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接了一个7平米左右的阳光房改造,客户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解决管道裸露、排水、杂物收纳问题,简单实用,毕竟再好看的效果图不跟实际挂钩也没有什么作用,所以简单的做了一下,前期因为缺少沟通,收获一句
除了好看,没有什么用...)后期(原地方就不放图了)跟客户沟通交流,做下沉排水,管道采用大理石包裹露出的部分,属于是户外那种灌溉系统吧地面抬高防止潮湿增加一个800高左右的柜子存放大件物品,楼梯在本来大理石的基础上增加点缀,不至于单调,不需要其他的太过好看的东西,简简单单的把问题解决了,自然的就在后续的问题上减少分歧,双方处在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来看待问题,然后做出成本合适,实用的方案是目前的需要的状态#设计改造##室外设计##实用设计#

天台山护国寺与双塔

“凤山秀水越王丘,般若楼台景更幽。夜静月明浑不寐,碧天如洗近中秋”这是明代潘瑊一首诗, 题为《八月十三夜宿护国寺》。

潘瑊是天台文人,曾编撰四卷的《天台胜迹录》。诗中的第一句就是写了护国寺四周的景色。凤山,是指护国寺背倚的三座山峰,称凤凰山,亦称凤山,或西山。秀水,是写一条溪水流过寺前。

护国寺始建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8年,是德韶国师在天台山所建的第九道场,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初名般若寺。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护国寺拥有田1215亩、地120亩、山400亩。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一场大火烧毁护国寺许多殿宇,只是宋天圣九年立的“寺碑”依然矗立,从此寺院渐显败落。1916年,护国寺的建筑应该还有遗存。但《中国名胜天台山》一书收有一幅护国寺双塔的照片。在蒋维乔所写的《天台山弁言》中,有关照片有这样一句说明,“在山中得摄影十数纸,而于足迹所未至者,则委摄影师补足之。”或许护国寺的照片就是“委摄影师补足”的其中一幅。

护国寺双塔建在寺院的前面,德韶国师在建护国寺时,就建造了双塔。照片中的双塔立于秋风间,宛如岁月间的两位老人,历经沧桑,且淡定从容。塔为四面五级,每面开窗,每一级都有挑檐。塔砖已有些斑驳,挑檐也不完整。一位身穿僧袍的寺僧站在塔旁的小路上,双手背后,一副从容的神态。塔旁边有几株杂树,叶已落尽,零乱的树枝有着山水画的气息。双塔四周是一片稻田,已是收获的时节,田里的稻谷已收割,远处几株松树上扎着一圈的稻秆,这幅老照片为后人留下了双塔清晰的画面。只是蒋维乔没有想到五十一年之后的1967年,照片中的双塔被拆除,所拆的塔砖用来建造附近宝相村的大会堂。

十几年前,护国寺还没有重建,护国寺遗址上可寻访遗迹……在地头埂尾,时不时地见到那厚厚的的青砖和残缺的瓦片。在庄稼的围拥中也有几堵残墙、几间小屋,那也是用寺院坍塌的砖石重新垒砌的;在麦浪深处有一口寺院留下的方井;麦地前有一口水塘,人称“龙珠塘”,或许这就是寺院的放生池;沟里的水叮叮咚咚地响着,沟上铺着的石板有些字迹,仔细辨认竟然是护国寺的珍物,上面的小字是“……护国寺本名,……至今勒载碑铭其……起修成立望乃护国万一其幸也……千载如新永垂不朽”等字。

据《宋天台般若寺新寺砖记》记载,德韶国师在初建护国寺时,双塔就开始筑造,并在塔内安放了三颗舍利子。“十年文化运动”期间,附近的上宝相村要建造大会堂,于是,社员们就挥着钎锤,拆倒双塔。拆塔时,没有人关注到在塔基下沉放了千年之余的舍利子,村民只见到许多散落着的唐开元年间的铜钱。双塔已拆除了,但塔基还完好保存,就在老照片那片稻田中,在空旷的田间,微风吹过,只是没有了双塔的身影。

2011年暮春时节,由月净主持的护国寺重建工程在护国寺故址开工。[good]#老照片##文物代言人##历史那些事##佛法看世间#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街道,吉祥花园社区,在本身还是中风险的情况下,直接口头解封!
同时,在疫情管控期间,由街道社区发的物资不满足政府规定的300元3天的标准,从6月30号早上封控至今,只有6.30号当天发了牛肉和猪脚,后面每次都是半只小鸡,到老百姓手里的物资只有100元左右!导致小区多数业主自行团购,工作人员不顾团购链存在的疫情传播风险,放任之。多次与社区沟通,均无果。社区说由街道统一采购和配送,但是同一街道,不同的社区物资情况天差地别,吉祥花园的差的一塌糊涂,居民怨声载道。老百姓投诉无门!
同时,街道社区发放物资不仅不满足生活所需,发放的时间也存在问题,相同管控时间,同一街道其他小区会比吉祥花园小区多发一次物资。

这里是否存在部分官员对所发物资进行截流?同时,街道这种自己不出面,推脱责任的态度是否需要严查?

我们吉祥花园西园全体老百姓提出以下诉求:
1.公布三次发放物资的物品清单
2.恳请政府部门将问题向上反映,不要再将问题下沉至街道和社区,他们已明确表示无法解决,街道更是无视老百姓心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