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学佛[超话]#唯心净土

08-23 23:03阅读 26

《维摩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此段经文是佛说唯心净土的真理。意思是说,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想得到严净佛土,应当先清净自己的内心,通达我法二空,舍离一切执着,随着自己内心的清净去化导众生、利乐众生,那么所摄受的众生,受到菩萨的教化,也能得到内心清净,这样建立的国土,自然就是严净佛土了。

因为净土是内心反映出来的投影,所以只要内心清净,国土自然也就清净了。好比音响必然随着声音,如果是好听的声音,所响出来的应声必然谐和。又好比人影随形,身躯端正的人,影子自然也就不歪,这是因果的定律,也是报应的道理。众生为业力所感,烦恼障心,故其所见的国土,就变成污秽不净;佛心清净如琉璃,污秽之相了不可得,故对佛来说,秽土当体即是净土。同处一个娑婆国土,但是佛与众生所见就有净秽的不同;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但众生所见、所感各自不同,这就是国土唯心所现的道理。

当今的时代,报纸打开一看,很多都是人间的悲剧事,电视新闻一收听,每日都有许多的天灾人祸,世界为何会这样纷乱?众生为何会如此不安?追根究柢,这个病源就是因为众生我见炽盛,生贪、瞋、痴,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故变成五浊世间。其实,世事的治乱以及众生生活的如不如意,重点不是外在客观的环境有好坏,主要是由于内在主观的人心有善恶。所谓“心是功魁,也是罪首”,功德由心所成,罪恶也是由心所造。譬如一把刀,运用适当就有功能效用,用得不当就会造成伤害,变成罪过。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背部酸痛时用拳头捶背觉得舒服,但是用拳头去打人,就会令人痛苦难堪。手的举动、刀的运用,都是由心来指挥,用心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结果,故心是一切的主宰,不但世间法由心所主宰,就是出世法也是由心所创造,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想要谋求家庭幸福,社会安定,乃至世界和平,必定要先净化人心,就如经上所说的“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

“唯心净土”的道理,还可以举经论上的譬喻来说明:如同一个池子的水,本无不同,但是由于天、人、饿鬼、畜生的心识不同,业报差别就产生不同的见解。天人因其福德殊胜,故所看到的水都成为琉璃众宝庄严的地方;平常的人看到,则只是普通的水池;饿鬼道的众生因为饥饿、口渴所逼,其意念就会使所见到的水,都变成脓血;鱼类水族却是不见水的相状,水就是最佳的居所。所谓“一水四见”,同样是一池水,但不同的众生所见竟然有如此差异,这完全是因为众生自业心力不同,所以对于同一境界,就有种种差别知见的转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会反映出“一境四心”之现象,比如对同样一件事,由于人处在喜、怒、哀、乐不同的心情下,就会出现对那件事不同的感受。再说,一个知足的人,即使是粗茶淡饭,对他来说,也会感到满意,认为是一份不易得来的福报,所以他会觉得珍贵,这就是天人的境界。对于不知足的人来说,即使是山珍海味摆满桌,他也是食不知味,甚至吞咽不下,这不就是饿鬼的境界吗?所以,世界是内心的投影,清净自己的内心,就能创造清净的外在环境。那么,要如何来清净身心呢?以佛教的教义来说,就是以守五戒、行十善为根本,信仰因果道理。

《维摩经》说:“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这正是因中不造十恶,所以果上招得十善的胜报。

何谓十善?此有二种:一为消极的止十恶法,二为积极的行十善法。在身业上,不杀生而慈悲为怀行放生,不偷盗而义利节用行施舍,不邪淫而贞良守礼修梵行。在口业上,不妄语胡说乱讲而诚实无欺,不绮语巧言令色而质直庄敬,不两舌挑拨离间而调解和合,不恶口粗语怒骂而柔和善待。在意业上,不悭贪而济困救急,喜舍布施;不瞋恚而包容忍辱,累积福德;不愚痴而观修因缘,增长智慧。

另外,就是信仰因果,唯有深信因果,才能去除不正确的思想,规范善恶行为。如果世间有一个人能深信因果,就有一个人能够行善,社会就减少一个恶人,增加一个善人。如果每个家庭内的人,都能深信因果,不昧因果,人类心里自然就会向善,增益善行。这样,人人离恶积善,奉公守法,社会自然就不会动乱不安,每个人即能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环境。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其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虽然现今外在环境有许多乱象,但我们不可轻言放弃未来的希望。要庄严自己的人格世界,建立清净国土,绝不是凭空幻想可得,那是必须透过真心修行,提升道德品质,实践菩提心以及发大愿心,利益众生,方能实现。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每个人都能奉行佛陀清净的教法,身心世界自然得以庄严,世间也才能成为真正的

#中观缘起[超话]# #龙树菩萨[超话]#
《中观论颂讲记》
印顺法师文集
四得四向中,初果向是贤人,其余的三向四得,是圣者,合名八贤圣。 [P448] 有四得、四向,可以说有八贤圣;四得、四向不可得,八贤圣也就无所有。如「无」有「八贤圣」,那也就「无有僧宝」了。不特没有僧宝,因为「无有四谛」的关系,也就「无有法宝」了。僧是僧伽的简称,意义是和合众,指信佛修行的大众。宝是难得贵重的意思,以赞叹佛教僧众的功德。真实的僧宝,是要证悟谛理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如七圣,才可说是真实的僧宝;这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凡是『理和同证』的,都名为僧。一般的出家佛弟子,『事和同行』,就是没有得道,也叫僧宝,但这不过是世俗而已。法宝是四谛的实理。法,有普遍、必然、本来如此的意义,即真理;四谛合于此义,所以说是法宝。而法宝最究竟的,即是寂灭的实相。所以法宝有深刻的内容,不是口头的几句话,书本上的几个字。以经卷或讲说为法,那因他能表诠此普遍真实的谛理,所以也假名的称为法宝。自觉觉他的佛宝,是由觉法而成的,不是离了现觉正法,能成等正觉的。同时,佛也是人,在事在理,都与圣者一味,也是在僧中的。所以,如法与僧不成,佛也根本 [P449] 不可得。所以说:「无」有「法」宝、「僧宝」,也就「无有佛宝」。这样,「说」一切法皆「空」的性空论「者」,不是「破」坏「三宝」了吗?佛说罪恶最大的,无过于破坏三宝,拨无四谛;这是最恶劣的邪见。这样,性空者说一切皆空,是大邪见者,是断灭见者!外人以最大的罪名,加于性空者的身上。(其实,外人根本不懂性空,性空才能成立三宝)。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所谓「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 弹偏斥小 」,

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

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 法无定法 」的妙用。

「 法无定法 」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

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 法无定法 」如果被滥用,

那么,「 法无定法 」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

因此,所谓「 善用方便 」,

必须以「 深观法性 」的智慧为基础,

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所谓
「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

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

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

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
叫做「 入一切诸佛法门 」。

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

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
如是如是,阿难!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

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

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

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

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

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

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

为什么?

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

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

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

《大般若经》所谓
「 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

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

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

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 贪 」吗?

没关系,「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

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

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此所以经中说
「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为什么?

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

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

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

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

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 罪恶感 」。

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

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

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

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

此所以佛教只许「 忏悔 」,

不许「 后悔 」。

「 忏悔 」与
「 后悔 」不同。

「 忏悔 」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

「 后悔 」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 重复 」而已。

《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
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
不也。

维摩诘言: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犯律行以为耻 」,这是罪恶感。

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

经中所谓「 不敢问佛 」,正是一个讯号。

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 深观法性 」上,深观罪性不可得,

否则「 戒垢 」就可能被内化为「 心垢 」,这根本不是佛法。

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

「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 不动相 」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

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

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

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

已经安住在「 不动相 」之中。

所谓「 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这句话是总关键。

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

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

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

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

基本上是以「 阿閦佛 」为中心,

「 阿閦佛 」意为不动佛,

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

《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

维摩诘居士来自「 阿閦佛 」的佛土。

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

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

《维摩诘经》与
《诸法无行经》的心得,
稍作整理而已。

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

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

深入阐明「 即心即佛 」的念佛观,

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

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

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

爰题之为「 文殊法门摄颂 」,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
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
圆成方便妙吉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毕淑敏《心灵的力量》5.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毕淑敏《心灵的力量》5.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
  • 喜提!拿下初级会计后的职业晋升路径!
  • #赵丽颖[超话]#“尊重是互相的,爱是双向的”这段简介是我于去年八月份突然间记下来的属于感情用事吧但后面也觉得还不错,就一直没换并且我也一直坚定,我们的爱是双向
  • 每日定时铲猫砂,并每周更换一次猫砂,保障猫房卫生5️⃣猫房配备24小时监控录像,家长可随时观看猫咪情况6️⃣3公里接送免费,10公里内可提供接送服务(按照滴滴费
  • 即一众生而非自己。未离本师一毛孔外。
  • 我们一再的对全球经济动向进行持续分析,尽管可能部分人不感兴趣,但这是我们投资框架最基础的部分,是支撑我们投资组合前进的基础分析。市场对此趋势的认知相当到位,美国
  • 为啥我会建议我身边的姐妹能给自己一个F业选择呢,太多的先不说,我只想说对我而言重要的两点:①女孩子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有靠自己挣钱的能力。所以在这三
  • 还请各位侠士前来赴约,莫让廖哥的一片真心错付[doge]#热门楼盘推荐#【朝阳龙湖昱城】价格:约13100元/㎡全部户型:三居室(102~141㎡)楼盘概况:龙
  • 【被韩国调查 #特斯拉修改Model3宣传续航# 】2月18日消息,特斯拉公司韩国网站修改了对其Model 3的宣传用语。科技媒体 The Verge 的 Da
  • 荔枝是南方的物产,柑橘也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
  • 求求好心人带走帮朋友发,朋友失业没收入,还有十几只猫,实在没办法养了。暂时没其他猫的照片,可上门挑选。
  • #潮流生活##冰雪知识早知道#大家好我是快乐至上分享是为什么高山滑雪运动员这么多?物流 上午下单,京东就送到家了#潮流生活##国潮零食#大家好我是快乐至上分享康
  • 永远不要隔着屏幕说分手 “我们感情变了怎么办” “那就分手” 我们都曾拿出手机,隔着手机屏幕说:“宝贝我想你了,你在干嘛呢” 又有多少人隔着手机屏幕冰冷的说出那
  • 为了证悟大道,真正的修行人是真的能把身家性命都舍去的。只有具备了一定修为,道德圆满,智慧通达之人,才是真正可以代天宣化,济民救苦的修行人。
  • 胡一天 他之前确实是很喜欢和身边的人讨论合作伙伴的长相和身材,不过自从聊天记录曝光之后,他是谈身材色变,嘴巴管的很严。【芒果每日播报】成毅 他和蔡文静一起合
  • (连给他拉车的马都很熟悉他在巴黎的三十几个情人的不同住址。)要是某一天哪个不识趣的诗人,在咖啡馆里大声的哼一首轻浮的流行小调,比如《把你的咸猪手拿开》这种。
  • 】申报对象和条件:2018年1月1日起,首次在长春市城区、开发区内使用本人身份信息注册创办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营者中下列人员:(一)自工商登记注
  • | ◡̈【微信置顶个性签名文案】 1谁能预知爱的花期 2爱与不爱都要坦诚 3日子常新 未来不远 4夏天的风永远不会停下 5人都有各自的耿耿于怀 6诋
  • 「我相信你」、「我願意」、「我願妳…」、「因為你值得」。這部戲有幾個點確實讓人覺得別出心裁(又或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戲劇卻總是很神奇地不
  • 分手的原因是王志飞觉得张歆艺的绯闻太多了,尤其是和李晨的关系太暧昧了。知道这个手势的龟应该不用多加解释了吧…哥哥跨年比这个手势的照片我翻了半天没找到…图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