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季课程 | 唯识三十颂-第八天
唯识与它空,关系一言难尽?
主讲:第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日期:2022年2月4日(五)
先问候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札西德乐!
今天是冬季课程的第八天,继续讲解唯识典籍在藏地是如何开展的。之前提到大致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今天会多加一个部分:他空跟唯识的关系。这次分类上可能比较杂乱,但也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讲一些内容。
#「弥勒五论」到底是哪宗?
前几堂课当中,已经讲过很多弥勒教法如何出现的历史,不必再重复,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首先是《丹珠尔》当中,印度论典对于弥勒教法的出现,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狮子贤论师的《般若八千颂大疏》(brgyad stong 'grel chen)提到:
「圣无着虽然领悟一切经典之意,但是对于《般若经》的字义两方面都无法领会,而感到不安。因此,弥勒为他讲说《般若经》、又撰写了《现观庄严论》本颂,传授给无着以及其兄弟等人,后经由后者诸师的祈请,弥勒因此撰写了五论。」
论师无畏生密(Abhayākaragupta,阿巴亚卡拉笈多)在《正处月光》(gnad kyi zla 'od)中的说法不同:
「佛涅槃后,金刚手承诺佛陀要负责结集佛语,召集弥勒等菩萨聚集一处,结集般若系经典。但是因为义理过于深奥,为了能够彰显其意,弥勒因此当时就撰写了《现观庄严论》的本颂。所以,狮子贤等人所主张,弥勒是后来为了回应无着才写下此作,这些观点有误;有些人则主张,弥勒的著作早已完成,但是并没有即刻宣说(是后来遇到无着才传出)。」
这些是《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的论藏部分)当中印度论师不同的说法,由于说法不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弥勒教法属于哪个宗派的部分,上堂课已经讲过了,今天再做一些说明。一般来说,对于弥勒教法属于中观还是唯识,印度和中国佛教的看法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藏地却有很大的争论,有不同的主张、看法,主要的有三种:
一,五部论是中观,也是唯识;
二,五部论都是中观;
三,五部论都是唯识。
一,五部论是中观,也是唯识:
三种中比较普遍的主张是弥勒的著作一部分是中观、一部分是唯识,这样的主张有:鄂译师、理剑世尊、绒敦、果让。他们认为:《现观庄严论》是阐述中观思想;《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法法性分别论》(此论有颂文本和长行本两部)是所有大乘经的解释,而思想上主要是三自性的内容,所以属于唯识;《宝性论》是讲说如来藏经典的究竟大乘思想。
第八世法王米觉多杰的《入中论释》中提到:
「父尊大惹巴(桑杰年巴)说:『慈氏五论解释一切广大因果乘之教言。中间的三部论著,虽然没有不附带地提到中观法义,然而直接阐述的是唯识不共义的典籍;弥勒第一部论著(《现观庄严论》)属于中观唯识共同的论典;最后一部(《宝性论》)属于经续(显密)共同的论典。』」
这样的说法,也和普遍的说法一致,弥勒五论同时具有中观与唯识思想。
二,五部论都是中观:
说五部论都是中观的,是对于《现观庄严论》有现观权威之称的雅.米旁却吉喇嘛、多波.些饶蒋采,班钦.释迦乔丹等大多数的他空派大师,都一致认同弥勒五论都是中观的论典。
三,五部论都是唯识:
认为全部论典都是唯识的,有仁达瓦.寻努洛卓在〈对泽千堪布问答录〉中提到:
「弥勒的教法,在唯识当中,被无着兄弟和其弟子们讲说,如果弥勒的教法阐述的不是唯识思想,那么无着兄弟和其弟子的论著,也都会变成不是唯识宗的著作。结果会变得连一个唯识宗师也没有。」
在〈与喇嘛唯瑟蒋采问答录〉中提到:
「『弥勒五部论著当中,《现观》属于中观,其他四部属于唯识。』请问这样的说法依据为何?『如果中观,就应该全是中观,如果是唯识就应该全是唯识,但是,这样的分类很清楚是出自圣解脱军(Ārya Vimuktisena)和狮子贤(Haribhadra)。过去藏传佛教的大师们也都这样认为。』」
虽然过去很多藏传大师都认为弥勒思想是混合的中观、唯识的,但仁达瓦.寻努洛卓则认为全部都是唯识。所以,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弥勒教法都是唯识,但是有这种说法的藏传大师很少。以上简略讲完五论属于哪个宗派思想的部分。
#无着兄弟对「弥勒五论」的释论
接着,这里要说一下无着兄弟对于这五部论,写了什么样的注解。
一般来说,五部当中的《大乘庄严经论》,世亲着有注释、《辩中边论》,世亲着有注释、《法法性分别论》,世亲着有注释。《宝性论》,一般认为有无着的注释,藏传也是这么认为,但是近来国际学术研究认为可能是世亲所注释,这部分以后上《宝性论》的课时再说。总之,一般认为,四部论著无着兄弟都有注释,但是《现观庄严论》是否有两位的注释就不确定。
讲到《现观庄严论》,佛学院的学生都很熟悉了,对于印度二十一家《现观庄严论》的注解都很清楚,这里再重复说的话各位可能觉得很闷,简略来说,其中有十二部对照《般若经》、九部没有对照《般若经》。对照的十二部当中的第一部,就是圣解脱军(Ārya Vimuktisena)所写的《二万颂八品二万光明释》。据说这部注释撰写的因缘,是当时有一位居士寂铠(dge bsnyen zhi ba'i go cha)从普陀洛山迎请了一部《般若两万颂》(nyi khri le'u brgyad ma)到瓦拉纳西,而圣解脱军也同时得到弥勒「前往东方」的授记而来到了瓦拉纳西,两人就在当地相遇。以此因缘圣解脱军得到了这部《般若两万颂》,并且开始了与《现观庄严论》的比对工作。这是比对《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第一部注释合集。这段因缘,出自慧生智撰写的《般若摄义》。
另外,据说这些注释当中,《般若八千要义》是所有释论中最广博的,能够广泛解释二十部,或一般说十七部母、子《般若经》的一切意旨,所以公认为是众释中诠释能力最为广博者。这里就讲到十七部《般若经》,这十七部经在赤松德赞父子时期,就已经翻译成藏文,因此当时就有般若十七部经的说法。不过,之后有些大师反对《般若经》「仅此十七部」的观点,认为那不过是在说赞普时期曾经翻译了十七部《般若经》,并不是说《般若经》只有这十七部。否定《般若经》仅此十七部的人,认为象是《金刚手请问经》、《金刚幢请问经》都是《般若经》,并不在这十七部中,当然这些经典主要是之后由布敦巴的上师塔巴译师所新译的。
其他四部弥勒著作,多少也有印度的注解本,以《大乘庄严经论》来说,有无性论师(Asvabhāva)的注解、安慧的注解,利他论师对于前两个颂文的解释,还有迦湿弥罗班钦.迦纳室利的注解。《辩中边论》则有安慧撰写的对于世亲的注解,其他的注解者印度应该是没有的。
世尊理剑则主张:《瑜伽师地论》的主旨十七地、摄抉择的五地,和《摄大乘论》与《阿毘达磨集论》,都是弥勒菩萨所亲说,并由无着归纳整理。这样的说法也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支持。至于将无着的《解深密经注》、世亲的《十地经注》和《三自性论》等等「八品」,其中多以无着所作为主的这一系列著作,整编为「弥勒二十论」,这样的说法则是藏地学者的归纳结果。
#和弥勒相关的二十部法
「弥勒二十论」包括「二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论》,两部;「二分别论」:《辩中边论》、《法法性分别论》,两部;《宝性论》等「慈氏五论」,五部;《瑜伽师地论》(五部地论),一部;《摄大乘论》、《阿毘达磨集论》,两部;世亲的「八品」、八部论。这是一般说的「弥勒二十部法」。
世亲所造的「八品」是:《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释轨论》、《成业论》、《五蕴论》、《缘起经疏》(或有说是《辩法法性论释》,布顿、色惹杰尊等多位大师则认为是《缘起经疏》)、《辩中边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释》。
多罗那他着的《印度佛教史》中指出「八品」这个名称并不合理:「虽然称为八『品』(rab tu byed pa),但是其中的《缘起经疏》、《辩中边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释》和《释轨论》这四部很难说是『品』。」这一段的意思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品」的篇幅通常比较小,而这四部论都是「释文」(tshig 'grel),篇幅较长,因此不能说是「品」。接着文中继续说到:「而且其中如《成业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论》称为「品」(rab byed)(译注:藏文中这四部论名都称为品,如《成业品》等),其他论又没有这样命名,所以是不合理的。」意思是如果要称为「八品」,那么应该八部论著的名称都应该统一为某某品才是。总之,对于以上谈到的「八品」和「弥勒二十部」,世尊理剑认为:这样的分类是藏地的说法,印度当时是没有的,这部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弥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释
接着谈一下,弥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解是哪一本呢?
首先,藏地最早开始翻译弥勒教法的译师有巴曹译师和赞.喀沃切,他们二人前往印度听闻弥勒的教法。先是赞.喀沃切到了印度,据说当时他已经很老了,因此他将弥勒的教法当成是最后临终的法教,带着深切想要实修的心而向萨札纳(Sañjana)求法,请求教授《宝性论》,并且在当时的口译素.噶威多杰的协助下,听闻萨札纳的教授,据说后来就流传下来素.噶威多杰讲述时的记录。同时期还有一位名为贝玛僧格的译师,他也依止了萨札纳听闻了《大乘庄严经论》,后来也流传下来这部论的笔记。但上述这些笔记都已经失传了。
另外,最广为人知的一部最早的弥勒注解,就是由鄂译师作的注解,《般若经》相关的注解有《现观庄严论》摄义和大疏,《心经》摄义和大疏,《大乘庄严经》、《宝性论》、《辩中边论》和《法法性分别论》四部论的摄义和大疏,这些著作大都流传至今,象是他着的《宝性论》摄义,现在大家都看得到。这就是藏地最早和弥勒教法的因缘。以上就是弥勒教法和藏地最初的因缘。
#弥勒教法的教学
接下来,除了翻译之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弥勒教法的教学。
之前课程中提到过弥勒实修的传承,就是由赞.咖沃切传下的,但据说这个传承已经中断。而现在藏地最主要的传承,是由鄂译师.洛滇些饶所传下的,他的寺院名为桑浦寺,这座寺院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第一座佛学院,就象是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学院一样的重要。当时寺中有非常多的智者、大师,寺院主要的教学,就是以弥勒的经典为主,从中也撰写传出非常多相关的注疏,让弥勒的教法广为弘扬。
鄂译师本人和他的传承,不仅对于弥勒教法的弘扬具有极大的恩德,而且对于中观、因明的弘扬,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鄂氏传承对于整体藏传佛教是非常关键和有恩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并且应该记在心中的。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藏传佛教好像只知道四大教派,然后眼中只有自己的教派,当然尊重自宗自派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因此忘了过去,也就是还没有所谓的四大教派分类之前的那些祖师,也就是前弘期或后弘期刚开始的时候,当时有非常多的大师们,为了佛教鞠躬尽瘁,就是因为他们奠定了如此稳固的基础,才能让现在的藏传佛教,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道业上,方方面面都如此的稳固弘扬。祖师的恩德,是时刻都要铭记在心的。
以上就是弥勒教法跟藏地的因缘。 六,他空和唯识
「他空」跟「唯识」的关联性,这部分比较复杂,很不好讲。如果讲的方式不对,可能会冒犯到别人,所以这次说的并不是结论,而是提出一些看法和疑问,希望抛砖引玉,作为日后讨论的参考。
#「自空」跟「他空」的差别
他空和唯识是很重要的,在讲这个主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知道「自空」跟「他空」的差别。要在短时间内讲清楚「自他」和「他空」是很困难的,总之,藏地后来开展出来的自空和他空的传承:
(一)「自空派」是以龙树《中论》和月称《入中论》思想为主的派别;
(二)「他空派」是以《宝性论》为主的弥勒教法和无着兄弟著作为主的派别。
两派的思想讲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来说:
(一)自空思想:主张「万法自性本空或谛实空」,这是自空派;
(二)他空思想:主张「本质如来藏的自性上不受客尘所染或客尘空,而如来藏自性不空」,这是他空派。
他空派的思想,一说是由赞.咖沃切的《宝性论》传承开始,换句话说,是因为他强调《宝性论》而开启了他空的思想。之后噶玛巴让炯多杰也特别强调他空思想。然而是到了多波瓦.喜饶蒋采的时候,他才扎实地确立了他空的思想,建立起全面的他空根、道、果的理论。因此之后他空派也常被称为觉囊派。因为觉囊派主要的思想就是他空。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三九集)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3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七面,從第一行看起: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我們先就經文的意思簡單的來說。這個「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一切結使」就是佛法裡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全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煩惱怎樣斷除?止觀的方法能夠斷除。所以止是定,把心安住在一處,就是止。安住在哪一處?這個沒有一定。在佛法裡面各個法門不相同,但是「安住一處」這個原理原則是貫通的、是不變的,佛在經上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是這個意思。

  凡夫妄念很多,所謂是「心猿意馬」,他那個心是止不住的。淨土宗教我們安住在佛號上,我們所修的這個法門是安住在佛號上。其實淨土宗制心的方法也很多,這就是講念佛的方法,大分為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就有這四種,四種裡面每一種又分為很多種,所以念佛方法也很多。諸位讀《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跟我們講十六種方法,十六觀。這十六種觀,修任何一觀都能制心一處,都能夠把心定下來;換句話說,都能夠斷煩惱。幾種方法,這十六觀我修一種,或者是兩種、三種,合起來修都可以,它是屬於同一個法門。

  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最後的一種方法。釋迦牟尼佛講經說道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跟世法相應的,可見得佛所講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使我們世間人接觸到佛法,覺得釋迦牟尼佛很有人情味,那就是:最好的一個方法放在最後。像唱戲,最好的一齣戲一定是壓軸戲,放到最後。所以你看看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在最後。如果按順序排列,二十五圓通它是六根、六塵、六識,按照這個排列的;觀世音菩薩耳根應該排列在第二,他把這個特別拿出來放到最後,告訴你這是特別法門。持名念佛擺在十六觀的最後,告訴你,這也是個特別法門。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世尊的意思。

  我們「制心一處」,把心止在哪裡?止在名號上,名號只有四個字。過去蓮池大師他就用這個方法。我們在《竹窗隨筆》上看到,有人向大師請教說:「您老人家教別人念佛,您教的是什麼方法?」蓮池大師說:「我教別人念佛,是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那個人就又問大師:「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他說:「我自己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於是人家問他:「這是什麼原因?」他就說:「我這一生下定決心一定要生淨土,所以我就執持名號,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名號只有四個字。」他說:「我教別人,別人未必發心求生淨土,他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這個願望,我教他念六個字,加上南無,南無是梵語,古印度話,意思是皈依、是恭敬,客氣話,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由此可知,真正下定決心求生淨土的人,客氣話不必了,可以省掉了,愈簡單愈得力。念六個字不如念四個字簡單,道理就在此地。

  要把心止於阿彌陀佛,心果然止在這裡不動,煩惱自然就斷掉了,自自然然煩惱就不起現行,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淨念相繼」。念阿彌陀佛是「淨念」,一句一句接著就是「相繼」,不中斷;如果斷掉了,妄念、雜念又生了,又起來了。這是所有修行法門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方法,我們仔細去想想,仔細去觀察,你會點頭,你會同意,確實是好法子,簡單、容易、穩當,還快速成就。所以,煩惱需不需要斷?不需要,只要把心安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上,煩惱不斷,自然慢慢就斷了,這法子妙!

  一定要知道,這個「知道」就是「觀」的意思,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在《金剛經》最後四句偈,那是般若會上的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多念念、多想想,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如露亦如電」,很短暫,如果我們把虛幻短暫的這些法放在心上,錯了。為什麼?你放在心上,到最後還是一場空。這是佛祖常常教導我們,「帶不去的」;世間,你的財產帶不去,你所愛好的人物帶不去,連你的親情都帶不去。所以一家人,中國人講「倫理」,佛法講「法眷屬」,比儒家講得圓滿、講得深刻,既然是一家人了,佛說為什麼會成為一家人?總不外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佛說是這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

  我們出家人的寺廟團體,大家在一塊共住,四眾同修在一起,說老實話,也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通過佛的教化,把善惡的緣都變成法緣;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恩恩怨怨事情了解,應當一筆勾消,不要把這個再放在心上。恩德、善行我們可以放在心上,冤業、罪行消了算了,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認真努力修學佛法,我們同一個目標,不再搞六道輪迴了。大家同心同德求生淨土,這樣在一塊共修就如法,這才真正是一個和合僧團,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我們修行方法是一樣的,都選擇持名念佛,大家念念都修十善業道,這就是「戒和同修」;同一個看法,世間虛妄,不值得留戀,同心同德求生淨土,這是「見和同解」。在這個基礎上,組織一個僧團,大家在一起共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裡面就具足止觀。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我們要報佛恩,要報父母恩,要報眾生恩,要報國家恩,迴向偈上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怎樣才是真正報恩?世間法裡頭儒家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世間是要延續後裔,出世間法裡面,我們要知道,「正法久住」這才能報恩;真正是四恩三苦,報恩、救苦要正法久住,我們這個迴向偈就沒有白念。正法久住用的什麼方法?代代都有傳人,它才能久住;沒有傳人,法就斷滅了。縱然留下經典、佛像,沒有人理會了,也不懂了,所以要有傳人。

  說到傳人,我們就知道培養弘法人才的重要;弘法要得不到護法,弘法人才再多也沒用處,也不能起作用。就像辦學校一樣,我們有很好的教員,但是這個學校裡沒有職員,這學校辦不成;教員跟職員同樣的重要,職員是護法,教員是弘法,弘護是一體。所以一個道場管理的人員是護法,他來管理道場,就是道場的執事、道場裡面的住持,現在講住持、當家、維那、知客,這些都負著有道場工作任務的,都是護法;講經的法師在道場是屬於清眾,他不問道場任何事務,他做弘法工作。

  古時候,我們看到弘法的人到了一個階段,年歲大了,後面年輕人起來了,他就退出弘法來做護法,這個好!真正知道愛惜人才,培養人才,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嫉妒障礙的罪過比什麼都重!肯定墮阿鼻地獄。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過去我們選講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多明白,通常諸位常常讀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也講得很詳細。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些人聽到不以為然,其實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在《大涅槃經》裡面講過。

  我這一生都在做弘法的工作,現在緣成熟了,要我做護法,我想想,我應該做護法。最近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建了一個道場,昨天那邊的同修打電話給我,我們現在向市政府正式申請登記,登記要有幾個執事,要求我去當會長,另外有一個祕書,有一個財務,至少有三個人向政府負責任,我也同意了。我告訴那邊同修,希望我做五年,五年我就把這個會交出去了。為什麼?澳洲政府的法律,道場主持人一定要澳洲公民或者是澳洲永久居留;這些同修現在沒有拿到永久居留,暫時我來做。我想五年我們這些同學可以拿到永久居留,甚至於可以拿到澳洲公民,他們成為公民了,我這個全部就交給他,我們人事上再改組,我這個會長交出去。我說我再照顧五年,希望年輕人要發心弘法、發心護法,弘護一體,沒有絲毫的私心,我們念念在報恩,念念在求正法住世,廣度眾生。

  度眾生的事業一定要自己做出榜樣,你自己不能做個好榜樣,你就沒有法子幫助眾生。你說得再好,勸導別人,你自己做不到,人家就很難相信、很難接受,必須自己要做到。念念止觀具足,念念離惡修善,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把握,才不至於過了。

《修心七要》广释一一莫学重义气(上)
太桥旦曾堪布

一、什么是“莫学重义气”

从世俗观念来看,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世恩怨分明,对自己的父母、亲属、师长、朋友等恩人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对伤害过自己或自己亲友的仇人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这样的人就是“重义气”。很多江湖好汉、豪杰义士都是这样的人,恩必偿、仇必报,侠肝义胆、快意恩仇。在世人眼里,这样的人是值得敬重、应该效仿的。

藏地的康巴人就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你对他好,他为你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果你伤害了他,他会毫不留情、凶狠残暴地报复你。比如说,如果一位父亲被人杀掉了,他的儿子长大以后要是不去杀了仇人替父报仇,康巴人就会耻笑儿子,认为他不是男人。如果儿子杀死了仇人,人们就会对他敬酒、赞叹。

而《修心七要》则是站在出世间法的观点对我们提出了要求—— “莫学重义气”,为人处世要怨亲平等、一视同仁。对于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侮辱和诽谤,不要总是放在心上,一定要尽快忘掉,如龙树菩萨所说:“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恩德,要牢记不忘,如同在石头上刻字;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和欺辱,要立刻忘掉,如同在水面上写字。”也就是说,对于别人的恩德要“重义气”,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伤害要“莫学重义气”,要尽快把它放下。

这样的观念虽然显得有些不合常情,但我们既然皈依了佛门,而且开始修学菩提心了,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修心七要》的教诲。佛陀让我们放下,我们就要放下;让我们不要对仇人耿耿于怀,我们就要尽力去做。不要总是想跟佛陀理论一番,凡事先要依教奉行,作为大乘佛弟子,这是不用商量的。

现在这个社会,多数人的怀恨之心特别严重,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忘不了,这真是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有些人甚至还不如动物,假如两头公牛昨天争斗得你死我活,今天就能彼此舔来舔去。虽然牛没学过“莫学重义气”,但是它们却能够做到。我们学了《修心七要》以后,如果依然对别人的伤害怀恨在心,是不是有点愧不如牛呢?“莫学重义气”这句教言主要强调的就是不要有怀恨之心。

二、怀恨之心的因素

怀恨之心就是指嗔恨。一切法由因缘生,要想断除嗔恨,首先要了解嗔恨的组成因素。下面我们就介绍几部论典中对于嗔恨因素的分析:

《入行论》中说: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

具体来说,对应三种人——仇人、自己、亲人,会出现十二种对境,对这些对境引发的非理作意就会导致嗔恨。首先,仇人对自己伤害、欺负、侮辱、诽谤,这是四种。其次,仇人对我们的亲人伤害、欺负、侮辱、诽谤,又是四种。反过来说,仇人快乐、仇人被恭敬、仇人被赞美、仇人的名望很高,又是四种,总共十二种。如果我们对这十二种情况反复地胡思乱想,这就像在喂养嗔恨,嗔恨自然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控制不住。对于这十二种情况不要非理作意,嗔恨才会被控制住。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遭怨诤,舍恨眠安乐。意思是说,嗔恨的因素有三种,第一种是一直想着别人过去、现在对我们的打骂,甚至将来可能对我们的打骂;第二种是一直想过去、现在都被他打败,将来还可能被他打败;第三种是曾经被他夺财、现在被他夺财、将来还可能被他夺财。有这三种念头,嗔恨就会产生。

《法句经》里讲: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意思是说,如果一直怀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人骂我、打我、击败我、夺我财,怨恨就无法平息。

《入行论》是这样引导我们的:如果别人打了我们,打的是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心没关系,所以我们的心不必嗔恨;如果别人骂了我们,跟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关系,连一根汗毛都动不了,身体未受伤害,何必嗔恨?如果心难受,心是什么?连佛陀也指不出来,别人怎么可能伤害我们的心呢?既然别人的打骂对我们的身体也伤害不了、心也伤害不了,那何必要嗔恨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葆蝶家的时装美学是“含蓄细致,低调奢华”因为懂得欣赏葆蝶家的人,都具备自信、优雅而忠于自己风格的个人特质,「Bottega Veneta」在意大利语中的含义为「
  • 他说的话有些后劲 我现在不是很好受我们是在一次次喝酒中建立起感情 了解彼此 现在不能了 他抗拒了我没什么可说的 耍酒疯的是我 包容我的是他 到这个地
  • #光遇陪玩[超话]#◎ᑋᵉᑊᑊᵒ ᵕ̈-双炽の上新日记-◎ | ᵔ ıllıııllıl ♪ ♬【上新】古风冠卡☼ ♬【日期】2024.4.12☼
  • 以上6股的解禁类型均为首发原股东限售,其中华曙高科还包含了部分首发战略配售股份。从规模来看,英利汽车解禁市值居首,为65.46亿元;诺禾致源、华曙高科、上声电子
  • gxszhb.com/ooooo 面套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玩家们展示个性和态度的重要途径。来源地址: langyaa.cn/ooooonjgqbglvs
  • #爱上这座城# 伏牛白河水岸一座值得三顾梦回圣地宛城南阳,和硕睿亲王府:爱新觉罗• 旒龍,生于1988年北京睿亲王府,世袭多尔衮王爵,加封孝义皇帝,多尔衮次子宝
  • 国家货物贸易规模的变化,犹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更彰显着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到在稳
  • )#小说# 《殊途》这篇看着蛮清爽的,女主和男主都是普通人,善良又上进又幽默可爱,很配的一对,无论是高中时期别别扭扭的心动和相互吸引还是后面重圆两个人的拉拉扯扯
  • 有人说,买车要看智能科技配置,什么自动驾驶、语音助手,都得有;有人说,要看网红浓度,毕竟车也是身份的象征;但我想说,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给我带来出行的便利和舒适。
  • 「不算一个爱记录生活的人 却也记得每一次见面的时候 这是第一次来现场陪任嘉伦过生日 哪怕已经回到家了 那种兴奋的劲儿还在 明年的411是周五 后年的411是周六
  • 事物的一体两面性,那就是一种良好文化因素能带来的优秀和幸福,其后也会有它的局限和自闭,想其求其前进性必忍痛割其鄙陋,正视我们中国文化根脉中的浑浊与封闭。在这本书
  • #商务印书馆新书早知道# 《中华经典研究(第四辑)》解读经典,融通中西 编辑推荐:研究经典文本,总结经学成就,发掘经典价值,揭示圣贤秘旨,以为认识历史、改造现实
  • #lovememore韩国潮牌[超话]# 轻松get运动风甜妹穿搭❗️ 夏天冬天都爱的衣服 这一套堪称是我本命穿搭了 软fufu的运动套装 :韩国潮牌lov
  • 你看,我做到了”后的感觉,会有点难得地想哭)6. 科二因为工作和距离的原因练的很少,可是今天教练跟我说“你应该能过”[泪](我已经认为我拿到驾照了[doge])
  • 前面五六天生病了只吃上面的东西,病好了就在下午加一块饼干或者沙琪玛。没想到他一直记得,还是5.29g爱了回顾一下在老家怎么瘦了的早餐喝一碗粥,吃点青菜。
  • 探店|彡喜花園SHANXI​第6241站“★★★★”​​林道、綠樹、青山,以綠色為主色調,一幅極具層次感的畫卷,鋪展在目光所及之處,竹林綠植將咖啡房包裹,車笛鳴
  • 春天的午餐要有春天的味道[doge]第一次在家做腌笃鲜,特地买的金华火腿,就是这个鲜掉眉毛的味儿[馋嘴]香椿,谷雨节气之前,是吃头茬香椿的时节。现在正当季,可以
  • 《许静盛无言》(许静盛无言)(最新章节无弹窗)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全文阅读到蚣#仲#枵【岁月书摘】回复(许静)就行了。 ‼书名:《许静盛无言》 ‼主角:
  • 【人到中年该知晓的道理。】 1、无性婚姻,不会长久。 2、夫妻床,不能让外人睡。 3、富人只要不乱来,一辈子都是富人;穷人如果不乱来,一辈子都是穷人。
  • 不要吝啬你的笑容,不要隐藏你的善良,记住卡耐基这一段话,你将尽享完美丰富的人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能够奉献出来的好的东西和善的行为,我们都应该现在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