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舍利弗三次请法
(第二十九段)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未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入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
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这一篇是舍利弗先后三次请法,请佛讲《妙法莲华经》。舍利弗对佛说:“通达一切法的法王,我们最敬仰的无上世尊,我们真诚地惟愿你讲这微妙法,不要再有顾虑,今天到会的无数多的众生,诸根猛利,都能敬信佛将要讲说的难解之法,我们也很想听。”
世尊听后,再一次制止舍利弗说:“还是不说这事为好,如果真要说这事,一切世间,天界众生、人类众生、阿修罗众生等,全都会感到惊奇并产生怀疑,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增上慢)比丘,不仅不信,还会因不信而谤法,这样他们就将堕入“大坑”。”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事,也是我不愿意讲这难信之法的原因所在。
上面说的“增上慢”指的是在非正见的修行中,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其实并未证得,而增进骄狂和贡高我慢。这种人不承认有大乘法,以为自己学的四谛法就是最好的无上大法了,别人学的都不如自己,看不起任何人,出言不逊,甚至连佛菩萨也敢轻慢。这样他们就会因无知骄慢而谤法,就会堕入“大坑”中。此处说的大坑比喻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意思是这类增上慢人是一定会堕入三恶道的大坑中。
佛说后又用偈语强调为什么不说这难信之法,再次制止舍利弗说:“止住、止住!不需要再说了,我这法是微妙难思的,不是用语言文字,也不是用思想的推理就能解得了的,如果增上慢人听到不是用语言文字或思维就能够理解的法,就一定会生(不敬信)。”“不敬”就是一点也不恭敬佛说的究竟法、“不信”就是一点也不相信佛说的难解法。
佛说:为了不让增上慢人因不信难解之法而生诽谤,堕入恶道,我还是不说为好。由此可见,佛拒绝舍利弗的请法,理由却是大悲心的流露,是为了保护这些只重小法的人。
这时舍利弗再次对佛说:世尊!惟愿你说、惟愿你说!今天来此法会,修行水平与我相等的同学,有百千万亿那么多,生生世世都接受佛陀的教化,他们在佛作比丘时就皈依了三宝,佛证初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出家;佛证二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作比丘行;直至世尊成佛后,他们都依佛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他们的善根很深,对佛将要说的究竟法,是一定能生大恭敬、大信心的。他们若听了佛的说法后,一定会不惊不怖,非常欢喜地得享“长夜”“安隐”。
“长夜”是什么意思呢?长夜比喻无明,无明总说有三种,即:一、见思无明;二、尘沙无明;三、根本无明。如果见思无明不破、就会在生死中轮回;如果尘沙无明不破、就不能做利他行;如果根本无明不破、就不能得大涅槃。
一个人,在没有成佛以前,纵经百千万劫,都只能生活在这三大无明中,这三大无明,犹如漫漫的长夜,不知要熬多久,才能等到天亮。这三大无明形容的长夜,唯有一乘妙法方能尽破。
那么“安隐”是什么意思呢?《瑜伽师地论》二十三卷说:此安隐住,复有二种,“一者:远离所食极多,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二者:于食不生味着,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这里解释的安隐,含有二义,即:
1、说的是要减少饮食,减少饮食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所以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清规,这样做肚子就不会胀,身体就不会有沉重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参禅打坐,就可以胜任修行断除一切烦恼和解脱生死的所有法门,不久即可得轻安,轻安的感觉是身心空灵,慧根增长,精神飘逸,非常自在,得轻安是进入解脱道的第一步。
2、得轻安后,进入有觉有观、无觉唯观、无觉无观的三三昧中修行,依次证取四禅八定。在修四禅八定的过程中,最先得的是初禅定,得初禅定后,自然就断了鼻识和舌识,一切美味佳肴的气味都不能打动其心,饿了也不需再饮食,而是以禅悦为食,由此因缘,已远离了世间的五欲六尘,一切恶法及所有妄念,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时已得初禅定。
由此可见,所谓“安隐”,就是安住在轻安禅定中,轻安禅定可破长夜无明,从而得到更多的大利益。舍利弗说完这些后,又用偈语复述了一遍,这是舍利弗第三次请法。
舍利弗说:“已得无上菩提,圆满智慧福德的两足尊,我们非常诚恳地惟愿你能为众生,宣讲中道无二之第一妙法,我是(佛长子)。”“佛长子”从事相的角度说,佛俗家的长子为罗睺罗,但这只是世间的长子;真正的佛子是法上的,舍利弗已得大无畏,能降伏邪魔外道,于佛弟子中,表现为智慧第一,故称为佛的长子,此为以智德而居长,非以年龄或出家年限而居长。
舍利弗说:我是佛的长子,惟愿佛能垂恩,为我们分别讲说《妙法莲华经》,今天在会的无量多的众生,是一定能恭敬相信此法的,因为他们都已生生世世接受过佛陀的教化,慧根很深,他们都非常虔诚地一心合掌,想听到佛讲微妙法的音声。我们常在佛身边学法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其余求学佛法的人,愿意成为这个法会的忠实听众,唯请世尊,恩垂法界,大慈大悲,为我们分别演说此微妙之法,我们听了此法,是一定会生大欢喜的。

《楞严经》行阴十种外道(三)
(第二百二十一段)#行阴第五至第七种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外,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5、佛说:又于三摩地中,诸多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分析各类众生的生灭本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想在里面找出真理来,于是在此知见中生计度推理,动了妄念,此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陷在“不死矫乱”论中。
“不死”是一种外道论,以四禅中的无想天为不死天,认实际只有五百劫天寿的无想天为涅槃处。认为一生中只要不擅自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死后即可生无想天,如回答即用矫乱,矫乱就是故作神秘,颠倒人的思想。平时如果遇到有人提问,就回答这是秘密,不便作答。这种情况被世尊严厉批判过,世尊说:“不知不答、知就要答,不能模棱两可或知也不答。”行者以不死矫乱,迷惑人的思想,遍计虚而不实之论,共有四个特点,即:
一、行者在定中观察行阴变化无常的根源,见念念迁流处认其为(变)、见相续不断处认其为(恒)。恒即(常)之义。于非想非非想处见八万劫以内的众生、认其为(生);见不到八万劫以外的众生、认其为(灭);在生灭相续之间有一个上接下连的(性)、名为增;正相续之间的界线是两者隔离处、名之为(减);这各各所有的相生处名为(有)、各各所有的死亡处名为(无)。这些外道教人,用的就是这些教理,教人只修止观禅定,其它的都不用修。如果有人来求法,问妙义如何,就回答我现在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用这些话回答,让问话的人不知你这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二、行者认真观察行阴中的密行处,看见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来处,因此而证得空无,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无),除(无)之外,别无二字。
三、行者仔细观看自心,发现行阴念念相续,从未断过,每一念都是(有),因此而证得了幻有。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是),除(是)之外没有第二个字。
四、行者于定中见行阴中八万大劫内的(生)、又见八万大劫以外的(灭),这有和无都见到了、一境两现,犹如树枝分丫,其心也随此而乱。如果有人来问,就回答:有即是无,于无之中,不是亦有。如此一切矫乱,就连他本人也没搞懂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无生灭性,只好胡乱搪塞,让人无法问其究竟。
佛说:行者由以上的认识计度,产生四种颠倒,故而娇乱作答,虚无飘渺,最终堕落于外道,迷失自有的菩提本性,此名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些颠倒是以不死矫乱立言、执遍计虚而不实为论。
6、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行者如果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迁流不止的行阴中生起无尽之相,也就是所见之处,生有生相、死有死相,一切皆有相,于是在此有相中动念思维,妄加推理计度,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会使行者坠入死后有相论中,在心里产生颠倒。
行者此时或认坚固身形之色身相是我、或在定中见圆满十方,遍含国土之有色相皆在我心,故名我也有色相。或眼前的一切物质色相,都回复于心被我所用,所以色相属于我。或我依行阴相续之相,所以我也有相。如此推论,得出死后有相,往返循环,计算出共有十六种相,即:
一、色是我;二、色非我;三、色是非我;四、色非非我;五、色在我中;六、色非在我中;七、色是非在我中;八、色非非在我中;九、我在色中;十、我非在色中;十一、我是非在色中;十二、我非非在色中;十三、色属我;十四、色非属我;十五、色是非属我;十六、色非非属我。这十六相中的任何一种,都是说明色身死后会另有一个有相的我。
行者以此十六种相,分析计度,将色我分之为二,推想一切诸法如色身,菩提为我,故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并驱相行,各不抵触,证明烦恼众生永远都不能证菩提;菩提是我,我死后之相,还是菩提。由此谬论,认为死后有相,于是堕落为外道,迷失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此名第六外道:在五阴色身中立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7、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的根本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先已除灭的“色、受、想”这三阴中进行推理,认为被灭除的这三阴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于空无,没有一相可留,那么人在死后也自然无相,于是生起死后无相的分析计度心,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发心皆妄的无明颠倒中。
行者见其色身死后,因色为形有,今形灭而色无所依,故色亦灭,如此形色俱灭,好比人死如灯灭,由此认为一切断灭。行者又观察人死后思想也灭了,思想灭了,心也失去了依附,如此连接心与想之受也没有了,心与想就脱节了,于是“色、受、想”这三阴之性,也全部销散,纵然还有肉身色相在,但因为没有了受和想,就没有了知觉,没有了知觉就如同草木一样,结果仍然是断灭。
行者在定中观察“色、受、想、行”这四阴现前,见四阴毕竟空,并无一物一相,都是犹不可得,于是认定人死之后,哪里还会有种种相呢?因而通过以上勘察校对,得出的结论是:死后无相。如此循环论证,计算出共有八种无相,即:
一、“色受想行”四阴皆灭:灭即无相。二、“受想行”三阴灭:灭即无相。三、“受想”二阴灭:灭即无相。四、“想行”二阴灭:灭即无相。五、色阴灭:灭即无相。六、受阴灭:灭即无相。七、想阴灭:灭即无相。八、行阴灭:灭即无相。
佛说:行者认为这八种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形成有“受、想”而无生理、或有生理而无“受、想”的结果。由此分析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只是个名称而已,并无实质可言,其究竟为一切断灭。以此推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死后都是断灭无相,却不知死是另一个新生生命的开始,更不知阿赖耶识是永生不灭的道理,此人因此而堕落于外道,生迷惑而失去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难出轮回。这是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六祖壇經 懺悔品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則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 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 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盡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自性 虔誠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说话慢条斯理,有自己的节奏和超强的目的性。一个人的城府很深是什么样的表现❓1⃣️、多观察身边四五十岁的领导或者成功人士,他们就是活字典。
  • 哪怕是一次次面对的是背影,哪怕再也不见初见时笑容,我还是努力的记住你的容颜。 我想创造更多的回忆,想留下在一起的每个瞬间,可你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 腾讯视频128,爱奇艺128哔哩哔哩大会员12个月年卡 98网易云 音乐黑胶12个月年卡79bilibili大会员B站vip总有一天,你会不再需要疯狂的爱情,你
  • 时间流转,无数的生命的故事在这所宫殿上演然后消失,可是它600年来孤独的承载着那些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可以感受~翻到了21年去故宫的照片,还是很喜欢~等养心殿修
  • ​​​我喜欢的人(。ì _ í。)名字第二个字是“宇”宇豪你(。ì _ í。)懂了吧❤️(。ì _ í。)사랑해요!정말 감사합니다!너무보고싶어요!!我爱你
  • 咱说白了,除了一开始第一次挂是他家来联系我的之外,剩下的全是我自己要来的!#为什么喜欢给小孩子拍照##带着微博去旅行#不酸不苦不皱眉头的咖啡液又有了!
  • 午餐结束,收拾完锅碗瓢勺,将洗碗水提到楼下浇完花草回来,汗流浃背,湿透第三身……才34℃!“万步行”尚未达标,走下来还会汗湿一身!一壶薄荷凉茶半天喝光,汗腺通泰
  • [开学季]因为成毅[爱你][爱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人都馋ie的氪金能力,但本ie只为「成毅」买单,因为他真的很有“诚意”!
  • Prada͎.͎Hobo爆款斜挎/手拎包 今今年超爱的一款sportsexy风格包包 进口尼龙布料 轻巧简约的设计 不仅很能装而且敲击方便 包包配上长肩带和链条
  • 全靠这移动式隔断墙老胡同建筑聚落早已受到全球瞩目,由于这些胡同承载着历史记忆、具有庶民韵味与观光特色,保留其底蕴是为文化政策。潮州古城面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 你们在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似乎都不需要探讨什么情愫始发何时,只需占尽此时的盛夏光年,将情意和心思揉碎了夹杂在冰饮下以唇相对喂下去,你们就能天长地久。如此旬月已过
  • 这一次,摩纳哥宫廷没有沉默,选择发表声明,称杂志的报道完全是造谣,阿尔伯特亲王也在各种受访场合专门提到妻子,讲述妻子在家中都做什么,烘托这个王室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 【自】【前列的R】:你的等级3以上的卡名含有「加州清光」或「陆奥守吉行」的先导者攻击时,通过【费用】[将这个单位放置到灵魂里],抽1张卡,选择你的1张先导者,这
  • 一些热爱生活温柔治愈的小句子 1、风华正茂当然要落落大方 2、听歌的人和夜晚的星星都没有意外 3、在完美的世界里,人在下午两点时都会像猫 4、市井皆是温柔,弄
  • 3、许愿时请用正能量的话语,请避免使用激烈的负面情绪字眼,比如:"希望我讨厌的人消失"当你许下这样的愿望,代表着你内心的黑暗面,这坏心的念头会反噬你的内心,宇宙
  • .因为麦茶做绝育手术,它认识了王阿姨,从而麦茶也开启了“交友”之路:小少爷加菲猫“王富贵”、刁蛮可爱的布偶猫“王花娇”麦茶也知道了富贵与花娇的故事:.富贵因为花
  • (身为盾铁er,千万不要错过队3,我求求你们了,里面的铁铁真tm好看)到了a4,tony已经进化到有种圣父感,让人相信他的为世界和平献身不仅仅是编剧写出来的,而
  • !!
  • 但也有一些人明明拿到的是个“渣男”人设,却偏偏让人厌恶不起来,一句话形容就是:别人演“渣男”让人憎恶,他们却把渣男演成了“万人迷”比如顺口溜里出现的的李承鄞,这
  • 太好听了[苦涩]我翻微博还发现4.30我梦到了生哥唱歌,而且在4.31我去武汉音乐节第一次见了生哥[doge]。梦里我握到了亮哥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