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 https://t.cn/RxkJtFo

尘、六入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法华楞严讲义 7月15日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https://t.cn/RxkJtFo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楞严经》讲记





阅 https://t.cn/RxkJtF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精装学区房我的了2️⃣6️⃣层,顺顺利利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学校,最棒的楼层,最优的环境,看定了就买买买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微商,感谢小萌希奥,感谢一直以来努力的自
  • 情淡了不爱了,即便你把心给掏出来也不过是打扰。#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 梦想,它像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一个让自己开心的
  • 看着妻子,李良雄感到很无奈,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本来挣钱就不多,孩子突遭大病,让他措手不及,一时间无着无落,看不到希望。【】李佳文曾经有过很多梦想,而此刻,躺在武
  • 几天后,王梅告诉马明生,她的弟弟因为急于凑钱给母亲治病,诈骗别人的钱财,被抓了,还要判刑。她告诉马明生,父亲为了钱,将她卖给内蒙古一个40多岁的老光棍,而王梅自
  • ”在走访的村民家中,记者还了解到,赵生发自己家的庄稼每年都是最后收割,因为他家的收割机总是先帮助村民收割,最后才轮到自己家。赵生发指着一位放羊的村民告诉记者,张
  • 2月18日,58同城向经济观察网回应称,58同城了解到媒体报道“小伙找工作被掳至柬埔寨,因拒绝诈骗而成为‘血袋’”新闻,相关信息提及同城网。2月18日,58同城
  • 比如中国的孔子从早年的不论“怪力乱神”到晚年专门研究并为《易经》写卦辞,标志着他将一生的研究带回到灵性世界,用以突破其在物质世界的局限;爱因斯坦一生从事科学研究
  • 在警察、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女子也渐渐恢复了清醒,看到女子安全无恙后,黄善良才放心地默默离开。在警察、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女子也渐渐恢复了清醒,看到女子安全无恙
  • 不是每一段励志语录都能成为传奇,也不是每次努力都能获得回收。不是每一段励志语录都能成为传奇,也不是每次努力都能获得回收。
  • ”刘姥姥道:“若这样,我托那小姐的福,也有几个钱使了。在黛玉心里,就只能容得下宝玉一个人,任何其他男人都走不进黛玉的内心,就连北静王的鹡鸰手串她都嫌弃是“别的男
  • 继续种西兰花黄瓜番茄南瓜……啥都想种今天血尿检查都出来了,除了还是胎心监护不过以外,都很好[嘻嘻][嘻嘻]主任一看胎心监护不好,也给开了入院证明,真的是36住院
  • ——简嫃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我的心已经炸成了烟花,需要用一生来打扫灰炉。——海子你承诺过的月亮,还是没有出现,而我无眠,或者,我只是衣单天寒地,替你多爱了一夜人间
  • 我刚刚做了拍青瓜虽然我不会做菜 但我今天做了拍青瓜跑到隔壁阿姨的店(是餐饮店)问阿姨是怎么做拍青瓜还要了半半半半半小勺辣椒酱 阿姨还往里面给我加了香油我有认真听
  • 忍不过的正是你的短处,容不下的正是你的熔点,若无别人作镜照你,怎么显现你的缺陷!#宜昌爆料#晨学:不是别人的脾气大,是你的自尊强;不是别人的脸色差,是你面子重;
  • 大东方百货积极响应政府促消费,做强假日经济,引导消费场景升级的号召,今年的大东方年中狂欢节在延续以往强促销,为市民谋实惠的同时,将传统和潮流相结合,融合线上线下
  • #裸辞# 怎么说呢,想去追一次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像从大四开始就强迫自己必须努力,努力的追求offer,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得到认可……希望和同期的多数人一样,把自己
  • 唯一的选择:辞职千辛万苦回到家的王淼最先收到的是居委会的嗔怪,“有个人说燕郊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都不在,净给我们添麻烦”王淼觉得这句话让人好气又好笑,“我知道他说
  • 娱乐圈活在信息茧房里的人啊,总相信那些资本脂粉让自己看到的,却从来不去自己证实一下真假。几年前,我或是没想到真会有人拿正片、拿花絮里所对台词说事,除了觉得荒诞
  • 总要有代价,不想加班到十二点让身体疲惫,就会有一堆压力巨大的事情追着跑,劳心劳力总要选一样,摆脱小朋友思维真的好艰难,逼着自己长大逼着自己复盘思考每一件事要怎么
  • “赖洁敏也好奇大马羽总能提供哪些设施:”大马羽总确实拥有最好的场地,但如果能使用我们在外没有的体育科学设施,比如物理治疗和冰浴,那将非常棒。王耀新/张御宇以及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