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嘚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于缘中,道言中黄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炼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炼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鼻子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自然透入,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几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而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摘自:劝学网——道家思想

       我自2002年的9月26日作为中国大陆两岸文化交流代表团的学者代表,出席参加世界易经大会。从那时起,我就呼吁"一部《易经》和天下″!这一喊喊了二十年。面对目前最深刻的世界重构,这一呼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消弭人类的冲突和战争,人类要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和发展,必须要借助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现实世界,东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因为后天人设,而不是宇宙源起。西方文化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上也就是"不是敌人,就是朋友"。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哲学思辩,是多元的,相生共融,彼此依存,相互关怀。从至简的大道来分析是"道并行而不相悖",论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相生而不相害",事物生生不息。要化解冲实,和大怨,使东西方文化都有一个上溯,追究其本源,才会见到本真。这个就是7800多年的华夏之《易》,《易》之太极图腾的诠释世间万有。《易》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是震木的仁慈包容舒畅条达和生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图腾来表示其完整和独立性,那即是太极图。一个太极图,含尽概括全部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伏羲氏一画开天,继天立极。八卦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但无论时光怎么向前,永远不会过时,更是日用常新。通俗讲,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以"河出图、洛出书"为启术,也就是伏羲画出的。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它是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体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坤定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一个太极圆,阴阳平分两半,一半白一半黑,阴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五行,有八卦,有天干有地支,有人所以为人,想要的所有东西。这张图,包罗万象,涵盖万有,但万变而不离其中。中国固有的文化,都认为有二大主流,也就是自有史以来,一向持续不断,嬗变不已,成为中国民族特有的精神,即是儒家与道家。演绎有26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又有穿越时空的道家文化,更有最为高贵,哲学逻辑最为缜密的释(佛)家文化。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自东汉末年开始,经过两晋、南北朝而至初唐鼎盛时期,释(佛教)家文化由西土东传并大兴,最终形成三家在根本上有其一脉相通的共同点,虽有外貌上之分歧,而往往互相融摄为一,故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一向由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构成一种耀古烁今的历史精神。引领中国之发,在推动历史进程中,三家可以说真的是涵盖一切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既体现了宇宙周期变化大规律,又彰显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以及为人谋事的大智慧。那么,在这一图腾中,儒家在哪里?儒家就是白(或称红)的阳鱼!那么道家又在哪里?那就是黑的阴鱼!儒家崇尚白(或称红)的就是阳刚,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所以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变易创新。儒家就是天,就是司法的政府,是治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欣欣向荣。所以儒家是白(或称红)的,它是往上的,越往上越高啊,自强不息,君子之德,元亨利贞。最上面这条半径全是白(或称红)的,所以是乾卦。而道家是往下的,厚德载物、柔若虚静、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包容宽厚、逍遥自在,儒家往上,道家往下。”“有人说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那就大错特错,道家只是他要往低处走,他的目的是战胜高处,他要柔弱,"水,大道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的目的是要胜过刚强,所以叫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谁说的?老子!”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宏阔的生活意境,揭示了道家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张太极图的外面一个圈的包围,中间是空的,是佛教,佛教博大精深。佛家讲空性,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三法印皆空、四圣地皆空、尽虚空,遍法界,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两者不相碍。充分体现缘起性空,真空而妙有!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佛法科学虽是二个名相,与道教儒教也似有不同。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基本粒子,宇宙弦上的泡沫,刹那生灭,"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宇宙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太极图的以人为本,采天地之精华的中医也在那里作了表述具象,那就是阴阳鱼的S曲线。中医的望问闻切,集天地灵气的仙草可为"丹药",通过辩证施治,调和阴阳,达到人的化精为气,精气充盈,生生不息。越是大道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简单才能回归事物的本质。所以人生以既济而未济,易又以乾坤天地,而介入事物之门户。真的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佛如金,道似玉,儒是稻粮。太极之《易》为书也,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原始反终,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死于安乐。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一部《易经》与儒释道高度印证符合,相融而正确,就能替天行道和合天下,真实不虚也!

读书笔记:《道德经》

第四章

【王弼版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56章)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帛书老子版本】
{道蛊,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似万物之宗。
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

【详 解】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1)道体是虚状的,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这样得渊深,却能创生万物,像万物的本源。
2)道是空虚无形的,而作用是乎没有极限。它是那么得幽深莫测,像万物的宗主。
3)道是冲虚的,因其不盈满,所以永远都有作用,且作用永不穷竭。它幽深得像渊谷,好像万物的本源,万物都像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断句2)
1)道,对冲着发生作用,但永不盈满溢出。像深渊一样,好似万物的祖宗和根源。

{冲} 冲击、冲撞、对冲(物质运动的方式)。“冲”原写作“沖”,表示水的涌动;“冲”又是“衝”的简化字,表示通途、要道。“冲”有两个来源,因而有两个本义,一是表示水流涌动,另一个是交通要道。“冲(衝)”又读作chòng,由冲撞引申为对、向着。“冲(沖)”由水流流动的冲,又有了水的冲击、冲洗的意思。“
{冲虚} 使它虚。道似涌动的水流,因涌动的冲击冲洗,时时保持冲虚,时时新旧更替,运动而变化,永远可以作用。道像涌动的河流,冲涌的过程中,生成一切,也覆灭一切。在时间的洗礼下,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永远运动,永远变化,奔流不息,运动不竭。

老子用“疑是法”(如:像、是乎)对道进行了间接性地描述。道体是虚状的,道看似虚无,却并非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看似虚无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宗祖)。道冲,揭示出道的运动方式(作用方式),道具有生成万物的巨大作用,而使道起作用的是“对冲”“相冲”的物质运动方式。道,看似虚无缥缈,其实内部充满了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不断对冲着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能量运动和变化,促使万物生生不息,新旧交替,但永远不会盈满溢出。
空虚:象征着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制,因此作用则无穷尽。
不盈:指不盈满,所以一直有作用。而盈满则意味着损、溢出。

道,好比大地的深渊和天上的星云。深渊表面看似幽静混沌,但内部却漩涡翻滚暗流汹涌,深不见底神妙莫测。星云看似不动不变,其实内部一直呈漩涡状,高速旋转燃烧,由此,星体也是不断毁灭又新生。道,也是如此,不断地生生灭灭,新旧更迭,好像万物的祖宗和根源一样。
渊:水的深谷,幽深莫测。
宗:祖宗、宗主,生成万物的本源。

由气冲描述道的运动方式,以深渊的漩涡状旋转比喻道的运动状态。(由混沌到清澈,由繁复到简单,由复杂到净化,分与合,聚与散……不同的能量的影响拉锯……循环往复。)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挫顿尖锐,消解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2)消磨(收敛)锐气,化解纷乱,柔和光芒,混同尘俗。

道将万物包裹其中,消磨万物的锋锐,解除万物的纷扰,调和万物的光辉,混同万物的尘垢。以宇宙星体运动做比喻,就像宇宙星系依循各自的轨道呈漩涡状(螺旋上升)不断旋转,消磨天体的棱角,即挫其锐;由恒星吸引行星加速运动,由引力将微细分子归为统合,即解其纷;由旋转接收适量光芒,让光芒调和适度,即和其光;混同凝聚尘垢分子,混合统一为星体,即同其尘。道,使得万物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最高和谐有序的状态,称之为:“太和”。

这四句是讲道的作用:收敛锐气,不过分凸显;排除纷杂,消解纷乱杂多;调和光芒,不过度耀眼;混同尘垢,和万物俗世混同在一起。和光同尘,代表人不可锋芒毕露,不应自命清高,不要孤芳自赏,人要掩饰自己的锋芒,不让人感觉到威胁,与世俗混同,随俗而处,与众人打成一片,互相尊重,互为欣赏。当人们有纷争,则需要互相磨合,解决消除纷扰。人不能独显光芒,要让别人也能显出各自的光耀,这样人与人自然和谐。不要过度区分,不应高高在上,不可势利偏颇,不分高低贵贱,要与俗世民众混同在一起,亲民爱民,要有宽广包容的胸襟。中国文化谈为人,讲求外圆内方,要以圆融灵活亲切沉静的外表,包裹正直强硬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自我保护,又益于他人接受,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减少阻力。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它是那么澄澈沉静,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由谁产生,好像上帝之前就已存在。
2)它是如此得无形无迹,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它是由谁产生的,是乎是天帝的祖先。
3)它隐没无形,似亡又实存,我不知道它从是哪里产生的,是乎天帝之先就已存在。

{湛} 形容溪水的清澈透明,将道比作是清澈的溪水。老子觉得“道”有时候混沌像深渊,有时候又清澈如溪水。“湛清”一词就是描述天空像溪水一样清澈空明,“道”弥漫在这空明的天空中,看似没有实际上确实存在,小鱼小虾离开了透明的溪水无法活命,万物离开了清澈透明的道也无法生存。

老子又将道比作清澈的溪水和透明的空气。湛清的道体像溪水和天空那样,看似虚无一物,却也真实地存在着。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人不能离开空气,万物离开道也无法生生不息。最后,老子试图理清道的身世?帝,天帝,上帝,统御者,或指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孔子:帝出乎震,震卦为春之雷,像是天帝在发号施令,也代表自然界创生万物的动力。老子不知道“道”是谁的后代,如何产生?但道先于天帝就存在了。道先于天地就已存在。

首先,“道”是一个非限定的代称,由此它并没有限定于人类的语言逻辑之中。因为命名则意味着局限,而道不受限定,所以无法用语言文体准确地描述。老子则巧妙地运用“疑是法”间接地去描述它,由无限的时间、空间展开人们对于“道”的想象。道的存在是若有若无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因为道先于名称出现,由此无名。

总的说来,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事万物皆有变化,而道永远存在。道是超越空间的,进入无限;是超越时间的,推展至永恒。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也存在于大道之中,离开道,万物则不能存在。道是绝对的真实,恒久不变,它是作为存在根源的存在本身。

人们学道、悟道,探究万物的根源和规律,不单利于为人做事,更可获得一种安顿的力量,人们探寻根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附】
1、世界的本质、根源?

老子的世界观:万物最根源的东西是“道体”,而道体是虚状的,看似一无所有,其实含藏着无尽的创生因子,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佛家的宇宙观:世界的本质是“缘起”。(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缘起:无我、无常、因果相续。(诸法因缘生,宇宙里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起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因果”所呈现的东西,纵向看无始无终,横向看无边无际。)机缘,巧合。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解其纷,道的作用。”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熵趋向“总体增长”,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增大的方向进行。一切自发地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逆。事物走向混乱、无序,秩序被打破,即最终一切都会分崩离析,走入混沌。

由此“道”的作用就尤其重要,“解其纷”消解纷乱,将混乱归为澄澈。地球在太阳系中,并非一个单一系统,我时刻受到各种外部能量的影响,比如太阳给予的能量。由此虽然事物自然地分散,又在影响下,自然地聚集。从无序混乱到有序清晰,再从有序再到无序,循环往复……由此地球需要遵循道的秩序,才能安全且规律地运动,也才会呈现生机。

道先天地而存在,而天地由混沌状态而演化而来,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所以,道是不是就是那股神秘的力量,将混沌分化为天地?若混沌代表失序,而道即秩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这些高学历明星是怎么“毕业”的?
  • 霍金预言2600年 100年进入外太空 2600年地球变火球
  • 曝柯震东劈腿辣模 柯震东2017现状遭扒
  • 3个月偷划母亲40万打赏女主播
  • 创纪录!中美签署2535亿美元大单
  • 王力宏遭疯狂女粉丝攻击丨世界上奇怪的人还真不少!
  • 乐视员工获刑4年 家贼难防!内外勾结植入木马倒卖流量
  • 刘国梁下海经商了!
  • 宿舍比拼一字马,为什么我看的是别人家的宿舍,羡慕不来
  • 提前上班被开除 每天提前2小时到公司 最终最开除
  • 播报 | 微信还款将收费,苹果X拍照竟然101分!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否认内地餐饮代言,将追究被侵肖像权事件
  • 王源17岁生日获100多位明星祝福,你知道源哥最想要什么样礼物吗?
  • 赵薇罕见晒亲妈美照为其庆生 送超大捧花有孝心
  • 特朗普访华签90亿大单 哪些相关概念股或将受益?
  • 女粉丝攻击王力宏,大喊你算什么男人,又是当初那个女的
  • 乐视员工获刑4年半,员工泄密如何防范?
  • 刘国梁下海经商早有征兆 乒协副主席名单已没他
  • 宿舍比拼一字马 这些学生玩得也太花
  • 男生跳操意外走红 活在自己的BGM 网友:男生骚起来可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