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人生#

【游览七彩丹霞地貌】

《跟随镜头去旅游》今天去看看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

很早就听人介绍,到了甘肃一定要去看看七彩丹霞地貌,去年我随朋友自驾前往张掖,当我身临丹霞地貌奇境,觉得自己如梦如幻置身仙境,对眼前如此色彩斑斓的世界简直感到太受震撼了。眺望那气势磅礴的山体造型,就由衷地感叹“自然有大美而不言”。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指天上绚烂的彩霞。 冯景兰是第一个把朱砂红色岩层命名“丹霞地貌”的地质科学家, 而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于全国共计800多处,张掖的丹霞地貌是面积最大,是形态发育最为典型的一处,也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地質景觀的複合區。我从没有见过如此艳丽的色彩,据说雨后阳光照耀下,色彩还会更加绚烂。那斑斓的颜色成林浸染在山峦岩层中,呈现出与天地巧合的巨幅油彩画卷,它的艳丽如同神仙精心挑选的彩绘,又如上天洒落的调色板,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双眸。

从高处眺望,几乎寸草不生的广袤丘陵,各种形态的丹霞地貌纵横林立,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色彩,把无数沟壑、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大片的连座成峰,绵延逶迤, 在阳光的照射下绽放出眩目的光彩。 真是巧夺天工的人间仙境。

【睡前科普——七彩丹霞】七彩丹霞位于我国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七彩丹霞”位于张掖国家丹霞地质公园内。

“丹霞”一词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张掖市的丹霞地貌融合了红色、黄色、白色、蓝绿色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层。放眼望去色调像波浪一样顺着山势起伏,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形成了七彩的童话世界!

形成原因——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地貌与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层状红色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组成。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

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铁离子不断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因而形成了色彩不同、岩性各异的层状地层,并且大面积分布,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构造上讲,丹霞地貌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层不同程度的抬升,并产生了大量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通过地壳运动,沉积岩层露出地表。后期的地壳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群峰,再加上该地层极易风化,形成了圆浑丘陵状的地貌景观。

流水侵蚀、风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掖地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且多是大雨和暴雨,在山麓地带,大强度的降水产生的流水侵蚀作用和河西走廊强劲的风力侵蚀作用以及崩塌为丹霞地貌的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外力条件。

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总之,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经过地壳隆起抬升等内力作用露出地表,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的“打磨”,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

#兰州爆料[超话]##微博摄影大赛# 西固河口“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丹霞地貌被世界地质学称为“活化石”,是历史的“偌大珍贵”,是珍贵的“地质遗迹”。西固区河口镇依黄河西耸的山峦逶迤绵延,天然蚀刻的裸露丹霞地貌在黄河碧水的映衬下呈现出的别样象形造型,让人既催生历史的苍凉,又顿感时代的壮怀,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此处丹霞人间景。

假如你要来观赏,最美的时机是日出日落或是下雨晴天后。(沿国道109线抵达西固区河口镇咸水村天香园农家乐,从东侧水泥道路向西北方向行驶2公里,即到达西固区丹霞地貌景区。)
最新航拍:代建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