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蚂蚁相伴80年,一生活得像孩子

  2021年12月26日,“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离世,享年92岁。
  威尔逊的研究生涯是从蚂蚁开始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跨越了80余年。就在2020年,已经91岁高龄的威尔逊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蚂蚁的世界》。
  似乎是对生命的结尾有所察觉,威尔逊把时间留给了毕生挚爱,他精心挑选了26个蚂蚁的故事,同时也把自己重要的人生片段浓缩在了里面。
  近日,威尔逊这本遗作的中文版正式面市。

威尔逊的13岁

  早在20世纪初,红火蚁入侵了北美,而威尔逊是在北美最早意识到红火蚁入侵的人之一,那一年他13岁。入侵事件可能是威尔逊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发现。
  1942年,他在美国莫比尔一块挖开的土地中发现一座约30厘米高的蚁丘,里面满是他从未见过的蚂蚁。结果发现它们是入侵红火蚁。
  对于整个美国历史来说,红火蚁都是一个宿命般的物种。
  20世纪50年代,入侵红火蚁扩散到了全美。当时,美国农业部和化工企业计划用大规模喷洒杀虫剂的方式消灭它们。
  已经成为蚂蚁专家的威尔逊非常反对这么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传统方法不仅杀不死红火蚁,还会让农药处理区的其他生物和人类暴露在危险中。
  然而,威尔逊没能阻止这个计划。结果是红火蚁又在夏威夷登陆,而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建立了滩头阵地,真正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因为蚂蚁,威尔逊参与并见证了一段环境史,这也是《蚂蚁的世界》26个故事中的一个。
  威尔逊一生写过3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学术性的。他自认,直到这本书,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这些蚂蚁的故事不仅跟科学发现有关,也包含了威尔逊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带有相当的个人回忆录的色彩,他的一生似乎都浓缩在了这些故事里。”本书译者之一、科普作家冉浩认为。
  威尔逊熟谙大众的口味和兴趣,用科学知识加人生故事的写作方式,保证了这本书最佳的阅读体验。
  “他有着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头脑,同时也拥有一个成熟作家的文笔。”冉浩评价说,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让威尔逊成为了科普作者中十分难得的存在。

为什么是蚂蚁

  威尔逊一生发现了约450种蚂蚁,几乎站在了蚂蚁分类学金字塔的顶端。但真正让威尔逊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对蚂蚁的潜心研究中,把种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以及进化理论有机融合,开创了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会生物学”。
  冉浩介绍,在如今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蚂蚁是非常典型的模式生物,这里有着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构成了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蚂蚁社会几乎就是“女性”世界,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它们一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婚飞时与其他蚁群中的处女蚁后交配。
  威尔逊把这样的雄性蚂蚁形容为一群会飞的“精子导弹”。“导弹”一经发射,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许多蚂蚁类群会吃掉受伤或死亡的同类。年老或残疾的工蚁会按照既定准则离开巢穴,不给蚁群造成任何负担。死在巢穴里的蚂蚁会被丢弃在原地,而严重受伤或垂死的蚂蚁,则会被自己的姐妹直接吃掉。
  威尔逊发现,蚂蚁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战的,同物种不同蚁群间的斗争最为激烈,通常以斩草除根为目标。
  他曾见过到处散落着“战士”尸体的战场,发现绝大多数是年老的雌蚁。成年工蚁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蚁群发展会从事越来越危险的工作。因为“对蚂蚁来说,服务蚁群就是一切。自然死亡将近时,老年工蚁在最后的日子里从事危险活动是对蚁群更有利的选择”。
  在威尔逊看来,蚂蚁利用这些超乎人类想象的社会组织策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蚂蚁已经超过1.5万种,相当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数的总和,地球上蚂蚁的总重量大约与全人类的体重相当。
  除了高寒地带以外,蚂蚁渗透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它们在1~100毫克量级陆生食肉动物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至少在陆生动物中是如此。
  曾有人问威尔逊“为什么要研究蚂蚁”,他反问说:“蚂蚁如此有趣,为什么不人人都来研究蚂蚁?”

他“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直至人生的终点,威尔逊都没有丧失对自然界强烈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一生都活得像个孩子。
  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长大后,这场探险变成了现代生态学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收集工作——全物种生物多样性编目,这也是他未竟的事业。
  这样的经历让威尔逊十分希望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意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在他看来,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
   “被子植物与昆虫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协同演化关系,植物供养昆虫,昆虫帮助它们播种繁衍,因此,被子植物和昆虫互相成就了彼此。” 冉浩解释,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不由个头大小决定,但昆虫就因为它们的外形而难以进入人们的关注圈。
  阅读《蚂蚁的世界》,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讲到了蚂蚁祖先演化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近期在缅甸琥珀研究中颇受瞩目的一类具有大颚的捕食性蚂蚁——哈迪斯蚁,它们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
  威尔逊问自己,如果魔法允许他前往地球史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待上几个小时,他会选择去往地球的哪个时代和哪个地方。他的答案是——1亿年前的一片到处都是蚂蚁(包括哈迪斯蚁属)的中生代森林。
   “也许老爷子不是离开了,而是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这是冉浩给偶像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科学导报

连载(112)

《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序

饮食之道,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遗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它的源远流长,回望这浩荡的文化源流,可以领悟到中华文明雄厚根基之所在。

探讨整理我国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以服务于人民的健康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前进的要求。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样一位饮食服务业的专家,穷20余年之功力,矢志不移,孜孜不倦,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推动中国餐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主编,我的好朋友关伟雄先生。

读《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人们不但能够尽情地领略1万年的华夏文明,还可以见证中华民族77万年的烹饪历程,探索1800万年的自然酿饮之源,追寻4500万年的人类

足迹……

《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中有1500多幅珍贵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说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而独到的专业理论,再现了人类进化、烹饪演进、饮食文化发展的简明过程。图书视角独特,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将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进程形象地

概括为八个阶段——

第1个阶段:从距今约4500万年前山西“世纪署猿”的出现到77万年前“北京人”学会用火熟食为“烹前时期”。如: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或115万年前陕西蓝田人,他们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过着未开化的“茹毛饮血,生吞活嚼”之饮食生活,完全不识“熟”滋味。

第2个阶段:中国烹饪诞生的时间约公元前77万年至公元前3万年为“无炊具烹时期”。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遗址,发现人类用火遗迹,中国考古学家据此做出“北京人”发明用火熟食论断,证明这里就是中国烹饪发源地,距今约77万年的历史。以前教科书上老写“北京人”生活约50万年前,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等人采用最新考古方法“铝铍埋藏测年法”重新测定了“北京人”遗址和用火遗迹,认为这些远古人类生活在77万年前。烹饪诞生的伟大意义就是人类从此与动物划清界线走向文明。

第3个阶段:历史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万年—公元前1万年)为“石烹时期”。如:山顶洞人发现烤肉时,小块原料偶然落在石头上面,肉很快成熟,又不会烤糊,于是利用石块烹制食物,从而诞生石烹。

第4个阶段: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600年)则为“陶烹时期”。如:1962年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中国最早的陶器,随后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烹饪进入“陶烹时期”。

第5个阶段:青铜食器得到广泛应用的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475年为“铜烹时期”。如: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青铜器, 随着青铜炊具、食具逐渐出现,中国烹饪进入“铜烹时期”。

第6个阶段:根据河北平山县出土战国时期的铁釜后,铁制炊具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911年为“铁烹时期”。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战国到清朝有两千多年,所以又分为:战秦汉魏晋南北朝为铁烹早期,隋唐宋为铁烹中期,元明清为铁烹近期。

第7个阶段:公元1911年至2006年,随着电器炊具的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为“电器烹时期”。

第8个阶段:公元2006年,国外出现分子烹饪 并被国内餐厅引进制作,中国烹饪开始进入“分子烹时期”。

这一崭新的提法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史上可谓独树一帜,首开先河,使读者对中华饮食文化有了更为系统而明晰的理解。

关伟雄为编著《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一书进行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他一头扎进77万年中华饮食文明的海洋里,查阅图书、收集资料、寻访专家、考察全国各地省市级博物馆、古迹遗址……20多年里,没有谁能统计出关伟雄啃过多少本晦涩难懂的饮食典籍,做过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没有人会知道他在考证饮食文化遗址的漫漫旅程中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艰辛的付出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回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考证,反复修改,关伟雄终于编著成稿《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这本书不仅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饮食文化情节,而且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诠释。特别是在饮食文化的研究理论上,他不仅系统、全面、深入地将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归纳、整理,而且独辟蹊径,结出了丰硕的新的理论成果,具有宝贵的原创性。

我深信《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必将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早日出版。我坚信:“甄能煮、你也能煮”,成功无它,用心而已!

国际烹饪大师甄文达

 今天森林狼以102-133不敌76人。赛后,丹吉洛-拉塞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到76人博罚球的能力,拉塞尔说:“疯狂之处在于,我们知道他们想造犯规,我们试着不犯规,但是他们还是造到了。我觉得这是最疯狂的。”
谈到大比分落败,拉塞尔说:“我觉得,以我们今天输球的方式,我们是后退了几步。我们今天输球的方式不好。”
本场比赛,拉塞尔全场12中7,得到21分3篮板3助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原来该驾驶人蔡某某酷爱喝酒,当天晚上在家喝完酒后,便驾车去加油,途中还拍摄酒后驾车的短视频发布在朋友圈进行“炫耀”传播过程中被交警及时发现,随即进行拦截,成功抓
  • 看了六集,百里弘毅的人设算是看明白了,和我原先预想有点不同,他虽然是木石之心,可是这木石之心不是冷血无情,而是一门心思只想专研百工木石,就是个工科男,老父亲打个
  • 于国东:擅长双眼皮手术,风格属于比较自然的。于国东:擅长双眼皮手术,风格属于比较自然的。
  •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生平 李白(701年-
  • #河南3月23日新增10例本土确诊# 【河南省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分布在周口、开封、焦作】3月23日0—24时,河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确诊病例6
  • 一把长寿面、一条手帕纸、一个洗菜蓝成了今天最好的奖励;喝彩、加油、欢呼是此刻最动听的声音;笑容、剪影是明天最动人的回忆! 2019年,新年新气象。自己猜出来的,
  • 最近正在整理了一些绘制罗云熙哥哥以及其角色的画手太太,特别感谢这些太太们的辛苦产出[爱你]#罗云熙#[爱你][掌宝荧光棒][掌宝荧光棒]下面隆重有请这位太太出场
  • 一、“宽信用”历史中的特征事实:其一,中长期贷款增速自底部回升的拐点往往比社融拐点滞后两到三个季度,它的起量往往意味着宽信用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实效已现。为此,
  • 抗战胜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复归珞珈山;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师生观察发现,校园里共有28株樱花树开花,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老斋舍三个拱门之间及其两侧的四
  • 3月15日18时09分前居家未外出,18时10分独自驾驶电动三轮车前往陈固镇陈固村美德隆购物广场购物,18时19分付款后返回家中,之后未再外出。3月13日20时
  • [抱一抱][抱一抱][抱一抱]购买平台:多奇多趣品牌店产品价格:单个6.6元 ​​​​#恋与制作人白起[超话]# 叠纸最牛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其中有一点就是塑造所
  • 从目前来看,日本这类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但却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野心已经藏不住了,已经不甘心军事发展受限,也不愿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日本不会放弃这一想法,
  • 骆谷行[唐] 章孝标扪云袅栈入青冥,鞿马铃骡傍日星。吾宗(卫仓曹崇简)[唐] 杜甫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 照花句:是说梳妆时前后用两镜对照,以便瞻顾发型和插戴首饰。贴:将花饰贴制在衣服上。
  • 不一定这个女子妩媚在风起之时挥动手帕 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枝桃花,结出果子以后还是花的模样,好像那些溃败的命运把灯盏举出暗夜的水面 一个人的死,是一个桃子掉落
  • 不仅对检测点设置得当,赵中华还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需要,这个检测点位在室外,没有洗手间,更没有热水。在赵中华的微信里有一个“东莱疫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心]#阳光信用# 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
  • 喫茶店で窓の外を眺めていると、日差しの中に大雨が降っていて、人の心と同じような面白いものと思います。 そのため、多くの人は悲しみや喜びを簡単には見せないようにし
  • 这次的设计之所以没有选用戴敦邦老先生的作品而是选用了浮世绘是因为日本艺术作品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吸取的养分毋庸置疑而又自成一格,装饰味儿浓,对于时代审美的适应性来说
  • 我耐心真的好差,玩游戏两个小时以上就会累,而且又菜又不爱动脑又不喜欢肝,可以说是个和游戏不对盘的人,但即使如此我都这么爱任天堂。眉淡稀少,反应不快,心思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