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太阳病桂枝汤证
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
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伤寒论》原文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为准,脉迟者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改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咬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淬,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
许,遍体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搓(愈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古用桂枝,但取新生枝之嫩尖,折视之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分者,去之不用,非去枝上之皮也。
陈古愚曰: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特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则甘苦化合,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阴液,即
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吸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有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人(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道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
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
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专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吸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或问:桂枝汤提纲中,原谓阴弱者汗自出,未尝言阳弱者汗自出也。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阳,主气。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
生竟谓桂枝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
答自:无受人之脉,学苑于关前。提纲中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面浮也;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
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西。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即关前之脉示弱。既病之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接,是浮中仍有弱也。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
孟子谓:“读古人之书,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至吾人之读古人医书,亦当遵斯道也。是以愚用桂枝汤时,恒加黄芪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
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黄芪服后能助热也(黄芪、天花粉等份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份量又宜多用)。
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惟此时药房所器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
净矾味,用之方效。
或疑《伤寒论》方中未有用薄荷者,想薄荷之性或于伤寒有所不宜,是以仲景于治伤寒诸方中未尝一用。不知论古人之方,当先知古人所处之世,当仲景时,论药之书惟有《神农本
经》,是以仲景所用药品不外《神农本经》。而薄荷古名为苛,菜蔬中或有用者,而《本经》未载,是以仲景不用也。且薄荷之性凉而能散,能发出人之凉汗,桂枝汤证,原挟有外感之热,发出凉汗即愈矣。惟不宜过煎以存其辛凉之性,则用之必有效也。
愚治桂枝汤证,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用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必林一瓦(合中量三分六旗四毫),得汗即愈。
山药富有蛋白质,人皆知其为补肾润肺之品,而实具有人参性质,能培养全身气化,兼能固摄全身气化。服之能补助胸中大气,使卫气外护之力顿强;阿斯必林之原质,存于杨柳皮
液中,而少加硫酸制之,为洞悉其原质及制法,故敢与中药并用。杨柳皮中之津液其性原清凉,且有以皮达皮之用。又少制以硫酸,则其透表之力最速。少少用之,即可发出周身凉汗,而外感之风热可因之而顿解矣。
男荫潮按:有服阿斯必林不能得汗者,必其人素有蕴寒,其脉之迟。阿斯必林之性原凉,故服之不能得汗。若煎生姜汤送服,其内蕴之寒得姜之产温透表,与阿斯必林相济,必能得
汗。屡用屡效,故附录之。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
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必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必林之性,其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已客观的叙事方式,用客观、简洁而平缓的语气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社会、生活面前的选择、挣扎和担当,全文除了历史背景的难过和无奈,更给人以温情和希望。作者简洁、
  • 不过回过头来,我发现我真的已经好久没有照顾过自己了❗就连日常的喝热水也已经好久没有做过了一个人一天喝1.5L左右的水就可以满足身体正常代谢为了对孩子好一点⭐也为
  • 而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 就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东方文明和亚洲文化的未来世界。数字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先锋尝试,而是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书写方式,乃至是他
  • 客厅而最先看到的就是客厅的位置,客厅整体是后现代风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干净大方,黑白风的建造是非常的整洁,白色的墙壁上搭配着黑色的布艺沙发,整个空间都显得
  • ‣定义未来伟大的中国公司的四个标签: 技术追求、科学信仰、文化之美、世界公民‣经久不衰品牌背后是系统化、结构化、全链条的综合能力‣不是从大到强大到伟大,而是一开
  • 目前,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是它在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会出现萎靡或消退,只在生育期的女性身上多发,目前普遍认为它可能与女性性激素有关。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
  • 不过张子萱也有自己的事业,经常在个人社交平台晒衣服,偶尔也会发布陈赫和女儿的日常,看起来十分温馨幸福。不过张子萱也有自己的事业,经常在个人社交平台晒衣服,偶尔也
  • 可去年相关部门已初步确定丁祖喜烈士的亲属找到了,此次为何再次发布寻亲信息?【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16个中央督导组已全部到位(附举报信箱)】目前,全国第二批
  • 可译为"无论是…还是…都…""也好…也好…都…"等。可译为"无论…还是…都…""每当…或…
  • 我们最近几个月出了几个石墨化和负极的专题,核心思想:石墨化这种高耗能产业(1吨耗电1.4万度左右,还有粉尘污染)国内未来不管哪里都是被规范的对象,谁准备的早、规
  • 『‮又爱可‬日常‮晚的‬安文案 』 ིྀ ​​1. ​☁️晚‮着踩轻风‬云朵 月亮在‮乐快售贩‬​​2.​✯☽ 端一碗水ིྀ出‮一捉去门‬碗月亮ʚΐɞ ​​3.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给予孩子更多正面的引导,舒缓焦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能量比如今天小朗问了我好几次是否放学会来接他?说完小朗就笑了,开心地说妈妈我们走吧,去
  • ✍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学会这些说话艺术,提高你的交往沟通技术。✍ 《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提高你的说话能力,轻松应对各种场景,赢得友谊、爱情和事业。
  • 所以我才跟他对着来拽得跟个二五八万似的!房地产必须结合自己精准的市场定位,利用现代科技,量身定做系统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活,转化成可见可闻可听
  • 愿我们都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适时地放下,收获更多的幸福。走过了迷惑的风景,会有彩虹人生,真心付出相信总会有收获。
  • #西瓜不西# 夏天就是要闪亮亮的!!!!!Jill Leen液体眼影A06.A02非常百搭的大闪片 搭配任何颜色的眼妆都️颜色挺多选择的 我觉得这两只足够了图
  • #民间故事# | 龙须草 早年间,辽河口有一个叫开龙沟的地方,那里的渔民以出海捕鱼为生。可海上的风浪如鲨鱼的利牙,总是咬断帆船缆绳,把船拍翻在大海里,所以渔民不
  • #陈开心的日常# 最近好爱冰柠檬水可以大口大口的喝好几杯或许是天气炎热的原因☀️最近又在食堂发现了新食物食堂一楼的水煮系列很美味连续吃了好几次了还有去拿快递路上
  • 一碗粉,结缘你我,哧溜一下,幸福开启………#川师大讲堂线上讲座#第382讲【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Kelly独有的职业规划与指导】树立自我认知 探究自身优势
  • @朱一龙 @电影峰爆官博看到这张拥抱粉丝的图很感动,换做以前,我会把张图作为喜欢他开始的置顶,但现在我不会再让我喜欢一个偶像的理由归结是他对粉丝好,双向奔赴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