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超话]##佛教[超话]#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又凡修行人,俱宜以至诚恭敬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之所存,身之所行,虽不能完全与佛相应,必须努力勉勖,以期其不违佛心佛行。则可谓真修行人,真佛弟子矣。 
《印光法师文钞》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
无相无行无影像,譬如空云如是见。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彼难思方便门,此慧光王之所悟。
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
如是劫海演不穷,善思慧光之解脱。
诸佛圆音等世间,众生随类各得解,
而于音声不分别,普音梵天如是悟。
三世所有诸如来,趣入菩提方便行,
一切皆于佛身现,自在音天之解脱。
一切众生业差别,随其因感种种殊,
世间如是佛皆现,寂静光天能悟入。
无量法门皆自在,调伏众生遍十方,
亦不于中起分别,此是普光之境界。
佛身如空不可尽,无相无碍遍十方,
所有应现皆如化,变化音王悟斯道。
如来身相无有边,智慧音声亦如是,
处世现形无所著,光耀天王入此门。
法王安处妙法宫,法身光明无不照,
法性无比无诸相,此海音王之解脱。」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二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七集)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17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講「五根」的第四句:

  【寂然調順。】

  十善業落實在「定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寂然調順』。世出世法若沒有定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個堅定的志願,於是他的心是浮動的,見異思遷,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動搖心志,這是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定」,簡單的講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內心裡頭有主宰。這個主宰不是成見,有些人成見很深,他也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個跟我們此地講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我們這個定是從信、進、念而生的。前面有信、進、念,所以這個定是「正定」,決定不是邪定;那一種成見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個定是邪定,不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夠建大功、立大業,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定,《教乘法數》裡面,這是一般的解釋,「攝心正助,相應不散」,這是通途的解釋。這個地方的經文給我們說「寂然調順」。「寂然」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自自然然就產生調順的作用。「調」是自受用,「順」是他受用,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恆順眾生?我們沒有「寂然調」的功夫。「調」,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調和、調整」。調整什麼?總的來說,調整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不能隨順眾生,就是因為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能夠把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我們的身心調整了,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像水一樣,它能夠隨著地形,它沒有一個執著,地形彎它就彎著流,地形直就直著流,它決定不固執「我一定要這麼走法」,不會的。能這樣調適自己的身心,他就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麼都好,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於自己絲毫都沒有妨礙,自己的心永遠是寂然不動。

  我們跟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動搖了,這就大錯誤!如何能做到心寂靜不動?心裡頭就像《壇經》裡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它「無一物」,當然就不動。我們現在心裡是有物,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無量無邊,所以心是動的,不是寂靜的。動是妄心,寂是真心。為什麼宗門強調修定?不但是宗門,大、小乘佛法,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說,方法、手段不一樣,它的目標都是禪定。我們淨土宗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修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與戒定慧不相應,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揀別它是不是佛法,這是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它與戒定慧相不相應?相應是佛法、是正法,不相應不是佛法,是邪法。不管哪一個宗派,不管哪一個法門,沒有例外的。所以心要寂靜,心裡頭不能有一物。

  佛如是說,中國古聖先賢亦如是說。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楞嚴》上講「常住真心」,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應化在世間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這是佛菩薩再來,佛菩薩應化,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是初學,我們是凡夫,就用通途這個方法,我們這個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麼是「正法」?淨宗法門,我們今天所依據的《無量壽經》、《彌陀經》,這兩部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十六觀經》裡面就不一樣了,它裡面所講的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它說了很多讓我們選擇,不像這兩部經,它肯定教導我們就是持名念佛。那我就知道,持名念佛是正法,我們這個心要常住在這裡。什麼是「助法」?斷惡修善,這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我們也要抓到它的綱領。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做為助修,從《了凡四訓》裡面醒悟過來,真正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們深明這個大道理,信心就堅定了。順境,絕不起一念貪愛之心;要知道貪愛是煩惱,煩惱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業,是嚴重的錯誤;逆境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逆來順受,「我受得很歡喜,甘心情願」,這樣子業障消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緣。你有智慧,你能夠辨別,你知道怎樣運用,佛家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才體會得到。你會,那真的;你不會,日日是惡日,時時是惡時。惡是什麼?造業。好日是什麼?積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有沒有善惡?沒有!好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你以惡心去看,諸佛菩薩都是惡人。這才說「境隨心轉」。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勉勵我們用「真心」,真心是純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諸位要曉得,這是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真善。這是真善,裡頭沒有善惡,惡也是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修學,這都是屬於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佛菩薩證得,我們迷失。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讓我們從迷失裡頭再把它找回來,如此而已。

  所以,心決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當中。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夠失掉,佛家講「失念」,不可以失念,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有願必成。助修,我們這個身體現在還沒去,還住在這個世間,每天要跟許多人事物接觸,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完全依靠經典的教誨。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決定不要去犯。」

  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從這裡做起,這十句很容易記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誨對一對,遠離十惡,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當中,這是助道。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修十善業的。我們佛念得再好,如果沒有十善業,那個地方去不了。阿彌陀佛歡迎我們去,那個地方大眾不能容納;不是大眾不容,是自己沒有辦法跟他相應。

  由此可知,念佛得修善,不修善不行。我們每天反省檢點,就用這個做標準。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殺生」這一條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傷害小動物?有沒有損傷他人的念頭?不但是行為上沒有,念頭上都沒有,念頭是念念愛護眾生。今年我們特別提出「愛的教育」,念念愛護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念傷害眾生。別人傷害我,可以。為什麼?他不學佛,他還在迷。我學佛,我已經覺悟了,我不再迷了,縱然別人傷害我,我也不能有絲毫報復的念頭。我有這個念頭,依舊要搞輪迴,只有輪迴裡面才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能夠生。

  不要說對人,對一隻螞蟻、對一隻蚊蟲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條命,牠也是一個眾生,造作罪業比我們重,投胎投到這些動物。殺一隻螞蟻跟殺一個人沒有兩樣,在佛法裡面講,完全相同。對於這些小動物的騷擾,不可以有厭惡心,要知道,牠今天來騷擾我,我們過去也騷擾牠,冤冤相報,理所當然。怎麼改進?用真誠心跟牠溝通,誠就靈了;真誠心跟牠溝通,真誠心是一個妄念都沒有,跟牠溝通,我們跟牠說話,牠懂。人真正在行道,小動物都會感動,牠也會護法,牠就不來干擾你了。我們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間,我們幫助牠,牠也幫助我們。不但這些小動物,連我們居住附近的花草樹木統統都護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花草長得特別茂盛,讓我們接觸到的時候心開意解,看到這些花草好像它都在笑,我們心境多舒暢!

  如果我們不修善,天天在造惡,小動物騷擾的很多。你看那個花草樹木,你仔細去看,它都好像有很不高興的意思,很不耐煩的樣子,能看得出來!有同修告訴我,他們到這裡來看到館長的照片,他說:「館長照片這麼嚴肅。」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笑瞇瞇的。」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真的,這個道場大家如理如法的修行,館長那個照片笑瞇瞇的;如果我們這個道場所做的不如法,她的相貌就像生氣的樣子。同樣的一張照片,你仔細去觀察,確實不一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細心就能夠體會到了。如果你心地清淨,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所以用清淨、用平等、用真誠來調心,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與一切眾生調和。調和到極處,「生佛不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一體。這個「一體」是什麼?一體是真性。諸位要曉得,佛家講「真性」、講「自性」是一個,虛空法界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見性之後,通了,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性跟我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怎麼會不知道?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蚊蟲在手上叮一叮,我們全身都知道,在腳上叮一下、爬一下,我們全身也知道。為什麼?一體,不是局部,是全體。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無量壽經》上講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迷了,迷是什麼?迷就是麻木了。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麻木了。這一塊麻木了,那一塊並沒有麻木,麻木是暫時的,它會恢復的。所以覺悟就恢復了,迷了就麻木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此地五根裡頭,我們講過信、進、念、定,末後一個是慧。「信、進、念、定、慧」,它有次序,就像五層樓一樣,它有次序,它不能顛倒的。所以這個定跟世間人所講的定不一樣,它必須要具足前面的條件。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曾经几何,我也是老师的学生,每每回忆过去,感恩无限,在知识的海洋里,唯有老师是指路明灯。那一刻,他们的苦等与执著打动了我,我感受到肩上担负的希望,从那时起,我信
  • ”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 智玄大师说:“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
  • 一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
  • #我要上热门##我要上同城精选##现代港式# #书影#《理学与文学论集》廖可斌著 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虽然这是廖先生文章结集,但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公众讲演
  • 当初分开后,可能他心里爱得一直还是张阿姨,只是无奈自己已婚了,只能用这种方式,补偿张阿姨。 张阿姨认为,王老伯转给她的钱,是一种基于道德性质的补偿,而且这钱是
  • $清研环境 sz301288$ #股票##股票[超话]##今日看盘##A股#6月12日7:53群里开盘抓涨停直播节目里推荐了300969!#期货#7月23日周六
  • 10.“我还好,你也保重”11.总有一片晚霞会经过你的头上,总有一个人在的等着爱你一场。26.要长大,要可爱,但不要变成各种奇奇怪怪的不可爱的人。
  •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朋友及重点人群带来的负面情绪,近日,云岩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云岩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贵州省家庭教育联合会,以云岩区新时代文明
  • 今天的心情有点好也许是看到了咖啡屋送来的蛋糕发现的时候已经吃过了晚饭那就来一杯咖啡配上甜点就当做晚茶吧《老残游记》看完正在看《西游记》想做那个看似出世悬壶济世但
  • #费德勒正式退役##费德勒退役纳达尔哭了#Daily Plog|今日份快乐·好朋友就是“迪士尼中签”这种好运气立马分享给你,限购2个也会分1个给你,贴心帮你选一
  • 三.是要为生物菌提供充足的“食物”生物菌是活的生物,它也需要“吃饭”。土壤中的生物菌长时间得不到食物,存活都成问题,如何来为我们工作呢?
  • 市民夏日消暑又多一个好选择啦[嘻嘻]文物界“捡漏”的神话,1亿元买的古董,7年后单字价值167万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在世界大和平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日益发展
  • 总之,前世的荣华与清苦,喧闹与岑寂,都和今生无关。关于如何降落到这人间,我们一无所知;关于降落到哪里,亦是无从选择。
  • ”王一博坐在茶炉旁边,倚靠在凭几上,边伸手揉着膝盖边说:“别提了,我本想从圣人那里套点消息,谁知却被圣人把我所知所查的都套了去,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 长期不爱运动,作息不规律的也可以安排啦!!
  • 然后开始期待你们的下一场比赛,然后知道你们一穿四意气风发的杀进了总决赛,然后每天都在期待总决赛,我太天真,第一次追竞,把一切都想的太简单,我以为会赢,结果并没有
  • 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起心动念,就成佛了;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你是菩萨;再降一等,没有执着,有分别,你是阿罗汉;如果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是有,
  • #为什么突然失去分享欲#善良要有智慧,我们不低估自己的力量,观照内心和此刻的当下。我姐前几日和我说,你太善良但你又太凉薄,以前觉得凉薄这个词语不好,但现在觉得,
  • 每一段感情,都要经历期盼与失望,陌生与熟悉,自由与束缚,犹豫与坚定,甜蜜与心碎……哭泣和伤痛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曾经微笑,事后有过思念,那么你还是对这个人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