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讲述的中国故事——紫砂文化因交流而更美】当沉睡亿万年的特殊泥土被唤醒,有600余年历史的中国紫砂以质朴玄妙的特殊工艺独步天下。紫砂壶因其独特的美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巧合使紫砂壶成为交流的主角

2019年6月,筹备了六个月之久的第一届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在美国洛杉矶比华利山市政府市政会议厅举行。我代表华夏文化促进会全程参与了这次论坛的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如何在短短一天的论坛时间里,以点带面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经过参与筹备的同事们反复酝酿、多次讨论,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的传统技艺这一类别上。传统技艺有相对较多物化的作品,但即便是把范围缩小为原先的十分之一,传统技艺依然有国家级子项目超过650多项,因此必须聚焦再聚焦,从传统技艺类别中再做进一步的筛选。特别是这样的论坛又是第一次举办,还是要找出最能代表中国,又为美国朋友相对熟悉的项目,在和美国的合作方交换了思路后,我们最后选择了“中国陶瓷”作为论坛的主题方向。

当时有一件特别巧合的事情。2017年12月,我曾在洛杉矶举行过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行——中国紫砂壶”巡回展览,由美中交流促进会、世界名人俱乐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联合主办,共展出经典款和创新款紫砂壶135把,除去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当时出席展览的重要嘉宾以及慈善捐赠外,剩余73把紫砂壶,一直在当地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以推动当地对中国紫砂壶的认知。

基于这一巧合,我马上和论坛美国合作方进行了协商,决定在论坛上增设一个中国紫砂壶的展览,并由我以中国紫砂壶的制作、使用、收藏形成的紫砂文化为论题作主题演讲。

邀请什么样的嘉宾参加论坛是重中之重,既然要把论坛做得有影响力,那一定要邀请“有影响力”的嘉宾参加。

论坛规模控制在60人,论坛的演讲环节要给予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参会者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论坛开始前安排出专门的时间段,让嘉宾们观赏紫砂壶,每把紫砂壶的所用泥料、名称、特点、寓意等专门做了中英文对照的册子,希望从观赏紫砂壶开始就进入交流状态,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在观赏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做出回答。

在介绍材料里开门见山地对紫砂壶的通用背景作了以下的说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第一批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东部离上海200公里、一个叫宜兴的地方因紫砂壶而出名,该工艺一般认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文化非常重要又独特的组成部分。另有说法紫砂壶的历史有两千年之久,是由中国历史名人范蠡在宜兴丁山发现了可以制作陶器的泥土,并教会了众人制作陶器,而开始了紫砂壶的历史,范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被中国人称为“陶朱公”。

为了和这些有影响力的嘉宾建立密切的联系,让他们成为中国紫砂文化的传播者,当时我们作了一个决定,论坛结束后赠送每位参会嘉宾一把紫砂壶。参与组织的比华利山市历史学会还提出愿意收藏两把紫砂壶,以增加来自中国藏品的比例。余下的则全部捐给一家妇女儿童慈善组织,这家机构的负责人也是参加论坛的嘉宾之一。同时,还特地邀请了2017年12月参加过我巡展的五位重要嘉宾,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紫砂文化的认知。

论坛前一天布置展览,现场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美术馆请的物流公司负责人是一位华人,在现场他蛮有兴致地问了我很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问得还特别专业内行:具体到中国某位工艺美术大师紫砂壶的市场拍卖价格、目前有哪些有市场潜力的年轻的大师、当前市场上有什么新的创新作品、使用了珐琅彩装饰技艺的紫砂壶市场前景如何等。我很是惊讶,一问才知道他竟然是紫砂壶的资深收藏爱好者。他还专门向我展示了他的紫砂壶藏品图片,竟有200余把,他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展览室,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他说因为喜欢喝茶,所以一直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有空时会约上三五好友出海钓鱼,带上他的紫砂壶在船上泡茶享受,说紫砂壶泡出来的茶味儿正,而且有格调,还可以给其他族裔的美国友人展示一下中国文化。

“第一把”紫砂壶的动人故事

根据论坛议程安排,我的主题演讲被安排在了第一位。如何让参会嘉宾短时间内听得懂又记得住关于中国紫砂壶制作、使用、收藏的若干信息,以及如何理解由此形成的独特的紫砂文化,我在撰写演讲材料之前颇费思量。

虽然参会嘉宾都是见多识广的有影响力人士,但如果不能用好故事打动他们的话,后续传播的效应会大大减弱。因此,为了找准嘉宾的兴趣点,我特别在展览介绍材料上把紫砂壶的两个起源都列了出来,为我的演讲作了前置性的铺垫。经过不断的梳理材料,最后确定把“交流”作为演讲内容的核心主线。

论坛当天,嘉宾们在参观完紫砂壶展览后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当时有紫泥、朱泥、绿泥等为原料的各种造型的紫砂壶,在灯光的照射下,纯天然的色彩显得特别惊艳,很多人边看介绍材料边比对实际作品,非常认真。等我开始演讲时,嘉宾们对紫砂壶已经有了直观认识。我的演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因交流而生;二、为交流而生;三、向交流再生。

中国紫砂壶的起源可能是因为一场逃跑的爱情,男主角范蠡,一个协助越国国王重建越国的谋略家,懂军事、懂经济,更懂人性,女主角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精通琴棋书画,他俩彼此相爱、生死相依,与罗密欧、朱丽叶的爱同样坚定,但表达上更加含蓄和隐忍,范蠡和西施为越国打败吴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范蠡担心他们知道的太多,引发杀身之祸,就带着西施逃跑了。

两人逃跑到了宜兴,享受着男人经商、女人持家的爱情生活,范蠡发现了一种可以制陶的泥料,但是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成品率总是很低,不是变形、就是有裂缝,但又不知道原因。范蠡是个极具智慧又懂浪漫的人,有一天在旁边陪着西施做饭,观察到灶火的火焰很高,锅下还垫了石头,而且每次饭快要熟时,西施会减少木柴的用量,让火变小。

范蠡晚上带西施去看星星,躺在草地上,看着流星划过天空,就问西施烧饭时用火的原理。西施解释若没有石头而让锅直接压在火焰上会让火熄灭,不控制木柴让大火持续烧的话,米饭会夹生而不会熟透。第二天范蠡根据和西施交流的感悟,马上在烧制紫砂陶器的温度控制和程序上作了调整,很快成功地做出了非常完美的紫砂壶。

据此,认定紫砂壶是因范蠡和西施的交流而产生也不为过,美丽又智慧的女人总能激发男人的创造力。嘉宾们给了我一阵热烈掌声。

幻灯上打出了朱泥西施壶的图片,到了中国的明代,一位叫徐友泉的紫砂壶大师,以想象中的西施的身体为型,创造了这一经典的紫砂壶造型,用以纪念西施的美。有关范蠡、西施的传说,也属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的两个项目。

紫砂壶,不仅仅是一把壶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紫砂壶是喝茶的器皿,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久放而不腐,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闲暇时约三五知己品茗交流,泡茶论道,既健康养生又增进友情。用紫砂壶泡茶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以上宾相待,有助于快速拉近距离、促进情感交流。在家人、朋友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紫砂壶是一种很高雅的礼物。

幻灯上打出了陶刻有诗文、字画、金石的紫砂壶图片。一人独处,用紫砂壶泡一壶香茶,欣赏着壶身上镌刻的中国古代骚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书法字画,可以和中国古代先贤大儒、名师大家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对话,提升自身修养。

顺境时可买一把陶刻有“大展鸿图”的紫砂壶,逆境时可买一把陶刻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紫砂壶,平静时可买一把陶刻有“随缘”“自在”的紫砂壶,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己和自己的交流模式。

从明末开始,随着茶叶贸易,通过“万里茶道”,中国的紫砂壶也进入欧洲,紫砂壶也扮演了中欧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幻灯上打出了2019年2月5日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展示的我及9把紫砂壶的图片和视频。现在紫砂壶也扮演了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嘉宾席响起了赞叹声和掌声。

紫砂壶一直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但随着时代推移,和其他技艺也互相借鉴,创造了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螺钿、红木、瓷花等)、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变化,满足了不同审美人群的需求,紫砂壶的收藏性得到了提高,行业之间、技艺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让传统的紫砂壶不断焕发生机。

演讲结束后,嘉宾们向我提了若干问题,嘉宾之间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拿到获赠的紫砂壶更是喜出望外。论坛后,来自加州大学的一位嘉宾专门撰文对中国紫砂文化写了评论并在媒体发表,盛赞中国文化的魅力。

围绕紫砂壶形成的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交流更加生生不息,并和更多的中国故事一起,散发出中国文化的独特自信和魅力。(作者:常月红 系紫砂壶创新艺术家、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喜欢看见你的笑容,会陪你一起,无论未来为何[爱你][爱你][爱你]【金牛座、双鱼座、水瓶座、狮子座】属于如果很认真谈过一段恋爱最后却分手了,分手后他们就很难再去
  • 她们觉得要找到一个让自己完全放心和信任的恋人实在太难了,当她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她们宁愿暗恋也不愿意再向前进一步的,她们防备心重。[偷笑]【方象易经命运诊所】发
  • *̩̩̥*̩̩̥ ୨୧ ⑅ ୨୧ *̩̩̥*̩̩̥ ୨୧ ⑅ ୨୧ *̩̩̥*̩̩̥ ୨୧ ⑅ ୨୧ *̩̩̥*̩̩̥ 生命只有一次,哪有那么多时光用来说“我不
  • 【#小腿细可能预示全身肌肉少#还好我腿粗[微笑]】据生命时报,很多女性对好身材的考核标准之一都是腿细。【#小腿细可能预示全身肌肉少#还好我腿粗[微笑]】很多女性
  • 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都很高度统一,林楠笙始终对蓝保持着合适的距离,感情和理智都没有走偏,除了蓝小姐自爆牺牲以后的那一顿晚餐,又失去了一个至亲的人,难以抑制的心痛。
  • 情节稍微有点俗套,叙事也有点平,但毕竟是十年前的电影,加上是我很喜欢的题材,所以有一些宽容给到它。感情线就是说懂得都懂,李冰冰和全智贤都好适合,钓死我了[舔屏]
  • [鼓掌][鼓掌]文化与旅游学院vs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运动员们都自信满满,[给力][给力]今日的阳光也很温暖。[太阳][太阳]不仅运动员们在场上奋力拼搏,场外的啦
  • 但之所以我们决定采用不拔牙矫正的方案,是考虑到姐姐牙周的健康/年龄/面部比较瘦/牙套脸风险大等因素的存在[抱抱][握手]▫️牙齿拥挤,如果通过前牙唇倾来排齐,会
  • 那么这个时期,靠生产和流通为核心的传统企业,就无生产之地了,因为单靠付费推广或者实体销售,虽说短时间可以获得客户,但未来用户都会被,已经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有。
  • 今天上午学了高数苦恼了要把被室友a鸽了的电影票转给谁最后结果是免费送室友b了,咱们就是说当了一些冤大头花了一些打水漂的害中下午组织了篮球赛和场馆大叔唠唠嗑,学会
  • 在清浅的日子里,我希望途经的都是温暖,都是善意,没有失意只有诗意。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 ” Er sah mich zweifelnd an, und ich wußte selbst, daß die Frage neben der Sache
  • 他演的所有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你不会把一个和另一个混起来,他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深入的思考,我喜欢演员肖战。。
  • 2.但有老盆倾浊酒,不辞衰鬓对青铜。陆游 诗情恰在醉魂中1.无方可梁星星鬓,有酒能留盎盎春。
  •   一机集团突破三维工艺设计和虚拟现实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获批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包铝5G+工业互联网已发展到第三代,技术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北重网络安全项目
  • 很多人都是因为一部剧而喜欢一个明星,那么说起电视剧,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爱豆第一次拍戏时候的样子吗?很多人都是因为一部剧而喜欢一个明星,那么说起电视剧,大家都知道自
  • 还是只仅仅只是写写——写写散散的意义模糊的散文…… 社会生活有一条线索,每一个人有一个命运,每一种生活又有一个主题;而你只是写写呢,还是雄才大略地要完成一部生
  •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挽回这件事情上,多去思考,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散发魅力,展示出自己的魅力优雅,让自己具有高吸引力,这不是为了谁,是为了你
  • 值得吐槽的是法国提供医疗预订服务的这个应用,显示出来的等待时间就跟过山车似的,一分钟一变,一会儿多一会儿少。读法媒这篇关于总统大选国内政党倾向的文章读死若干脑细
  • 人言一诺千金,做彼此信任的靠背,做诚信最好的自己。我们要善于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以及工作与爱好的关系,有爱好是好事,但不能过更不得影响正常工作,物极必反;工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