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化纸为金”“融雪为银”,道教解困脱贫法术!
宁静、安逸与富足的生活历来是世界各族民众的共同理想,道教高士借助于种种法术,帮助世俗大众解决物质与金钱欠缺带来的生活困境与窘境,为他们带来富足、喜乐与无忧。
道经记载,葛玄道长擅长“刺树出酒术”、“化木为脯术”,凭此法术为人们带来充裕的饮食。
《神仙传》:“葛玄,字孝先,从左元放受《九丹金液仙经》,未及合作,常服饵术。尤长于治病,鬼魅皆见形,或遣或杀。能绝谷,连年不饥;能积薪烈火而坐其上,薪尽而衣冠不灼。饮酒一斛,便入深泉涧中卧,酒解乃出,身不濡湿。玄备览《五经》,又好谈论。……玄每行,卒逢所亲,要于道间树下,折草刺树,以杯器盛之,汁流如泉,杯满即止。饮之,皆如好酒。又取土石草木以下酒,入口皆是鹿脯。其所刺树,以杯承之,杯至即汁出,杯满即止。他人取之,终不为出也。”

葛玄道长擅长捉凶缉妖,懂得服气辟谷,能够坐烈火中而不灼,入深溪而不溺,擅长诈死与尸解又精通各种道术,善于转树汁为琼浆、化草石为鹿脯等法术。

走在路上,偶然遇上亲友,仓促之间没有东西可招待,葛玄道长便将朋友请到树下,折下根草茎往树上一刺,树汁便流出来,用杯子接住一尝,全是上等好酒哩!想喝多少杯,树中便流出多少杯。又随手拿起土块、木片来下酒。说也怪,入口都成了鹿脯。

高道皇初平擅长“叱石成羊术”,能够将“白石”转化成肥硕甘美的“白羊”: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将至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翛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历年不得……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求弟,果得相见,悲喜语毕,兄问初平曰:牧羊何在?答曰: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之,杳无所见,但有白石垒垒,复谓弟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见。兄与初平偕往寻之,初平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

黄初平(又作皇初平),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自幼家贫,八岁起每天赶着一群山羊去村前的草地上牧羊。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他出去放羊,人与羊全没了踪影。他的哥哥黄初起(又作皇初起),到处寻访,杳无音讯。四十多年后,初起在赶集时遇见一个道人,便询问这位道人初平的下落,道人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是初平。”初起忙求道人领他去金华山寻亲,初起到了金华山,在洞中找到了容颜未改的初平。

兄弟相见,初起询问初平,才知道他十五岁时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此石室中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悟得修道玄机,所以早就不念家了。悲喜间,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说:“全在石洞外的山坡上哩。”哥哥去洞外一看,山坡上只有片片白石杂卧在草丛中,哪有什么羊呀?初平笑道:“羊都在,您看不见。”初平便大叫“叱!叱!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都变成了羊。看得初起目瞪口呆,这才确信弟弟真的得道了。初起见道术如此神奇,便从弟学道,从此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均成仙,合称为二黄君(或作二皇君)。

道教高士以某些法术还直接帮助人们获得足够的金钱。“化纸为金术”、“融雪为银术”等属于此类法术。《江淮异人录》记载高道陈允升“化纸为金”和高道耿先生“融雪为银”的事迹:

“陈允升,饶州人也,人谓之陈百年。少而静默,好道家,世弋猎,允升独不食其肉,亦不与人交言。十岁,诣龙虎山入道,栖隐深邃,人鲜得见之者。家人或见之,则奔走不顾。……危尝有姻礼,市黄金,郡中少,不足用,颇呵责其下。允升曰:‘无怒,吾能为之。’乃取厚纸,以药涂之,投于火中,皆成金,因以足用。”

“耿先生者,江表将校耿谦之女也。……而明于道术,能拘制鬼魅,通于黄白之术,变怪之事,奇伟恍惚,莫知其何从得也。……始入宫,问以黄白之事,试之皆验,……又尝大雪,上戏之曰:‘先生能以雪为银乎?’先生曰:‘亦可。’乃取雪实之,削为银铤状,先生自投于炽炭中,灰埃坌起,徐以炭周覆之。过食顷,曰:“可矣。”乃持以出,赫燃洞赤,置之于地,及冷,烂然为铤银。”
(参考文献:程群,涂敏华.道教法术世界中的古代人生愿景[J].中华文化论坛,2014(06):108-115.)

什么是“道”?
谈到求“道”,首先有一个我们必须明白的大前提:“道在哪里?究竟从何而来?”这一点是重中之重,它确立我们努力的大方向。
《庄子·内篇·大宗师》有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又确凿可信的,可是它无为无形;“道”可以被感觉到却不可以口授,可以被领悟到却又见不到面;“道”自身就是根本,天地还没有分开之前“道”就已经在那里了。庄子用高深久长来形容道,指出道原本就存在着,人们却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没有探究到它的本质。
庄子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难题:道从何而来?自本自根。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道在哪里?道就在你自己那里,这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没有悟出来而已。”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我们的寺庙千百年来出了无数的高僧大德,佛堂里育化过茫茫众生,可是佛案上的那只木鱼听过这么多经书,为什么至今还只是一只木鱼呢?”
老和尚教诲他:“你也来这里很久了,懂得念经,懂得礼佛,又懂得修持,为什么还只是一个小和尚呢?佛法不是说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事的心得经验,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学到的。老师虽然教导我们,也不过是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而已。这些别人的经验,来得太过容易,如果我们不自己亲身试验一番,未必能够真正领悟。真正的“道”是自己悟出来的。
其次,我们要明确追求的目标,即求道的边界在哪里?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提到:“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认知的边界在“不知道”的“道”的面前停下来,已经到了它的极限。对此南怀瑾先生指出,这里的“故知”指的是一般的智慧,道也有一个最高的标准,即“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便是不知,无念之境,无道可道,方位最高。南北朝有一位僧肇,在文章《般若无知论》中说,智慧到最高处,没有智慧可谈,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在《论语》中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无所不知而有时又一无所知。南怀瑾先生以滚珠走盘为例解释说,珠子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知识到达最高处即为“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先入为主,就是学问最高的境界。
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在智慧和知识得到充实以后,却常常感觉到自己的空洞无知,这才到达了有才学的真正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过三个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读《庄子》一定要注意,问号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庄子不批判任何人,却又把所有的境界都推翻否定。”他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却从来不说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些问题在书本和自然里都找不到标准答案,这些答案可能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追寻,这恐怕正是庄子对后人的期望。
最后,屈原在《离骚》里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说,追求真理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我们明确了方向,认清了目标,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
《庄子·内篇》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昭文、师旷、惠子这三位历史上的音乐巨匠,其音乐造诣已经达到入道的境界,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他们音乐成就的登峰造极源于其个人所‘好’,任何学问,任何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专注于心,必有所成。”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里所说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大道。我们立于人世间,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专注于心,有始有终。懂得多,欲望就会多,这就难免会流于表面形式,不能专一,不能深入;欲望太多,顾虑就会增加,就难免有困扰;困扰太多,就难免会感觉痛苦;深陷于痛苦,就很难得到解脱。
蔡邕《劝学篇》里提到一种小动物——鼯鼠。“鼯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显然,鼯鼠“多才多艺”却又样样“稀松平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南怀瑾先生也认为,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得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可见,一门深入就是做事做人的大原则,方法多了杂而不精,是会制约人生发展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我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菜地;当我跟在他们两个身后,他们不曾叫我跟上时,我想了很多………他们终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依旧深深爱着他们[爱你]只求时光慢点走,他们慢点
  • [给你小心心](这次的9图画面好真实 满满的都是开心的回忆hh大家不要介意)#种草日本go购够# #分享我在日本的最美好瞬间#三亚青春颂「来!这几天遇到了好多有
  • 在别人上班的日子休息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出门前随手拍两张我的小房间和最近爱用的 赫斯莉仙人掌保湿沐浴露-蓝庄橘子颜值太高了天秤座就是用的沐浴露都一定要好看香味
  • 2019年,国家发改委对北京地铁22号线作出调整,向南移动经过城市副中心,同时增加了河北省内的站点。2019年,国家发改委对北京地铁22号线作出调整,向南移动经
  • 这段话可以看出包拯是个极其严肃之人,让他一笑比黄河水清都难,同时包拯的刚毅廉洁妇孺皆知,以至于有人想搞“潜规则”之类的歪门邪道都不好使,因为有他在那挡着,因此那
  • 小时候有没有觉得少女时期的王雪琴是年轻时候的王琳拍了年轻时候的戏份,等到自然老去之后再拍的中年的戏份呢?小时候有没有觉得少女时期的王雪琴是年轻时候的王琳拍了年轻
  • 命理过三关(十) 论性情男命阳木:阳木多来清又闲,为人公平心最端;不取巧来不耍尖,不会弯转把心偏;任在直中取二百,不在弯中取八千;花说柳说你不会,吹五道六你更烦
  • 这个孩子,昨晚辅导拼音作业被我逼哭了,低着头看做题本默默往下滴眼泪的那一种,这是第一次,因作业太难,因老妈子性急没耐心…… 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为什么孩子要别人教
  • 那露水,令我深深感动,不只是感动那种美,而是惊奇于都市的花草也能在清晨有这样清明的露。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
  • ??日常[我爱爸爸]做好关节保养,预防关节炎很重要:——超重人群要减重骨关节炎的发生与肥胖息息相关,因此减轻体重是骨关节炎患者的首要任务。??日常做好关节保养,
  • 前方的路还是有些迷茫 但是依稀还有一些闪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活嘛 当然不能全部都那么快乐 不然怎么体现开心ヽ(○^㉨^)ノ♪的珍贵嘞[
  • 让我们一起轻掬季风,淡挽流云,抚一弦清音,让幸福在平凡,平淡中盛开如兰,让善良之歌在红尘的原野里辗转悠长。让我们一起轻掬季风,淡挽流云,抚一弦清音,让幸福在平凡
  • #津瑞聊车[超话]##胡总的铁粉团队的2022成都车展##胡总的铁粉团队新车资讯##胡总的铁粉团队分享新能源汽车##胡总的铁粉团队的2022北京车展##胡总的铁
  • 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经历下岗的阵痛和“下海”的挑战,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赞][赞]。#道德模范 标杆力量##秦皇岛道德模范#
  • 最惊喜的是15年,刚刚喜欢勇士和库里,那时候并不期待他们会夺冠,只是喜欢勇士激情的主场氛围,疯狗一样的打法,还有金灿灿的颜色,后来莫名其妙的就成为了冠军,库里没
  • 基本情况和行程轨迹新增风险点位如下:无症状感染者1:戴某,住通州区二甲镇三甲居9组,在青年中路60号建筑工地工作,在集中隔离点发现。无症状感染者4:刘某,住通州
  • ^ ^早上醒三次一直睡到中午[笑cry]也太真实了叭~我就经常是这样赖床睡懒觉的睡到自然醒真的很棒[awsl]看来哥哥应该不咋来这里看你的blog叭居然在这跟我
  • 从此,世间再无您问我温饱,无您盼我归期,无您为我遮风挡雨,恍惚间,七七四十九日已至还是没有办法接受您已经离开我们这个事实真的很想很想很想您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好好
  • 28个小细节,让你成为更靠谱的人 1.每天早上起来,刷完牙后,喝一杯温水。但是首先,你得起床。 2.去别人家做客不要空手去,哪怕楼下买一点水果。虽然大家关系
  •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曾表示,相对于锂而言,镁基储能材料存在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在新一代储能材料方面极具潜力,同时还是环保且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