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上篇)

重返原点——韩少功的“知青”情结

韩少功是一个不那么会虚构的作家,即使像《爸爸爸》这样貌似荒诞、架空的作品,里头的主人公丙崽也仍是有着现实原型的。翻看韩少功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随笔,都会发现一个特点,韩少功几乎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青春写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绕不过一个词——知青。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知青生涯,犹如一个没法剔除的烙印,频繁在韩少功的作品当中出现。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太特殊、太刻骨铭心,以至于从下乡的地方返城,后来又到了海南生活,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可后来的生活极难挤进韩少功的心灵,没法成为他的写作素材。知青生涯的重要,让他对后来的生活产生某种免疫和拒绝。无论是讨论到什么话题,韩少功都往往把疑惑置放回知青岁月,让那个当年被历史裹挟的年轻的自己,进行选择和思考。和韩少功同代的“五零后”作家里,几乎很少有人会持续性地不断书写自己的青春的经历,他们的目光往往向前追溯,很多人经常会书写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或者,不断把当下生活纳入视野。而韩少功几乎是恒定的,一个固定的点——上山下乡、知青——一直在他的作品当作倔强地存在。即使他有某些作品确实涉及了当下的生活,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返知青岁月,从那里生发出所有的思考。“韩少功在知青经验和知青视角的反复推进书写中,把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衰老印刻进当代历史中去。”

——“知青”可以说是韩少功大部分写作的原点。无论是早期的《西望茅草地》,还是其发表于2018年的长篇《修改过程》,“知青”在韩少功这里,永动机一般,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思考,都要从这里出发;绕了一大道弯之后,还得回到这里。也很奇怪,即使韩少功书写了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文字,可他仍然没有被视为所谓的“知青写作”,更不会被看作“青春写作”,这是因为韩少功从来不是那种题材论的作家。孔见就认为韩少功的知青写作“关乎知青一代,也关乎八0后、九0后、00后。将其命名为知青文学,会局限对作品原意和作者初衷的深入理解”。知青背景,只是韩少功思考的生发点,他关注的问题,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马桥词典》当中,由下乡到马桥的“我”作为穿针引线,勾连起马桥的人物和历史;《暗示》中,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物,也都是从知青年代走来,走向当下、走出国门,在一种世界性的遭遇下,对被具象笼罩下的知识性危机展开思考。即使是在书写其每年从城市回到乡村“隐居”半年的生活经历的《山南水北》,“知青”的视角也一直都在——他在书写二十一世纪初期乡村现实的同时,下乡时的经历,一直作为回忆、作为参证的文本存在,让他的思考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可即便是有了那么多的回探,《日夜书》重返知青的经历,也不是重复,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日夜书》发表于《收获》2013年第2期,单行本也在2013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进入2013年,恰好六十岁,恰好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在人生刚满六十之际,捧出《日夜书》,对于他个人,显得尤其有意义。可以说,《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和他早期的中短篇以及一系列思想随笔,其实都是一种公共写作,他要思考的,是一些大的、艰深的、有广泛意义的话题,可一个人总是面对这样的“沉重”,是会有倦怠感的,于是,他决定放下这些,面对自己,我们便看到了《日夜书》。他就在《日夜书》的修改版中自言:“这种文字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差不多弃权于成功与卓越,只是作者本人必要的释放和解脱。”在自己身满六十的时候,想到了一代人也大多是这个年龄,正在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现实当中的退场,也正是历史记忆的返场——他重新回溯自己文学的原点,书写那代人在当年与当下的遭遇。“在这一刻,在南方山区的僻静一角,向他们表示一份敬意,算是了结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在此时,历史和现实到底是黑白分明的日与夜,还是没法割裂连成一体的日与夜?

关于知青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有独特思考的,又是那么少见。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自哀自怜满纸怨气的“知青故事”——好像历史把本来与他们无关的事强加到了他们身上,他们是受害者,永远那张哭哭啼啼的脸,“知青虐待了历史,因为他们总以为他们被历史所虐待”。韩少功显然不愿讲那类故事,他说:“‘表功会’和‘诉苦会’不是毫无根据,但形成模式以后,会扭曲我们对社会和人的认知。”他讲了后来成为了官员、流亡者、先锋艺术家、民营企业家……的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韩少功随意出入十分自由,你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到他写下某句话时露出的微笑。沉重的题材,被处理得十分易读。

《日夜书》在正式发表前的题目叫《后来》,格非曾建议他这个小说可以叫做《幽明录》,韩少功觉得太“文”了,不如直白些,最后换成了《日夜书》。从题目来看,“时间”无疑是小说的主题,马尔克斯式的小说开场,更是强调了时间性:“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揣走……”韩少功的《日夜书》显然走的是另外的路子,作者更愿意让记忆盘根错节,更愿意让语言随意萌发——很多网络语言也进入了他的叙述——这种流畅甚至“搞笑”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历史当然是沉重的,可我们是不是非得要沉重地叙述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貌似轻松”的语调,来述说一个时代的沉重和荒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许韩少功在面对历史的沉重时,也有个人的柔软和脆弱,所以他需要用一种这么“轻松”的语言来带领自己进入一个不那么轻松的历史时间。

在《马桥词典》和《暗示》里,韩少功投入更多的,是理性、智性的思考,到了《日夜书》,感性开始强势介入,情感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他甚至也开始塑造人物了,比如说“马涛”,就是中国文学史中极为少见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复杂的信息,他既是对社会思潮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无能无感者;他既是一个在思想方面有着极度骄傲的人,也是一个从未成功过一次的失败者;他既想引领全人类前进,又和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势同水火……评论家刘复生也注意到了马涛这个人物:“这个当初的启蒙主义的时代英雄在新的时代清晰地暴露出他的喜剧性和悲剧性。”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自己的柔弱,他的思考当然也还在——比如说思考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可却已经不是通过思想的直接阐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来呈现。《日夜书》是韩少功作品里,少见的“个人化写作”,用韩少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踪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各种隐秘的焦虑、惊讶、喜悦、屈辱、感怀,虽也有假托和虚构混迹其中,亲历性的现场记忆却是主要叙事动力。”

何谓“日与夜”?

韩少功的其他作品,在发表之后也曾有过修订,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推出的“中国作家系列·韩少功系列”的文集一共九本,韩少功就曾在这套文集的自序中谈到他借着整理文集的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三方面的修订,一是恢复性的;二是解释性的;三是修补性的。但这些都是在旧作发表了多年之后的修订。《日夜书》不同,《日夜书》在《收获》2013年的发表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一个版本,很快地,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推出了一个繁体字版本,同时也将有韩文版推出。韩少功自言:“考虑到境外读者对中国当代史不是太熟悉,我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减少一些跨度较大的跳跃和闪回。”这个新版本也曾在《长篇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转载。文字上的增删不大,可由于不少段落的前后顺序出现了调整,阅读感受差别极大。201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韩少功作品典藏系列”作品里,精装版的《日夜书》又再次作出增删、调整。多个版本的存在,使得分析《日夜书》变得比较困难,本文分析的内容,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第一个版本为准。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日”与“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杨庆祥认为:“可以是一个时间性的理解,但也可以看成历史的隐喻。日代表什么,代表历史的清晰理智的层面;夜代表那种非常荒谬的埋在地底的非常深层的东西。”在笔者看来,《日夜书》中,有多组概念都对应着“日”与“夜”,得一一分析。

“日”与“夜”之一:历史与现实

《日夜书》在故事的安排上,被分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历史的,一部分是关于当下现实的。书中人物的生命历程,也被切分成两半,一半呈现着知青时期的经历,一部分则是当下的遭遇,从故事的发展来讲,中间有数十年空白期。虽然也会有零星的字句作为串联,但整体上来讲,历史和现实显得泾渭分明。在《日夜书》里,关于知青的这一段历史,当然是残酷的,十几岁的少年被时代大潮所裹挟,抛弃了一切,就再也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主人公的“我”,不过是一个初中生,甚至都没能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的看法,就被时代天空上飘荡着的大词所鼓动,毅然奔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出决定时,“我”是有着“激情”的,还在日记里写下“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你将要”等词。在激情的掩盖下,人变得盲目,对下乡想得太过美好,离开城市时的豪情万丈,很快就迎来痛击——一场最简单的农活“挑泥”就把所有幻想打回原型。下乡之后,韩少功开始了对知青们日常生活的书写,有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细节丰盈,“幽默”的语言之中,暗藏着时代的酸楚和悲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在时代大潮中,被“命运”一次次抛起又摔下。韩少功以自己书写中极为罕见的耐心,塑造人物和记下时代印痕,有着极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他没法对这段历史全然否定,犹豫不决的情绪尤其复杂。那一段历史是无情的,可青春、热血、眼泪都曾抛洒过;对比之下,眼下的生活显然更加平稳、更加应该让人珍惜,可更多的庸常和新的荒谬也出现了。正如杨庆祥在《<日夜书>的写作问题和历史观问题》中所言:“1960年代的政治狂热、知青狂热我们现在看很可笑,那我们看1990年代和当下的这种资本狂热不同样也很可笑吗?”走出当年那段历史时间的人,在数十年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人生活往上走,更多人则不断被迎头痛击,在新的生活里面对“永恒不变”的磨难。貌似被韩少功忽略掉中间环节的书写,并没有因为泾渭分明而非此即彼互相抵制,在韩少功眼中,历史时间和现实时间是互相撞击、交融的,从来没有被割裂过,眼下的现实,是历史的呼应和回声。

“割掉”了中间的过渡期,是因为韩少功用这两个时间呈现出的巨大落差,在互相映照中显现出历史和现实这两个形象,就像“日”与“夜”那么分明。

#东北振兴# 在东北吧找到的网摘,看看无妨【澄清关于东北的几个谣言】

【东北人才流失情况是?】
网摘:首先对东北人口严重外流,官僚主义严重,国企过多这些指控都是子虚乌有。国家和地方的各种人口普查和统计,以及一些交通部门的统计都显示东北外流人口是全国倒数的,外流严重的是中部地区。东北内部的流动远高于外部,省内流动第一,东北三省一区之间流动第二,其中流入辽宁的最多,而且山东去辽宁的比辽宁去山东的多。北京外来人口排名是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东北加一起才和山东相当。

本bo评:其实关于“东北人才流失”,多年来我们都存在一个误区,单从数量上看,的确华中地区可能会是最高的,比如建设了大半个广东的川湘老乡,理所当然应该是人才流出的最大省之一。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以川湘为代表流向珠三角,或以豫皖为代表流向长三角的这些打工人口,数据上显示他们与家乡是有“对流”的——也就是说:有出去,但也有大量返回。

而东北,则很遗憾的说,出去的就基本上不会回来。

更为严重的是,东北流出的主要是高端人才——比如说本科生流失,属实全国第一。。。

【东北国企太多?导致思维僵化发展滞后?】
网摘:东北的地方国营企业在90年代基本都死了,所以东北的地方国营企业是很少的,每个省都是两位数。东北央企数量排名也不靠前,辽宁排全国第10,排在前十位的都是直辖市和东部省份,黑龙江和吉林则排在倒数,仅仅比西藏,青海,甘肃多。但是黑龙江的央企都很大,民营又少,所以黑龙江的国企经济占比达到50%,是西部的比例,而辽吉两省的民企占GDP70%以上,是中东部的比例。

原bo评:这个观点正确,数据也完全正确!以省份算,东北的国企占比起码是全国中下游的,不消说,几十年前有一种不知名的神秘拳法,厉害到无法形容,把长子全身的国企肉国企血给打个稀巴烂!!

别的地方虽然也被打,但顶多算内伤,长子几乎被打死!!!打死!打死!!懂伐??

不说了!!怒!!!

【东北的国企(含央企)待遇太好,导致“养懒汉”???】

网摘:央企即可以是抽血的管子,也可以是输血的管子,就看中央对于地方的态度,东北的央企效益都很好,其中有三大油田,但是东北的央企职工工资却是全国最低的,这就是中央歧视了,一汽工资高,一汽大众年终奖都有一二十万,因为一汽总部在长春,不在北京。这就是东北人均GDP很高,但是工资却不高的原因,我看过统计,东北民企工资低于东部,略高于中部,而央企的工资是全国最低的。国企是标杆,国企工资低,民企就不用付出太高的工资就有竞争力。

本bo评:但凡有良心的都知道,说东北有高工资行业的(除偏门的),我怀疑是被狗艹大的。[拜拜]

【东北人发疯似的吃体制饭,导致企业发展不起来???】

网摘:我还看过公务员报名统计,东北报名公务员的比例是全国最低的,有大量华北和江淮一带的人报考东北的公务员。和闯关东的来源地基本吻合。

本bo评:这方面我不了解,也没有找到详细的官方数据,但是东北的官僚机构的确是比大多数省要更多,另外,可肯定的是,确实也不是所有的东北本地人都热衷考公务员,就本人目前所了解的情况,除了大连、沈阳等经济比较好的城市,其它地方的公务员,当地人并不十分看好,反正能逃就肯定会逃,逃不了就做生意,做不了生意,可能才会选公务员吧。

本地朋友来说说呗~[来]

and:上面提到了一个关键字,就是“逃”——东北的人才流失,要用“逃离”来形容,显然不是简单的流入流出,真的可悲,长子啊!嫡系啊!!![怒]

【东北人占领了海南省??】
网摘:再说一下海南的东北人,只有三亚东北人多,三亚以外的不多,而是中部地区的人多。三亚的外来人口排名是黑龙江,吉林,北京,辽宁。有很多人是单位一把手,有40%具有高级职称,其中高校教师比例很大,因为他们有寒暑假。

本bo评:这个的确是事实 ,只有三亚比较多,其它城市的东北移民不多,坊间的全系夸张说法。另外,本人不得不提一下早年第一、二、三批(90年代)逃离东北南下买房炒房的群体,话我不便说太细,只有一句:

都查查,可能相当一部分都不冤。参见某曲姓歌星的家庭[微笑]

本bo总结:还是那句,东北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几十年前那一套不知名的神秘拳法,把人家打到半死,后来又长时间不给就医,或随便医治,所以.......久病成疾???[微笑]

NO! 是成了绝症!!!![微笑]

so,不用非(革)常(命)手段,妄想用自由主义,纯属脑残!不怕被骂得说!![蜘蛛侠]

#古诗词小吧# 【五言绝句 山中 王勃(初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顾云:“况属”字有情。
《唐诗笺注》:上二句悲路远,下二句伤时晚,分两层写,更觉萦纡。
《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邈然。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全唐诗佳句赏析》: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guó]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谁能保证自己的人生就如此的精准,100%不会犯错?②电车日常用车成本低,(注意日常这2个字)这件事也是普通消费者和职业电吹之间有巨大认知差异的,电吹只跟你讲的一
  • 过去的一年永寿县现代绿色农业在提质增效中加快发展按照“做优果药粮壮大黑白黄、融好一二三”的思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永寿槐花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苹果、樱桃有了
  • 最近听到我好友说过一句话“我可不想当走地鸡”我白眼都翻上天了#光之逆子游戏日常# #天津茱莉亚学院校园落成# 【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促进中美人文交流的新平台——
  • 灌装时,要按列车沿途所经地区最高气温下的允许灌装速度予以灌装,鹤管内的油品流速要控制在5.0m/s以下D.装卸完毕后,需静止至少2min后,再进行计量等作业10
  • 【咸鱼交易】大家可以在这里回波血或者出买多的、闲置的产品评论里带上固定的格式商品+价格+咸鱼号按照这个固定的格式可以提高效率,描述好基础信息就行,建议闲置的宝贝
  • @加傲娇 能避雷这个人吗,我真的不理解我是欠你的吗必须帮你助力?本来就是你先找到的我,互助也是你情我愿的事儿,我在了解到你需要下载app以后第一时间跟你说了我
  • 此外,血中有湿,水湿偏重,阻碍清阳上升,气血不能充分到达头顶,头发得不到气血的滋养,也会造成脱发。肝藏血,肺藏气,人体气不足,就不能固摄津液,血中之液为汗,汗的
  • 就连赵盼儿也处处表现对自己曾经沦为贱籍的自卑,多次强调自己早就脱籍,似乎这样就能和那些烟花女子划清界限,踩一捧一玩得到挺好,这种与底层割裂的剧情看得人气不打
  • 一步一回头,从各个角度看到此时的后溪水库,好美,好美,感叹老爸老妈的家门口竟然有这么美的景致!●此时我已经没有了散步走路的心思,立即停下脚步,选准位置,拿起手机
  • 老板娘冲着我坐的位置,回应,若是能开成那位老师书中的“小酒馆”我家就真的红火了。杨小国是吃遍沧州的主,岂能不知,连夸那个店的菜确实很棒。
  • 青海|这里仿佛是天上散落的翡翠-景区:大柴旦翡翠湖地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直辖大柴旦门票:50/人、电瓶车:50/人⚠️注意:景区蚊虫较多,建议带好驱虫的交通
  • 在最“费油”的几个用车场景中,马赫双擎都能带给用户“放肆”的自由:夏天,皓极怠速或熄火时,由自带电池直接驱动空调,并同时保持使用影音娱乐功能,用户完全可以在车内
  • 谈过恋爱才知道,一个男生的赤子之心有多么珍贵,所以,不要仗着他爱你,就对他讲话随便,横加指责,甚至践踏他的尊严。 他对你所有的温柔和忍耐,不过是因为他深爱着你
  • 要知道,他们的视频当中,二人看上去琴瑟和弦,夫妻恩爱,张纪中还自己点赞:“老婆看老公眼里满满都是爱”自己的视频里秀恩爱,别人的视频里,杜星霖的表情里除了嫌弃
  • 到苗寨去看看,留在这的本地人都是老人小孩,各种旅拍的闪光灯充斥着这里,拍出来是一样的背景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脸,可能苗寨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旅拍
  • 汤敏认为,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新部署新要求,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商协会的作用,吸引优秀企业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最后,汤敏还建议要充分利用智库的参与和
  • 「你长大了呢,我的殿下。”“那还是喜欢嘛。
  • 而佐助前前后后除了复仇其实同样坚持的另一件事是“了解和认知”也就是“去看”从只看哥哥到去看朋友,接着是村子以外的世界,杀了哥哥以后再接着是去看到家族覆灭的真正幕
  • 在1753年回到法国之前,他与人共同建立了马德里学院。#与伊比利亚一同起飞#来马德里大饱口福吧!
  • ”的高贵品质;有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屈原心心念念的都是国,是民;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功勋,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写尽了屈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