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很多的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你会很明确的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同的人会被激发出不同的情感。

有的人会被激发出正向的情绪和积极的意象,他们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会想象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幸福的感觉。

这些积极的想象,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靠近自己喜欢的,让他们的表现流畅愉悦,最终促进了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们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

但有的人在面临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就会被激发出紧张焦虑等比较负面的情绪,有的甚至会进入应激状态,陷入持久的焦虑和担心,似乎这些喜欢的东西或人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反倒是带来了紧张压力和挑战。

他们也确实容易是像面对一个挑战或应对一个压力的样子,去靠近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或人,或者这种压力或挑战太让他们难受了。

以至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退缩了,无法有能量或勇气去面对这个挑战或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负面的:他们最终与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或人失之交臂。

这两种不同的人,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其实并不陌生,在大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就提出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个人成就动机论:

阿特金森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人。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做事的动机主要为了避免失败,因此这些人会尽力避免生活中的风险,努力让自己活得安全。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这类人不害怕冒险,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并能调动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

在念大学20多岁的时候,对这个理论我没什么太大感觉,但是当我在有了很多的临床实践,经历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后,对这个理论,我颇有一种“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概。

因为无数的人,包括你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你家人已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真切的人生经历,见证这个看上去躺在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普通原理。

简而言之,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他们人生底层的逻辑就不一样,人生的底色也不一样,从而构筑的人生脚本的主题、色调就不一样,因而人生的动力和故事也会完全不同。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努力致力于活得安全,所以眼睛和精力会总是盯着那些生活中可能会让自己遭受危险的东西,负面的东西。

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保护自己,可想而知,他们过的是一种充满防御的人生,能量似乎都是内收的。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失败,不在乎付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些想要的人、事、东西会让他们兴奋,他们锐意进取,兴致勃勃,能量是一个向外扩张的状态。

而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所以当同样去面临一个自己想要的“可能”——自己心仪的东西或人,他们表面上看上去都想要这个东西,但实际的潜意识层面想要的却并不一样。

有的人是潜意识和意识比较一致,有的人是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是想要这个东西,但潜意识深处可能实际想要的是别的东西:比如不能失败,比如获得认可和接纳,甚至获得受虐。

那自然,最终就不可能得到自己表面上想要的结果:拥有这份工作,或拥有这个人,或拥有幸福。

03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哪些潜在的潜意识限制

1)我注定不可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往往是因为从小到大,自己得到喜欢的东西次数太少,甚至没有或被剥夺,甚至因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遭受惩罚,就容易在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信念。

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时候,只要他喜欢什么,他的妈妈就会毫不留情把他喜欢的东西拿走或者没收,硬生生地不让他如愿以偿。这个来访者长大后,每次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内心升起一种绝望感:

他不仅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得到那件东西,而且会觉得自己应该主动远离,因为面对那件东西,自己不仅不能享受它,可能还会因为它带来灭顶之灾。
“与其那么痛苦,不如一早就远离”。
一个内心认为自己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会容易认为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让人失望的,他们会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很容易过早地去冷眼看人生,浇灭内心的热情,活成人生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用提创造自己的现实人生。

而他们这样冷眼冷语的活法,又真的会容易阻挡住热情,最终真的容易收获这样的人生,实现他们潜意识的信念。

2)我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总是在贬低中长大的人,会很容易认同这些早年评价,认为自己很差,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喜欢的东西或人,他们自惭形秽,容易退缩紧张,手足无措。

面试时容易紧张焦虑的人,大多属于这类人,在面临喜欢的事物或人时,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被嫌弃厌恶,而无法自如地把他们热情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早年在热爱着父母时,总是不被父母接纳,总是被推远,被嫌弃,久而久之,他们跟喜欢的东西或人就构建了这样一种关系:

靠近时总是害怕被嫌弃、厌恶、拒绝。他们的关注点此时就变成了如何避免被厌恶、被拒绝,而不是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和热情,自己想得到它的诚意和信心。

简而言之,他们不再信任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配得上喜欢的东西,而是希望别人(面试官)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赐予他们这种确认。

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剥夺了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把他们是否值得可信的权利把持在自己手上,而孩子需要战战兢兢的每次去确认一样。

但是往往这种时刻,面试官都不想选择一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因为此时他们虽然在面试,他们潜意识追求的是被接纳和认可,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是否会不被认可,而不是在真正的关注这份工作。

同样,我的好朋友在大学时,虽然喜欢那个女孩,但是他潜意识想获得是认可和接纳,获得值得被爱的确认,他还没有精力腾出来去想此时这个女生会是什么感受。

他更想的是女生给他更多确认和勇气,甚至主动来接纳他,所以他错过了这份感情。

而这不过又一次印证了他的潜意识:他不好,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我不能失败”
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之所以在人生的重大关头会很紧张焦虑,患得患失,是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太害怕自己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他的关注点此时全聚焦于风险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上,他很想去控制这个结果,结果就导致他被这种害怕给控制了,从而导致一次次的发挥失常。

此时阻碍他们成功的潜意识信念就是:“我不能失败,失败是很难接受的。”

这个朋友在从小的教育中,父母对他的错误很难抱持,认为犯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也就让他从小对失败或者犯错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在面临很多挑战性的事情时,压力过大,甚至错过机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安全的小范围里,最后“宁肯不做,也不能犯错”。就像他对待大学的恋情,因为太害怕被拒绝了,然后白白错过机会。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除非你真的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限制性信念)。所以,人生是修行。

4)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
还有一些人会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的很难。这种人大概是最多的,占比最高的。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限制性。
我有一个来访者,想换一个工作,可是现在40多岁,面临年龄上的压力,似乎周围的环境也在强调这一点,40多岁,不是一个占优势的年龄和因素。

如果我们认同这种限制,我们就可能让自己认命,安慰自己不要乱折腾了,或者认同这件事很难等等。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褚时健74岁从大牢里出来,并且身患糖尿病,无论从哪点来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人生就这样了,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了。但是褚时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庸常的见识”限制住。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依然去追求他想要的。然后就像你们看到的,他成功了,创造了奇迹一样的晚年。
还有摩西奶奶,70岁开始画画,竟然风靡全球。

我觉得这并不是奇迹,而是这些人没有被周围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从而活出了不受限的人生。

所以,人生,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你就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实现它。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自己都不相信,你就无法调动你的潜力和资源,你看到的将全是障碍。

生活是个自我预言的过程,这有点唯心论,但是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事实就是这样:
“选择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不相信爱很简单的人,就会把爱的历程搞的曲折反复,悲欢离合,死去活来,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爱,他们认为这样得到的爱才是真爱。

相信挣钱很难,钱都是需要省出来的人,就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节约上,从而让自己的生活确实过的总是勤俭节约,重要的是他们在勤俭节约里找到了成就感。

对此,巴菲特的话非常犀利:
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所以,你穷得很稳定!

是的,你是怎么想的,你就会把精力投入到你想的方面,然后就会收获所想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要摆脱这些,我们要首先去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去观察自己,早年的负面信念过于严重的,可以尝试通过成长或咨询的方式让自己反转过来。

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对待后代:不要老打击你的孩子,而是要尝试去鼓励他,信任他,让他保有希望的火焰,并对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建立这种感觉:

“只要我愿意,我去努力,得到我喜欢的东西,没那么难。”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大胆追求,不害怕失败。

[泪][泪]木薯终于肯吃点东西了,终于可以不用全靠皮下注射吊命了,每次打针都特别应激…但吃的很少还特别挑,拍出来照片还是非常之憔悴。排便还经常有障碍,需要人工刺激加挤出来,拉的都是很臭泥巴一样的便便…还有3天可以拆线了,感觉还需要十分漫长的恢复期[衰]
#仓鼠[超话]##一线仓鼠##仓鼠麻薯家族#

#成图书友会#

题:目标恒定,立志高远与无障碍沟通
讲座时间:2018年11月10日

周六上午9:30

讲:胡跃琼(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青少年和大众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咨询方向:亲子关系、青少年发展;婚姻家庭、情感;人际关系;创伤应激障碍)
讲题简介:青少年在成长中具有强烈的兴趣取向和不稳定性,在成长过程中怎样协助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最棒的自己进而目标恒定、向着自己期许的方向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课题 。
讲座地点:文翁路98号成都图书馆一楼会议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封神不渡》剧本杀复盘+解析 剧本名称:封神不渡 情感 古风 沉浸 还原 4-5小时 3男3女 封神不渡剧本杀故事简介 师祖漓约合天道,伏義创人族而成
  • 综上所述,在上海进行亲子鉴定时,我们可以选择正规的、具有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的机构。当然,在选择亲子鉴定机构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机构的隐私保护措施、服务态度和售后服
  • 反倒有一如既往的宿命,以及不拘一格的反类型,故事很像杀手版《单身男女》两男与一女的情感纠葛,最终一个离开,一个合美,有杜琪峰和韦家辉少有的写意与浪漫。【#U19
  • 点阵激光day2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点阵激光day2 红颜关公征长沙反思与小结昨天打完回到家脸为何如此红润思量片刻,乃因冰敷不得法我或只冰敷了十分钟,因手过于寒冷
  • 希望在每个深陷绝望的时刻,别忘记生活周遭的小小提示,那些稀松平常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变成信仰陪你走一辈子。哎,时和岁丰,四时的和顺才能带来五谷的丰登,长久的平静和
  • (是的如果湿疹宝宝都能用这个修复好,那不过敏宝宝日常用这个我不敢想象皮肤得嫩成啥样、、、贝乐欣润肤乳,简单一句话介绍:无任何过敏原,美修全绿。我很奇怪怎么它的润
  • 小笼包txt贴心的给我加了酒糟鱼 但是搪瓷盒 忘单位了 希望明天去还在txt还在工作日就给自己约了下班的麻将 结果就是约了两场麻将重叠了 我只能下班替他出征16
  • 原来,她早被裹挟进阴谋的漩涡......竞争对手,重聚亲人,二心情人,伎坊老鸨,陪伴丫鬟,中年男子,粉丝侏儒......每个人似乎都有杀她的动机,也有保护她的能
  • 十三劫勤修苦行 梦参老和尚 【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灾五浊。】 “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
  • [吐]只要我一说她不要一直堆垃圾,她就说,她也有难处的哦,我们都是邻居哦~ 邻居哦~[开学季] 但是她知道她有邻居吗?发现主控一堆设定,爱喝酒不会养植物爱工作
  • [微笑] 如果你也有龅牙矫正的打算,不妨来广州试试吧!TO∶好朋友们嗨i大家好啊我是小耀要纯爱 在真的追星这条路上呢我也认识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们也非常的感谢大
  • #张真源[超话]##张真源 心动少年指数100%# 此人带小张大名发侮辱性词语造谣 请大家速度拉黑举报!【有害|暴恐】 【人身攻击我】ID:胡图图大主页主页
  • ”5月16日,一场跨越千里的“家乡好物”公益直播带货活动在江北前洋直播基地精彩呈现。两地各大官微矩阵和网络博主账号同步直播,开播不到2小时,累计就有近500万人
  • 宁哥。棚主。
  • 宝啊[嘻嘻]太可爱了,微博也催更嘛[心][赞]那我冒泡[doge]《溺于股掌》目前每日2⃣️更,宋氏家族所有职务一律用“xx”代替,主打感情,不涉及g场。写了个
  • 23.去一个喜欢的空间,什么也不做,安静地坐10分钟。 黄老为妻子写了一些诗,后来经历批dou,一家人被赶到了狭窄的一个屋子,光线差,环境潮湿,夫人病倒了,请
  • 二跪:养儿恩自从孩子降临的那一刻起,母亲的生活仿佛被重新编织,她再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杨绛先生曾说:“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规
  • 不喜欢跟别人共用的我,这次开心了哈哈哈~办公室有个师兄下了血本买的按摩椅(P1)因为迎来送去的客户/朋友挺多,经常是谁去躺着用半小时之类的,虽然师兄很爱干净,但
  • 他的嗓子状态特别不好,他解释是他年纪大了(可是才28岁啊.....)男人能不能有点子事业心啊!我总怀疑是他抽烟抽多了.....day35-5.15*纯有氧日!边
  • ”底下有一条高赞回答,他说:“再好的养生之道,都不如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与舒服的人在一起,赶走了气,留下了喜,便胜世间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