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美食带你游安徽 | 老蚌埠红烧蚂虾:余香不绝、回味无穷】https://t.cn/A6XlZKP7

“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推出“听故事、游安徽”系列之三“美食带你游安徽”,邀您共品“皖美好味道 百县名小吃”。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夏季的微风轻抚,蚌埠的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好友三五,啤酒几扎,三杯两盏下肚,白日的忙碌与紧凑,已被晚间的惬意与松弛替代。小龙虾在最经典的蚌埠红烧烹制手法的打理下,张牙舞爪的姿态停了,慢慢披上了红袍,与姜葱蒜和八角、辣椒一起,成了一盘盘的美味。蚌埠阿财老铺就是当地一家开了十几年的龙虾老店,创始人、总经理朱海停说:

我们蚌埠本地的头道招牌菜就是小龙虾。尤其是到了夏天,可以说大街小巷、各大饭店,大小饭店都是必须要把龙虾当成招牌菜的,我们这边吃龙虾的氛围是很强烈的。

蚌埠人称呼的小龙虾,又叫蚂虾。他们烹制小龙虾有着独门秘籍,烧制的时候,不去头不抽线,直接将一只只鲜活的龙虾放入锅内,大火红烧,最大程度保留了虾的弹嫩活性,活虾现烧让汤汁的麻、辣、酱、香、甜五种口感能够最短时间内迅速入味,朱海停继续介绍说:

我们蚌埠的红烧大虾它跟主流的几个流派,比如说潜江油焖大虾,比如说盱眙十三香,跟它们相比的情况下,我们是有徽菜的烧法,技法上面还是有不同的,因为我们的小龙虾属于软烧,你像十三香的特点它是要先卤,像潜江油焖大虾要开背,我们蚌埠的红烧大虾有个特点就是叫活虾现烧,它就是纯活虾现烧的,它不需要卤,不需要什么的。

活虾大火红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肉质的细腻和弹性,而老蚌埠红烧蚂虾能够在诸多龙虾做法中一枝独秀的第二个秘籍就是在于其香料的独特性,加入了八角、桂皮,草果,香叶,白芷等十几种中草药,华夏总店店长王东介绍说:

我们自己熬制的那种香料油,大概有36种香料,然后机成碎末,然后用菜籽油和色拉油烧热锅以后,然后用葱姜炸油,香料放里边,用文火炒15分钟。香料油它是有点秘诀,因为我们放的全部是中草药,吃我们这边虾它不会腹泻,因为中草药很多里面都含有一些止泻的、健脾的、养胃的一种中草药,吃起来特别香,而且还不容易闹肚子,这是我们最有特色的一个地方。

大火旺烧,20分钟后,小龙虾出锅了:油光锃亮,虾壳清亮,色泽艳丽,热气腾腾里夹杂着扑鼻的香气,让人不自觉地吞咽起口水。轻轻剥开红彤彤的虾壳,去虾头,抽虾肠,然后尝上一口虾黄,甜丝丝的,趁着热乎劲把剥出来的龙虾尾迅速放到汤汁里,轻轻地唆上一口,再嚼上一口虾肉,麻、辣、酱、香、鲜层层口味在舌尖味蕾交织,再就上一口清爽可口的冰镇啤酒,这就是蚌埠人最享受的舌尖美味,也是他们最爱的城市夜生活。朱海停说:

因为龙虾它是一个夜宵属性的东西,它代表着市井,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烟火气、人情味。吃龙虾就跟烧烤一样,它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个正餐里面、西装革履的这种氛围去吃这个东西。像现在提倡的夜间经济,夜间经济你吃喝玩乐购,所以在这个时候,龙虾、烧烤,包括一些什么小吃、什么火锅、大排档,它就成了城市独特的风景线,龙虾就是在这个消费场景下才火起来的。

早在1979年蚌埠就开始流行吃“大蚂虾”,距今已有43年,是当之无愧的安徽龙虾发源地,中国龙虾鼻祖。1997年,蚌埠市南山路上,20多家商家齐聚,做的生意也是出奇的一致:油爆大虾。在烟火和油香的缭绕中,南山路有了一个更接地气也更为响亮的名字——蚂虾街。1998年,这条街就迅速成为整个安徽最大的蚂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也是全国最火的小龙虾街,每年的4-9月份,进入吃龙虾的高峰,每天都有2万人到这里品尝美味。到蚌埠,没有不去蚂虾街挑几斤大龙虾,整几桶啤酒的。

一条街,一桶扎啤,一盆蚂虾,白天辛苦工作的蚌埠人,晚上就开始享受这惬意生活,他们的每一个夏天必定有红烧大蚂虾的陪伴。现如今在蚌埠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龙虾的饭店。蚌埠人对于小龙虾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十分挑剔。这些年,老蚌埠红烧蚂虾口味不断演变和丰富,朱海停说:

龙虾这个东西本身没有味,你赋予它什么味它就什么味,龙虾肉是没味的,它就是肉质好,Q弹好吃,你说蒜蓉的它就是蒜蓉的,你说黑椒的它就是黑椒的,你说榴莲的它就是榴莲味,所以现在有很多种味型。

我们蚌埠这个地方(龙虾)的味型它跟我们这个城市是有关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我们蚌埠它是一个南北交汇地,它的味型是麻辣酱香甜,它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综合味型,就南来的北往的,到我们这里吃我们蚌埠红烧大虾,他都是能适应、能喜欢的。

素有“淮上明珠”之称的蚌埠,地处南北气候交汇点,蚌埠人的饮食口味,综合了北方的咸鲜,同时兼具南方饮食的清甜,更有四川,湖南的麻辣。多种口味的融合,造就了蚌埠红烧蚂虾这一美食的独特风格。正是由于老蚌埠红烧蚂虾的口感杂糅,可以适应各地人的口感,在交通发达的当下,也是吸引了无数外地食客的光顾。朱海停说,现如今蚌埠已经进入吃龙虾的旺季,单单一个阿财老铺华夏总店,每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了3000-5000人,每天至少要销售龙虾2000斤。

我们主要的客户主要还是来自于周边,比如说徐州,南京,还有一些外地的,特别是合肥的人来我们这边特别多。

现如今的老蚌埠红烧蚂虾已经成为蚌埠市夏季最拿得出手的一道美食,不仅为蚌埠夜市赋予了“夜经济”的新内涵,而且为蚌埠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激活“龙虾+旅游”“龙虾+文创”等新业态。

有一批吃货,有一批人是专门为了吃,他愿意打“高的”,打“飞的”,坐高铁,坐飞机,目的性很强,到一个城市,通过吃去领略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现在做文旅,它更重要的就是要什么?把味道先要传播出去,用好的一个城市好的味道,好的土特产,好的菜品,然后去吸引大江南北的人到这个城市来。他不仅要看景,还要吃美食,所以说美食美景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相结合的东西。

缤纷夏季,缤纷美食。若论谁是夏季餐桌上的主角,非龙虾莫属。如果您有闲情逸致,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来到蚌埠,来一次探味蚌埠美食之旅。夜幕降临,就找一家特色美食体验店,围桌而坐,在淮上的微风里,品尝一下余香不绝、回味无穷的老蚌埠红烧蚂虾,微醺一场,不负美食,不负时光。(转载安徽文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被《人世间》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人生啊,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一生向阳,哪怕一世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人世间#被《人世
  • #偶像梦幻祭[超话]#推推心形透卡,囤货地江苏,邮费非偏远6借tag致歉:游木真,衣更真绪,守泽千秋,深海奏汰,南云铁虎,高峯翠,仙石忍,天城一彩,白鸟蓝良,乱
  • 因为我不经常化妆 所以这个问题我也不担心hhhhhp1 那是今晚喝的芋泥大满贯本来想喝今天刚出的栗子奶茶 喝完发现下边有个大的芋泥球 希望下次能搅开p2 刚下班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谈了恋爱整颗心就系在了对方身上,把所有的情绪都变得和对方有关,可是我觉得,好的爱情是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我常常觉得谈恋爱的好友跟个小孩子一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虽然身患渐冻症,却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以生命赴使命。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
  • ”哆啦A梦边说边把指针播在善良的位置上:现在的人类都十分善良:我心所愿!二十年前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太多的玩具,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端着饭等待多啦A梦的播放,
  • [awsl]玻璃渣里也会有糖啊还有昨天LQJ师姐带我和车车一起吃的牛小肠火锅-牛很鲜,你们很甜还有帮我分析实验的LHW师姐、CSY师姐、LBJ和车车祝我们熬过的
  • 被分手的时候,最该做的事儿就是,头也不回地走掉。被分手的时候,最该做的事儿就是,头也不回地走掉。
  • 贱不贱啊,下午真的气的够呛,切了个号准备拍归下墓的功夫,进牢里了,我真的栓Q[微笑]#一梦江湖[超话]#大号不太方便开个小号堆堆一梦碎碎念~有一些事情没有记录太
  • 』(2019年ねん/日本にほんテレビ系けい)《我的裙子,去哪儿了?』(2018年ねん /日本にほんテレビ系けい)《我是大哥大!
  • 人生,是磨难在枝头上,没有人,会经常督促我们的行动,没有人,会义务地照料我们一生,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拿得越多,背负的越重,适时地放弃,才能很好地前进,错过
  • 但是准备开售的时候发现了大问题:这批货的面部比例有严重瑕疵(整体五官小了一大圈)。❹宫纳异色由于我说过的余量没有开售,所以导致很多姐妹白白蹲了很久。
  • 泰北‮僧奇‬古巴kang san一位‮爱很‬笑的师傅[呲牙].找到三尊‮傅师‬的老牌一生都在‮行苦‬修法术的师‮!很‮本多‬地商‮佩贩‬戴短‮一短‬年就开很多分
  • #日本租房攻略# 在日本租房,第一期交纳的房款非常多,是房租的五、六倍之多,其中,押金和礼金是做什么的呢?如果说我们人均GDP从1.3万跌到了1万美元,甚至跌破
  • 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
  • 这一次,布莱斯没有逃避,他在朱莉的小院一起栽下一颗小树,并勇敢握住她的手! #电影推荐##电影推荐##电影[超话]##推荐一部好电影##周末看电影#从未想过
  • #济宁# 【济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例,其中任城区6例、金乡县4例、高新区1例】2022年11月12日0时至24时,全市报告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 #plog# 考虑到是我俩第一次约会时的菜肴 冒着弹窗风险也要吃家门口最近的干锅鸭头周围几家店里堂食的都没什么人大部分都是外卖旁边桌的一家四口真温馨呀头发花白的
  • 增资后,三星财险的注册资本金从3.24亿元变更为约8.757亿元。增资后,三星财险的注册资本金从3.24亿元变更为约8.757亿元。
  • #牛年大吉##遇见艺术##原创##寿##剪纸# 崔振东原创手工剪纸书法青岛市旅游特色商品三八节情缘谁言寸草心我在手机淘宝发现一个宝贝 《情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