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孕育华夏文明核心基因

  仰韶文化的繁荣与扩张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史前的文化、文明和人群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仰韶文化涉及我国多个省区,距今约5000年到7000年。它覆盖范围广,延续时间长。虽然时间久远,但我们仍能从考古学发现中,看见那个时代仰韶文化闪动的光芒。

  考古学家说,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根主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海说,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之中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化进程。

  粟作农业模式,在仰韶文化中孕育发展

  通过考古我们已经知道,仰韶文化以粟作(或称为旱作)农业为基础。

  张海介绍,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不简单。

  研究表明,自末次冰期以来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史前人类即已开始广泛利用禾本科植物,这就为粟黍的早期驯化奠定了基础。明确的植物考古证据表明,至少在距今8000年的北方地区普遍出现了栽培的粟黍。从栽培的作物品种来看,黍的比例最突出,粟次之,同时,当时的人类还大量采食栎果、酸枣等野生果实。家畜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已经发现狗的驯化;家猪早期驯化的证据虽然有,但还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张海说,如此表明,处于早期驯化阶段的以黍为主的粟作农业经济并不成熟,这种情况在进入仰韶文化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有证据表明,大致在距今60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兴起,粟作农业迅速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就是粟的比例大大增加,黍的比例同步下降,与此同时,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也大大下降,而大豆的比例开始上升。尽管对仰韶文化时期的大豆是否已经被完全驯化还存在争议,但显然那时的人类已经开始普遍有意识地利用豆类资源。

  张海指出,中原地区有一些仰韶文化遗址还存在数量不多的水稻,表明随着稻作农业的北传,仰韶文化的成熟粟作农业经济体系中已经出现了混作的特征。

  伴随着仰韶文化成熟的粟、黍、豆、稻的作物品种组合模式,仰韶文化的家畜和动物资源利用模式也基本固定下来。仰韶人还普遍狩猎鹿等野生动物。“上述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可以看做是成熟的粟作农业模式,它不仅是在仰韶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奠定了仰韶文化繁荣大发展的经济基础。”张海表示,粟作农业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汉代,粟仍然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

  有“大房子”,有公共生活

  说到仰韶人的社会生活,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大房子”。

  对,你的理解没错,就是面积较大的房址。

  仰韶文化的“大房子”,分布范围甚广。河南灵宝西坡、陕西白水下河、山西离石德岗、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都曾报道发现有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方形或五边形“大房子”。

  张海介绍,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时期看作是氏族社会的大发展阶段,并从对单个聚落形态和公共墓地的研究来论证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

  有研究者根据民族志的记录认为仰韶文化的“大房子”并非一般的居住空间,而是社群的公共议事场所,是对整个社群重大事务进行集体商讨和决议的地方。

  “大房子”里发生过什么,也令人好奇。近年来,有研究者利用微体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推测在仰韶文化的“大房子”里还可能发生了集体的宴饮行为。“由此可见,集体权力的行使是仰韶文化社会组织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张海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魏兴涛介绍了河南对灵宝成烟遗址的发掘情况。城烟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川口乡城烟村南,现存面积3万余平方米。2019年和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发掘。共发现各时期房址40多座,墓葬80座。此外,还发现石雕蚕茧形象、在瓮棺葬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丝绸遗存等。

  仰韶早期房址以半地穴式为主,数座带有墙基的地面式房址面积较大,最大者面积约153平方米,周围带有回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带回廊建筑。魏兴涛表示,在遗址中北部两条壕沟之间发现有两道平行的夯筑墙基,可能为早期城址的雏形。“这一切表明豫西晋西南地区在仰韶早期已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指出,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核心地区——河南铸鼎原周围的系统聚落进行的调查显示,最大的北阳平遗址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次一级的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聚落呈现明显的等级化。西坡遗址核心部位的发掘和对整个遗址的系统钻探表明,遗址中心位置很可能存在一个广场,广场的四角都有大型半地穴房屋。西坡墓地的34座墓葬等级差别明显。“与其他地区相比,庙底沟社会‘质朴执中’、重视宗族和集体事务的发展道路,如黄土般厚重,积蓄了中国式文明型国家构建的重要底蕴。”李新伟说。

  彩陶文化,诉说某种信仰与精神

  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在博物馆展示的仰韶彩陶上,你常能看到的图案,就是鸟和鱼。

  鱼,有典型的,有变体的,还有简洁版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志介绍,关于仰韶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有明确的界定。以代表性的陶器为例,陶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以宽带、鱼类、蛙类、鸟类、人面、獠牙兽面纹为主要题材,典型器类有尖底瓶、蒜头壶、葫芦瓶、尖底罐、夹砂鼓腹罐、瓮、钵、盆等。

  他认为,彩陶上的人面形象,指的是有特殊身份的人,即巫祝;鱼、鸟等动物,是联络巫祝和神祇的使者;在现代人看来长得有些狰狞的形象,指的就是神祇。

  马明志说,仰韶彩陶以人面、鱼、鸟、獠牙神祇为主体,并且形成稳定、系统的组合主题,这种主题不仅仅是一种陶器装饰图案,它还反映了仰韶文化神祇与巫祝信仰体系。“它是仰韶文化信仰体系和世界秩序的理想构型。”这样的神祇题材还影响了龙山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礼器图案题材,应该是青铜时代信仰系统的重要源头。

  张海提醒,尽管庙底沟时期彩陶发达,但彩陶在仰韶文化典型陶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0%,似乎说明彩陶并非简单的日用器类,或许有特殊的用途。

  尽管学界对庙底沟彩陶纹样有不同的解读,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彩陶代表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共性,是“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的研究表明,庙底沟彩陶的传播是与成熟粟作农业和人群的传播同步展开的。比如,西辽河流域的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即同时出现了彩陶、成熟的粟作农业经济和超过10%的来自中原仰韶文化人群的遗传基因。“仰韶文化的繁荣与扩张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文明和人群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海说。

  来源:科技日报

#走进COP15体验多样云南##云南动植物图鉴# 【COP15科学“大餐”展现科技“国家队”担当】最近这几天,位于昆明北郊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迎来送往,不胜热闹。这里的扶荔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仅设的两个室外主题展区之一。

蕨类、苔藓、雨林、兰科、豆科、藤本……各类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植物在温室里的氤氲白雾中潜滋暗长。各种珍稀树木、奇花异草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作为科技“国家队”,这只是中国科学院在COP15期间奉出的“一道科学料理”。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侯建国院长带领40余名科学家和相关负责人参会,办展览、设论坛、作报告、开书展……会场上随处可见这支科技“国家队”的身影。COP15有哪些看点?这些科学“大餐”别错过。

观展览,放松心情涨知识

扶荔宫可谓是“植物王国”昆明的缩影,这里大大小小的温室占地6000多平米,囊括了全世界五大洲2500多种从低等到高等的植物。

主体温室最雄伟壮观,屋顶从7.5米盘旋上升到 29.9米,中心飞流直下的瀑布周围错落分布着1800余种热带水生、水果、雨林和荒漠植物;食虫植物馆里各种具有捕食小动物能力的植物让人叹为观止,多达680个分类单元堪称全国之冠;包含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等在内的以孢子繁殖的隐花植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家。

图1:扶荔宫主体温室。王之康摄
图2:植物鸟秋海棠。 王之康摄
图3:形色各异的食虫植物。冯丽妃摄

平时,扶荔宫也是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科学教育基地。“我们的理念是: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昆明植物园副主任郗望如此向参观者介绍,其背后的深意是把老一辈的积累和现有的科学成果,通过艺术手段展示出来,促进科普。”

作为扶荔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字“百兼”)命名的草木百兼馆中设立的种子博物馆、中科院生物多样性成果展更是别开生面,引人驻足。种子博物馆保藏的成千上万的植物种子被参观者喻为生命的“诺亚方舟”。成果展则展现了庞大的资源共享范围——2003年至今中科院牵头建设的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已数字化来自329个标本馆或博物馆的1635万份标本。

就在距离扶荔宫不远的昆明植物园的一处绿地上,还有另外一处科普展览——“地球生灵之美”。这一展览由中科院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牵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展览数月后10月份刚搬迁至此地,它讲述了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知识传播的科学家和践行者的经历、感悟以及期望,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逛”论坛,有高度更有深度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自中科院“丝路环境”先导和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项实施以来,相关科学成果就备受瞩目。

在10月15日举行的COP15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承办的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多家媒体围观。当天,青藏高原所科学家孙建和梁尔源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围栏阻碍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新研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一个范例。“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系统规划中,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还要特殊考虑‘冰’,从地球系统整体观加强冰川变化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冰崩与冰湖溃决等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地球系统保护修复治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在论坛主旨报告中表示。

当天,论坛还发布了ANSO牵头完成的《“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报告2021》,介绍了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情况。“ANSO和第三极环境两个国际计划的秘书处都设在青藏高原所,其中一个重要合作领域就是通过区域科技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论坛主持人、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一员,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展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国内外的科学家聚在一起,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好的方案。”

生态文明论坛作为唯一一个在COP15大会期间举办的平行活动,共设置了7大主题。中科院承办和参与承办的就包含了三个。其他两个论坛还包括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承办的“自然之本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论坛,以及中科院参与的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联合国内单位共同承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论到实践”主题论坛,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止如此,大会许多论坛上都闪现出科技“国家队”队员们的身影。如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中科院院士魏辅文、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吴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他们中有人主持大会论坛、有人在会上作主旨报告、有人获推荐参加COP15大会第一阶段中国代表团……身体力行地阐释着科技如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多样性保护。

“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决策以及国际谈判很多时候必须基于科学基础之上,中科院在生物多样性领域有一支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队伍,在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长期研究形成的成果,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智库支持。”吴宁在会议期间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看书展,武装头脑思想“加码”

在COP15大会上,最“沉默”的一角可能就是书展了。不过,记者在大会新闻中心的书展处发现,这一角并不“寂寞”。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业的人都会来这里转转。”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书展上,记者看到不少中科院出版的书籍,如中科院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完成的《自然》COP15专辑以及COP15系列科普书籍,前者介绍了中国和中科院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者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成果。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是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布局方向之一,这些书籍凝聚了中科院40余家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相关机构的多年研究成果。

围绕国家政策需求,中科院自主部署研究课题,如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及其主要争议议题、2030年如何实现自然生境的零丧失、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植物保护战略与中国行动等。

目前,中科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前沿研究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要先导专项就有六项,包括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泛三级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这些专项都瞄准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中科院科学家在《国家科学评论》《科学进展》《人与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学术期刊上组织、策划了专辑或专题文章,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绩,系统分析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为COP15大会的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目标至关重要。”正如张亚平在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所作的主旨报告中所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https://t.cn/A6MpO7Ri

地铁里,一个疲惫不堪的男生靠在了扶杆上,旁边的女生没地方扶。

两个人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盛怒之下,女生骂了男生一句“素质真低”。

男生恼羞成怒,动手就把女生给打了。

男生因为一句话就把女生给打了,有人指责男生太小家子气,有人指责男生有暴力倾向,还有人指责男生人品有问题……

批评和指责像是潮水一般,淹没了这个男生。

去拘留所的路上,男生哭得很伤心,他最怕听到别人说他素质低。

男生家里几代都是农民,村里连条正经的土路都没有,去镇上都是爬坡跳坑。

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食堂,厨师做好饭菜,端到操场上,同学们蜂拥而上,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排队。

考上大学,进入城市以后,他才感受到什么叫秩序,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藏在骨子里的自卑,让他最害怕别人说他素质低。

他不明白,自己只是因为疲惫靠了一下扶杆,为什么别人就要用恶毒的语言评价他。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写道:

“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想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强行给人贴标签、下定义,并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轻易评价他人。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相。

或许你随口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别人来说,就是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洞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王思聪怒怼腾讯,IG夺冠后腾讯做错了什么?
  • 重磅!深交所确定中弘股份退市!成首只1元退市股,27万股民深陷其中
  • 广东队豪取9连胜,轻取同城德比
  • 创造101第二季男团发起人已定,声乐和舞蹈老师竟是她们!
  • 唐嫣婚礼难忘瞬间:相互说誓言那个瞬间特别感动
  • 吴佩慈发律师声明 否认纪晓波被抓传闻态度很强势
  • 恶搞有风险!两男子造谣“民政局发老婆”被警方拘留七日
  • 女孩家长致信未来亲家
  • 南京商场女子坠亡:人到中年,这三件事一定要看透!
  • 碳九泄漏发布通报,经济与环境当道,国家做出了选择!
  • 杨幂唐嫣同框零互动 两人真的闹掰了?
  • 致敬消防英雄,宣传消防意义|全国安全消防日小知识
  • 【新闻】故意用球砸第四官员席,长春女足官员被禁赛1年
  • 高云翔案庭审惊现性侵实锤! 律师确认有过一次性行为?!
  • 碳九泄露事故认定怎么回事?涉事人员如何处置?
  • 中铁大桥局获国家质量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 欧文称绿军逆转因有耐心 太阳主帅:曾布置提前犯规
  • 火箭惨败雷霆创尴尬纪录!专家赛后点出火箭失败原因
  • 退学生会要写5000字检讨?
  • 勇士惨败!8连胜遭雄鹿终结 库里10分伤退KD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