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佛教名词浅释南无阿弥陀佛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统指一切时间。
三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分别是由听闻、思惟、修禅定所形成的。)
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就是六个从烦恼此岸到觉悟彼岸的方法。)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也称十二缘起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
四圣谛:苦、集、灭、道。
(释迦牟尼佛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三毒:贪、瞋、痴。
(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为饿鬼之源,瞋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
五毒心(五毒):贪、瞋、痴、慢、疑。
(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佛教称人生八苦。)
三皈依:也作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也可说为皈依:觉、正、净。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信、愿、行:净土法门之宗要。
四大: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三善道:佛教认为六道中,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
三恶道:佛教认为六道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为三恶道。
五行:金、木、水、火、土。
(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
三学:戒、定、慧。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
四圣道:即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
十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分别是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五欲:佛教中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
六尘:佛教中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其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四种心,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佛学四德:常、乐、我、净。
(指大涅槃的果德,又称涅槃四德。)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
五种观想法: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分别观;五、数息观。
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
(此处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弥陀佛的左手边和右手边。)
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
六通:佛教名词,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浊: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三业:身业、口业、意业。(①身之孽业,杀、盗、淫;②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③意之孽业,贪、瞋、痴。)
如来十号:佛有十种名号,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正法、像法、末法:佛虽然已不在这世间了,但是佛的法运还没有结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共有一万年的时间叫“末法”。现在是属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往后还有九千年。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带业往生:修行改变之后,带业往生讲的是这个人曾经造过业障,或者犯过罪。现在修行忏悔罪业,还有留下的业障痕迹,是一些很轻的业,而不是带着重业往生。
带业往生带的是你过去的已经抹去的旧业的痕迹,不是带新业,如果带新业能够到天上、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话,那就是乱因果。
四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
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我自己。无我有两种:人无我、法无我。
念佛的四种方法: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1)持名:念佛的时候先要持名,在念经之前,一定要先讲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如何如何。
(2)观像:看着观世音菩萨的像念经,心里会纯洁。
(3)观想:脑子里观想观世音菩萨,但是观想很难,刚开始学佛念经的人,稍不留神很容易走火入魔。
(4)实相: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不想任何东西,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什么都不往脑子想。实相的意思就是自然的,不往心里去的东西,不要用心去执著地想,我要看到观世音菩萨。
十大行愿:①礼敬诸佛;②称赞如来;③广修供养;④忏悔业障;⑤随喜功德;⑥法物常转;⑦请佛住世;⑧常随佛学;⑨恒顺众生;⑩普皆回向。
执著:我执、他执、法执。
三身:法身、化身、报身。&xe627;大乘佛教超话#佛教语录#

《楞严经》行阴十种外道(三)
(第二百二十一段)#行阴第五至第七种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外,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5、佛说:又于三摩地中,诸多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分析各类众生的生灭本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想在里面找出真理来,于是在此知见中生计度推理,动了妄念,此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陷在“不死矫乱”论中。
“不死”是一种外道论,以四禅中的无想天为不死天,认实际只有五百劫天寿的无想天为涅槃处。认为一生中只要不擅自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死后即可生无想天,如回答即用矫乱,矫乱就是故作神秘,颠倒人的思想。平时如果遇到有人提问,就回答这是秘密,不便作答。这种情况被世尊严厉批判过,世尊说:“不知不答、知就要答,不能模棱两可或知也不答。”行者以不死矫乱,迷惑人的思想,遍计虚而不实之论,共有四个特点,即:
一、行者在定中观察行阴变化无常的根源,见念念迁流处认其为(变)、见相续不断处认其为(恒)。恒即(常)之义。于非想非非想处见八万劫以内的众生、认其为(生);见不到八万劫以外的众生、认其为(灭);在生灭相续之间有一个上接下连的(性)、名为增;正相续之间的界线是两者隔离处、名之为(减);这各各所有的相生处名为(有)、各各所有的死亡处名为(无)。这些外道教人,用的就是这些教理,教人只修止观禅定,其它的都不用修。如果有人来求法,问妙义如何,就回答我现在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用这些话回答,让问话的人不知你这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二、行者认真观察行阴中的密行处,看见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来处,因此而证得空无,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无),除(无)之外,别无二字。
三、行者仔细观看自心,发现行阴念念相续,从未断过,每一念都是(有),因此而证得了幻有。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是),除(是)之外没有第二个字。
四、行者于定中见行阴中八万大劫内的(生)、又见八万大劫以外的(灭),这有和无都见到了、一境两现,犹如树枝分丫,其心也随此而乱。如果有人来问,就回答:有即是无,于无之中,不是亦有。如此一切矫乱,就连他本人也没搞懂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无生灭性,只好胡乱搪塞,让人无法问其究竟。
佛说:行者由以上的认识计度,产生四种颠倒,故而娇乱作答,虚无飘渺,最终堕落于外道,迷失自有的菩提本性,此名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些颠倒是以不死矫乱立言、执遍计虚而不实为论。
6、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行者如果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迁流不止的行阴中生起无尽之相,也就是所见之处,生有生相、死有死相,一切皆有相,于是在此有相中动念思维,妄加推理计度,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会使行者坠入死后有相论中,在心里产生颠倒。
行者此时或认坚固身形之色身相是我、或在定中见圆满十方,遍含国土之有色相皆在我心,故名我也有色相。或眼前的一切物质色相,都回复于心被我所用,所以色相属于我。或我依行阴相续之相,所以我也有相。如此推论,得出死后有相,往返循环,计算出共有十六种相,即:
一、色是我;二、色非我;三、色是非我;四、色非非我;五、色在我中;六、色非在我中;七、色是非在我中;八、色非非在我中;九、我在色中;十、我非在色中;十一、我是非在色中;十二、我非非在色中;十三、色属我;十四、色非属我;十五、色是非属我;十六、色非非属我。这十六相中的任何一种,都是说明色身死后会另有一个有相的我。
行者以此十六种相,分析计度,将色我分之为二,推想一切诸法如色身,菩提为我,故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并驱相行,各不抵触,证明烦恼众生永远都不能证菩提;菩提是我,我死后之相,还是菩提。由此谬论,认为死后有相,于是堕落为外道,迷失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此名第六外道:在五阴色身中立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7、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的根本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先已除灭的“色、受、想”这三阴中进行推理,认为被灭除的这三阴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于空无,没有一相可留,那么人在死后也自然无相,于是生起死后无相的分析计度心,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发心皆妄的无明颠倒中。
行者见其色身死后,因色为形有,今形灭而色无所依,故色亦灭,如此形色俱灭,好比人死如灯灭,由此认为一切断灭。行者又观察人死后思想也灭了,思想灭了,心也失去了依附,如此连接心与想之受也没有了,心与想就脱节了,于是“色、受、想”这三阴之性,也全部销散,纵然还有肉身色相在,但因为没有了受和想,就没有了知觉,没有了知觉就如同草木一样,结果仍然是断灭。
行者在定中观察“色、受、想、行”这四阴现前,见四阴毕竟空,并无一物一相,都是犹不可得,于是认定人死之后,哪里还会有种种相呢?因而通过以上勘察校对,得出的结论是:死后无相。如此循环论证,计算出共有八种无相,即:
一、“色受想行”四阴皆灭:灭即无相。二、“受想行”三阴灭:灭即无相。三、“受想”二阴灭:灭即无相。四、“想行”二阴灭:灭即无相。五、色阴灭:灭即无相。六、受阴灭:灭即无相。七、想阴灭:灭即无相。八、行阴灭:灭即无相。
佛说:行者认为这八种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形成有“受、想”而无生理、或有生理而无“受、想”的结果。由此分析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只是个名称而已,并无实质可言,其究竟为一切断灭。以此推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死后都是断灭无相,却不知死是另一个新生生命的开始,更不知阿赖耶识是永生不灭的道理,此人因此而堕落于外道,生迷惑而失去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难出轮回。这是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楞严经》十二类众生(二)
(第一百六十八段)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由因世界,变异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脱飞行,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3、湿生类众生:是六道中三恶道之一。湿生属微生物类,如:细菌、病毒、蚊蝇、蛆虫,畜生道阿修罗等。由于有了无明所生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一部分众生因执著于吃喝玩乐,言则低级下流,行则纵欲放荡,趋炎附势,以贪求金钱,追逐享受为目的,造诸恶业而生轮回颠倒,取和合性与温湿的气候而成,生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翻覆乱想”有六种含义,即:一、反覆无常:变化不定,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二、多次重复。 三、反转,倾覆。四、上下震荡。五、翻动不停,如夜间翻覆不能眠。六、翻飞,翻滚。因这些反复乱想而生“湿相蔽尸”,“湿相蔽尸”是借湿润的缘而生,即由:粪聚、下水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含蠢蠕动等。
湿以合感,合感是多种因素的合和,来自于对各种物欲的执着,执着于巴结权贵、唯利是图,悭贪不舍,这些与湛然寂静的无垢染心相背。湿以闻香趋附,借阳气而生,故名和合暖成。这些趋炎附势之辈,竭尽吹捧奉承之能而自利,反复无定,而成翻覆乱想,往生为湿相蔽尸。湿相蔽尸即软肉,是有生命的,是滑润之肉体湿生物,如上所说的蚊蝇蛆虫蚁类。此类众生造以上恶业,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这个国土。
4、化生类众生:含蠢蠕动类。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也指:天人、地狱、饿鬼、天道阿修罗类众生。由于有了这个虚幻世界,因弃旧认新而生变异轮回,变异即离应,离应即离旧应新之意,在旧的物象上托生于新的物象,与不变之真如相背。触类而变,朝秦暮楚,爱此忘彼,故名和合触成。随情任意,厌故喜新,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新故即新旧之意,新者现在、旧者过去,意为现在过去的事纠缠在一起,反复不停地乱想,名新故乱想,由此缘故而有“化相羯南”。
“化相羯南”意为无而忽有、转变蜕化之类。如:蚕化作蛾、孓化为蚊、雀化为蛤。天道众生、地狱道众生、鬼道众生等,都属于化生。化相羯南意为硬肉,以蜕变后就成了新生命的实质,故无软相。自此以下,皆称为羯南,羯南就是一种新生命的形成和成形,以下所说的羯南皆是此意。所谓化生,是指无所托而忽然就有了,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的有情众生,皆由其过去的业力而化生,这类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三界国土。
5、有色类众生:有色相的如萤火虫、珠蚌等。或为日月精华、星辰之明耀,此类众生充塞于这个世界。由于世界是由各种物质所构成,物质引发贪欲,贪欲留下无明,无明严重障碍真如自性而生轮回。
这类众生自性被无明障碍而生颠倒,于是就盲目崇拜日月水火,为求光明色相,或服日月之精华、或事星辰为父母,以求感通,而获光明,故名和合著成。想托彼之光华、成己之精耀,而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以其障碍难通,坚执求明,与妙明真性相背,是这个缘故,名色相羯南。这类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这个国土。
6、无色相类众生:这类众生修四禅八定、充塞于无色界天,即充塞于: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已灭了身相,唯有精神。另有舜若多神“虚空神”、旋风魃鬼等也无身相,名无色众生。
这些无色众生“休咎精明”:“休咎”含未卜先知或过失之意、“精明”即聪明。这类人舍中道修空观,自以为聪明,而实为有障道之过失,故名休咎精明。“无色”指修行人灭色归空、销散之意。以色身障碍为患,一心想销碍入空,在未明空有不二之前,虽一心入空,但仍与性色真空相背,因其所证未出三界,与道不相应。这类众生晦暗昏昧,幽潜神识,故名和合暗成,“暗即晦昧之心灵”。他们一心想灭除色相,由此执着而生暗昧,只知灭色归空,不知空有不二,而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阴隐”之“阴”即无明、“隐”是隐藏无明;在无明中妄想证得真空、故名阴隐乱想。是这个缘故而生无色羯南。无色羯南虽无业果色,可依定果色立名。定果色即是修禅定证入四空天的果报,这种果报称为定果色,又称为无色羯南。这类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三界国土。
7、有想类众生:指有心想、而无色相,如:神鬼精灵。“神鬼”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他们的身相已空散销沈,为世人所不见,却充塞于这个世间。他们因执著于世界罔相而生轮回,罔相即似有似无之影像,执此影像而生颠倒,邪妄失真,与法身实相相背。爱念忆想,然后托阴,故名和合忆成。志慕灵通,潜神圣迹,结想状貌,而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此名想相羯南。这类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三界国土。
8、无想类众生:指灭思想、而有影像的。如:修无想定之神类、鬼类、精灵类,充塞于这个世界。因一味消散色相,以无想化空无而生的迷惑,堕入断见,愚钝而不识真理,妄生轮回,痴迷颠倒,念若死灰、心同槁木,和合而顽固地成就了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枯槁乱想”之“枯槁”:意为精神如枯木,没有生气,在禅修中一味地灭除思想,以为就是菩提,实为枯禅,必落入外道的无想定中,享五百劫天福后仍将堕入轮回。古有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即是典型的无想定。
六祖批评说:“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不断思想、心起何妨,因菩提本无增减,何来长与不长!远离非断非不断,契入不二之性,这才是正修行。因枯槁乱想这个缘故,名无想羯南。这类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流转于三界国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无论是同源加强免疫,还是序贯加强免疫,选择其中一种就可以,已经打过加强针的目前不能进行序贯免疫;已完成3剂次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暂不需要接种加
  • 但是所有事情堆积在一起,而且经常反复发生,我真得感觉我快崩溃了,每天没有地方去发泄,因为我是远嫁过来的,不能跟爸妈讲这些,也不好跟朋友吐糟,毕竟每个人生活的环境
  • 失败是源于你在原地踏步 #无恙情感挽回爱情分手复合##无恙情感咨询师挽回失恋修复##无恙情感咨询师#看到那么多人,在情况简单的左右摇摆不选择开始,被自己搞砸了就
  • #肖战最好的你[超话]##肖战时影# 今日互 在线回 肖战真的是聪明可爱机智善良勇敢天生丽质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天下无双眉清目秀英俊潇洒气宇不凡玉树临
  • 减脂人我不允许你不囤荞麦面皮~#转发抽奖# #有难题找毛毛家# 减脂期的快乐谁懂❓荞麦面皮就是我的快乐~泡3分钟就可以吃上了,免煮就很方便,而且拌、炒、煮,都可
  • 关于首批发放游戏版号没有腾讯、网易的情况,大家都很诧异,纷纷觉得不公平,做法太明显和过分。不过此次公示没有网易和腾讯的版号信息。
  • 没有入镜的还有晚餐:三个水煮➕一个豆沙面包➕100克山东煎饼(明天的烤面包不准吃)运动倒是坚持的不错,这苦都能吃,少吃两口能咋[哼]#微窗口# #平安你好# 【
  •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汇辑,太值得收藏了! 一治忿嚏不已。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 一天,一个商人从上海赶来,提出用600两黄金和一栋高级小洋房收购潘家的两个宝鼎,可潘达于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他,还告诉他鼎早就没了,这让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商人大失所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奇怪的说法在流传:杨过十六年后在绝情谷底重逢的女子不是小龙女本人,而是小龙女和甄志丙的女儿。快来扫码测试吧,了解自己的缺点及时改善,看
  • 我大为震惊 究其原因 可能是我变腐了 毕竟当时是因为小说里可以有BL才会去看的 虽然从看小说到现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也看过言情的 但是主力仍然是原耽从19年1
  • 什么时候能回学校吃我最爱的水果捞[泪]外科是不是就是天天手术 腿已经不是自己的腿 下台还被锁在门外 栓q了学姐和室友都好宠我啊 做饭给我吃还不让我刷碗 小炒肉
  • 真的喜欢!真的喜欢teq!
  • 完全戳中了我这个”颜控“的心,真的爱了爱了~在正面的屏幕形态上,为纯直屏设计,我就是一个直屏党,这个设计真的很戳中我,而且直屏有一个很直观的优点就是更容易贴膜
  • #董思成##董思成百分甜橙#✨#董思成帅气满分# 董思成 dsc winwin ​董思成始于颜值:拥有一张天生适合大荧幕的脸陷于才华:北舞专业第一,中戏第十自
  • 今天听到这句话 我愣了很久 也不知道那一刻思绪飘到了哪里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 花样年华里王家卫这句经典的台词 我耳熟能详 曾经我也有期待过有这样奋不顾身的一段爱
  • 八、密切接触者禇某某活动轨迹3月18日上午6:01在南阳火车站出站口登记信息后乘坐南阳-南召公交返回石门,褚某某在石门梅河桥下车后,返回孙庄家中,之后一直未外出
  • )回校感言:泸溪河再见冰粉再见苕皮豆干再见妈妈下次再来看望你们[可怜]我不该吃烤猪蹄的[发抖]今晚不是在雨中操场看到消食的我就是半夜在逸夫医院急诊科看到我[苦涩
  • 从项目监管、筹备资金到拍摄记录,处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从对接银行、完善可研报告到拟定方案,从组建银团到落实贷款……一年多时间,郑伟华的工作任务书里面写满了紧张与忙
  • 不用面面俱到做好人,說批判性的話,拋出實際的問題,能成事兒更重要;這個月的目標是deliver more than expected2. 本來想要放棄今晚的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