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嘚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于缘中,道言中黄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炼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炼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鼻子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自然透入,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几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而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摘自:劝学网——道家思想

付嘱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开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拿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终

️️️

瓊琯先生《道法九要》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
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
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
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叅符呪,玆不得已。
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
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
人人得道,箇箇成真,岂不美歟。
瓊山道人白玉蟾序。

《道法九要》
瓊琯先生白玉蟾著
立身 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
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
首陈已往之愆,祈请自新之祐。
披阅经典,广览玄文。
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
孜孜向善,事事求真。
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
动止端庄,威仪整肃。
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
清静身心,远离恶党。
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
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求师 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
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
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脩持。
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
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
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
心行不中者,不与之;
不尽诚者,不与之;
无骨相者,不与之;
五逆者,不与之;
及有疾者,不与之;
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
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
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
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
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圯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
若求师者,当究是理。
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
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守分 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
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妬。学道惟一,温饱足矣。
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
所谓顏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顏回者贤人也。
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
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 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以禁戒。
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
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
萨真人云:
道法於身不等闲,
思量戒行彻心寒。
千年铁树开花易,
一入酆都出世难。
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
今人岂可不持戒。
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
昔晋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
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
济贫布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
著相为之,则不是矣。
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 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
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
欲证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
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鷄抱卵,出有入无。
功成行满,身外有身。
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
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行法 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
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呪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
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
欲祈雨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
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
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偽。
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
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次当给以符水治之。
盖人之气运於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
或嗜慾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
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
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
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守一 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 初真行法者,累验非常,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 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 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 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 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躭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 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筐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 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 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臺。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 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 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 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 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次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 先度祖宗,次及五道。 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飢。 超昇出离,普度无穷。 斯为济度矣。 继袭 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 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 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 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 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 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 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 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 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 师偽,弟子亦然。 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 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 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 伏望见闻,咸希观览。 瓊山道人白玉蟾述。 https://t.cn/z8bCHaZ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黄铉辰[超话]##黄铉辰mama红毯# 黄铉辰Hyunjin 五代男爱豆中输第一【322348】张突破记录❤️‍队内品牌评价【唯一】上榜手握【22】支百万直拍
  • 我们这些老粉或许不在一线活跃了,但我们一直陪着你…… ​​​不管什么而立之年,希望你一直是那个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的自在如风的少年[心]#黄景瑜[超话]##
  • 【真丝睡衣套装】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周末穿着最舒适的真丝睡衣,窝在最奢华的被子里,贪恋它的温暖,真丝独有的光泽感,让你纵享丝滑。✦━━━━━━━━━━━━━━
  • 关于鲜花文案❶花店是城市贩卖浪漫的驿站❷・゜・❸浪漫收藏家❹玫瑰是浪漫的代名词❺我终将落俗,但浪漫至死不渝❻郁金香花语 : 爱你不长 只有一生❼ ◡̈❽`` 打
  • 11月26日:08:10到阜桥街道如意嘉园北门核酸采样点。11月28日:08:10到阜桥街道如意嘉园北门核酸采样点。
  • 教堂婚礼|未来的路我会一直在你身旁 爱情不是不期而遇的我们彼此合适 而是一开始不那么合适的你我 经过磨合最终成为了刚好合适的我们‍❤️‍ 未来的路很长 我会一直
  • 那些能让你真正成长的事,都不会太舒服,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会给你带来蜕变。#20年后才看懂的电影#《上车走吧》小时候在六公主看的,当时看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闯荡立
  • 12.1号至12.15号日期:领证壁纸 ²⁰²²/₁₂.₁ ᵔ◡ᵔ ᐝ ²⁰²²/₁₂.₂ ᵔ◡ᵔ ᐝ ²⁰²²/₁₂.₃ ᵔ◡ᵔ ᐝ ²⁰
  • 《晓来霜林醉》是二哈橘子组同人歌,这应该是最让人意难平的一组,年少的誓言有多笃定,眼前的现实就有多悲凉,歌曲对人物命运表达了了无尽的感慨和遗憾。他的作品要反应的
  • 即便X90是标准版,在充电配置上也毫不吝啬地给了120W闪充,随机附赠双C口数据线,并且支持IP64级防尘防水,在同价位机型身上都是罕见的存在。随着X90系列的
  • 广阔的公园内 盛满你的香气/所到之处 我都能看到你但是仔细听的话,《伦敦男孩》是一首爱情歌曲, 这首歌不是单纯地讲述旅行地的美丽,而是高喊"在伦敦也一
  • 濱田龍臣は、自然体の永尾完治を創りあげ、本格ミュージカル初出演ながらもキャリアの長さを感じさせる堂々とした姿をみせる。力強く響き渡る歌声が、芯の通ったリカの性格
  • 「快来收藏适合发圈配文的 可爱符号或颜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Ꙫ˙ ଲ ̊ଳ ̊ ⸝⸝⸝⸝◟̆◞
  •  在剧中,刘梅要出‮一差‬周,给父子4人留了2000‮餐块‬费,结果只过了4天,2000块就‮剩只‬三毛六了,可见‮们他‬吃得有多“豪华”。 ‮留还‬有一间被改
  • かつて、俺もビジネスの世界に身を投じたこともあったが、何かの弾みで気が付けば教壇に立っていたという感じである。所沢駅から徒歩7分ほどの場所にあるお店で、天然物に
  • #新品发布# テレワーク・オンライン授業・ゲームでイヤホンの長さが足りないときに。【5種類の塗装済み表情パーツ】表情パーツはアンケートで最も人気の高かった「デフ
  • 这个世界上,能牵绊你的人太多,你或许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去一直伤感着,更谈不上离开 。将唠叨减少一半,把声调降低一 倍,会换来更和谐的婚姻和家庭,这其中 的奥妙
  • #天天吃鸡[超话]# #所有人的吃鸡游戏# #2022鸡斯卡盛典# #2022鸡斯卡星火计划# #krafton# #pubg第20赛季# #steam# ❤️
  • 虽然我现在钱越来越多了,但我从不乱花乱用,衣服鞋子都是捡姑姐不要的穿,给女儿好多穿用也捡别人,亲友家孩子不穿不用的,我生活上也是能省则省,不敢乱开消,因为我相信
  • ins:ジブリパークからとんぼ返りして、またしても生放送!極上の神戸牛やオマールエビが味わえるコースの他、ステーキに合うワインも約100種類以上用意し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