开粗的你这个“能离开粗的”这个离本身,又是一个稍微微细一点的取著,那么“离开这个能离的”这个离,又是一个最微细的取著,到最后要一直一法不住,离能、所,叫“能所泯然”,“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信心铭》)。

经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离开错误的见解

就叫“唯须息见”啊?

错误的见解

是建立在意识之上,

离开,到最微细的

就是无明见,知道吗?

“唯须息见”是什么?

你只要不见影像就好了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信心铭》),什么见啊?“唯须息见”这个“见”,有人说“要离开一切错误的见解”。

什么叫错误的?错误的见解是建立在意识之上,离开错误的见解就叫唯须息见啊?离开,到最微细的就是无明见,知道吗?

所以不用求真,因为一切本来皆真,三界唯心,一切法都是清净心,本来全部是玻璃。“唯须息见”是什么?你只要不见影像就好了。

所以不用求真,你想求,不用求,它本来全部都是。

你不用舍,舍什么?你舍真,你舍得掉吗?全部都是真的,你舍什么真啊?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证道歌》上面的。

不求真,为什么不求真啊?

全部都是真,你还求了干什么?都是如来宝藏。

不断妄呢?

不断妄,妄可以断吗?本来就是妄的,你断得掉吗?所以我们经常用“不断妄”,就是“不取即是”。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就这么简单。

但是说简单,你们不要以后出去吹牛皮,“哦哟,佛法简单哦。”问你几个问题,你又觉得不简单,好像又不懂了。

大家注意,

佛法是通的 

大家注意,佛法是通的。

我现在都很少说的跟大家(讲公案),我们以前很喜欢禅宗里面这个公案、那个公案,讲讲。哪天要高兴啊,你们《楞严经》学完了,我告诉你,《六祖坛经》一看,基本上我稍微前后给大家讲一讲,马上就懂。《六祖坛经》,很简单的了。

《金刚经》看看,现在懂了吧?你们现在懂《金刚经》,也懂《心经》了吧?《心经》大家应该最懂了,对不对?《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证道歌》等等,一通就通了。

唯识是怎么修行的?

唯识叫大家修行,

是叫大家离能所的,

离开我们能取之心取的

所谓的对象 

那现在跟大家讲讲唯识了。你们觉得这个唯识,唯识现在修行就清楚了吧?唯识叫大家修行,那个“四加行”是不是叫大家离能所的?四加行,什么“明得定”、“明增定”,那都是离开我们能取之心取的所谓的对象,要离能、所。

因为既然是万法都是唯识的,都是依他起的,既然都是唯识,识都是依他起的,既然都是依他起的,那你要不要遍计执啊?

好,那遍计执是什么?就是见分对相分的取著,是不是这样?

那只要我们……唯识是依意识而修行的,那我们意识上面,见分不要去缘相分。

因为了知:一切都是唯识所现,一切都是依他起的,所以我们依他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那么我们见分要不要取著相分了?

既然见分不取著相分,就是无取著了,那有没有固定的见分跟相分了?

相分既然都是依他起,如幻的,有没有一个可以取著的相分啊?

没有一个取著的相分,那么见、相二分会不会泯然会归自证分啊?

其实,到了自证分的时候,就是证得一分真如啊。

所以前面的这个四加行,就是慢慢、慢慢地让你懂得“一切是唯识的”,所以,既然唯识是依他起,依他起就不起遍计执,所以依他起上面一旦没有遍计执了,不就是圆成实吗?

你们去学唯识你们看,离开遍计执的依他起,当下就是什么?圆成实。

那你要知道:唯识,为什么要讲唯识?唯识是怎么修行的?

所以我讲了很多遍啊,多少人学唯识进得去出不来的,百分之九十。在那儿讲唯识,“唯识最好,中观最好,这个最好”……不是,都好,应机施教,看你的法缘在哪里,懂了的都可以修行。所以不是“归无所得”吗?

唯识到最后啊,你们去看那个《唯识三十颂》,偈子也是“归无所得”。

好,四加行到最后就是什么?到初地的时候,证得根本无分别智,证真如,那个时候就是无所得智。

所以大家看一看,学东西,要懂得如何学啊。

抓住它的前后的大纲,而且知道一环套一环的,不要被细枝末节的东西分散你的注意力。包括处理事情也是这样,要看大的方向。细枝末节好处理的,大的方向绝对不能错。所以学法也是这样,大的不能错。

所以要反复读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反复读读读,前后才能贯通。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印光法师: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法苑珠林一书 (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 ,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摘于《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

【道德经第十六章 了解常道的人无事不能,无所不包】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力达到心灵空明的极致,坚守清静的最佳状态。万物都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尽管纷繁众多,最终都回归其本根。回归本根就称为清静,清静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孕育新生命是正常的自然法则,懂得这一法则便心灵澄明。不懂得自然的法则,胡作非为必然遭遇凶险。懂得自然法则就能包容,能包容就公正坦荡。公正坦荡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合于道,合于道便能长久存在,终生不会遭遇危险。

守静笃:王弼注云:“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说:“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挠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须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

吾以观其复:西汉简帛本及今本多“观其复”,王弼注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从王注可知,其古本当有“其”字。“吾以观其复”与下文“各复归其根”一样,意义表达准确。复,循环往复。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宇宙是动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但变化的规律为何?既承认变中有常,此变中之常为何?中国哲人所讲,变化的规律(即‘常’),便是反复。认为一切都是依循反复的规律而变化。何谓反复?就是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达到极度,无可再进,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无有而发生,既发生乃渐充盈,进展以至于极盛,乃衰萎堕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事物发生。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谓之反;而剥落之极,终而又始,则谓之复。反即是否定。复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但西洋哲学中所谓否定之否定,有正反之综合之意;中国哲学所谓复,则主要是更新再始之义,无综合意思,故与西洋哲学中所谓否定之否定不尽同。)一反一得,是事物变化之规律。”

夫物芸芸,和复归其根:高明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致虚极,守静笃’的前提下,从‘万物并作’中观察到宇宙间循环往复之自然规律,从而体会到作为一定运动形态之物,虽然杂陈,但最终仍然是无一不复归其根,即复归于创造宇宙本体的道。”

本章老子论述如何体察道的运行规律,以及运用规律来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本章一开始就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致虚”与“守静”都要达到极致,目的是什么呢?是要从“万物并作”这一自然状态中进行观察,了解和认识其循环往复的过程,寻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致虚极”和“守静笃”是在“观复”之前必须进行的准备过程。在老子看来,要想真正了解“道”的运行过程,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话,那就必须保持心灵的虚寂和宁静,使之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去察知并进而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道家体道的过程,讲究所谓的“心斋”、“坐忘”,是人们经常谈到的。“心斋”,《庄子 人间世》中写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为什么要“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呢?林希逸在《庄子口义 人间世》中云:“听之以耳则犹在我,听之以心则犹 有我,听之以气则无物矣。”也就是说,要做到无我、无物,然后才能待物而至,这里所待的“物”,便是“道”,所以后面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郭象在《庄子注》中解释道:“虚此心则道集于怀也。”老子认为,应当尽量使心灵虚静,才能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发展、变化、回归的过程,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则。而归根的“静”是事物的本性,因而在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这样就不会“妄作”,也就可以避免导致危险和恶果。

过去许多注家将本章主旨概括为一个“静”字,并联系老子学说中的“贵柔”、“守雌”来说明。唯独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将本章取名为“知常道”。他将本章中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这段话中的四处“常”解释为“常规”、“常道”,他进一步解释:“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所以‘复命’叫作‘常’。了解这个常道可称为明智。不了解这个常道而轻举妄为,那就要产生祸害了。了解常道的人无事不能,无所不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林语堂将本章主旨理解为“知常道”即是对道的体认,应当说是比较符合老子本意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说:“我昨天开车回家时,路过了以前一起散步的公园,看到晚樱已经开了,看到很多小孩在那里玩闹,还有不少人在拍照,记得前年晚樱花开的时候,我在你的摊位买下了一只北
  • 我记得2011年的9.29那天 也是这样的夜 漫长的仿佛时间不在走 我躺在床上看着虹桥宿舍窗外 心里想着 以后的人生大概都是如这样漫长无望了吧 当然后来的人生很
  • #任嘉伦[超话]#3rjl#任嘉伦请君# rjl#任嘉伦陆炎# rjl#哈曼大中华区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rjl#jbl天声出彩,静入嘉境# rjl#jbl音色哲
  • 【房管招募要求】1.年龄18周岁以上且有充足的时间管理直播间;2.选手直播间等级≥103.熟悉直播流程,能有较多时间活跃在直播间,无其他战队粉籍;4.在任何平台
  • #福州一线上洗车平台仅3个多月就倒闭#】19日,福州市民邱先生反映,他在“小驹乐洗上门洗车”小程序注册了年卡会员,用了一段觉得不错,还推荐给好几个朋友,不料才用
  • 总之希望运营给力一点吧,后面的阴间剧情和黑雪活动照搬的话真的没眼看…自动打歌是好文明我不想去日服呜呜。推宗老师,所以会坚持打完ss4,打完回老家结婚去了⛪️为啥
  • ★G55二广高速忻州段:1、受太忻大道施工影响,大盂出入口货车无法通行,预计至8月31日。【长治、晋城片区】★自2022年5月6日起,长治高速潞城东收费站,对所
  •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有一天在疯玩的时候纱布不小心弄掉了,身上也好了起来。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大夏天,铺席子趴地上睡觉,突然发现腰上有一小片红红的痘痘,当时涂
  • 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为防范楚军入侵,在固城夯筑土城,时称“濑渚邑”内有子城,俗称子罗城。春秋时,古固城筑有外城和内城,外称“罗城”内称“子城”后人连称子罗城
  • 10、不怕潜规则,就怕没规则 #此时心情记录##曾在新发地购买的食物如何处置#快乐每一天[吃瓜]1、因为寂寞,所以暧昧。4、真爱都跑到电视里了。
  • 此次考古勘察,确定了该宫城墙垣的四至范围与时代序列;进一步了解了该宫城中枢区轴线建筑的空间布局,对太极殿宫殿建筑群的布局结构有了崭新认识;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
  • #刘宇宁WMF品牌代言人# ▽ 摩登兄弟 刘宇宁 棚主宁哥 ─── ℒℴѵℯ·感恩遇见宁⑅︎◡̈︎*₁₃₁₄摩登兄弟 mdxd 刘宇宁⁵²⁰ lyn ⑅
  • 南充市安利专卖实体店在哪南充市有几家安利直营店安利专卖店南充市安利专卖店店铺负责人电话150咨8336询7919微同电话,办理安利会员卡,安利产品送货到家,安利
  • 2029己酉,土金旺地,但流年与八字没有直接的生克关系,运势一般,身体健康较平常。寅木为甲木的根气所在,又合拌住冲克子水的午火和戌土,忌神被制,该年健康状态转好
  • 这点大数据让你算计的!你又懂了呗!
  • 始终相信上天安排我到哪里,都是为了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遇见该遇见的人,熬得住无人问津的寂寞,才配得上诗和远方。始终相信上天安排我到哪里,都是为了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 我听过最残忍的一句话了:“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没钱而绝望,因为你要知道,你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很多。”能够善待不太喜欢的人,并不代表你虚伪, 而意味着你内心成熟到
  • #学佛一定要听经[超话]##放生##大乘定香精舍##菩萨戒正说[超话]##关注叙利亚愿世界和平##袁帅论道##新社汇平台##新农村##乡村振兴##早安,新的一天
  • #老方话民生# #带着微博走天下# @陕西发布@西安发布@西安高新@西安医专@新浪陕西@微博同城@西安同城@华商网@微博区域妈妈,虽然你以后再也不可能站起来了
  • 不,我还要自己拍5个视频发给经纪[裂开]幸好我的妈妈,看我的朋友圈觉得我实在是太辛苦了,看我回家赶紧起来给我做饭,是的,到家12点我还没有吃晚饭怎么说呢,演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