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楞严经》如来六次以心论心
(第十六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者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听佛与文殊菩萨和其他“法王子”谈“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里说的法王子”,是十地以上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能够传承佛法,故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等觉菩萨为法王子。文殊菩萨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是助佛教化的第一法子。《佛地论》说:“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其特征为《佛说宝云经》中论述法王子有十德,即:
1、以相具严身:《大乘百福庄严经》中说:“每修一百福,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即“百福庄严”相。”法王子已具足了这百福庄严相。
2、众好如妙华:指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最特别的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秘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才能具足。法王子已具足了这八十种众好,尊贵之相如妙色莲华。
3、诸根满足无有缺减:诸根指身体六根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大善根,均已具足,无一缺损。
4、如来所亲近法亦能亲近:指法王子对佛所亲近的五乘佛法、三乘菩提及一乘了义都心生欢喜,乐于宣说。
5、如来所行道亦能顺行:法王子对如来所修无上大法,都能顺从并依教奉行。
6、如来所解法亦能顺解:法王子对如来解释的方便法和究竟法都能随顺理解,并能随缘讲解,对一切法均已通达无碍。
7、成熟苦恼众生:法王子能救拔因缘成熟中的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8、善修学戒:法王子善于修三学六度并严持一切戒律。
9、长夜勤行四无量心:法王子长期无间断地勤于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四无量心。
10、于如来所止之城亦能住中:如来所居止的大涅盘城,法王子也能居住。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法王之子。
又以上所说“实相”全称“诸法实相”:指各种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真实面目。“诸法实相”这四个字是所有大乘经典的要义,“诸法”指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虚空宇宙,十方世界,秽净二土,有相无相、有形无形等等差别之现象及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等动静二态。
“实相”就是能生这一切法的真实体相,具平等不二,随缘不变之理。小乘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为实相;大乘则以“缘起性空”之一法印为实相。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竟,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是外道、声闻等也尽皆期望,而未能得之的真实相。
实相有很多种解说,但所有解说都大同小异,总以不可得之“空”为第一义真实谛。以远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一切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绝相,了了常知处为诸法实相。简而言之:实相就是“常住真心”、无上菩提、如来、佛等名相和称号。
阿难说:佛与文殊等法王子谈诸法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于是我就想,心在内又不能见内、心在外又与我身体不相干。不能见内,心在内的说法就不能成立;而心和身是互相感知的,说心在外也是不合义理的。所以这个心在内在外都是不对的,我而今知道这个道理了,内外都不是,那就应当是在内外的中间了吧?
佛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就必然不会迷惑了,中间就是心之所在。但心是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你将心局限于中间,就不是无所不在了。再说你推测的这个“中”,它应该有个位置吧!在那个位置呢?是在身体上吗?如在身体上,那么在身体上的那一边呢?是左边还是右边?但不论在那一边,都成了不是左、就是右,而不是中了。
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那就等同于心在身内的说法了。如果在一处,那是在身体的表面呢?还是不在表面?如不是在表面就等同于没有,如是表面也不能确定那里是中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以人的整体表面为中,那么从东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西;从南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北。如此则体表就成了或西或北,混乱模糊,就没有一个定处了,这心不也就杂乱无章了吗?哪里还有一个“中”呢?
阿难对佛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情况,如世尊所说,眼以外物色尘为缘而有眼识,眼识有分别色尘的作用,而外缘色尘是没有知觉的,我说的“心”就在眼根和外物的中间,这个中间才是心之所在。
佛说:你“心”如果在眼根和色尘的中间,那么这“心体”(心体即有觉知的佛性)是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呢?还是不兼连?如果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色尘指一切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那么色尘如花草树木等类是纷扰杂乱而无知觉的,如“心”与其相连,又与眼根相连,这眼根和色尘都有了心,就有两个心了,那么谁是真心?谁是假心?
如果要分出真假,誓必就会相互排斥,岂不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了。如果眼根、色尘,与“心”又连在一起,由此就会变成眼根和色尘这两边都有知觉,心也住在两边去了,那么什么是中间呢?如果不兼连两边,心既不在眼根、也不在色尘,那么有认知作用的眼根就失去了体性,失去体性的眼根就等同于无知觉的色尘,就不能再识别色尘了,那么眼根和色尘都同时失去了能鉴别和定位的作用,这样的话,哪里还有一个中间相呢?所以,你应该知道,说心在眼根和物象的中间是不对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去了悦橙吃了牛排自助管小孩要了虾,吃完饭去了江边,程志浩抽烟,然后回去,一直走,开始下雨,又不下了,走也没有去江北的车,找青年旅社,走走走,没找到,就在那个酒店
  • 而是我们对你的一个承诺 一份信任[心]@MD_摩登兄弟#过年的的歌##刘宇宁过年的歌# [心]#摩登兄弟[超话]# [心]刘宇宁lyn[心]摩登兄弟mdxd[
  • 做梦梦到和小拖鞋回格拉了,然后一直在纠结中午吃什么,吃吃没有定下来,急死我了,都把我急醒了(可能也和小拖鞋太拖了有关)醒过来的一瞬间,脑子里蹦出了无数的想法,吃
  • 这几天简直狂刷韩国大片~中午胖迪做的黑暗料理,我在想……为了我自己的饮食,还是我来吧[喵喵]神仙姐妹锁死了,我不背单词提醒我,背了单词鼓励我!1.《饮食男女》2
  •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用天然、有机的材料来表现女性的身体及其所代表的身份。艺术家永远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徒、风格的囚徒、名誉的囚徒、财富的囚徒。
  • 三​手​烟‎是‎指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烟​残留物​。电车车考虑吗?
  • 在长江第一湾现场,区纪委监委、区农业农村局和随即赶来的海事、公安、镇政府负责同志对该名男子进行了问询和调查。 在长江第一湾现场,区纪委监委、区农业农村局和随即
  • 《枫音徊》羽田月#摩登兄弟首场演唱会# [鲜花]#刘宇宁成长风暴# [鲜花]#摩登兄弟[超话]#[米妮爱你]我慢慢地听刘宇宁的声音[心]这个甜如初恋的白衣少年
  • #姜东昊[超话]##姜东昊出道八周年快乐# 【官方更新】cr NUESTNEWS[#LOΛE_DRIVE] 200214 #러브스토리 EP.19 #MOMEN
  • #武汉加油# 封城第二十三天,我的好朋友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她自己在家快自愈了,自从封城后就不能见面,什么忙也帮不上她,当她出现感染的症状后,医院住不进去,求助无
  • #用一年时间重生[超话]##我决定这样生活# 「用一年时间重生」63/365❤️人生关键词:自由 | 美好 | 利他【输入】《活好》【输出】①我的100
  • 如果有爱的人在身旁,那真的太幸福了,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并倾心,相爱中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珍爱的情人节。 这并不是一个单单属于小情侣的节日,每一个内心向往爱
  • 这两天天气特别好很想很想很想出去玩特别想去看风车的地方拍一拍这种大蓝天的景 然后玩到天快黑再回家 夕阳一定也很好看但也就 只能想想放假的时候穿了个雪地靴回家结果
  • ”刘波也给儿子留了几句话:“对不起儿子,现在有些城市‘生病了’我们都在全力救治,没多久爸爸就会回到你的身边。#AC米兰[超话]# ⚫️拉斐尔·莱奥接受采访:“伊
  • #猎头# 广告语言应遵循诚、活、雅的原则,以诚感人,以情动人来表达迫切的求才愿望,满足人才自我价值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应聘冲动,促进人才和招聘单位间的情感交流;
  • 最全的测字歌诀,教你学会神奇的测字!(建议收藏) 字中有画,义从中藏;当短而长,其人慷慨。当长而短,其人吝啬。 凡妇人写来,字画不正者必是偏室。笔清墨秀琢磨深,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锦衣之下# #任嘉伦 古装造型# 诗三百,思枉然,愿许你平凡冬暖;续杯盏,歌悲欢,愿陪你远避孤寒;月盈满,灯阑珊,愿抚你所念心乱;挽青
  • 今天情人节,今天是在这里的第28天,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变得娇气了,心态突然崩了吃啥也没胃口,对啥不感兴趣,想爸妈,想回娘家想着想着好难过,就开始掉眼泪刚好孩子爸爸
  • (通讯员 侯文念)#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返乡受阻男子无家可归 民警伸出援手暖心救助云上黄石报道(通讯员 侯文念)“工作没了,路又封了,这几天我一直在黄石没地
  • !第一️,Amanda一叶一菩提在北京 所属集团产业集合、媒体、投资、地产、矿业、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