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医患“最后一公里” 中国电信西藏公司5G赋能雪域医疗】随着5G在千行百业中“崭露头角”, 一系列“5G智慧医疗”手段也给雪域高原的百姓带来福祉。

在西藏昌都市,一位饱受“大骨节病”折磨的病人,得到了远在北京专家的“特殊救治”。在中国电信西藏公司5G网络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林剑浩在远程会议中心,操控远在三千公里外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机器人,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让患者不必奔波于长途路程,就能享受到北京顶级专家的手术治疗。

享受同样特殊医疗服务的还有一位来自昌都的准妈妈。通过中国电信西藏公司铺设的5G网络,来自福建妇幼医学界的专家们通过智慧医疗云远程指导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医师为该孕妇做了超声产前检查,内地专家的诊疗服务轻松尽享。

曾经困扰高原地区“看病远、就医难”的民生难题,如今在中国电信西藏公司推出5G、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后已得到破解。数据在云端,专家在床旁……智慧医疗打通了医患“最后一公里”,或让“指尖”看病渐成常态。

信息技术助力京藏“特殊救治”

“大脚跟,鼓脚心,挎筐的胳膊,拧腚垂,一看就是尚志人”,这一首此前在大骨节病高发地区的民间民谣,是大骨节病对高寒地区人民危害的真实写照。

大骨节病会导致患者站不直、走不稳,严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粗大,甚至终生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该病是长期困扰西藏地区群众的顽疾,在过去,由于当地医疗条件限制,较难开展成熟的手术治疗,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医生一般都会建议赴京手术。然而对于离天空最近的“世界屋脊”的藏区病人来说,去一趟北京何其不易,汽车换乘飞机,需辗转几次才能到达目的地。

如今,借助近年来中国电信西藏公司推出的5G网络,国内首例京藏大骨节病5G远程手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成为了可能。充分运用5G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通过机器人帮助医生标准化、精确化的完成手术。手术开始前,由昌都卡若区人民医院医生团队对患者进行 CT 扫描,通过 5G 的高速传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及 3D 建模手术方案迅速从昌都传输至北京;在北京远程会议中心专家可以迅速判读资料,与昌都当地医生确认为术中将要执行的手术方案;在手术的关键步骤,例如术中软组织平衡、机器人截骨和置杯时,北京专家通过低延迟传输技术,可实时监控和操控机器人。

5G新技术与传统医疗行业的高效融合,帮助医生精准医疗,以更小的创伤给患者带来更快速的康复,准确性可接近100%,这对于关节外科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

“对于5G机器人在西藏骨关节疾病中的实践与应用,我深感震撼。我为有幸成为这次5G团队成员备感荣幸。我们期望,这样的技术能够再加成熟,更加通用,为西藏的百姓造福。”参与此次5G机器人手术的卡若区人民医院医生团队负责人罗松曲珠医生对藏区大骨节病的医治充满了信心。

5G远程会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众所周知,产前检查是提高人口优生率的重要基础。我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规定,孕妇在孕期至少需要接受5次产前检查,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孕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提供及时干预,保障母婴安全,改善母婴健康。但是,受西藏地区各方面制约影响,该地区孕产妇接受5次及以上的产前检查率远低于平原地区,存在着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生风险。

针对藏区医疗资源短缺,中国电信西藏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加快发展智慧医疗,力求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脉络”,开出求解藏区人民“看病难”的“药方”。今年3月,中国电信拉萨分公司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就“智慧医疗”建设达成合作意向。主要利用5G技术打破时间和时空限制,实现跨地域医疗资源即时共享,提高就医的便捷性、提升医疗诊断效率和准确率,让西藏偏远地区的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昌都市边坝人民医院,通过电信5G网络,县医院的医生们就能向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专家请教经验,疑难杂症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解决。

如今,西藏昌都市妇幼保健医院已经在中国电信西藏公司5G网络的打造下成为名副其实的“5G互联网”医院。通过“5G远程医疗云”与全市153所市、县、乡镇医院开展妇幼保健专业的在线培训、5G远程全维门会诊等工作。这种通过西藏公司5G远程全维云门诊全新模式,使用了5G、4K影像、远程操控、远程查体设备等多项新技术,从多个维度极大地提升了医生与患者的远程门诊体验。专家可以一边向患者询问病史,一边通过鼠标操控远程的5G+4K摄像头,对病人带来的CT片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并可以精确标注,详细向患者解释病情,通过独有的远程仿真操控技术,还可以远程操控远端医生工作站,调阅患者检验检查全部病历信息,为基层医生开具检查和处方提供精准诊疗建议。

5G技术应用破解民生医疗难题并带来幸福生活,已逐步在广袤的雪域土地上得到展现。信息化与传统医疗行业的融合正在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云胶片储蓄”打造便民医疗新场景

如今的西藏,全光网覆盖雪域高原,5G技术飞速普及。信息化春风在拂遍广袤的高原山脊的同时,让曾经“看病远、就医难”的难题一一得到解决。而在5G赋能下,新技术重新定义了医疗健康,让百姓就医的便利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在拉萨,中国电信西藏公司与自治区人民医院里推动的“云胶片储蓄”已经启用。据了解,只要胶片存储在云平台上,患者随时可以从手机上找到自己的病例胶片,就诊时无需重复拍片,在节省治疗成本的同时,也方便医生进行诊断。

信息化便民的背后,是中国电信西藏公司作为西藏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紧跟时代步伐,以“强基、兴业、惠民”为主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民生领域应用的实践结果。

近年来,中国电信西藏公司始终高度重视DICT技术和业务发展,深入贯彻“云转数改”整体战略,以自身云、网和大数据能力为基石,充分整合全集团基础资源、渠道服务、生态聚合以及创新转型的优势,为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客户提供从网络、集成服务到平台、应用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深度参与到区域卫生信息化和智慧医疗建设。未来,中国电信西藏公司还将继续推出“云心电”平台,通过智能便携式数字心电图机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同步将供患者心电图信息上传云端,让专业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及时做出诊断,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治疗,实现不同医疗机构资源整合,助力“健康西藏”建设。

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或福的意思。随着更多5G应用如种子般在西藏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中国电信西藏公司利用5G技术为雪域人民绘制的“智慧医疗图景”必将呈现出“格桑花开别样红”的景象。https://t.cn/A6xjeW3v

【“拉索”7年:如何成为全球独一无二】

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海子山上,位于海拔4410米的高处,有一个占地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巨大“圆盘”。

它的任务是接住从外太空洒向地面的带电粒子。

当这些粒子穿过稀薄的大气落到“圆盘”上时,科学家可以通过与“圆盘”相连的计算机,挖掘出粒子带来的信息,并由此触及宇宙的奥秘。

这个“圆盘”名叫“拉索”,全称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支持建设。中国科学家用了7年将它建成。

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观测站,把人类与宇宙连在了一起。

“我们能不能达到国际领先?”

看似空空荡荡的星际空间里,有许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粒子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其中不少粒子会“撞上”地球。

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乘坐气球飞到5000米高空时,确证了这些来自宇宙的不速之客,从此,人类有了一条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线索——宇宙线。

中国的宇宙线研究几乎与新中国同龄。新中国成立初期,王淦昌、张文裕、何泽慧、肖健等科学家回国,开启了中国宇宙线观测研究。

他们曾在昆明东川一座3200米的山峰上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宇宙线实验室——落雪站。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谭有恒到日本留学。

日本先进的综合性空气簇射阵列让他产生了在中国做类似实验的想法。

回国后,他积极申请经费,希望在中国建设世界级宇宙线观测基地。

“要使中国的生产和技术具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科研作背景。”在一份材料中,谭有恒如是写道。

1989年,谭有恒等人提出在西藏建立第一代伽马天文探测器——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

1992年,作为谭有恒的学生,曹臻成为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的第一个值班人员。

“在那之后,我们已经基本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但仍不算领先,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如果说国家再给一次比较大的支持,我们能不能达到国际领先?”曹臻回忆。

这次思考的结果就是“拉索”的诞生。作为中国第三代宇宙线研究者,如今已是“拉索”首席科学家的曹臻记得,“拉索”方案形成过程中,他们在科学目标和工程技术实现能力之间反复平衡与取舍。

2015年12月31日,“拉索”方案经过中科院和国家层面的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边建设,边运行”

把“拉索”建在海子山上,是曹臻和选址团队在立项之前历时5年才决定的。

宇宙线容易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因此,宇宙线观测站需要建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域。

5年里,为了给“拉索”找个合适的地方,曹臻等人跑遍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所有具备高海拔特征的区域,最后发现只有海子山能满足“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条件。

选址团队成员、“拉索”建安分总体负责人吴超勇记得,“拉索”所在的场地里河道遍布,稍有不慎就会一脚踏进沼泽,大家只能在一块块石头上跳着往前走。

这里的气候条件对施工来说也是挑战。“太冷的时候,这里无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施工建设的时间大概是从每年5月到10月底,一共不到6个月。”吴超勇说。

即便如此,在曹臻眼中,这里仍是块“宝地”:“海子山海拔高,可以减少大气对宇宙线粒子的影响;地势平坦,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大量超纯净水的需求;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2017年,“拉索”主体工程动工。为克服环境对工程的影响,曹臻等人提出了“边建设,边运行”的思路。

按照设计,“拉索”工程包括1平方公里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和有效面积达42000平方米的缪子探测器阵列、以测量簇射粒子在水中产生的切伦科夫光为探测技术的78000平方米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第一年,我们先建1/4,运行半年,然后再建1/4,凑成1/2,再运行半年……”曹臻说。

“真正的突破”

2020年1月,就在他们刚刚建成一半阵列的时候,“超出人们想象”的高能粒子和“幸运”一起降临在这个尚未完全成型的“圆盘”上。

科研人员通过“拉索”发现,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将粒子能量加速超过1拍电子伏特的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这一发现超出了天体物理学家的预期。5月17日,成果发表于《自然》,被期刊专业副主编评价为“真正的突破”和“新时代的开始”。

在一个多月后,7月9日,《科学》上又出现了来自“拉索”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利用“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在更广的能量范围内为超高能伽马光源测定了新标准,并由此确定在大约仅为太阳系1/10大小的星云核心区内,存在能力超强的粒子加速器,直逼经典电动力学和理想磁流体力学理论所允许的加速极限。

“这是我们的幸运!这些观测成果已经展现出‘拉索’强大的科学发现威力。”由于兴奋,曹臻的脸微微有些泛红。

“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让曹臻如此兴奋的,不只是“拉索”出了两个成果,更在于这两项成果证明“‘拉索’的方向是对的”。“未来十年,我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都由此明确了。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一定会产出更加重大的科技成果。”曹臻说。

今年10月17日,“拉索”通过工艺验收,进入科学运行阶段。“国际科学家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拉索’,不少国际科研团队提出希望加入我们的科研合作组。”曹臻说。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发布了其最新的10年调查结果,概述了未来10年天文学界的科学目标,其中多次提及“拉索”作为该领域领先的项目,将决定本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该报告提到的3个这种级别项目中,只有“拉索”已进入工作状态,因此,“拉索”也被天体物理学家Felix Aharonian称为“正在运行的‘未来探测器’”。

“拉索”已经建成运行,但曹臻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止步。面向未来,“拉索”团队还有提升空间分辨能力的新设想。“我们计划在‘拉索’上再建一个由32台望远镜组成的阵列,这个阵列建好之后,‘拉索’相当于又增加了一双‘火眼金睛’,将具有超高能宇宙线发射位置的识别能力,进一步逼近最终的答案。”曹臻说。

每每谈到宇宙线探测的科学目标,曹臻总有说不完的话。如今,在依托“拉索”开展宇宙线研究的同时,他还带着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宇宙线研究者走向国际,参与南部广域伽马射线天文台(SWGO)的酝酿工作。

“我们还有很多想法,未来可能通过国际合作去实现。”曹臻说。而这一国际合作被认为“有望帮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继续探索宇宙射线的起源,进一步了解银河系本身”。(中国科学报)

【“拉索”七年:向着宇宙线研究的最前沿!】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海子山上,位于海拔4410米的高处,有一个占地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巨大“圆盘”。它的任务是接住从外太空洒向地面的带电粒子。

当这些粒子穿过稀薄的大气落到“圆盘”上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与“圆盘”相连的计算机,挖掘出粒子带来的信息,并由此触及宇宙的奥秘。

图:“拉索”鸟瞰图(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这个“圆盘”名叫“拉索”,全称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支持建设。中国科学家用了7年时间方才将它建成。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观测站,把人类与宇宙连在了一起。

“我们能不能达到国际领先?”

看似空空荡荡的星际空间里,有许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粒子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其中不少粒子会“撞上”地球。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乘坐气球飞到5000米高空时,确证了这些来自宇宙的不速之客,从此,人类有了一条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线索——宇宙线。

中国的宇宙线研究几乎与新中国同龄。建国初期,王淦昌、张文裕、何泽慧、肖健等科学家回国,开启了中国宇宙线观测研究。他们曾在昆明东川一座3200米的山峰上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宇宙线实验室——落雪站。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谭有恒到日本留学。日本先进的综合性空气簇射阵列让他产生了在中国做类似实验的想法。回国后,他积极申请经费,希望在中国建设世界级宇宙线观测基地。

“要使中国的生产和技术具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科研作背景。”在一份材料中,谭有恒如是写道。

1989年,谭有恒等人提出在西藏建立第一代伽马天文探测器——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1992年,作为谭有恒的学生,曹臻成为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的第一个值班人员。

“在那之后,我们已经基本上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但仍不算领先,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如果说国家再给一次比较大的支持,我们能不能达到国际领先?”曹臻回忆。

这次思考的结果就是“拉索”的诞生。作为中国第三代宇宙线研究者,如今已是“拉索”首席科学家的曹臻记得,“拉索”方案形成过程中,他们在科学目标和工程技术实现能力之间反复平衡与取舍。2015年12月31日,“拉索”方案在经历中科院和国家层面的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边建设,边运行”

把“拉索”建在海子山上,是曹臻和选址团队在立项之前历时5年才决定的。

宇宙线容易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因此,宇宙线观测站需要建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域。5年里,为了给“拉索”找个合适的地方,曹臻等人跑遍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所有具备高海拔特征的区域,最后发现,只有海子山能满足“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条件。

选址团队成员、“拉索”建安分总体主任吴超勇记得,“拉索”所在的场地里河道遍布,稍有不慎就会一脚踏进沼泽,大家只能在一块块石头上跳着往前走。

这里的气候条件对施工来说也是挑战。“太冷的时候,这里无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施工建设的时间大概是从每年5月到10月底,一共不到6个月。”吴超勇说。

即便如此,在曹臻眼中,这里仍是块“宝地”:“海子山海拔高,可以减少大气对宇宙线粒子的影响;地势平坦,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交通、通信和探测器需要大量超纯净水的条件;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2017年,“拉索”主体工程动工。为克服环境对工程的影响,曹臻等人提出了“边建设,边运行”的思路。

按照设计,“拉索”工程包括1平方公里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和有效面积达42000平方米的缪子探测器阵列;以测量簇射粒子在水中产生的切伦科夫光为探测技术的78000平方米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第一年,我们先建四分之一,运行半年,然后再建四分之一,凑成二分之一,再运行半年……”曹臻说。

“真正的突破”

2020年1月,就在他们刚刚建成一半阵列的时候,“超出人们想象”的高能粒子和“幸运”一起降临在这个尚未完全成型的“圆盘”上。

科研人员通过“拉索”发现,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将粒子能量加速超过1拍电子伏特的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这一发现超出了天体物理学家的预期。5月17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被杂志社专业副主编评价为“真正的突破”和“新时代的开始”。

在一个多月后,7月9日,《科学》杂志上又出现了来自“拉索”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利用“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在更广的能量范围内为超高能伽马光源测定了新标准,并由此确定在大约仅为太阳系十分之一大小的星云核心区内,存在能力超强的粒子加速器,直逼经典电动力学和理想磁流体力学理论所允许的加速极限。

“这是我们的幸运!这些观测成果已经展现出‘拉索’强大的科学发现威力。”由于兴奋,曹臻的脸微微有些泛红。

“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让曹臻如此兴奋的,不只是“拉索”出了两个成果,更在于这两项成果证明“‘拉索’的方向是对的”。“未来十年,我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都由此明确了。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一定是会有更加重大的科技成果。”曹臻说。

10月17日,“拉索”通过工艺验收,进入科学运行阶段。“国际科学家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拉索’,不少国际科研团队提出希望加入我们的科研合作组。”曹臻说。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发布了其最新的十年调查结果,概述了未来10 年天文学界的科学目标,其中多次提及“拉索”作为该领域领先的项目,将决定本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由于该报告提到的三个这种级别项目中,只有“拉索”已进入工作状态,因此,“拉索”也被天体物理学家Felix Aharonian称为“正在运行的‘未来探测器’”。

“拉索”已经建成运行,但曹臻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止步。面向未来,“拉索”团队还有提升空间分辨能力的新设想。“我们计划在‘拉索’上再建一个由32台望远镜组成的阵列,这个阵列建好之后,‘拉索’相当于又增加了一副‘火眼金睛’,将具有识别出真正发出超高能宇宙线位置的能力,进一步逼近最终的答案。”曹臻说。

每每谈到宇宙线探测的科学目标,曹臻总有说不完的话。如今,在依托“拉索”开展宇宙线研究的同时,他还在带着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宇宙线研究者走向国际,参与南部广域伽玛射线天文台(SWGO)的酝酿工作。

“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想法,未来可能会通过这项国际合作去实现。”曹臻说。而这一国际合作被认为“有望帮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继续探索宇宙射线的起源,并进一步了解银河系本身”。https://t.cn/A6xUp0eF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喜欢看它们慢慢走近花落残败的过程,陪伴着,在这个过程我一直是愉悦的,这不是残忍的,留取最后它们的干花也不是残忍的,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它们继续留在我身边,就像乍
  • #谷歌赔偿28亿与美国40个州和解# 此前,谷歌被指控误导用户,让他们以为自己在账户设置中关闭了位置跟踪,但是实际上该公司仍在继续收集这些信息。该调查基于公司的
  • 화학조미료..나는 이 성분에 알레르기가 있어. 이 사실은 점심에도 검증됐네. ㅋㅋ..난 항상 이런 실험을 좋아해~~ 저번에 아버지가 국에 화학
  • ✨大蒋同学给予我新外号:周猪✨小廖同学又拔我手毛✨增量同学的小眼神突然让我想起我六年级也很喜欢用这种小眼神看我同桌跟小伙伴啊哈哈哈哈王之蔑视的感觉。小湘同学还透
  • 这一两周虽然作业多,但是还挺开心的,虽然是做ppt ,但是我没把它当ppt 做,更像是以前我想做的杂志工作,拖了一个星期,星期五晚上终于有了灵感,来自小的灵感,
  • 18.我喜欢的少年打天上来他无意掀翻烛火点燃我双眸盛满的暮色19.少年已成人,忘却了诗人和牧笛,心中偶尔渴望原野,只是当年的风不再。18.我喜欢的少年打天上来他
  • #sky光遇黑市[超话]# 挂个骗子,我是跟她vb小号交易的,一开始看到她删我我还很耐心的跟她说,她也很耐心的跟我装[羞嗒嗒]装不动了就把小号vb注销了[赢牛奶
  • “KUAAINA Burger”一直以独特的装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餐厅的招牌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的模型就将餐厅招牌做成了宽约9.6厘米的磁铁,无论
  • 你便是你,独一无二的招摇[打call][打call]整个江湖都有你的传说[打call][打call]@白鹿my#白鹿[超话]##招摇三周年快乐# 经典台词:“我
  • ”“你呀”“每次过安检,我总是过不去”“他们说我心里装着一个你”1⃣原来真的有人愿意用他的鼓励来消化我的焦虑,原来在追求自由的这条路上,有人可以结伴同行。我是十
  • !!
  • 无奈之下我只能做了一道围栏,把我和我的小花们都围在了里面[笑cry],叫仙女的鸡开心就好[拜拜]要知道我吃饺子的频率差不多是根据我的韭菜生长速度而来的,现在鸡嘴
  • 这5天唐国明用他《零乡》中的半途主义思想回答大学生说:我曾写鹅毛诗《半途主义先生》这样总结过半途主义精神: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
  • 要知道,“明星”不是一夜“造”成的,切忌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正是一些家长的主动“投资”在客观上形成了青少年文化市场的诸多“险象”:家长的这些高
  • 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的支柱,有他们两人在,秦国奈何不了赵国,赵国也一直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但是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就不会像赵惠文王那样,重用和信任廉颇和蔺
  • 陈吉仲还称,瘦肉精有很多种,那为什么简称瘦肉精,其实就是让它的换肉率瘦肉部分比肥肉还多。】台灣《聯合報》23日報道,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接受民進黨節目採訪
  • 谁的人生都有一起一落,谁的生活也含一苦一甜,一朝一夕的日子不随你愿的在飞逝,只有用笔才能拾起时光中的碎片,回忆曾经过的点滴痕迹 ,其中有欢笑,有感概,有叹息,有
  • 课后和同学讨论快说哭了,她们以为我是李yc的粉丝,才那么生气,其实我是把自己代入了,我也是被看作是“不男不女”的人。我曾经以为我喜欢对方太多,更多,然后风水轮流
  • 后来陈知璟恢复身份却忘了这些事,只在上一世寿元将尽时想起这样一个小娘子。#FLOKI中国社区[超话]##FLOKI中国社区[超话]##币圈稀饭[超话]#Flok
  • 网友爆料:青岛车管所奇葩经历! 去车管所销户,真让人感觉到无奈!为民服务有没有成为一句空话? 坐落在城阳空港工业园里的青岛车管所大厅所见如下: 1、车管所销户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