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

  “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

  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
  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但读过,不等于读懂。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丛新强说。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大众日报)

【人类还能够在地球生存多久?答案已经给出,却没有人愿意相信】

当我们每天迎着第一道清晨的阳光醒来之后,新的一天就开始了。站在田野上,我们感受到了大地的温暖,感受到了身而为人的自豪和骄傲。

人类能够在数百万年前诞生,的确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要知道地球已经有38亿年的生命史,诞生过无数种生物,可直到现在只有人类成为了智慧生命,其他的物种仍然还是处于野兽的范畴,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如今的地球,人类是绝对的主宰,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更加巩固,没有任何生物能够撼动人类的霸主地位。

虽然人类已经作为了数百万年的地球霸主,可是纵观整个地球生命史,还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永远保持霸主地位,甚至还没有一种生物能够从远古时期延续到现在。在地球发生各种大灾难的时候,数不尽的物种会灭绝消失。那么人类能够在地球生存多久?

可能有人会说了,人类是智慧生命,能够不断让科技前进,那么人类应该可以延续永远,与宇宙同寿。那么事实真的会如此理想吗?永恒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也知道熵增定律注定了宇宙同样无法永恒,也有走向终结的一天。

可是宇宙的寿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相对于宇宙寿命来说,生命的寿命是非常短暂的。而一个文明的延续时间如果能够达到与宇宙同寿,或许也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

人类走科技科技时代之后,在不同的科学方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更我的细分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我们努力发展科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让人类文明延续更漫长的时间。

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多久,第一步就要取决于地球能够让我们生存多久。对于人类来说在没有成为星际文明之前,地球将是人类很漫长一段时间的家园,如果失去了这个家园,那么人类也将迎来灭绝的命运。

地球能够让人类生存多久,要取决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是否能够延续。要知道近5亿年的岁月里,地球一共发生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是一个生命时代的结束,旧的霸主灭绝,新的霸主开始萌牙。

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就是巨虫时代结束之后,恐龙才上了历史舞台,而恐龙在生活了1.6亿年之后,仍然没有避开新的生物大灭绝。按照规律地球的未来还会迎来第六次,第七次等生物大灭绝事件。

在新的大灭绝事件之后,地球还能够让人类生存下去吗?恐怕会非常难,当然如果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改变地球的环境,当我们具备了操控大自然的力量之后,地球这个家园就能够让我们生存更久。

曾经有人想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预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会使用什么武器,可是我知道第四次大战,人类使用的会是木棒和石头”。这个预言就是告诉我们,未来人类内部可能会发生核战争,从而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命运。

有朋友认为一场核战争可以将人类从地球上彻底抹去,那么这个可能性?其他可能性非常小,无论战争的规模有多大,地球大地上总会有幸存者。所以战争只会摧毁文明,让人类文明从科技时代退回到原始时代。可是想将人类彻底抹去,还是无法做到,即使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也不是所遥的恐龙都灭绝消失了,仍然有一部分小型恐龙活了下来,只不过后来进化演化为鸟类。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地球的生态巨变会彻底终结人类,最多也就是让人类文明大幅倒退。而能够让人类彻底失去地球这个家园的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太阳。

太阳是一颗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到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所以太阳对于太阳系是定海神针,对于地球来说,它是生命的母亲,没有太阳就不会有现在完善的地球生态系统,不会有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出现。

所以人类能够在地球的时间是由太阳决定的,而太阳并不是永恒的,它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将会在50亿年后“熄灭”进入红巨星阶段,直到最后演化为一颗白矮星。

可能很多人对于太阳的认知仅仅是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人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它们的起源都跟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些能源其本质也是一种太阳能,只不过是另类的太阳能。

当太阳在50亿年后,氢元素消耗完之后,中心的氢氦聚变会转化为氦核聚变。这是两种不同的聚变模式,而到了这个时候,太阳的体积会大幅膨胀变成红巨星,到时最外侧的轨道会扩展到地球轨道之外,整个地球将会被膨胀的太阳吞噬。

太阳50亿年后向红巨星转变吞噬地球,基本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们的认同。可是地球究竟会在什么时候不适宜人类生存,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地球的宜居性远远等不到50亿年后,有可能在10亿年后就无法适宜人类生存。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其他主要是太阳温度的不断升高,虽然太阳在50亿年后才会向红巨星转变,可是随着内部氢核聚变的进行,氦元素会越聚越多。

这个时候太阳的核心质量会越来越高,而高质量的核心会产生更高的重力,让核心进一步坍缩。周日太阳的温度和压力将会变得更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太阳的氢核聚变会加速,单位时间内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从而让太阳越来越热。

从地球上,我们会感受温度越来越高,看到的太阳也会越来越亮。科学家研究认为,10亿年后,太阳的辐射功率会经现在增加10%,到时太阳光的温度足以将地球表面所有的液态水全部蒸发,地球变成第二个炼狱星球,不再适宜生命的生存。

地球变成了炼狱星球之后,人类要生存延续下去,只能转移到其他的星球上,比如火星。当然,10亿年后人类还是有希望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一段漫长的时间,主要是看那个时候人类的科技实力如何?

如果人类的科技在10亿年后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阶段,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在地球外轨道建造一圈庞大的遮阳板,挡住炎热的太阳光。那个时候,地球表面的温度就能够由人类调节,不会因为太阳温度的大幅升高而无法生存。

如果人类能够做到这样的庞大工程,那么地球就可以让人类继续生存数十亿年,直到太阳向红巨星转变。只不过,人类在10亿年后,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是目前很难确定的事情。有可能10亿年后,人类早已成为星际文明,脚步遍布银河系各个角落。

也用可能,人类在将来发生了大变故,从而让人类文明大幅倒退,科技重启。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10亿年后的人类科技未必就有现在这么强大,若是这样,那人类文明将会真正迎来终结,彻底消失在宇宙长河中。#焦点论坛话题#

#中华民俗汇览# 【古人也用戒指来告白吗?】

戒指对现代人来说寓意非凡,代表着浪漫的爱情,代表着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承诺。

宋 徐崇矩 《仕女扑蝶图》(局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那么,“戒指”这一物件究竟从何而来?它有着怎样奇妙的历史?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戒指的前世……

远古·骨之戒
五千多年以前,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戒指”就已诞生。那时,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只是佩戴于人们指上的一个环状物件。

1959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龙山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二十枚指环,其中有几枚仍然佩戴于死者的指骨上。

新石器时期 骨戒 大汶口龙山文化墓葬出土
这些指环取材于天然的兽骨、牙骨、玉石等,虽然工艺简单,但制作精良,表面被打磨光滑,有的还镶嵌有绿松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戒指”。史书上还没有关于它的记录,它便已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殷商·英勇之戒
《诗经·芄兰》云“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说得是芄兰叶子卷成筒状,就像是童子所佩戴的“韘”。

所谓的韘,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饰物。它最早出现于殷商。《说文解字·韦部》注释为:“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它是一种由玉、骨、木等材料制作的指环,为古人射箭之用。

战国 玉韘形佩 阜阳宁老庄尚庄楚墓出土
由于弓弦较细,反复拉曳容易导致大拇指磨伤,将这种特殊的戒指——韘佩戴其上,便可以有效起到保护作用。它的形状和作用都类似于今日所说的“扳指”,因此也被看作是扳指的鼻祖。

清 乾隆题诗青玉鸡兔纹扳指 故宫博物院藏
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英勇善战,带领军队扩展疆土,是中国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在她的墓葬中,就发现了一枚“玉韘”。它的形状如短管,一端平齐,一端斜口,上面雕有精致的兽面纹饰,兽面下有二个小孔,可以穿着细绳缚于手腕。

商 玉韘 殷墟妇好墓出土
这枚小小的“玉韘”穿越四千多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可见在那时,戒指已广泛制作和使用,只不过它并没有关于爱情的寓意,而是更多作为军事用途。

秦汉·禁戒之戒
到了秦汉时期,戒指有了新的称呼“约指”。除了字面意思“环束于指”,它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笺》中记录了一段话:“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于右手。”

元 佚名 《宫女游园图立轴》(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戒指是“进御”的标识。

每每夜晚降临,皇宫的后妃们排成一队等待临幸。女官按规矩分发“指环”。来大姨妈的给金环一边凉快,适合侍寝的给银环戴于左手进御,已被临幸的戴右手,下次再来。如此省时省力,还非常科学、公正。

后妃们用戒指代表“避忌”,有身孕或其它特殊情况不能侍寝的,将金环套在左手,以避免帝王的临幸。平时,则用银环套在右手表示“正在服务区”。

妇女们佩戴它并非为了炫美,而是起约束、禁戒之用。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后来“戒指”一称的由来。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戒指的含义也开始流行起来。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将戒指与鬼魅联系起来,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纣刑鬼侯之女,取其环。”他认为戒指是鬼神所戴之物,能驱魔辟邪、减灾减厄。

唐·灵异之戒
戒指所承载的灵异意味一直延续到唐朝,各种与戒指有关的鬼怪传说层出不穷。

北齐颜之推编著的志怪小说集《集灵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諿,琅琊人也。仕梁,为南康王记室。亡后数年,妻子困於衣食。岁暮,諿见形谓妇曰:“卿困乏衣食。”妻因与之酒,别而去。諿曰:“我若得财物,当以相寄。”后月,小女探得金指环一双。

王諿是颜之推的琅琊老乡,他死后,鬼魂见到妻女生活艰辛,便托梦说,我如果发了财,一定寄给你们。不久后,女儿果真翻出了一对指环。

更骇人听闻的鬼故事,可见于南朝梁任昉编的《述异记》:

晋有士人买得鲜卑女,名怀顺。自说其姑女为赤苋所魅。始见一丈夫,容质妍净,著赤衣,自云家在厕北。女于是恒歌谣自得,每至将夕,辄结束去屋后。其家伺候,唯见有一株赤苋,女手指环挂其苋上, 芟之而女号泣,经宿遂死。

晋朝有一个士人买了一名鲜卑女子,名叫怀顺。怀顺说她姑妈的女儿被一棵赤苋菜精迷住了。起因是,有一日那女子遇见了一位风度翩翩的成年男子,男子说他家住在厕北,那女孩便着了迷似的,每到天黑就穿戴整齐到屋后去见那男子。她家里派人窥视,却没有看见男子,只见一棵赤苋菜,女孩的指环挂在苋菜的茎上。割除苋菜后,女孩嚎啕大哭,过了一夜就死了。

南宋 林庭珪 《五百罗汉之施饭饿鬼》(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数。在这些故事的语境中,戒指无一不带着神秘的色彩,作为一种灵异的元素出现。但是,至唐朝时,也有一种更加清新脱俗的戒指含义出现在诗歌中。

“念子还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翫,循环无终极。”这首诗出自唐代李景亮所著传奇小说《李章武传》:

章武系事告归长安,(与王氏子妇)殷勤叙别,章武留交颈鸳鸯绮一端……子妇答白玉指环一双,赠诗曰:念子还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翫,循环无终极。

小说中,李章武与王氏子妇分别,两人恋恋不舍,互赠信物,其中,子妇所赠的便是一枚“白玉戒指”。

唐 蓝宝石戒指 都兰县博物馆
在这里,戒指不再与鬼魅和灵异事件相关,而是以一种定情信物存在——圆环的形状代表着“循环无终极”的意义,暗含着情人之间相思无绝期的绵绵情意。

戒指渐渐去魅,它从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兜兜转转来到了人间,开始见证情人们的爱恨别离。其中,最为缠绵悱恻的莫过于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的韦皋与玉箫的爱情故事。

诗人韦皋游历江夏时与小婢女玉箫结下情缘,分别之际,两人约定短则五年、长则七年便成亲,并留下一枚玉指环作为信物。然而七年过去,玉箫未等到韦郎,郁郁而终,玉指环随葬入墓。韦郎归来,见佳人已殒,肝肠寸断。多年之后,韦皋纳一小歌姬,亦名玉箫,她的中指有环形凸起,正是昔年信物指环的样子。

宋、明、清·爱情之戒
唐时的人们赋予戒指的一丝爱情的温情,为宋代以后戒指发展成为婚姻嫁妆奠定了基础。

将戒指与婚姻联系在一起,最初源于胡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

《晋书·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可见,戒指和婚姻已经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平御览·外国杂俗》亦有相关记载:“诸问妇许婚,下全同心指环,保同志不改。”因戒指是个同心圆,代表永结同心,所以胡人们将它用于婚配。

宋朝以后,戒指作为婚配信物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条载:“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

北宋 刻花银戒指 浙江博物馆藏
这里的“金镯”便是指金戒指。富贵人家娶亲时,必须准备聘礼“三金”,即金戒指、金手镯、金帔坠,以表达夫家对未来儿媳的重视和喜爱。自此,戒指正式作为民间嫁娶风俗的标配登场。

元代关汉卿的戏曲《望江亭中秋切鲙》第三折中,谭记儿只身一人勇闯虎穴,凭借着机智神武,骗走了杨衙内的金牌、势剑、文书。其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这是“戒指”一词首先出现在文本中,它的含义亦与男女婚嫁和爱情有关。

明代 嵌宝石戒指 河南鹤壁市博物馆藏
明代出土的戒指颇多,金龙头连珠戒指、银鎏金婴戏纹戒指、金镶宝葫芦戒指……然而,在当朝法典《大明会典》罗列的“皇帝纳后仪”礼单中,头饰、镯钏、耳环、面花、玉佩玎珰、霞帔坠头等首饰一应俱全,却无戒指的踪影。

直至清代,随着满族文化进入中原,戒指才得以进入官方聘礼清单。《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定婚娶之制:

“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婚娶,行纳币礼……金项圈一、合包一、大簪三枝、小簪三枝、耳坠一副、戒指十枚。”

“世子、多罗郡王、及世子、多罗郡王未分家之子……合包、簪、耳坠数量同上,戒指八枚。”“多罗贝勒,及多罗贝勒未分家之子……戒指六枚。”

“固山贝子未分家之子……戒指四枚。”

戒指作为重要的聘礼之一,直接与主人的地位尊卑挂钩,是彰显身份的金银首饰。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戒指也开始作为订婚的纪念物。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大宛娶妇先以同心指环为聘,今乃以为订婚之纪念品,则欧风所渐也。”

如今,戒指的所蕴含的婚恋意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无需过多阐释。

纵观戒指发展的历史,从一枚深埋于土地的原始骨戒,到具有着神秘力量的灵异之物,再到寄托着人间真挚爱情的信物,人类为它注入了无限的蜜意柔情,使原本冰凉的物件变得有温度,有故事。

这或许便是古人的浪漫,也是人类刻在骨子里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从江西一路火爆到湖南,一直居于全城鱼火锅热卖榜第一!龙液酸汤乌鱼,最能彰显它独特风味的就是它的汤了,然后再配上各种辅料和特制酸菜的加持,堪称天作之合!
  • 20.“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愁,似乎是文人骚客亘古不变的主题,写愁的名句太多,我只是刚好想到这一句。
  • #星光大赏红海##肖战我想你了# 肖战粉丝对肖战的爱,在经历了这场动荡,已经从单纯的偶像和粉丝关系升华到亲人般的紧密,如同生命粉。他们的凝聚力达到他们不再相信任
  • 总结一下这个系列,高纯度成分,高科技锁鲜技术,温和的配方,外加良心的性价比,绝对是成分党心中的白月光没错了吧!家里热水器水管出了点问题,妈妈给我用桶接的水,然后
  • 向游客展示凤凰古城的美好形象,首先要从杜绝乱象开始,踏踏实实把景区规范与细节落实到位,让更多商家从善如流,让更多旅客通过旅行的感受,实实在在爱上这个地方,把好的
  • #半妖的夜叉姬# 哟西~这集也忍过来了[加油]看下集预告动画组终于想起半妖还有月圆之夜变人类的设定了【哇,真棒棒啊[doge]】我从来看番都没开过倍速的人,这集
  • 也许他们没有很遥远的梦,只期望给家庭带来未来,于是来到这他们陌生的城市,闻着这沉重的城市的气息,做着他们那卑薄的工作。在那里,时间,只是一个无比熟悉的字眼,而在
  • 不过现在这个女孩我觉得就像是我的加强版啊,怎么还会这样的结果呢 可能慢慢我才会懂,为什么我不能早点明白你呢,很无力对不起#温暖的抱抱# 2021的第2️⃣部电影
  • 其实我就是合阴,一天天的运气吧,像我前天跑的还行昨天就不行。确实我个人也觉得今天比前几天跑的好一些,直线跑的差不多,靠边停车几把都搞住了(都没压线也不宽,就是有
  • 刘泽年轻,有想法,对电影艺术十分痴迷,看了《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了创作的冲动,先后把小说原著以及李燕蓉其他的小说读了多遍,几次相谈,让我们的创作理念逐步接近。这个
  • 宁波相亲介绍-221号男嘉宾基本资料出生年份: 1992身高体重: 168cm 65kg宗教信仰:佛对对方无要求文化程度:本科工作年薪:事业单位13w+家庭情
  • 重庆玻尿酸隆鼻哪个医院医生做的好?重庆鼻部整形哪个医院医生好?
  •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当我越来越越坚信自己要通过写来传递光之能量智慧的时候,就没有想着别人怎么看我了,那个有七情六欲的自己好像也消失掉了,就是那种不受外界和情绪控制的心力提升,要从心
  • #优梵[超话]# Ⓜ️ 我们的引流热门 像呼吸一样简单我说了 方法百分百出结果 绝对不掺任何水分 看看我 每天发的各种热门报单不就知道了?人手五六位数精准客源浏
  • #每日一善[超话]# 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如果我们能持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宁静的心
  • 吧唧投票开,开了就诚2妈强2,诚1妈强1,吃不掉的大家帮忙推销(感谢)吧唧开的人不多就会散,纸片不散。缘分这玩意儿啊真是amazing一个湖北的一个东北的不同的
  •  【解读】高考报名信息与学籍信息“硬挂钩” 为维护教育公平,坚决防止各类违规报考,我省实行高考报名信息与普通高中学籍信息“硬挂钩”报名系统通过考生身份证号将网
  • 筱麦能给你带来的,真的不仅仅是美!筱麦能给你带来的,真的不仅仅是美!
  • 2021年1月23日(周六)15:30,旅美青年钢琴家蔡宏博将为大家分享“音乐与诗歌”关系,和大家一起走进诗意的音乐世界~还有机会赢取剧院精美文创!《情人》单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