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拔子,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的全草。
别名
香苏草、野苏、野香苏、崩疮药、扫把茶、腊悠麻、小苏苏棵、野香薷、狗尾巴香、山香、鬼米香条、小野菝子、满山香、小坝子。
我们那叫狗尾巴香或狗屎香,只有每年冬季开花,花期非常短。小时候上山找烧柴或放猪放牛采蘑菇经常看到,但我确切地没认清这种植物,更不知道它的作用。
有两次在昆明的餐馆里,我竟然吃到了放狗尾巴香煮的鸡,“野坝子气锅鸡”这道特色菜,被堂而皇之地摆了宴席,突然觉得这种来自乡野,被很多不认识的人轻贱和忽视的不起眼的植物,珍贵了起来。原来不是人家没有价值,而是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而已,白白浪费了一种自然资源。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云南中草药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中,都有对香苏草的记载。
在高温多雨的夏天,大自然里多腐烂,湿热之气蒸腾,会产生一些秽浊、疫戾之气,医书中称之为“山岚不正之邪”。比如,古人说的“岭南多疫瘴”,即是。因而会引发疾病,该怎么去防范和治疗呢?例如,云南楚雄的彝族,有一道“野坝子茶”,即采香苏草的嫩尖叶晒干,然后用来泡水喝。
养生之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一道茶就是芳香辟秽的具体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去效法。

性味辛、苦、凉的香苏草,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止血止痛,用于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痢疾,咳血,风湿关节痛,外伤出血,烂疮,蛇咬伤等多种药用的价值,也算全身是宝了。
香苏草,味辛而有芳香之气,能升,能散,可以引清阳出上窍(辛开);味苦而性凉,能降,能泄,可以引浊阴出下窍(苦降)。

中医里说“芳香辟秽”,此话怎讲?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讲:“芳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

天然本草的芳香之气,是天地间清阳正气,可以驱散一切污、秽、浊、戾的邪气。既可以直接辟外邪,又可以经口鼻窍道吸入人体,清除体内的秽浊之气,还可以扶助人体的正气。

在“芳香辟秽”这个原理下,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芳香疗法,或吸入,或饮入,或药浴......芳香之气善行,进入人体之后,可以通行十二经络,透达五脏六腑,无处不到。古人云:“病人游于药市,闻众香药,病自衰减”,这就是芳香药物扶正祛邪的效果。

李时珍说:“土喜暖而爱芳香”。脾是太阴湿土,胃是阳明燥土,在五脏六腑中,脾胃最偏爱芳香之气。因此,治疗脾胃的疾病,最宜用芳香药物,好比是给小姐姐送礼物,投其所好。

我们腹胀、腹泻的时候,去找中医看病,问医生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医甩给你四个字:“脾胃不和”。你听了也白听,还是什么也没听明白。
要想弄明白,须得看医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你是不是越看越懵了,这医经中哪有提到脾胃呀?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反过来,就是上段经文之意:脾的清阳之气不往上升,反而往下降,就会出现腹泻,而且是完谷不化的腹泻,吃什么就拉什么;胃的浊阴之气不往下降,反而往上升,就会出现腹胀。

这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的状态,就是中医里讲的“脾胃不和”。中医治病讲调理,那么,请问如何调和脾胃呢?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黄帝也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把人体逆乱的气机调理正常呢?”

老师歧伯回答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这句话对中医来说很重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

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是一种阴阳反作、气机逆向的病证,表象与内证是呈现出一致性的,并无与内证相反的假象,当属于正者,“正者正治”,用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辛开苦降之法”。

香苏草一物已具备了辛开和苦降的双重特性,是天然的辛开苦降之法。且专入脾、胃经,能使脾胃的升降出入都得以平和,自然腹痛、腹胀、腹泻,饮食不化等,诸症全消。因为脾胃偏爱芳香之气,所以香苏草的第一用途在中焦脾胃。不论是寒凝、气滞,还是寒热互结在中焦脾胃,而引起的急腹症,香苏草都能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的功效。

当然,过于严重的则另当别论,例如:

①寒热互结严重者,应当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②寒凝严重者,应当用“理中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浙白术(三两)。

除上述以外,香苏草还是一味很好的外科用药。宋代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说:“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里,郁聚为脓,得香之味,则气血流行”。

因外邪入侵,或过食肥甘厚味,化为热毒内阻,致使荣气(营气,行走在经脉)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里面,血郁热聚,久则化腹,便形成了疮疡(包括痈疽,疔疮,疖肿等)这种疾病,多以红、肿、热、痛为病症特点。

如何治疗疮疡呢?重点是芳香行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香苏草之气芳香可以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味苦而性凉又可以清热解毒,所以能够治疗疮疡。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秘笈是“辛凉的芳香疗法” 。

此外,跌打损伤,致青淤红肿热痛,在治疗上也几近同理。不论是疮疡,还是跌打肿痛,都可以用香苏草。内服、外敷、熏洗均可,用法不限 。

难怪住在乡野山边的乡民,顺便走出去采一把来,像从自己家的药库里取一样,自然和方便,还新鲜无敌,或用来当茶泡饮,或用来煮鸡汤喝,既可以当香料,又可以药用,真是智慧的生存之道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也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正是勤劳智慧的先民不断积累出来的生存之道,通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试,慢慢成为人们的生活经验,一代一代相传,福泽子孙。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退热,化湿和中。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痢疾,烂疮,鼻衄,咳血,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香苏草9g,姜味草3g,防风6g。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苏苏棵干花、叶适量。研末,拌红糖少许,每服3-6g,温开水送服。(《红河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阴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解表,利湿。主治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 https://t.cn/ELEP41Z

#甘肃身边事#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来源:经济日报)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即便在生活的琐碎中,处女座的人也能够展现出对爱情的长情和坚守。一旦处女座的人爱上了一个人,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用心去呵护和经营自己的爱情。
  • 那时,作为小孩子最想要的就是两样东西,一样是带着小鼓的风车,一样就是厂甸庙会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即那足有一米长的大串糖葫芦。逛甸庙会也是南城家庭春节最重要的节目,
  • 所以爱情这件事,与一切外界无关,唯一需要关注的,只是被爱者的感受,这才是真爱,而不是占有,所以塞林格说:“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 「我不曾走 就像我不曾來」邀明月入懷 讓歲月主宰這千年的風月煙火塵緣深鎖 美好與溫存讓紅塵深深眷戀「親近永福這一塊泥土 或風」或酒香的隨心所欲任憑酒杯與歲月觥籌
  • 不独爱情,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把自己塑造的软弱无力,唉声叹气,苦大仇深,凡事能做的,都尽力,除了价值体系内不能做的事,哪怕为此受苦。九十年代的时候,赶上改革开放的
  • 还好选择了后排中轴能看到雪山背景,我不愧是选座天才[彩虹屁]应该说没有雪山背景的话,这个演出就很一般,能蹦蹦跳跳一起祈祷挺好玩,散场后送了帽子。#英国旅行# 又
  • 而男主身为异族人士,没那么多讲究,只听闻中原有句俗语“救命之恩,以身相许”压根儿不管女主反抗,就要把女主带回部落,让她当自己媳妇儿。当然,男主看着凶巴巴,实则粗
  • 除了二位吵架吵的太多脑仁疼 其他一切都是很精彩的 依旧是让我喜欢的演员阵容[鲜花]emo再接再厉 我和杜老板是你忠实的追随者[awsl]情人节一边在电影院流泪
  • 尤斯塔斯说,我看你也不像坐得住的样子,不然怎么整天都在院子里呆着,而特拉法尔加则说,是那些大人让他出来的,因为他们觉得他太安静了,“死气沉沉”以至于“不太吉利”
  • 超级难吃的一家店,特别避雷,什么都好难吃....每个都是小包间但是很小很压抑....没吃几口就跑路了狠狠鏖战打麻将的一天,okay被小花的牙碰到了蹭出一个伤口,
  • 所以给酒店续了4小时,趁她睡觉我在酒店附近溜达,今天真的很冷,还好前两天天气不错,不然我可能看不了那么多次漂亮的外滩风景。然后去了衡山路,21年有一段时间很喜欢
  • #张艺兴[超话]##b&o全球品牌代言人张艺兴# | #张艺兴0117亮相十二周年# “努力它不是为了标榜或是证明什么,而是在这个所有所有拼搏的过程
  • ​​​“和你走过的路,我连路过都会觉得很难过” ​​​[打call][开学季][抱抱]#鸣潮[超话]# 〖超话主持申/请细则〗各位漂泊者们好,近期收到了很多小
  • 其实我不太懂喜欢,可我想走向你✨#任嘉伦#你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想你一天的日子 ✨#任嘉伦#你的眼中,明暗交杂,一笑生花✨#任嘉伦#等春风拂尽人间长留,你
  • 解锁费通常都是在9.9-69元左右,用户开通会员,咱们可以获得50%-80%的分佣(平台不同佣金不同)IT'S A LEFT TITTLE五、短剧分销该如何做0
  • 我们的A股股指年线图和印度股市的年线图摆在一起,让我感慨万分,期待我们A股在未来的34年也能如此牛气吧。我也总是想着去回应大家的期待,同时以做到远超大家期待的程
  • 外公中午请我们吃饭哈哈哈哈哈掏出钱包一沓钞票下午麻将馆小搓到三点让给我妈打,去和领导喝下午茶,回来拿了我的小戒指发现我妈赢了460晚上大生日吃叹茶打煲牛蛙加鸡爪
  • 因为胸怀,才是成功者的标志。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我。
  • 1977年,青岛即墨县小桥村的迟秀英在院子里清洗石头的时候,发现其中一块石头竟隐隐约约折射出金光,觉得有情况的她立刻把它放在水龙头底下冲洗,果然石头身上出现的东
  •   当然复刻3K厂鹦鹉螺依然用的复刻324一体机芯,对于这款机芯的设计感也是非常好的,不会像9015声音比较大,同时拉针不停歇的秒针功能也是这款3K厂非常好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