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揭示人类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三联美食# 昨日中午在街上觅食,正愁不知道吃什么时,忽然瞥到一个店家铺前摆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豆花。走进一看发现招牌上写着正宗垫江豆花,我顿时有了兴趣,决定去这个不起眼的小饭馆点上一碗豆花饭。

老板招呼我随便坐,然后麻利地从大盆里舀起一大块豆花放进搪瓷碗里,另一手端上已打好红油海椒的蘸碟。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豆花和蘸料都放在了我面前,还有一大碗老板帮我舀的甄子饭。

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勺搪瓷碗里的豆花放入手边的红油蘸碟里一滚,再把裹满红油的豆花往饭里一放,一筷子下去,夹起豆花和一大口饭一并放进嘴里,红油豆花混合米饭在口腔里产生奇妙的碰撞,让我欲罢不能地就着豆花把一大碗饭吃了个干净。

不知怎么的,一餐豆花饭吃完,竟起了些离愁别绪。这家店的豆花好吃自是好吃的,但始终没有记忆里的味道。记忆里深藏着的,是外公外婆的那间老屋、是久经风霜的陈年老磨、是难以忘怀的石磨豆花。

我对乡味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一碗石磨豆花上,新鲜、现磨、滚烫的豆花让我牢记着家的味道,勾着我一次次踏上回家的路。

豆花,是川渝一带历史悠久的佳肴,走在大街小巷上,你不难发现几乎每一家馆子都有售卖。豆花凭借其物美价廉、口感软绵的特性,早已成为了老幼妇孺最喜爱吃食之一。豆花拥有众多兄弟姐妹——豆腐、豆浆、豆腐脑,都与他算是一母同胞,皆由黄豆制成。豆花能在一众兄妹中脱颖而出成为川渝人的挚爱,必是有他的出彩之处。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机器打制豆花已然相当方便,且味道也不输传统的石磨豆花,已经很少沿用传统方法来打豆花了,但我仍然想念老屋里的那口老磨推出来的石磨豆花。

石磨豆花不是啥稀罕货,但却是我的最爱,也是外婆的拿手好菜。

农村老屋那口老磨,不知道放了多少年了,石头做的碾子边缘已然被时光打磨得圆润而有光泽,把手的木头也带上了岁月的陈旧,却依旧是推豆子的“好帮手”。每逢丰收的季节,家里的大人都忙活在水田里,忙碌地收取一年的成果。外婆总爱在市集上买几斤黄豆,推上一顿豆花犒劳大家伙。

“不爱吃肉爱豆花,鱼肉哪有豆花香”是外公常说的口头禅,也是回回哄得外婆愿意做上一大桌豆花的由头。我们也沾了外公的光,回回外婆打豆花时都会喊一大家子人回农村老家吃上一顿豆花席。

外公外婆一生育有四女二男,我母亲年纪最长,是兄弟姊妹的大姐。回回几家人一起回趟老家都能凑齐两大桌的人,一大家子人挤得老家小屋热闹温馨。外婆一大早就已经筛洗好了豆子,把坏豆扔出去,只留下好豆,放水里泡了一个上午。临上磨前,把水倒掉,再放些干净水。

一人站在一旁,半瓢豆半瓢水,稳着节奏,慢慢放进小孔里;一人站在另一旁,不急不缓地推着磨。打好的豆浆顺着凹槽流出,向下流进一早放好的桶里。

推磨是个力气活,也是细活慢活,一轮豆子磨下来总要换好几个推磨人。接下来便是把打好的浓郁的豆浆倒入锅里烧开,再把煮过的豆浆自锅里舀出,透过两人牵好的纱布倒入桶里,纱布上留下的是豆渣,纱布下是过滤好的纯豆浆。

到了这一步,外婆往往会舀上两大瓢豆浆出来,放上好几勺糖,把一盆甜滋滋的豆浆分成一碗又一碗,拿给屋里的几个小孩喝。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胆水点豆花。这是最考验功夫的一个步骤,而外婆早已掌握得炉火纯青。把豆浆重新倒入锅里,大勺舀过一些碗里装着的胆水,沿着锅边少量多次地加入胆水,边加还要边向外刨一刨,一直到感觉差不多了为止。

最后,小火再一煮,水慢慢浮上来了,豆花渐渐成型了。煮的火候到了,外婆就拿过一边墙上挂着的干净的簸箕往下轻压豆花,这一步是把豆花压实,便可用刀划成均匀的好几个方块,方便起锅装碗。

至此,豆花已经做好了,但是还缺一个步骤——打海椒蘸水,这是鉴别豆花饭是否好吃的灵魂所在。

外婆喜欢直接打糍粑海椒作蘸料,而不向其他家多是蘸红油海椒。外婆做糍粑海椒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是把买来的青椒去蒂洗净,擦干水分备用。然后大蒜切末备用。接着就是把青椒倒入锅里,不加油煎至两面表皮微焦呈虎皮状,放入适量盐炒匀。最后把炒好的青椒往菜板上一放再一剁,放入碗里把蒜末一拌,便是制作完成了。

要吃时,把糍粑海椒舀入一个个小碟,再浇上些许热油便是味道顶好的豆花蘸水了。一家子人在灶屋进进出出,拿筷子拿碗的,端豆花端蘸水的,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尝许久没吃的风味。

自从去了外省求学后,我便很少回老家了,一是车遥路远,二是没有时间。和外婆外公的联系也只能保持在每月的几通电话上,总是难解相思。去年过年时,我辗转回了家,外婆挂念我,叮嘱母亲一定要带幺妹崽来老家团年。忙碌了一年的几家子人,又齐整地出现在了老屋的团年饭桌上,凑了个一大家子。推杯换盏,嘘寒问暖,仿佛时时相聚,从未分开。

团年饭照例还是豆花席。母亲笑着打趣道:“别屋过年大鱼大肉,我屋过年碗碗豆花。”幺舅接过话头,嬉笑着说:“这不是应了老汉那句话吗?鱼肉哪有豆花香。”众人闻言,笑作一团。

说是豆花席,但过年应有的硬菜咱家也是一样不落的,只不过主角永远是豆花罢了。

一年又一年的,豆花渐渐成了我们家团圆的象征。每每吃豆花时,一大家子人总是聚在一堂,把一天过得热闹圆满。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豆花的“周边”,豆花牛肉呀,豆花鱼呀,豆花鸡呀等等等等,味道都很不错。万物皆可配豆花,倒也不违和。因着豆花的加入反倒让菜品增色了不少,口感更添细腻,汤底也显得不那么油腻,整体味道也更上一层楼。

他乡豆花好,不及乡味妙。尽管外面种类纷繁的特色豆花比之老屋的石磨豆花没有半分逊色,但我仍然偏爱老屋的滋味,因为那是名为“家”的味道。

《不爱吃肉爱豆花,鱼肉哪有豆花香》文 | Zzz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的文学女友》只有131页,只要花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看完,一幅画能让人快速读懂女主人公的性格,简短的故事介绍,能体验到女主人公过山车的经历。这是一本好看又有趣的
  • (西树泡芙对比各家真的好好吃www)P15很像体测为了bmi达标的我(穿着两件外套 装着三个手机一个充电宝一把雨伞…勉强51了 谢谢 100分)以及哈哈哈我也要
  • 五一期间,这些美丽乡村承接游客共3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让“养在深闺”的美丽风景不再“孤芳自赏”。#大西北旅行[超话]##新疆旅游攻略##青
  • 说来可笑,我从未相信过缘分,25岁的年纪,是大朋友口中的小朋友,是野猪大王想要保护的小豆芽大王......互相之间能感受到的是真诚、同频、舒适度,整个人的状态、
  • 被这份悠然自得所打动,更是被这颗独特的心所感动,我一瞬想明白了些事,不是旁人能决定的 好欢螺?李子柒?螺霸王?嘻螺会?柳江人家?螺状元?螺蛳粉?优惠券 : :
  • 亏良心,是最不利己的行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平常能够照顾好我们的六根,能够念念都能生起清净的心。如果人人都泯灭良知,用坏良心的钱去交换,
  •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春风得意时的推杯换盏,而是贫困潦倒中的仗义援手。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春风得意时的推杯换盏,而是贫困潦倒中的仗义援手。
  • 起了起了在热血漫里和男神做兄弟4.35开局被暴打,被封天才是我草率了4.4我靠嘴炮混入红黑高层4.4还不错,看到17章在柯南主副线反复横跳的咖啡店主真的普通吗4
  • 但这样一个名字凶神恶煞的地方,却有着唯美的海景,郁郁葱葱的森林,碧波荡漾的海水,为这里带来几份生机与活力。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太过梦幻以至于不真切的海边小镇相遇
  • #吴磊最新微博评论#看了一下吴磊微博评论区,前排评论头像全是星汉灿烂凌不疑 程少商[允悲]估计入戏太深了虽然我也觉得吴磊 赵露思挺好磕的,但感觉他俩不是真的,娱
  • 又来酒店防疫了,跑到露台上放风在时空中与一个未曾谋面、可爱又浪漫的灵魂相遇还有她铺满露台,奋力生长的爱与生命我想这就是囿于市井,心向山海深居巷弄,自顾盛开美好与
  • 二脑控狗7月18号给我灌输意识,要我杀邻居或路人三7月22号早上3点多,起来洗手时,左手的小指中段被电磁波打得剧疼,估计脑控狗在给我造风湿类风湿的病;这两天鄂州
  • 来一次真是不容易,既然来了钱都花了,要玩就玩尽兴不要在为一天时间而留遗憾。来大西北旅游,玩六天,七天.还是八天,作为一个西北人也做为一名领队了在这里给大家来分析
  • 你可以去某音晚间九点四十,搜索我微博名称“镜头里说故事”的直播听听看就知道了,[偷笑][偷笑]每天我都播得舍不得下线[允悲]【晓庄附小老校长于杲卿喜迎百岁生日】
  • 9月9日07:00到钟楼滩公园核酸检测点采样后骑车返回,在西关桥头购物(付款码:鲜面店)后返回家中。14:15给女儿买火腿肠(付款码:西关美丽食杂店)14:18
  • 银行好比未来的配偶,“每天需要现金流,朝朝暮暮,细水长流”;作为资产配置的个体,需明白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合理的分配自有资金,可参照家庭资产标准普尔图。银行好比
  • #zhuoya’s plog#不内耗之后虽然好多了但头还是持续的疼无论如何留给自己了可以去散步减肥的时间1⃣️真的没流量2⃣️3⃣️4⃣️5⃣️AI6⃣️感谢苹
  • 4.10[疑问]半夜zyg:救救我 救救我 啊啊啊啊啊啊 你一定要帮我我:?[666]大半夜被zyg拉着帮她想剧本夸夸我 我觉得我的思路非常完美夸夸我自己[污]
  • 其中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你得学会真正地存在于当下,你能够感受到你说话的声音,你说出来的话你自己能够听到、能够思考,这叫存在于当下。正念疗法的核心就是,你要
  • A:流量爆款一般都有、小众一点的那就要看缘分了,数量都不多抢完即止!自己用完全没问题,送人的话美化一下包装(去店里包装才20-30块)Q:都有什么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