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否一定要有缘份?

问:学佛是不是一定要有缘分才行?一个不懂佛学、从未有过佛教信仰的人,应该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缘分,然后开始学佛呢?

问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一定要有缘分才行,然后说“那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缘分呢?"

其实关于这方面,多少都有误解。
学佛的缘分,人人都有,任何时候都有。这话怎么说呢?和佛的缘分,有深有浅,有远有近。从根本来讲,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跟佛最好的缘分。有佛性才可以学佛,没有佛性没法学佛。因为有佛性,佛一定要慈悲救度我们,谁没有佛性呢?佛性就是觉性,这就是缘。

第二,每个人都愿意离苦。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烦恼、苦恼,没有人不愿意离苦得乐。这种愿离苦得乐,也是从佛性当中所涌动出的力量,只不过我们对苦乐的认识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迷惑颠倒了,所以才在这里轮回。有佛性,愿意离苦,这从本质上,从我们自身来讲,就具足了学佛的原动力。

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外面要有条件:你听到佛法了。

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从来没有一个人给你讲佛法,周边没有一个人学佛,你即使再有佛性,你也盖住了;你再想离苦,也找不到方法。像这位提问的居士,你听到佛了,不就是遇到佛法了吗?缘分就到了。然后,你还想学佛,这得多大的缘分啊!这缘分就已经具足了。所以,从本质来看,从深层次来说,有佛性、愿离苦,这是根本的。成熟到一个表面上、看得到的,从现象上看,你闻到了佛,你想学佛,这就是缘分现前,已经到了。

那么从佛的立场来看呢?
佛度众生,有人说:“佛慈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木。”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度众生,并不是看你有缘没有缘;佛是不讲究缘分的,为什么?你有佛性。像火烧木,它有什么缘不缘?木头里边本来就有火性,它们两个是同性质的;如果你烧土就烧不了。

所以,以佛的智慧之火,来点燃我们众生的佛性之木,那不是天然的吗?另外,佛为什么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佛性的立场上,不分众生和佛的差别,他们是一样的,阿狗、阿猫、蚂蚁跟佛都一样。他们是一个体,法身是一体的,并没有两个。

你说你自己度自己,你还讲条件?你饿了,你自己给自己吃饭,你讲什么条件呢?“同体大悲”就是“无缘大慈”,佛救度众生,就如同自己救度自己、自己利益自己一样。在佛性的层面上,没有自他的区别,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站在众生立场上,需要有一个契入点。

就好像浪子回家,你从小流浪在外,父母心心念念都在盼望你回家,哪有说孩子回家还讲条件的?没有条件。但是你迷茫了,你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那就要有人告诉你,你爸爸妈妈是谁,在什么地方等着你,你这才有回家的可能性。所以,缘不缘是从众生这边来说的。那你现在遇到了佛法,你想学佛了,这是浪子想回家了,这就是缘分到了。

所以,如果是你个人提这个问题,那么很恭喜,你的缘分已经具足。如果你是代人家问的,那么这个人的缘分也到了,不然他问不着这个问题。恭喜,南无阿弥陀佛。总结一句话,一切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可以回答他:“你缘分已经具足。已经成熟,现在可以念佛,不用再等待,恭喜。”

十念往生是别时意吗?
南无阿弥陀佛。法师,请问如何会通《佛说无量寿经》所谓的“十念往生”和唯识所说的“别时意趣”?
这是一个纯粹教理的问题。不过应该不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讲的“十念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倒没有任何“别时意趣”的问题。一般所讲的“别时意趣”是指《观经》下品下生。

《观经》下品下生也说了十念,“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在道绰大师的时代,就有修学《摄论》的人,依据《摄大乘论》里所举的别时意,说《观经》这里的往生叫作“别时意”。别时意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十念往生”其实今生是不能往生的,要到下生下生以后一一别时,才能往生。这种观点一说出来,就损害了很多人的信心,大家就不念佛了。念佛有什么用呢?今生又不能往生。所以道绰大师就来纠正,善导大师也加以会通和破斥。

具体的文句出在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的和会门,可以看《净土宗圣教集》,从480页开始详细讲解等我们上课的时候再说,这里不能详细解释。
我大致说明一下。别时意有两种:一种叫成佛别时意,一种叫往生别时意。《摄论》当中说的也是这两种,但是理解的人搞错了。

【成佛别时意】
第一种,什么叫成佛别时意呢?成佛要万行圆满才能成佛,说“念佛一行能成佛”是别时意。这是正确的。成佛要万行圆满,净土宗是靠念佛这一行往生到极乐净土,到极乐净土之后万行圆满成佛,并不是单靠念佛一行就能成佛。所以,如果以成佛别时意来衡量的话,念一行是别时意,这没错。

【往生别时意】
第二种,往生别时意。往生别时意,从《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讲,唯愿无行是别时意。愿行具足就不是别时意,是现生得利益。什么叫唯愿无行呢?就是空发一个愿,“听人家说极乐世界很好,我也愿意去往生”,接下来没有下文了,这叫唯愿无行。善导大师说这种是别时意,没错;但是《观经》下品下生不是唯愿无行,是有愿有行。

【关于“十声念佛”】
关于“十声念佛”,可能有人会说,“十声念佛算什么行呢?不过嘴巴动几下,念了三声、五声、十声,谈不上什么修行”,一般摄论的人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善导大师说,六字名号里具足一切行。善导大师是从六字名号的法体来解释,不是从能修行的人的角度来解释的。能修行的人躺在那里快要死了,他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地狱的火都来现了,还能有什么修行?不过嘴巴念了念。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当中就有愿,“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句名号就是他的修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这样愿行具足的缘故,“必得往生”。不是别时意。这个“愿”,六字名号里的发愿回向,本源于阿弥陀佛发愿回向救度我们,然后我们发愿回向愿意往生。它的根本来源还是来自阿弥陀佛。这个“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要救度我们,所以“'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如果就罪业凡夫来讲,没有什么修行,可是我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我的。

佛法的道理说得很明白。不要说归命,即便是随喜功德--人家做事你随喜,功德就是你的。何况归命呢?归命阿弥陀佛,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从因到果一切行、一切功德都为归命的众生所有。这样的行,当然是大行,不是小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位提问的莲友,你可以进一步去看书,如果看不懂的话,再来提问。 https://t.cn/R2WxQOQ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全面推行‘井长制’的基础上,我们还全面推广高标准农田‘热线电话’将其喷写在机井盖上,并建立高标准农田服务热线承办问题册,助力高标准农田管护。 “没想到这片地
  • 我们人体里面什么宝藏都有,人体内联结宇宙高能量空间的什么按钮都有,如果我们只是开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嫖赌,您“开其兑”了,那您就与成功的人生无缘了,那您就
  • //野蛮生长 成为自己的月亮 小女孩十八岁生日快乐噢再见面就是个小大人拉即使再波折也会想着见个面 好好吃顿饭考完听说泡崽去接乔乔 我偷摸着去买花最后决定送向日葵
  • 看到《知晓我的姓名Know my name》故事第5章,我很共情Chanel Miller。我感受到她自此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精神压力,她陷入的人生低落、痛苦的情
  • 牡蠣的成熟和珍珠的形成需要幾年時間。得益于常年坚持的森林保护,舞根湾中的许多生物虽然遭受了重创,但以浮游生物为底层的生态环境依旧保持的非常好,养殖生产也得以很快
  • 必买 卖一个好一个客人 痔疮膏 30g内外痔孕妇均可用~澳洲医生针对痔疮患者非手术常选药物,☝️一般情况痔疮使用7天症状可消除,特别严重者,在医生指导下连用1-
  • #朱一龙笑起来好甜##朱一龙平安神宫合照#清朗行动#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 真的不要再相信任何人了,更不要相信所谓的这些媒体啊官方号 人心难测 你懂
  • #掌门太忙[超话]# #莺啼陌上# 【刻印预览】“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在哪里,我们都会相见的。 #MO CHUISLE铂金珠宝#、#五瓣玫瑰#、#MO CHUI
  • 下面带大家开启“云游”模~这么美想去“打卡”吗?[兔子][兔子][兔子]“小鱼家族 最佳品‮福牌‬利”​‎实实在在给到‮销经‬商的不仅是‮品产‬零售代理‮差商
  • 吃的时候都没拍照王宝器麻椒鱼真的很好吃 比哥老官的蛙还好吃喝到的时候我本人才觉得peace!
  • 双方只是分工不同,婚姻是经济和责任共同体,爸爸回家后也得适当分担家务和育儿,全职妈妈也需要休息。那些认真选择,努力经营,懂得爱与宽容的人,最终才可以得到生活的犒
  • “ 佛 ”是觉悟的意思,有三个特点 :第一要“ 自觉 ”就是自身明白、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是“ 觉他 ”像菩萨,不仅自觉,还能令众生觉悟;第三是“ 觉行圆满
  • 12月22日,手艺人余彩娣在筛粉,制作徽州传统松糕。#又到“年味”飘香时节#【徽州传统松糕飘香】 12月22日,余彩娣在制作徽州传统松糕。
  • (两位都有回答,整段回答都挺长的,のがみん好像还说了ASL的时候ちばしょー也握了他的手,队长中之人+最年少真是了不起我不太会查这种活动的repo所以只有截他俩发
  • 【#陕西文博数字藏品市场火热# 掀起文化消费新潮流】3月24日,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阿里拍卖平台全球限量发行三款“〇宇宙”数字藏品,每份售价19.9元,
  • 但对于苑璟来说,它是一段书写蜕变的成长岁月,她用爱和坚守,给了青春一个最美丽的承诺! #80后银行主管返乡卖罐头年入3亿##城管故事#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桃红
  • 人体精气神,人类物质的肉身活动,受气驱使,气受意识主宰,身不由己,是因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即是神,神志即是精神,精为物质的肉体,神为形而上的能量,主宰物质的意识
  • 双子座:双子多变的魅力,总是能够吸引一众痴男怨女,即使得不到双子也忍不住对ta好,而双子在等待真爱的路上也愿意尝试,这就给了大家一种“渣”的印象。#新势力周百万
  • 而且,因为我的牙龈发炎得厉害,接下来需要每天早晚用一种处方消炎药漱口,两周后来做一次复查,他会在复查后再给我补四颗牙……牙医大叔说得云淡风轻,我却听得毛骨悚然,
  • 时间:10月12日-14日,地点:福州台江万达广场中庭,大咔:超安全敢放肆哈弗H4超安全敢放肆哈弗H4登陆为您带来看车赏车试乘体验。 【福州万达广场中庭】不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