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看报纸# #入梦牡丹亭寻戏古临川# 】900多年前,“故畦抛汝水,新垄寄钟山。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汝水(今抚河)边的故乡临川,以一首《杂咏》道出心中所感;

  400多年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辞官的汤显祖回到家乡临川,在书斋玉茗堂挥笔写下传世经典“临川四梦”;

  如今,行走于汝水畔的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是否还能感受到流转千百年的韵味?这份韵味,镌刻在砖缝石瓦上,留存在曲调音律中,流淌于市井人情里……

  访街——

  古朴风韵,不经意间就能触碰历史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不经意间,你总能在临川触碰到历史。

  一座文昌桥,不到300米,历经800多年。走过文昌桥、就见文昌里,13条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巷,50多处明清历史建筑,见证古临川的历史。

  2015年起,文昌里老街启动修复工作,“只修不建、修旧如故”“保留古风古韵的同时,彰显赣派民居的特色”。参与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的抚州市文旅投公司荆公路历史文化街区负责人任明介绍。

  2020年,在杭州经营设计公司的青年邵成,利用假期回乡慢游临川。走进却家山上的汤显祖纪念馆,梅花庵、丽娘坟、黄粱饭店、钱廊……耳熟能详的“临川四梦”情韵意境,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现出来,邵成似乎走进了汤显祖的“梦”里。

  夜幕降临,邵成来到文昌里老街。灯光映照着老砖墙,石街深巷、闾阎扑地,木雕、竹编、银艺等非遗技艺,藕丝糖、水粉、牛杂等临川味道,老城的韵味蕴含其中。

  如果说古色古香是老街的形,那么戏曲文化就是老街的魂。砖墙上的戏剧人物造型、清风竹影与汤显祖诗词元素相得益彰,风韵古朴,仿佛穿越到古临川熙攘喧嚣的市井之中。

  夜色愈深,游客越发多起来。夏日炎炎,挡不住对戏的期盼。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灯光如梦似幻,一叶小舟荡起清波,小姐在丫鬟的陪伴下赏花,不觉倦意渐浓,凉亭小憩时,姻缘悄然而至……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在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投影装置等现代科技的演绎下,让观众沉浸入梦。

  即便过去数百年,“二十年来才一梦,牡丹相向后堂中”的动人故事,仍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寻梦牡丹亭》自2018年排演完毕,便成为文昌里最吸睛的文旅项目,接待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

  与《寻梦牡丹亭》的相遇,让邵成深受震撼。

  “当时我就觉得,传统戏曲文化和现代文创结合,将临川的特色展现出来,是一个好的创业路径。”在唯美演出的触动下,邵成决定回乡创业,“我可以把设计才能与家乡文化融合在一起。”

  一场慢游,改变了他的人生路。

  邵成开发了“汤显祖系列”文创产品及IP玩偶,有牡丹亭书灯、复刻木雕牡丹亭、杜丽娘柳梦梅玩偶摆件、钥匙扣、文化扇子等,去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0余万元,公司年营业额达400多万元。

  如今,在临川,围绕着戏剧艺术开发创意产品、动漫、音乐等相关的创意公司越来越多,集戏曲创作、戏曲演绎、戏曲体验、戏曲教育、戏曲交流等于一体的街区正在成形。

  赏戏——

  数百年沉淀,戏剧的舞台越搭越大

  绕过文昌里戏曲博物馆,隐约听见叫好声,便知到了旭东戏社。

  下午3点,一出小戏即将上演,提前半小时,戏社已坐满了人。台上锣鼓轻敲,戏迷王运生听得入神,轻声跟着哼了起来,手指随着节奏在桌面轻敲,不知不觉,面前的大碗茶都凉了。

  每周戏社开戏,王运生都会从十几里外的孔家桥过来,“按照咱老戏迷的说法,这里的茶有戏味!”

  临川自明中期起便是有名的“戏窝子”,方言演唱的抚州采茶戏,讲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广昌孟戏,一唱三叹的宜黄戏,以及道情、说唱、装扮、社戏等曲艺活动……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的戏曲艺术传承不息。其中,仅抚州采茶戏便有30多种剧目。

  说起戏社老板、抚州采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朱旭东,临川的采茶戏迷没有不知道的。

  朱旭东是临川龙溪镇人,从小听外公唱戏,12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名气渐响后,朱旭东成立自己的班组,带徒弟、写剧本。这些年来,朱旭东的剧团每年仅在各小剧场演出就达到百场以上,这对属于小众门类的戏曲艺术来说,成绩不俗。

  如今虽然弟子众多,50多岁的朱旭东仍对演戏满怀激情,“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这个饭碗。我希望专注于传统抚州采茶戏,把这种艺术形式好好地传承下去。”

  父亲的执着,感染了女儿朱鸿盈。2020年,在深圳工作的朱鸿盈回来帮忙经营剧团。这次回乡,承载着一份情怀,也寄托着一份心愿。

  “时代变了,戏班也要进步。何不开一个戏社,既让票友们过足戏瘾,又能提升剧团收益?”朱鸿盈抱着这个主意,寻到了文昌里,决定在这里建一个让戏班沉淀下来表演的舞台。

  2021年,旭东戏社开张。既是戏社,也是茶室。走进戏社,迎面是一个30余平方米的大舞台,市民游客来这里品茗看戏,感受临川浓厚的文艺氛围。“临川人爱戏,是我敢在这把年纪还跟着女儿创业的底气。”朱旭东坦言。

  近年来,临川的戏剧品牌越擦越亮,从2016年开始,抚州在临川连续举办多届汤显祖戏剧节,为国内外戏剧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平台。

  戏剧的舞台越搭越大,临川新建、提升和改造了汤显祖大剧院、东华理工大学剧场等4个室内标准剧场和8个室外露天小剧场,如今,40多个民间采茶戏团,活跃在临川大街小巷的露天剧场。

  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走出新路?走进三翁公园,可能会找到答案。

  进门处,便是汤显祖、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的铜像。3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于同年陨落,他们的创作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2016年适逢3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抚州在莎士比亚故乡英国斯特拉福举办了“抚州文化周”活动,赣剧《紫钗记》、抚州采茶戏《牡丹亭》选段等剧目在莎翁故乡街头亮相。

  这也成为抚州创新戏曲表现渠道的探索。“我们积极开展本土经典剧目创排,着力打造‘汤显祖戏剧文化’品牌,创作出盱河高腔乡音版《临川四梦》《牡丹亭》、音乐剧《汤显祖》、舞剧《傩情》等新剧目,同时积极走出去,先后在30多个国家不同城市演出。”抚州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万剑介绍。

  400年,沉淀出这座古城的活色生香。

  新梦——

  文化清音打通传统现代,连接东方西方

  “心中乱如麻,口中叫卖花,两脸火辣辣呀……”前几句还有模有样,突然在拉长的尾音那儿跑了调,听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令人忍俊不禁。

  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里,孩子们在阙青青的指导下演唱采茶戏《卖花线》。

  阙青青师从抚州采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万安安。在舞台上浸润了30多年,如今她将许多精力放在了非遗技艺推广上。

  “临川对于采茶戏很重视,基本上在各中小学都开了课。”阙青青每周至少要到3个学校教课,下一代能接受什么样的戏曲形式,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的确,如何以适应时代发展、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承与弘扬一方水土的人文特性,不仅仅是采茶戏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临川需要面对的问题。

  走进临汝书院,漫步临川文脉馆、临川教育馆、书院文化馆,临川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历在目。临川名人馆里,从晏殊、王安石、汤显祖到物理学家饶毓泰、著名学者游国恩,“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

  这座按照宋代规制,为了推广和传承临川文化建成的书院,如今既是礼乐射御书数和传统书院文化的体验研学基地,又是文创产品的开发基地。书院负责人方孜瑜拿出一本《书院攻略》介绍,“书院开发了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攻略完成任务,寓教于乐。”

  不远处,临川区政协委员戴思甜正带领一个研学团队体验投壶游戏。“临汝书院凝聚了深厚的临川文化,我们准备把这里作为长期研学基地,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戴思甜说。

  ——“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正是我们需要去尝试的。”

  任明正在进行临川区荆公路和州学岭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一本厚厚的保护规划上,首要便是历史沿革,评审专家的一条意见让他深思:进一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空间载体的关系,提出延续市井生活、促进活态传承的实施措施,优化展示利用规划。

  ——“老戏不老,创新有路,年轻人会为采茶戏找到更大的空间。”

  朱鸿盈最近接到一群年轻人的邀约,探讨如何通过采茶戏元素,展现临川的人文地理。原来,对方是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对采茶戏很感兴趣,准备在临川创业。

  ——“自古以来,临川便有着广纳人才的胸襟,让更多艺术人才进驻临川,让现代艺术和传统情怀融合,展现一个更宽广的临川。”

  牡丹亭书灯、采茶戏滑板车、杜丽娘钥匙扣……拿出自己设计的几个文创产品,邵成仔细介绍。在他看来,临川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有戏曲元素,未来希望能够整合更多资源,做出属于临川的文创特色品牌。

  漫步汝水,寻梦临川。水袖飞舞,戏韵悠然。清音袅袅,“一往而深”,穿越时光荏苒,打通传统现代,连接东方西方。

  或许,这就是临川新“梦”。(《人民日报》7月22日)

【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片区生态魅力显现 盐碱地上崛起生态绿洲】
盛夏时节,漫步东丽区海河绿芯生态区,满眼翠绿,一阵微风扑面,花香飘送,芬芳馥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东丽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生态安全格局,把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作为区域转型的重大机遇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什么是幸福?往返“津城”与“滨城”的张帆有着切身的感受。

  家住河东区的张帆,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工作。为方便上下班,前两年专门买了辆车,没想到,这辆代步车是“停也美景,用也美景”。

  “乘坐9号线(津滨轻轨)途经海河绿芯生态区时,有水、有田,有花、有树,满眼都是风景,令人精神愉悦。特别是下班回家,优美的景色总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上下班之路成了一条观光路。”张帆高兴地说,“坐轻轨能更好地欣赏窗外的风景,平时也就让车‘休息’了。每逢周末,开车带孩子出去玩儿,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平时上下班欣赏的地方——海河绿芯生态区。”

  这里,蜿蜒的道路纵横交错,密布的水网交流如织;这里,成群的白鹭水天间翩跹,碧绿的稻田随风翻滚,与林木相互映衬,一幅水丰、绿茂、林田相依的生态盛景惹人流连。

  穿过海河绿芯生态区,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这是吴永艳晨练的打卡地。

  每天上午8点左右,家住东丽区无瑕街道春霞里社区的吴永艳,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沿着海河绿芯生态区内弯曲的道路骑行,在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瞭望塔下与队友会合,开启幸福的一天。

  换上服装,打开音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无瑕太极晨练队的20余位老人,在洋红色的荷兰菊和黄色的万寿菊簇拥下,缓缓地打起了太极。他们的动作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刚劲有力,一柔一刚中不仅演绎出太极的精妙和魅力,也展现出了每位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登上瞭望塔,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银色玉带般的海河,蜿蜒流淌于绿洲之内;近处,碧绿的荷叶,铺陈在水面。整个起步区,绿树成阴,芳草萋萋。

  “从家骑车20分钟,就能找到这么称心如意的锻炼场所,我要坚持每天打卡。”61岁的吴永艳乐得合不拢嘴,“有合得来的队友,有漂亮的环境,大家一起快乐运动,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时光。”

  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是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南部片区的建设重点。按照规划,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规划布局为“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其中,“一廊”指古海岸湿地绿廊,“两芯”指北部东丽湖蓝芯片区和南部海河绿芯生态区,“两环”指南北两个绿环,“六片区”包括金钟河湿地片区、双湖富氧游憩区、华明有机田园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林水涵养区和环境防护区。

  “通过营造水乡风貌、展示地方特色、促进绿色生活、增加区域活力,南片区将建设成为涵养区域生态环境,林水复合生态模式与林下循环经济并举,具有北国江南津沽特色、满足都市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廊道与都市绿芯。”东丽区农业农村委林业科负责人郭庆林介绍,让市民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填垫土方320万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积1.71万亩,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1%,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7900亩,治理坑塘水面面积1800亩,梳理沟渠13.2公里,修建林间道路52.3公里,林环水抱、林田相依的城市绿洲风貌已经呈现。

  这些数字与令人惊叹的美景背后,体现的是东丽区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及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拆迁、生态修复等攻坚战役的勇气和毅力。

  从“呱呱坠地”到雏形显现,家住东丽区军粮城街道军丽园社区的居民刘凤义,见证了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点点滴滴的可喜变化。

  “原来这片地方可不是这样。”今年72岁的刘凤义谈起以前,笑着频频摇头。

  2013年年底,刘凤义从平房搬进了新家,住在了24楼。家从地上到“天上”,本以为视野开阔了,但不料,推开窗子看到的却是光秃秃一片。“甚至还有许多冒烟的工厂。”刘凤义苦笑着说。

  一场“爬坡过坎”的硬仗,在东丽区拉开帷幕。以“断腕”之举推动污染防治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围城”“钢铁围城”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刘凤义推窗看到了美景,脸上也乐开了花。

  “累计拆除457万平方米建筑物、构筑物,将释放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复耕复垦、造林绿化,切实提高蓝绿空间占比。”郭庆林介绍,同时,撤销取缔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内11个不合规、低效能、高污染的工业集聚区、149家工业企业和各类散乱污企业,不但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发展环境,也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和要素集聚力。

  目前,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新造林2300亩,整理耕地1460亩。其中,海河绿芯生态区栽植树木4.7万株。

  环境美了,居民乐了。现在的刘凤义,每天早晨最喜欢坐在窗前,赏着美景吃着早点。“推开窗子,整个大地就像铺了绿毯,特别养眼。”刘凤义指着窗外高兴地说,“你看,那就是咱天津人的母亲河,我随时都能看得见,太壮观了。”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历史上位于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势低洼,雨季排水不畅,直接造林难以保证成活率。如何让恶劣的土壤焕发绿色生机,是建设时的一大难题。

  “解决土壤盐碱以及雨洪管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构建发达的水系网络。用台田技术与生态修复相融合解决盐碱问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节约了治理成本。”郭庆林解释,通过挖土成塘、筑土成台,台地上植树造林,低处坑塘进行生态养殖,台地与坑塘之间形成旱地及湿地农业,“雨季时,湿地农业和洼塘可以承接雨水,高台处树木避开水浸,低处收集的雨水在缺水季节可以回补农林,林、田、水、草构建了一个生命有机体,形成了复合型生态空间。”

  目前,随着东丽区与津南区、滨海新区、宁河区等绿色生态屏障区之间相互连通,以及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北重点片区连通,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8%,“以林为主、以田为辅、以水相衬,蓝绿交织、自然共生、生态优良”的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效果充分彰显,生态价值不断释放,生态生产生活共生共融。

  据了解,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起到了“净化器”“加湿器”“降温器”的作用,改善了区域气候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与2017年相比,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3.5万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约2.31万吨,释放氧气约5.67万吨。随着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生态体系日渐丰富,乔灌木品种已达30余种,野生动植物迁徙廊道及繁衍生存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停歇,鹭类、雁鸭类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

  为了让市民生态体验更加优质,东丽区将继续推进在可造林地块造林增加林地面积,使零散耕地通过复耕实现耕地集中成片,坑塘水面通过水面治理和疏通沟渠建设畅通水利系统,形成“林田相邻、林水相依、水清林绿田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对已建成生态节点进行提升改造,丰富林相、更新补种优质苗木、地被,新增导览标识,通过林下停车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借助绿色生态屏障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东丽区不仅推动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第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还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先后引进科创中心和研究所,成立科研机构十余家,建成天安、天骥、景湖科技园等产业载体200余万平方米,区域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在加强生态修复的同时,东丽区如何注重后续养护和运营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增绿”“补绿”“管绿”“护绿”,加强低效林的提升改造,提高现有林地品质和森林产量,有效提高碳汇能力。“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保留用地用房和绿屏周边已建和待建资源发展生态体验旅游、研学、康养等融合产业。”东丽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强对空气环境、河湖水质、病虫害防治、林火预警和碳汇能力等各项指标实现全面监测,提升绿屏建成区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的底色已铺就,其将为东丽区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注入不竭的强大动能。
https://t.cn/A6aOf1pp

【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片区生态魅力显现 盐碱地上崛起生态绿洲】
  天津北方网讯:盛夏时节,漫步东丽区海河绿芯生态区,满眼翠绿,一阵微风扑面,花香飘送,芬芳馥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东丽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生态安全格局,把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作为区域转型的重大机遇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什么是幸福?往返“津城”与“滨城”的张帆有着切身的感受。

  家住河东区的张帆,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工作。为方便上下班,前两年专门买了辆车,没想到,这辆代步车是“停也美景,用也美景”。

  “乘坐9号线(津滨轻轨)途经海河绿芯生态区时,有水、有田,有花、有树,满眼都是风景,令人精神愉悦。特别是下班回家,优美的景色总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上下班之路成了一条观光路。”张帆高兴地说,“坐轻轨能更好地欣赏窗外的风景,平时也就让车‘休息’了。每逢周末,开车带孩子出去玩儿,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平时上下班欣赏的地方——海河绿芯生态区。”

  这里,蜿蜒的道路纵横交错,密布的水网交流如织;这里,成群的白鹭水天间翩跹,碧绿的稻田随风翻滚,与林木相互映衬,一幅水丰、绿茂、林田相依的生态盛景惹人流连。

  穿过海河绿芯生态区,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这是吴永艳晨练的打卡地。

  每天上午8点左右,家住东丽区无瑕街道春霞里社区的吴永艳,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沿着海河绿芯生态区内弯曲的道路骑行,在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瞭望塔下与队友会合,开启幸福的一天。

  换上服装,打开音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无瑕太极晨练队的20余位老人,在洋红色的荷兰菊和黄色的万寿菊簇拥下,缓缓地打起了太极。他们的动作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刚劲有力,一柔一刚中不仅演绎出太极的精妙和魅力,也展现出了每位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登上瞭望塔,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银色玉带般的海河,蜿蜒流淌于绿洲之内;近处,碧绿的荷叶,铺陈在水面。整个起步区,绿树成阴,芳草萋萋。

  “从家骑车20分钟,就能找到这么称心如意的锻炼场所,我要坚持每天打卡。”61岁的吴永艳乐得合不拢嘴,“有合得来的队友,有漂亮的环境,大家一起快乐运动,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时光。”

  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是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南部片区的建设重点。按照规划,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规划布局为“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其中,“一廊”指古海岸湿地绿廊,“两芯”指北部东丽湖蓝芯片区和南部海河绿芯生态区,“两环”指南北两个绿环,“六片区”包括金钟河湿地片区、双湖富氧游憩区、华明有机田园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林水涵养区和环境防护区。

  “通过营造水乡风貌、展示地方特色、促进绿色生活、增加区域活力,南片区将建设成为涵养区域生态环境,林水复合生态模式与林下循环经济并举,具有北国江南津沽特色、满足都市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廊道与都市绿芯。”东丽区农业农村委林业科负责人郭庆林介绍,让市民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填垫土方320万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积1.71万亩,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1%,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7900亩,治理坑塘水面面积1800亩,梳理沟渠13.2公里,修建林间道路52.3公里,林环水抱、林田相依的城市绿洲风貌已经呈现。

  这些数字与令人惊叹的美景背后,体现的是东丽区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及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拆迁、生态修复等攻坚战役的勇气和毅力。

  从“呱呱坠地”到雏形显现,家住东丽区军粮城街道军丽园社区的居民刘凤义,见证了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点点滴滴的可喜变化。

  “原来这片地方可不是这样。”今年72岁的刘凤义谈起以前,笑着频频摇头。

  2013年年底,刘凤义从平房搬进了新家,住在了24楼。家从地上到“天上”,本以为视野开阔了,但不料,推开窗子看到的却是光秃秃一片。“甚至还有许多冒烟的工厂。”刘凤义苦笑着说。

  一场“爬坡过坎”的硬仗,在东丽区拉开帷幕。以“断腕”之举推动污染防治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围城”“钢铁围城”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刘凤义推窗看到了美景,脸上也乐开了花。

  “累计拆除457万平方米建筑物、构筑物,将释放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复耕复垦、造林绿化,切实提高蓝绿空间占比。”郭庆林介绍,同时,撤销取缔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内11个不合规、低效能、高污染的工业集聚区、149家工业企业和各类散乱污企业,不但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发展环境,也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和要素集聚力。

  目前,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新造林2300亩,整理耕地1460亩。其中,海河绿芯生态区栽植树木4.7万株。

  环境美了,居民乐了。现在的刘凤义,每天早晨最喜欢坐在窗前,赏着美景吃着早点。“推开窗子,整个大地就像铺了绿毯,特别养眼。”刘凤义指着窗外高兴地说,“你看,那就是咱天津人的母亲河,我随时都能看得见,太壮观了。”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历史上位于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势低洼,雨季排水不畅,直接造林难以保证成活率。如何让恶劣的土壤焕发绿色生机,是建设时的一大难题。

  “解决土壤盐碱以及雨洪管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构建发达的水系网络。用台田技术与生态修复相融合解决盐碱问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节约了治理成本。”郭庆林解释,通过挖土成塘、筑土成台,台地上植树造林,低处坑塘进行生态养殖,台地与坑塘之间形成旱地及湿地农业,“雨季时,湿地农业和洼塘可以承接雨水,高台处树木避开水浸,低处收集的雨水在缺水季节可以回补农林,林、田、水、草构建了一个生命有机体,形成了复合型生态空间。”

  目前,随着东丽区与津南区、滨海新区、宁河区等绿色生态屏障区之间相互连通,以及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北重点片区连通,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8%,“以林为主、以田为辅、以水相衬,蓝绿交织、自然共生、生态优良”的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效果充分彰显,生态价值不断释放,生态生产生活共生共融。

  据了解,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起到了“净化器”“加湿器”“降温器”的作用,改善了区域气候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与2017年相比,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3.5万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约2.31万吨,释放氧气约5.67万吨。随着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生态体系日渐丰富,乔灌木品种已达30余种,野生动植物迁徙廊道及繁衍生存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停歇,鹭类、雁鸭类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

  为了让市民生态体验更加优质,东丽区将继续推进在可造林地块造林增加林地面积,使零散耕地通过复耕实现耕地集中成片,坑塘水面通过水面治理和疏通沟渠建设畅通水利系统,形成“林田相邻、林水相依、水清林绿田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对已建成生态节点进行提升改造,丰富林相、更新补种优质苗木、地被,新增导览标识,通过林下停车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借助绿色生态屏障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东丽区不仅推动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第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还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先后引进科创中心和研究所,成立科研机构十余家,建成天安、天骥、景湖科技园等产业载体200余万平方米,区域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在加强生态修复的同时,东丽区如何注重后续养护和运营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增绿”“补绿”“管绿”“护绿”,加强低效林的提升改造,提高现有林地品质和森林产量,有效提高碳汇能力。“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保留用地用房和绿屏周边已建和待建资源发展生态体验旅游、研学、康养等融合产业。”东丽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强对空气环境、河湖水质、病虫害防治、林火预警和碳汇能力等各项指标实现全面监测,提升绿屏建成区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的底色已铺就,其将为东丽区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注入不竭的强大动能。(津云新闻编辑张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身体还要‮谢代‬出来,也可能加‮负重‬担……但需要探‮的讨‬是,你真‮不的‬缺吗?瞬间上头,虽然有时候把我气到要死,但更多的是给我带来的感动和惊喜。
  • 虽然为我写“铁下去/爱下去”的朋友们好像也在远行,但还是想很用力的记住每个朋友对我好的瞬间。感觉我的心中有一团火,可路过的人看到的全是烟……”看了这段,我想她不
  • 所以,我们要珍视这句名号,珍惜这无比稀有难得的因缘,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修功德,不能出家,不能读经,才不得已跟着老太太念佛的,以致都不敢跟别人说自
  • 意大利物理学家G·马可尼在英国南福兰角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用来与法国维姆勒之间的通信,两地距离为31英里。意大利物理学家G·马可尼在英国南福兰角建立了一个无线
  • 我也提前在拍摄纪录片#围城随笔# 第九集的过程中,全程在使用这台运动相机作为辅助纪实的机位。拍摄方式对于被拍摄者来说是比较放松的一个过程,不拘泥于形式,不困难于
  • ”9月8日,贵阳银行乌当支行党员张明月为乌当区观溪路社区水锦花都点位捐赠10件矿泉水,张明月表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想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
  • 因为我知道,感动之后大部分人依旧苟且于生活,也依旧幻想着大海、星辰以及诗和远方,而且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只能用"诗和远方"这样听
  • 他说,外面的肿瘤他可以处理,但你要先去找神经外的主任,问他能不能搞椎管里面的,可以我才能做外面的,只做外面不做里面没意义。后来他不忍心看我们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 #运动生活##单细胞生物如何实现趋利避害# 这个问题问的是单细胞生物如何趋利避害,本身趋利避害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觉得可以拆分成两个环节:发现环境中的利/害和
  • 只要相信,只要坚持,只要你真的是用生命在热爱,那一定是天赋使命使然,那就是一个人该坚持和努力的东西,无论梦想是什么,无论路有多曲折多遥远,只要是灵魂深处的热爱,
  • 再细细往下一想,天祥来的时候并不知道爹也在这儿,看到兄长穿着睡衣也毫不吃惊,大概以前也经常这样三更半夜了发现好玩的东西还要跑来找已经睡下的哥哥[喵喵]…然后他哥
  • ”g“选择那个的真的是你自己吗”画面又是k摸摸r的头[二哈][二哈]g“是否在我们没选择的道路尽头,才存在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实现所有的愿望)”k“就在你思考的
  • 西田 大会の最中は忙しく感じました。第1回は、8月に戦い終えた東京2020オリンピックの振り返りからお届けする。
  • 晴好天气一直会持续到下周六,除了17日前后有一次云系增多过程,几乎每天都是晴或多云,气温走成“平行线”基本在10~20度之间。明日晴到多云,气温和今日相仿,在1
  • 加入外汇狂徒分析团队,每天为你带来行情分析和操作思路,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去市场上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收益。    贵金属市场中,盈利性和风险都是成正比的,投资者
  • 外国人拿着单反相机自处游走拍照,在这里一点儿都不觉得他们是外国人,反而觉得很正常,这就是西域之路的特色,包容性很强,谁来到这里都不会觉得陌生,能很好的融入。从旅
  • 5日干丙火旺,辛金为用神,反之,丙火也为辛金的用神,两人都互为用神,不会离婚的。虽然阴沉,但周末小孩们的吵吵闹闹让这个周六没有那么死气沉沉,真的好爱秋天的这个天
  • #装修# 窗帘窗帘是在文艺路那边定的 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 布艺天堂了哈哈哈 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就总在这里游走[笑cry]我是随便找了一家订的 第一次去选颜色布
  • 但是本人对临省的学校啊地域经济发展等都知之甚少,所以想求助于jm们! 下面的一些院校是我按百度上校友排行浅排的,想问问有无 广西 湖南 福建 江西的jm,可否
  • 】2020年中国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将这一西部内陆地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