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帮扶干部镜头里的脱贫故事】
乌蒙山险,赤水河深,云贵川三省鸡鸣相闻;冬去春来,蝴蝶飞舞,漫山遍野的红籽果娇艳欲滴;雪山关下,奢香故里,汉、彝、苗民族世代在这片红土地上劳作。

从2016年起,作为泸州市文广旅系统的帮扶干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王奇杰,背上简易行囊、挎上照相机,一头扎进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跟踪拍摄扶贫攻坚历程。

扶贫干部披着星光入户、乡亲顶着烈日挥汗、孩子迎着朝霞上学,姑娘伴着芦笙起舞……在3年的时间里,王奇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田坝村的脱贫历程,完成了全市首部扶贫题材日记体纪实摄影图文书《我的田坝我的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摄影纪实》。

今天,我们跟随王奇杰的镜头,看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个普通村寨脱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镜头一:育苗 】

大山里的“花朵”浇灌人

时间:2018年5月

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75岁老人曾安文是花朵的“浇灌人”。这位民办教师从1964年开始在村小任教,退休数年后又在家里办起了“花朵幼儿园”,让一代代“山里娃”根深叶茂。

下午放学,一路洒满欢笑,孩子们蹦蹦跳跳着回家。这时,曾安文坐在屋前的青石板上,腿上放着一本书,左手逐页翻看,右手握笔不时备注。

“班上20多个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如果去乡上的幼儿园,孩子们要走10多里路……”一阵忙活,曾安文抬头眼望前方,嘴里不由喃喃地说。自儿子和老伴相继离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曾安文从村小退休后,于2013年起在家办幼儿园

18年前,曾安文并不孤单。那时,家中刚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退休后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惜不久,儿子放牛回家时不慎从高山上摔下,医院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老伴又因病去世。那时,一闭上眼睛,泪水哗哗地流。每天睁开眼睛,不得不重复昨天的枯燥:一个人担水、种地、洗衣、做饭……

2013年底,曾安文在家办起“花朵幼儿园”。一名老师,几张破旧的课桌,20多名孩子挤在一起,曾安文再次回到三尺讲台。没有其他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曾安文一股脑儿“单挑”。从早到晚,上下午各两节课,因长时间站立,曾安文左腿常常打颤,越来越不听使唤。

其实,之前在村小教书的最后几年里,曾安文站在讲台上也不会感到很吃力。2002年的一天,狂风暴雨,村小教室到处漏雨,曾安文跑去教室抢修,不慎摔断左腿。“我从小在这里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回到这里教书,前前后后待了50多年。”曾安文这样解释他的奋不顾身:学校是我的家,学生是我的亲人。

“一杯茶慢慢斟,献给领导表表心,天远路远来走访,又费力来又操心……四杯茶慢慢斟,党的话儿我们要听,好好读书练本领,长大为人民献青春。”每年“六一”儿童节,一些爱心企业、单位给幼儿园赠送礼品,曾安文都会领着孩子们唱自创的《敬茶歌》。他认为,孩子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懂得感恩。

50余载教书生涯,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曾安文早已记不清楚。不少孩子已考上大学,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大山。每逢春节或寒暑期,学生来看望他时,曾安文的脸颊上总是挂满灿烂的笑容。

【镜头二:吐绿】

苗族大妈的三个心愿

时间:2016年3月

一嘟噜、一连串,绽放赤水河山崖的红籽果,富含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口感偏涩,学名“火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乌蒙山区时,战士们纷纷采摘下“火棘”充饥,从此又名“红军果”。早年的灾荒年月,红籽果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救命粮”,一家人上山采摘红籽果,晒干后磨成粉状,搅合玉米面蒸熟,作为备用口粮。

今年65岁的蔡友珍,和儿子王明远相依为命。小时候,蔡友珍曾摘红籽果度饥荒,听父母讲述红军故事。

苗族蔡大妈有三个心愿

2016年3月8日,王奇杰第一次来到田坝村,走进蔡友珍的家里。面对远道而来的帮扶干部,蔡友珍吐露出三个心愿:治好儿子的病,把没有盖完的房子盖好,娶儿媳妇抱大孙子。通过走访,王奇杰逐渐摸清蔡友珍的家底:没有劳动力,山上粮食少,喂不起猪,仅喂了几只鸡,靠卖鸡蛋度日。显然,如果只靠老人孱弱的双肩,无法改变家里命运。

村民的期盼就是扶贫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向,几番思考,王奇杰和驻村第一书记给蔡友珍家开出“脱贫药方”:尽快治好她儿子的病,恢复劳动能力后安排外出务工;政策兜底,解决温饱问题,给她安排一个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又一轮红籽果花开花落,当王奇杰再次来到蔡友珍家里时,碰到刚打工回来的王明远。一年前,小伙子还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如今精神抖擞。王明远兴奋地说:“去年病治好后就去云南建筑工地打工了,前几天抽空回家修房子,下半年就能搬新家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蔡友珍从屋里出来,老人逐一细数着家里一年来的变化:乡里给她安排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每月400元工资,今年又多养了10多只鸡,还喂了两头猪,儿子已经打工赚钱了,新房也快要修好了。“等搬进新家那天,我要杀猪庆祝。”母子俩正乐呵呵,只听得咔嚓一声,王奇杰拍下这动人的瞬间。

蔡友珍搬进新家,杀猪庆祝

2016年以来,田坝村共有81个像王明远这样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全村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核桃种植2800余亩、烤烟600亩,养殖肉牛679头、生猪880头“。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该村脱贫路上的“三驾马车”。此外,田坝村还完成蓄水池的防渗透处理,安装人畜饮水管道10千米,为该村180户、1300余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

【镜头三:离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时间:2019年4月

“人间最美四月天”,赤水河沿岸的一片片翠竹林,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将要告别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田坝村第一书记许建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你是党员,退伍军人,眼下田坝村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2017年5月,因组织安排,许建军来到田坝村。当时小山村离泸州城区210公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自然灾害频繁。

两年的坚守,田坝村实现“社社通”水泥公路、户户有安全住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2200多元提高到5500多元,2018年如期摘掉贫困村帽子。

2019年4月4日,许建军要卸任第一书记离开田坝村了。上午,许建军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社干部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话别会。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山村,许建军刚走出会议室,村民纷纷围上前。

第一书记许建军和群众道别

“许书记真的要走啊”“许书记,可不可以不走,我们舍不得你”“你要常回来看我们哟”……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拉着许建军的手说。

历经冬寒,方知春暖。雪山关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变暖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乡亲们的心。纵有万般不舍,分手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句:“大家让条路出来,站成一排,都可以和许书记握手。”拥抱!握手!话别!拭泪!当许建军的身影越来越远,村民们脑海中泛起了浓浓的回忆。

陈国珍60多岁了,10年前老伴去世,有两个女儿,一个远嫁外地,一个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许建军帮她申请易地搬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无数次,患病时帮她买药,赶集时开车接送。对于陈国珍老人而言,许书记就是她的亲人。

贫困户王超元是彝族人,住房严重漏水,许建军多方协调,帮助申请到D级危房改造资金,还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临近春节,许建军会带上礼品入户慰问。

2018年,许建军被叙永县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当有人问用怎样的词来表达两年的驻村感受时,许建军的答案是“难忘”,难忘所有乡亲、难忘所有经历、难忘所有变化。

【镜头四:绽放】

脱贫后不一样的花山节

时间:2019年2月

2019年春节,田坝村迎来最喜庆的节日——花山节(也叫踩山节)。这是一个苗族、彝族、汉族杂居的传统村落,每年相继举办寨头苗寨的花山节、九家沟苗寨的踩山节、二月二苗湾彝寨的龙头节、五月寨头苗寨的野草莓采摘节等。

村民一路走来一路歌,欢欢喜喜过踩山节

田坝村四社寨头苗寨有119户652人,和田坝村一样,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又是一年花山节,正月初三清晨,苗家儿女身着盛装,走出家门聚集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活动组织者黄显光说:“今年花山节升国旗,田坝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在欢庆脱贫的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表达苗家人感恩党、爱祖国的心情,饮水不忘挖井人。”立起的花杆是新的、升起的国旗是新的,换上的服装也是新的……王奇杰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立花杆、吹芦笙、跳苗舞、敬米酒,一场盛大狂欢中,同时洋溢着默默温情,那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桥下或是到树林中对歌,交换腰带等定情信物,一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芦笙迎宾朋,美酒敬远客

“尽管田坝村实现整村脱贫,但脱贫致富的‘三驾马车’还要不断加油。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村民马上投入春耕,以一个丰收年迎接明年花山节。”许建军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悠悠芦笙越千年,田坝旧貌换新颜!如今,田坝村仅仅是初战告捷,接下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定会创造出一个红籽果般美好的新光景,将火辣传奇抒写在赤水河畔。

来源:川江都市报

【普通帮扶干部镜头里的泸州脱贫故事】
乌蒙山险,赤水河深,云贵川三省鸡鸣相闻;冬去春来,蝴蝶飞舞,漫山遍野的红籽果娇艳欲滴;雪山关下,奢香故里,汉、彝、苗民族世代在这片红土地上劳作。

从2016年起,作为泸州市文广旅系统的帮扶干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王奇杰,背上简易行囊、挎上照相机,一头扎进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跟踪拍摄扶贫攻坚历程。

扶贫干部披着星光入户、乡亲顶着烈日挥汗、孩子迎着朝霞上学,姑娘伴着芦笙起舞……在3年的时间里,王奇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田坝村的脱贫历程,完成了全市首部扶贫题材日记体纪实摄影图文书《我的田坝我的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摄影纪实》。

今天,我们跟随王奇杰的镜头,看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个普通村寨脱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镜头一:育苗 】
大山里的“花朵”浇灌人
时间:2018年5月

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75岁老人曾安文是花朵的“浇灌人”。这位民办教师从1964年开始在村小任教,退休数年后又在家里办起了“花朵幼儿园”,让一代代“山里娃”根深叶茂。

下午放学,一路洒满欢笑,孩子们蹦蹦跳跳着回家。这时,曾安文坐在屋前的青石板上,腿上放着一本书,左手逐页翻看,右手握笔不时备注。

“班上20多个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如果去乡上的幼儿园,孩子们要走10多里路……”一阵忙活,曾安文抬头眼望前方,嘴里不由喃喃地说。自儿子和老伴相继离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曾安文从村小退休后,于2013年起在家办幼儿园

18年前,曾安文并不孤单。那时,家中刚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退休后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惜不久,儿子放牛回家时不慎从高山上摔下,医院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老伴又因病去世。那时,一闭上眼睛,泪水哗哗地流。每天睁开眼睛,不得不重复昨天的枯燥:一个人担水、种地、洗衣、做饭……

2013年底,曾安文在家办起“花朵幼儿园”。一名老师,几张破旧的课桌,20多名孩子挤在一起,曾安文再次回到三尺讲台。没有其他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曾安文一股脑儿“单挑”。从早到晚,上下午各两节课,因长时间站立,曾安文左腿常常打颤,越来越不听使唤。

其实,之前在村小教书的最后几年里,曾安文站在讲台上也不会感到很吃力。2002年的一天,狂风暴雨,村小教室到处漏雨,曾安文跑去教室抢修,不慎摔断左腿。“我从小在这里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回到这里教书,前前后后待了50多年。”曾安文这样解释他的奋不顾身:学校是我的家,学生是我的亲人。

“一杯茶慢慢斟,献给领导表表心,天远路远来走访,又费力来又操心……四杯茶慢慢斟,党的话儿我们要听,好好读书练本领,长大为人民献青春。”每年“六一”儿童节,一些爱心企业、单位给幼儿园赠送礼品,曾安文都会领着孩子们唱自创的《敬茶歌》。他认为,孩子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懂得感恩。

50余载教书生涯,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曾安文早已记不清楚。不少孩子已考上大学,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大山。每逢春节或寒暑期,学生来看望他时,曾安文的脸颊上总是挂满灿烂的笑容。

【镜头二:吐绿】
苗族大妈的三个心愿
时间:2016年3月

一嘟噜、一连串,绽放赤水河山崖的红籽果,富含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口感偏涩,学名“火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乌蒙山区时,战士们纷纷采摘下“火棘”充饥,从此又名“红军果”。早年的灾荒年月,红籽果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救命粮”,一家人上山采摘红籽果,晒干后磨成粉状,搅合玉米面蒸熟,作为备用口粮。

今年65岁的蔡友珍,和儿子王明远相依为命。小时候,蔡友珍曾摘红籽果度饥荒,听父母讲述红军故事。

苗族蔡大妈有三个心愿

2016年3月8日,王奇杰第一次来到田坝村,走进蔡友珍的家里。面对远道而来的帮扶干部,蔡友珍吐露出三个心愿:治好儿子的病,把没有盖完的房子盖好,娶儿媳妇抱大孙子。通过走访,王奇杰逐渐摸清蔡友珍的家底:没有劳动力,山上粮食少,喂不起猪,仅喂了几只鸡,靠卖鸡蛋度日。显然,如果只靠老人孱弱的双肩,无法改变家里命运。

村民的期盼就是扶贫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向,几番思考,王奇杰和驻村第一书记给蔡友珍家开出“脱贫药方”:尽快治好她儿子的病,恢复劳动能力后安排外出务工;政策兜底,解决温饱问题,给她安排一个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又一轮红籽果花开花落,当王奇杰再次来到蔡友珍家里时,碰到刚打工回来的王明远。一年前,小伙子还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如今精神抖擞。王明远兴奋地说:“去年病治好后就去云南建筑工地打工了,前几天抽空回家修房子,下半年就能搬新家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蔡友珍从屋里出来,老人逐一细数着家里一年来的变化:乡里给她安排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每月400元工资,今年又多养了10多只鸡,还喂了两头猪,儿子已经打工赚钱了,新房也快要修好了。“等搬进新家那天,我要杀猪庆祝。”母子俩正乐呵呵,只听得咔嚓一声,王奇杰拍下这动人的瞬间。

蔡友珍搬进新家,杀猪庆祝

2016年以来,田坝村共有81个像王明远这样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全村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核桃种植2800余亩、烤烟600亩,养殖肉牛679头、生猪880头“。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该村脱贫路上的“三驾马车”。此外,田坝村还完成蓄水池的防渗透处理,安装人畜饮水管道10千米,为该村180户、1300余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

【镜头三:离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时间:2019年4月

“人间最美四月天”,赤水河沿岸的一片片翠竹林,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将要告别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田坝村第一书记许建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你是党员,退伍军人,眼下田坝村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2017年5月,因组织安排,许建军来到田坝村。当时小山村离泸州城区210公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自然灾害频繁。

两年的坚守,田坝村实现“社社通”水泥公路、户户有安全住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2200多元提高到5500多元,2018年如期摘掉贫困村帽子。

2019年4月4日,许建军要卸任第一书记离开田坝村了。上午,许建军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社干部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话别会。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山村,许建军刚走出会议室,村民纷纷围上前。

第一书记许建军和群众道别

“许书记真的要走啊”“许书记,可不可以不走,我们舍不得你”“你要常回来看我们哟”……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拉着许建军的手说。

历经冬寒,方知春暖。雪山关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变暖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乡亲们的心。纵有万般不舍,分手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句:“大家让条路出来,站成一排,都可以和许书记握手。”拥抱!握手!话别!拭泪!当许建军的身影越来越远,村民们脑海中泛起了浓浓的回忆。

陈国珍60多岁了,10年前老伴去世,有两个女儿,一个远嫁外地,一个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许建军帮她申请易地搬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无数次,患病时帮她买药,赶集时开车接送。对于陈国珍老人而言,许书记就是她的亲人。

贫困户王超元是彝族人,住房严重漏水,许建军多方协调,帮助申请到D级危房改造资金,还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临近春节,许建军会带上礼品入户慰问。

2018年,许建军被叙永县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当有人问用怎样的词来表达两年的驻村感受时,许建军的答案是“难忘”,难忘所有乡亲、难忘所有经历、难忘所有变化。

【镜头四:绽放】
脱贫后不一样的花山节
时间:2019年2月

2019年春节,田坝村迎来最喜庆的节日——花山节(也叫踩山节)。这是一个苗族、彝族、汉族杂居的传统村落,每年相继举办寨头苗寨的花山节、九家沟苗寨的踩山节、二月二苗湾彝寨的龙头节、五月寨头苗寨的野草莓采摘节等。

村民一路走来一路歌,欢欢喜喜过踩山节

田坝村四社寨头苗寨有119户652人,和田坝村一样,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又是一年花山节,正月初三清晨,苗家儿女身着盛装,走出家门聚集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活动组织者黄显光说:“今年花山节升国旗,田坝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在欢庆脱贫的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表达苗家人感恩党、爱祖国的心情,饮水不忘挖井人。”立起的花杆是新的、升起的国旗是新的,换上的服装也是新的……王奇杰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立花杆、吹芦笙、跳苗舞、敬米酒,一场盛大狂欢中,同时洋溢着默默温情,那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桥下或是到树林中对歌,交换腰带等定情信物,一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芦笙迎宾朋,美酒敬远客

“尽管田坝村实现整村脱贫,但脱贫致富的‘三驾马车’还要不断加油。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村民马上投入春耕,以一个丰收年迎接明年花山节。”许建军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悠悠芦笙越千年,田坝旧貌换新颜!如今,田坝村仅仅是初战告捷,接下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定会创造出一个红籽果般美好的新光景,将火辣传奇抒写在赤水河畔。

来源:川江号客户端

【阿坝脱贫“成绩单” 来了!】
5月21日,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昔郎村,海拔3720米之上,高原炙热的阳光把一栋栋漂亮的藏式民居照得闪闪发亮。房内舒适干净,35岁的藏族脱贫户泽郎拉姆正在厨房忙碌,“煮手抓肉,一会再炒几个蔬菜。”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泽郎拉姆一家从远牧点搬到了定居点。“靠国家补助,住上了新房子。”泽郎拉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她还当上了村里的地灾监测员。

2020年,对阿坝州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包括阿坝州壤塘、黑水、阿坝3县在内的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

脱贫,还要奔康,短短几年内,阿坝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

“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让贫困成为过去式

阿坝州,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8.42万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分布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它是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老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震中,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3个县(市)曾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

面对着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大骨节病区等于一体的特殊州情,阿坝州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

早在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但直至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阿坝才首次达到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标准。

向贫穷宣战,与天斗,与地斗,于阿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于阿坝人,是为更好的生活。回溯历史,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就曾承诺:解放全中国,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对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阿坝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作为阿坝命题。

背水一战,不胜不还。脱贫路上,阿坝曾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但在灾难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的阿坝人从不畏惧、从不低头,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决心,顽强拼搏,努力改变着这一切。

提前一年达到脱贫标准,阿坝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如今,雪山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司官寨变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近几年,与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一路之隔的西索村逐步实现整村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吃上了“旅游饭”。每年7至8月,全村民宿、农家乐300多个房间全部爆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阿坝的脱贫奔康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必须以生态为根本依托。”在阿坝州委书记刘坪看来,发展生态经济是破解高原藏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之策。

阿坝之美,美在宏伟壮丽,面积8.42万平方公里,海拔纵跨5470米,群山争峰、江河奔流;阿坝之魅,则魅在生机无限,境内遍布草原、湿地,水草丰美,候鸟翻飞,美不胜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天蓝、山青、水绿,是阿坝最大的发展优势。

阿坝曾走过弯路。过去,阿坝州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砍伐森林。由于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阿坝州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4.4%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8%。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草地沙化严重,农区干旱、河谷荒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痛定思痛,阿坝州坚持生态立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增长极,闯出了一条“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的路子。

绿色打底,生态价值得以转换。在黑水县沙石多乡干斯坝村一处半山坡上,一棵花楸树因满树漂亮的红叶,经网友拍照发到朋友圈后“出名”,也由此成为川西彩林中的最美“网红”。近年来,待花楸树叶变红后,每天徒步、驾车慕名到此赏红叶的游客不下500人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州上下自觉的行动。阿坝州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作为藏区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来抓,围绕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雪山、大冰川、大长征、大遗址、大禹故里为代表的旅游品牌,高效推进灾后重建。

针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因灾返贫突出等难题,阿坝州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筹资3.7亿元实施生态扶贫行动,2.4万名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带动户均年增收8150元。

阿坝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24亿元增至2019年的390.08亿元。

“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让百姓的幸福之花永远绽放在雪域高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阿坝州民族工人文化宫广场,人们围成圈跳起欢快的锅庄,引来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阿坝,人们围跳锅庄的和谐画面并不鲜见,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阿坝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千百年来,各族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共同进步,也存在于阿坝州脱贫攻坚战中。2018年,阿坝州委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加快“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的核心主干推动。

行走在阿坝高原上,常看见的一句话便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融合在一起。”在脱贫路上,阿坝各族儿女共筑民族团结之魂,以进步为目标,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2016年,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成为连接农牧民、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取名‘更攀’旨在表达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团结进步,一步一步攀登高峰。”联合社社长八宝说。

这个由全县42个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达10677人的联合社,在浙江省和绵阳市的帮助下,研发了符合高原极端气候的乳制品、肉制品、化妆品等不同定位的产品,并将全县1353户5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联合社予以扶持。

看到援藏干部的真情帮助,红原牧民不仅向他们献上哈达,送上亲手做的酸奶,还为他们起了藏族名字,铭记这段汉、藏干部群众结下的兄弟般情谊。

如今的阿坝,最美丽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有幸福感的是群众,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与厚爱,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充分证明了只有祖国强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放眼阿坝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倾听村村寨寨,民族进步之歌格外嘹亮。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记录着阿坝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来 源: 四川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被进步青年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所谓的“逐书事件”便爆发了。【“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
  • 她真的是我人生糟糕反面教科书 这种人 结婚了被男方家暴也正常能理解的吧 不断的警醒我自己 不要变得像她一样 [摊手] 连最起码的诚信做正常人她都没有了 真的完全
  • 最令人感动的是,盖瑞还说女人生不了孩子,不一定就是女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男方的关系,如果真的以后生不了孩子,我们就一起想办法去面对。看到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真的
  • #宝贝回家#约1987年左右出生1990年左右在湖南省湘乡市火车道上被发现的曾妙寻亲284394(出处: 宝贝回家论坛)左手无名指有断裂痕迹,她是在湖南湘乡市长
  • #【颜玉高端定制婚礼馆】# 技术研发部▷试妆客片-中式新娘,温柔又端庄温婉不失大气,青丝黛眉,流盼生姿#颜玉品牌|高定新娘跟妆婚纱#汕头化妆师##澄海化妆师#
  • 涉水工程多已完成抗冲刷能力强的生态框成河道亮点,还可为鱼儿等水生生物提供“新家园”在东二环黄花沟桥东侧,从“保马”大本营到彩虹桥,650米的涉水工程已经完工。”
  • 六六回家的时候说,没有鸭鸭怎么办耶[允悲]幸好有可达鸭,六六最喜欢可达鸭,把小鹿分配给我了,让我也抱着睡[哈哈]29.8 桃李端午粽子6个两种口味的组合是这个价
  • 直到离婚后,我看清所谓的情深不过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直到离婚后,我看清所谓的情深不过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 真败火!真败火!
  • 是的,此时的他,是我心中最洁净最真挚的模样,如黑塞书中的主人公一般,找寻并领悟了“本我”后,充满了智慧,却纯净、亲切、平和。」我不是一个有音乐感知力的人,但当我
  • 我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里半瓶半瓶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候旧的还没用完,就忍不住买了新的,或者有试用任务,需要开启新的,总之全都是半瓶半瓶的…我这次隔离在家开启了护
  • #70周年院庆# #院庆七十周年之“风雨七十年,我们一起走过”征文作品展示(第二期)# 风雨七十年,我们与您同在......肿瘤内科白洁七十载,栉风沐雨中感受着
  • 6.讨厌的人直接怼,喜欢高冷的人7.有自虐倾向,有强迫症8.一言不合就撩,但是自己谁都不喜欢9.孤独且灿烂,外向的孤独患者10.喜欢熬夜#十二星座##星座##新
  • 【长葛市通报新冠病毒感染者81至105的情况】 感染者81:现住址:长葛市后河镇王楼村。 5月7日-9日居家未外出。 5月10日到王楼村村委会核酸采集点采集核
  • 如一个孤独的旅人,一个身高180cm的上海姑娘在节目的“飞花令”环,而且问道手游私服,问道私服,问道私服,问道手游sf,问道sf,问道手游聚宝斋,问道海外版,问
  •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记者表示,跟化工结合起来推动绿氢发展,需要给一些上网的优惠政策,因为风电、光伏资源集中的地方,化工园区较少需要电网的帮助,把
  •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领导辛勤教导感恩同事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
  • 从小我就对我小舅有滤镜,觉得他贼拉像郭富城哈哈哈,可太帅啦(但是不能开口,一开口郭富城立刻稀碎,逗逼本质就会暴露)[并不简单]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一直是二十岁穿
  • 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他的一种基本满足,但是其实满足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他们只是在层次中占有了自己想要支配别人地位的需要,所以这些人注定痛苦。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终极
  • 其实,想想,自己的确很肤浅的,我看上你就是因为漂亮,年轻,还有那点纯,外加一份我生病时你不嫌弃的感动。(或者,该叫前度了)我什么时候肤浅得这么可怕,我活成我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