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省市放开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未来不间断接种疫苗会成新常态吗?专家解读#新冠#
#新冠疫苗加强针多地开打# [太开心]

自9月以来,我国已陆续开展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个省市启动了此项工作,但各地对接种人群限制、年龄限制等规定则各有不同。如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地接种加强针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12周岁以上。

  随着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不断开展,未来不断注射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对此,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专家,以求进一步还原加强针的注射原理和后期影响。

  接种人群咋规定?多大年龄可接种、哪些疫苗可供选择?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2550.4万剂次。随着秋冬季来临,加之此前国内部分城市的疫情波动,近期已有多地宣布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实际上,自今年9月起,诸如浙江、河南等地就已提出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河南、广州、安徽、福建、河南、黑龙江、湖北、云南、天津等超15个省市已明确启动加强针接种。

  所谓加强针,即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的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保持人体对病毒免疫力的疫苗剂次。如在乙肝、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疫苗接种中,使用加强针的做法并不罕见。

  加强针接种工作自9月逐步放开以来,已有不少人完成了接种。如在湖北,根据当地疾控中心统计数据,包括武汉、襄阳、宜昌等多地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后,截至10月10日,湖北已有4.071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接种加强针注射记录图据受访者

  而从现有公布的疫苗加强针接种方案来看,开放加强针接种的人群规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全面向满足条件的公众开放,另一种类型则是优先重点人群。如河南郑州,便采取了全面开放的措施:

  据河南日报10月13日报道,河南郑州已从10月13日开放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现阶段可用于实施的加强免疫接种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灭活疫苗和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按照上述加强针接种要求,需在全程接种上述疫苗期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实施加强免疫接种。而本次郑州开放的加强针接种将优先供给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人员。同时,也建议加强针接种使用已接种过的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同样在10月13日宣布开放加强针接种的,还有福建漳州,但当地接种主要优先重点人群。据闽南网报道,根据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漳州为全市范围内,距全程完成新冠疫苗接种6个月以上的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根据工作安排,漳州“第三针”重点人群接种为148万剂次,预计明年4月完成。

  另据据红星新闻不完全梳理,在开放接种的地区,如湖北、广西、福建等地都明确优先开展重点人群接种,而山东济南、安徽合肥、黑龙江绥化、河南郑州等部分地区则未明确划定重点人群的限制。

  此外,在接种年龄线之上,各地政策也有所不同。其中,大多数地区规定本次加强针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已经完成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但在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部分地区也开放了12周岁以上灭活疫苗加强针接种。

  加强针接种者说:

  接种完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增强了抵御病毒的信心

  “刚刚经历了广州的疫情,我觉得接种加强针还是很有必要。”家住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的郭女士告诉红星新闻,10月7日那天,村委会就在群里发了通知,告知大家在10月13日后,增城开放了第三针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而此前,郭女士收到的关于接种加强针的通知,其接种人群仅局限在“高危人群”中。


受访者提供的接到加强针注射通知

  今年5月,广州当地发生了持续一段时间的本地疫情,这对郭女士一家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增城距离市中心较远,但我们居住的村镇还是有封控措施。”不过,因为在今年4月下旬郭女士已完成了前两针的疫苗接种,所以她对于抵御疫情有着相当的信心。“打了疫苗,即便是被感染,也不至于演变成重症。”

  同样在今年接种了疫苗的还有郭女士的父母。但最开始,郭女士一家也同样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担心。于是,郭女士便决定自己先接种,如果反映良好再陪父母接种。而事实上,疫苗接种后无论是郭女士还是其父母,均未出现任何影响,反而让他们更加希望能尽快接种加强针。

  “疫情发生时,接种了疫苗的邻里会明显更放心些。”郭女士说,在收到广州开放加强针接种的通知后,她便决定在度过第二针6个月接种期限后,就和父母一起前往当地社区中心进行加强针的接种。“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城墙,就需要我们有疫苗的保护,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我们一家人都打算接种加强针。”

  上海某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陈医生,也在10月13日这天完成了加强针的接种工作。“和前两针一样,没有什么特殊反应。”

  陈医生告诉红星新闻,前几天医院的院感科就发出了通知,告知职工目前已开放了加强针的注射,前提是距离上一次疫苗接种需时隔6个月及以上。而早在去年12月,陈医生便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后在今年1月完成了第二针接种。对于陈医生而言,接种疫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医院的同事和患者负责。

  10月13日当天,陈医生便前往了当地社区卫生中心接种了疫苗加强针。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上海接种加强针并不需要预约,现场接种的人也并不多。“但是的确有不少人在现场咨询,了解加强针接种的意义和安全性,现场医护人员也都会一一作答。”

  据陈医生描述,在接种前,工作人员会确认其是否距离上次接种已过去了6个月时间,并提供一份说明,以提醒接种者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在接种完成后,需原地观察半个小时,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在陈医生的记忆里,疫苗的确对自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保护作用。此前在今年9月,上海松江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便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而这所医院距离陈医生工作的医院距离并不遥远。“我们属于高危人群,所以几乎所有同事都接种了疫苗,除了医院院感工作到位,我想疫苗也在抵御病毒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陈医生说。

  在陈医生的家里,大部分亲属也都接种了疫苗,并且大多也打算在近期接种加强针。在陈医生看来,接种疫苗未来会成为抵御新冠病毒的一道有利防线,且经验来看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她对加强针的接种也同样保有信心。

  为啥要鼓励接种加强针,过去的疫苗难道“白打”了?

  专家:此前疫苗已形成免疫记忆,第三针会诱导强烈免疫反应

  多地区放开疫苗加强针接种后,不少网友也提出疑问,为何前期接种了疫苗,还是需要再接种加强针?难道前面的疫苗“白打”了吗?

  对此,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特别需要接种加强针的目前是部分重点人群。但从全局来看,未来可能所有人都需要接种加强针。

  “如果世卫组织没有相应的证据,就不会提出接种加强针的建议。”金冬雁解释称,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之前接种的两剂灭活疫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免疫效果确已下降。但对于疫苗免疫效果具体下降的数值,目前仍不可确定。因此,在金冬雁看来,在免疫效果下降的现实下,进一步接种加强针,是筑牢病毒防御较为明智的选择。

  那么,接种第三针疫苗,前面打过的疫苗是否仍有效呢?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科兴近期发表在健康科学预印本论文平台Medrxiv的一项新冠灭活疫苗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表明,尽管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下降,但两剂疫苗免疫程序产生了良好的免疫记忆。

  同时,上述文章也指出,在接种第三剂后,能够迅速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中和抗体滴度显著提高,接种第三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比第二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3-5倍,且第三剂与第二剂间隔时间越长,增长倍数越高。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大健康产业论坛暨第三届“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大会上也指出,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接种之后半年,免疫功能都有明显下降。而根据国内最新研究,接种疫苗第二剂后6个月再接种一剂,抗体水平增幅达到十多倍,且接种后再过6个月还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他表示,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增强免疫的办法。

  “接种新冠疫苗的加强针,肯定对提高疫苗的防疫效果有一定帮助,所以我建议相关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金冬雁指出,加强针接种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轻重缓急。因此,他认为,目前老年人、患有基础病的体弱多病者、从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人员,是急需尽快接种加强针的群体。

  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也曾强调,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持久力更强。加强免疫半年之后,虽然抗体水平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这些都提示,加强免疫之后会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接种疫苗后仍有少数感染现象,加强针能规避这一现象吗?

  专家:接种加强针后,该现象会有所缓解

  在此前的哈尔滨、南京疫情反弹过程中,出现了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情况。那么,未来接种了加强针,这一现象能否被规避?

  “相比于之前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并不少见的聚集性感染状况,接种加强针后这种情况会有一定的缓解。”金东雁回应称,目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加之冬季病毒活跃性有所提高,因此普遍接种疫苗,特殊人群接种加强针仍具有相当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从前期南京、扬州、郑州等地发生的疫情来看,在重症病例当中,完成了两剂新冠疫苗接种的,占重症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95%以上的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第二,在60岁以上重症人群当中,超过90%以上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接种疫苗的。在扬州出现的危重症患者,也均未接种疫苗。

  另据金冬雁透露,相关调查数据已经显示,在确诊病例中,没有接种疫苗或者只接种了一剂疫苗的人,其病毒载量会比接种完疫苗的人成倍增长。换言之,接种完疫苗的人群,再传染给他人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在金冬雁看来,接种加强针后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体自身抵御病毒的风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传染的概率。

  10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我们和病毒的持久战仍处于相持阶段,疫苗应该抓紧打,尤其是强化疫苗,可以唤醒人体免疫力。在面对疫苗对变异病毒作用的质疑上,张伯礼表示:“疫苗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对确诊病例防止转重和死亡都很有效果。”

  另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近期接受的采访中提出,如果2022年初疫苗接种率超过85%,中国就将考虑开放边境。高福指出,疫苗接种率能达到85%以上感染者将变得很少。

  未来,不断接种疫苗是否会成常态?

  专家:受多重因素影响,但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既然当下疫苗的免疫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那么在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里,不断接种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具体是否会常态化接种目前还不能够明确,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原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疫苗专家陶黎纳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疫苗发展的历史来讲,因为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疫苗的研制和使用进程也随之加快。“我们最初要求接种两针灭活疫苗,但当时并不能确定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程序。”陶黎纳表示,从现实来看,打两针灭活疫苗或许未必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现在只是把第三针定义成加强针,实际上也可能整个完整的接种程序本身就需要完成三针注射。

  同时,金冬雁也指出:“新冠疫苗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病毒,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他解释称,目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地区呈现的疫情发展趋势表明,在注射完加强针后,新冠病毒有可能向“普通感冒”的方向转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接种疫苗就不会成为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金冬雁表示,随着人们对新冠疫情的控制,终身接种疫苗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这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疫情的变化来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金东雁说。

原文地址:红星网络电视台https://t.cn/A6MpUPTO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仲蕊,上海证券报,高工氢电等网络公开资料,小易说氢能编辑整理

当前,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氢能产业火热发展,带动了制氢环节的快速成长,设备企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按照制氢的清洁程度,可将得到的氢气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理论上绿氢才是未来真正的清洁能源,在制氢环节,电价和电解设备是导致当前绿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二者的成本占比分别达到50%和40%,电解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的关键装备,在制氢系统总成本中的占比近50%。

8月28日,隆基股份与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10万千瓦电解水制氢设备采购合同,引发业内关注。电解水制氢是重要的制取绿氢的方法,在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通入直流电,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即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整个过程可实现零排放。  电解水制氢规模的提升,使电解槽市场迅速增长。据记者了解,包括氢能电堆企业在内的很多生产商考虑切入电解槽等设备线。“电解槽是电解水制氢的一个基本装备或技术装备。随着氢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制氢端的不足或成为卡脖子工程。而电解水本身是电堆的一个反向原理,所以电堆企业认为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涉及这块。”一位氢能龙头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上述人士也提到,“电堆企业如果要切入电解槽领域,首先必须解决膜电极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电解槽的成本与性能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纷纷涉及电解槽生产线,行业竞争也将对这个领域格局产生影响。

中国氢能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氢气产量同比去年增加了 25%,其中利用新能源制氢的比例同比提高了30%。彭博新能源财经在最新的氢能市场展望中预测,由于我国上半年氢气产量的惊人增长,电解槽市场今年将翻一番,到2022年将翻四倍,达到180万千瓦以上,并且预计中国将占全球电解槽装机容量的60%-63%。

市场需求扩大

“目前,电解槽市场非常火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一家电解槽供应商对记者表示。该供应商认为,氢能产业利好政策频出,让产业链中重要的制氢端成为投资热点,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是让绿氢成为减碳脱碳的重要途径。

718所上半年在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颇高,客户包括壳牌、国家能源、协鑫、宝武清能等,目前手上订单饱满,如6月中旬,其就已获得张家口等10家气象局的电解制氢设备意向订单,项目总预算金额为844.2万元。基于电解水制氢设备良好的市场前景,718所已扩容新建2大厂房,新厂房碱水电解设备年产能350台/套,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年产能120台/套。 

考克利尔竞立1000Nm³/h水电解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宝丰能源“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今年4月开建,考克利尔竞立确定为其提供22台1000Nm³/h电解制氢设备;近日其又为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提供5台功能定制化设备,目前已有1台1000Nm³/h电解制氢设备完成验收,8月会再交付2台。公司市场订单也是非常可观。 

山东赛克赛斯上半年电解水制氢设备的销售额已达到4000万元,小型PEM电解水制氢装置销量达1500台;大型设备订单持续不断,包括出口伊朗。“今年到现在一直没闲着,订单非常火爆,PEM电解水制氢设备有一个月的时间甚至供不应求。”该公司工程部总监侯力军说。 

其他企业,光伏巨头之一阳光电源在今年3月发布了发布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PEM制氢电解槽。该PEM制氢电解槽核心部件均为国产。为了配合市场需求,阳光电源已开始规划建设全自动化电解槽组装生产线。

“2020年,绿氢成为多国首选的未来绿色燃料,多国宣布重金投资氢能产业,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超过7000万千瓦的绿氢项目正在开发之中。水电解制氢技术作为制取氢气的重要方法,尤其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是目前规模化制取绿氢的唯一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位制氢设备技术专家对记者表示。与订单“火爆”相应,对电解水制氢设备领域展开布局的企业也在持续增多(如下图)。今年以来,基本每个月都有背景强大或资金雄厚的企业高调入局。

“事实上,除了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交通领域,氢气应用端还包括将氢气作为化工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中、或作为还原剂进行氢能冶金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大型能源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氢气,大举布局制氢产业线,主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替代煤化工制氢、天然气裂解制氢等传统制氢方式,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海鹏指出。与此同时,氢能产业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产业发展势头火热,甚至出现企业“沾氢即火”现象。李海鹏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越来越低,制氢经济性亦初步显现。多重因素影响下,制氢端获得更多重视,氢气需求飙升,电解槽这样的制氢设备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成本不断下降

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有效供氢主体,吸引多家企业大举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线。“我国发展绿氢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随着碳排放成本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其发电成本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同时,我国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发展绿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上述专家表示。在绿氢发展呼声高涨背景下,电解水制氢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与之相应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也整体向好。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宣布投建电解水制氢项目的就有晶科能源、亿利集团、天合光能、协鑫集团等。每一家企业“卡位”,都意味释放出数台甚至数十台的市场订单。整体市场需求不容小觑。 此外,双碳目标下,煤化工、石油精炼等企业急需进行战略转型,需要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引进电解水制氢与原有的产业链进行有效融合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宝丰能源“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即是一个有力说明。该项目负责人王箕嵘表示,该项目引进了单套产能1000Nm³/h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全部投产后,项目将每年可减少煤炭资源消耗2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4.5万吨。未来,宝丰能源将继续扩大光伏发电及电解水制氢规模。 今年5月,河钢集团在张家口启动河钢宣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项目二期工程充分利用能源优势,引进电解水设备,真正实现还原过程零碳排放。 “这样的企业还会越来越多。双碳目标下国内煤化工、石油精炼等企业陆续进行战略转型,极大地拉动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出货规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光伏巨头隆基也宣布进军氢能产业,大力发展光伏制氢。
万联证券指出,由于电费占整个水电解制氢生产费用的80%左右,因此水电解制氢成本的关键在于耗能问题。对此,上述专家表示,水电解制取氢气的成本包括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过程中的电费,前期投入成本主要是水电解制氢设备的制造成本,随着电解槽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能耗和设备价格也将不断下降,可直接改善水电解制氢的成本。“电解槽设备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将在2030年前下降60%-80%,其制氢系统的耗电量和运维成本也将随之降低。”上述专家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5-10年内,电解水制氢成本将降至20元/千克以内,具备经济性。按照目前碳配额试行市场40元/吨的交易价格计算,煤制氢需要增加0.1元/立方米的氢气碳配额成本。因此,当碳配额交易价格达到200元/吨时,绿氢成本将和灰氢持平。

储运仍是难题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国内缺乏低成本的高密度储运技术,进而限制了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上述专家坦言,氢的储存和运输高度依赖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难点。国内以高压气态储氢为主,相较于低温液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在长距离运输上十分不具有优势,因此大力发展液氢技术和输氢管道等装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2019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约0.315-0.565元/千瓦时,且在未来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预计到2025年度电成本在0.245-0.512元/每千瓦时。基于此,上述专家补充称,就地制氢也是解决长距离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用氢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利用海上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制氢技术路径,同时也可避免氢气长距离运输。“市场热的现状下,冷思考必不可少。”李海鹏提醒称,对制氢端而言,电解槽作为化工类设备,工况复杂,涉及到电化学、机械、化工等专业领域,因此不能仅仅依赖需求增长,而应继续深耕技术,才能实现电解槽设备的大规模技术进步。 https://t.cn/RTv4Kyo

中国“最强地级市”,上半年GDP破万亿,能打破壁垒成一线城市吗
#中国上半年经济GDP成绩出炉##中国“最强地级市”,上半年GDP破万亿#
随着今年年初泉州、福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等城市相继宣布GDP破万亿元,我国的“万亿俱乐部”城市也由17个扩容至了23个。截止到目前,各地上半年GDP数据也陆续公布,那么,今年上半年这23个GDP万亿城市表现又如何呢?
#上半年这23个GDP万亿城市#
今年上半年,这23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的GDP增速都高于或等于全国12.7%的增速。23个城市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的38%。这也说明了大城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在这23个城市中,武汉增长28.6%,位居第一,而佛山和苏州分别增长了17.3%和14%,分列二三位。
此外,上海、苏州GDP总量首次站上2万亿元、1万亿元新台阶。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成绩确实亮眼。在2021年上半年主要城市GDP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分布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

其中由于重庆是一个直辖市,其所辖地域和人口也更应该被视为一个省而不是一个城市。而苏州的经济总量甚至可以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比肩了。同时,由于深圳和广州均位列副省级城市,上海和北京更是直辖市,而苏州作为其中唯一的地级市,理所当然成为了我国“最强地级市”。
在“地级市”层面上,苏州没有任何对手,破万亿的GDP更是秒杀了除广州外所有省会。苏州能有多强?或许很多人真的没办法想象。

人均GDP
#上半年人均GDP达到了8万以上#
首先,从人均GDP方面来看,苏州人口为1075万,人均GDP达到187634元(折合为29035美元),在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上,位列第4。仅次于一线城市中的深圳,排名在另三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之前。从今年上半年人均GDP方面来看,也达到了8万元以上,位列全国第5位,依旧属于第一梯队。

工业

拿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的工业来说。上半年,苏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9700亿元,增长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9亿元,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0亿元,增长26%。
#上半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就突破1.97万亿元##全球第一工业城市#
仅上半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就突破1.97万亿元,这一产值也预计实现规模全球第一。毕竟,与去年上半年相比,苏州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000多亿元。而在去年,苏州就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工业城市”,能继续保持也并不奇怪。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更是这座小城的“造血大动脉”。据数据显示,苏州现有工业大类35个,涉及工业中类167个,工业小类489个,工业企业16万家。也是我国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仅苏州工业园区内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6000多家,以及“国字号”科研院所15家。依托这些“造血细胞”,2020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产业总产值3.48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8718亿元,直接秒杀许多省会城市,并跻身中国前三。
金融
再以金融领域来说。根据2020年中国金融中心城市指数排名,苏州仅与西安并列第12位,从具体指标来看,苏州的揽金能力较强。2020年,苏州的金融存款为37583.9亿元,在全省仅次于南京的40056.45亿元,也是我国金融存款十大城市中唯一的一个普通地级城市。当然,与GDP第6的表现相比金融领域还是略显短板的。金融也或是苏州再上一层楼的一个突破口。这也说明,苏州潜力依旧非常大。

此外,苏州还与杭州一起被称为“上有天堂”般的魅力城市。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还是我国繁荣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到了现代苏州又成为了我国工业第一城,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强市、全国最强地级市。
当然,苏州虽然很强大,但作为地级市还是有不少短板的。比如迟迟不能批下来的机场,以及较小的人口规模。据悉,苏州目前人口为1075万人,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人口规模为2154万,上海为2428万,深圳为1344万,广州为1520万。人口规模刚跨过千万门槛的苏州优势确实不太明显。

此外,同样也是工业大城市的深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杭州,也正在迅速崛起,努力挤入一线城市行列。然而,苏州在国际大都市的功能上显然还不够完善,还处于小而精、优而美阶段,大都市化程度不高,这也是苏州急需改变的一点。当然,这或许也跟其城市级别有关。毕竟地级市与省会、副省级市、直辖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苏州如想成为一线城市就只能想办法打破这一壁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金巧巧自称气质适合演公主,演农村人就费劲了,巩俐实力“打脸”
  • NBA圣诞大战焦点还是詹姆斯;天津女排0-3江苏;郑智或无缘亚洲杯首战
  • 收容教育制度为何有望废止?
  • 真萌神!库里躲球哥身后偷听隆多布置战术 湖人球迷集体笑喷
  • 李连杰晒女儿合照 网友:不知是否准备让孩子“出道”?
  • 33辆奔驰网上拍卖 起拍价最低仅10.2万
  • 陕西一景区收到全国首张“拒收现金”罚单
  • 苹果AppStore宕机 网友反应打不开
  • 大连男子被刺身亡是怎么回事?男子被刺身亡嫌犯在逃
  • 《歌手》2019首发阵容公布!
  • 大妈吵架被气死,被告赔了7万......
  • 医生为孕妇涂麝香膏致流产
  • 龙凤胎举办婚礼....
  •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起火爆炸
  • “保鲜膜男孩”18岁了称想学门手艺养自己 网友:愿你一世安好
  • 上海地铁乘客身亡是什么回事!没有安全意识的人总是面临更多风险!
  • 曾志伟日本出车祸!曾宝仪回应
  • 人均130万年终奖:每个员工都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 高校考试“神仙”考题:论证《西游记》是自己所写
  • 程序员寄雪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