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寻迹#【天降“昆明湖”!从排走变留住,#北京如何留住了水资源#?】7月以来,京城急雨频至,人们常常听着雨声入睡,又听着雨声醒来。眼下已进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三季少雨,一夏水”的降雨特点,使得北京汛期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全年降水量的丰枯。
曾几何时,北京人对于雨水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快来快走”,但随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人们对雨水的态度逐渐从“排出去”转变为“想留住”,从对立转变为和解,进而加以利用,化雨成“金”。

雨水,曾被视同于污水
北京在华北平原上属于“缺水区”,气候比较干旱,一年中的降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汛期。过去,住在北京城里的人,一直在受雨水的气,北京人对雨水的情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场雨下来,城里常常就遭了殃,积水成患,污水泛滥,原有下水道非塌即堵,形同虚设。那时候,海淀镇有一个“蝎子湖”,平时存臭水,热天生蚊蝇,下雨后水涨起来便堵住居民的家门口,出门得蹚水;宣武门外一带,大雨后路上积水成患,十几天不退……因此,在老百姓心中,雨水和污水无异。
北京日报1954年8月17日2版刊登的《和污水雨水的斗争》一文中提到,清朝光绪十六年,大臣周天霖给光绪皇帝上过一个奏折,详细地陈述了北京的水患:“……自上月二十八日大雨淋漓,前三门外水无归宿,家家存水,墙倒屋坍……每当暑雨蒸潮,黄潦(脏水)满街,浊污流溢,民间疠疫(传染病)大作。”
过去,雨水和污水为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前人留给北京的28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只有20公里勉强能排水,其余不是塌就是堵。遇见大雨,天桥四周一片汪洋,住在这里的居民出门得坐在门板上划着走,更别提普通人家聚居的地方,雨水一冲,粪场里的排泄物就向房子里倒灌,大尾巴蛆在炕上、墙上爬来爬去。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北京便将消灭明沟和死水坑作为重点卫生工程,同时向排除污水与雨水宣战。
1953年4月24日,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工程局副局长陈明绍在北京日报2版发表署名文章《为排除北京市的雨水和污水而斗争》,倡议全市人民为排除雨水和污水行动起来。当年,本市启动下水道和河湖的修建工程,其中占比最大的工程就是新建下水道108.76公里,相当于当时内城5个城圈的长度。
四海下水道是这一年下水道工程中最大的一项。东直门和朝阳门之间,沿着城墙根的绿草地上搭起了工棚,墙上打开一个十六公尺宽的缺口,给四海(积水潭、什刹前海、什刹后海、西小海)下水道干线开放了大门。过去,四海一带的雨水没地方去,就顺着地势连泥带水流进了四海,常年淤积的污泥使四海越来越浅。四海疏浚后,这一带的雨水暂时被引到御河,可是御河容量太小,每遇大雨,什刹海、积水潭周围便成了水乡;附近居民的院里,水淹没了膝盖;经过北京饭店门前的汽车常常被水弄得灭火抛锚。直到四海下水道建好后,雨水才得以沿着这条下水道经过宽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胡同,穿过城墙流入东护城河。(1953年4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四海下水道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北京除了疏通原有280多公里的下水道之外,还新建了200多公里的下水道。耗时费力的下水道工程,在当时被视为解决雨水、污水排泄的最佳途径。

从“排出去”,到“想留住”
北京城的排水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截止到1981年,北京市区下水道总长度为1400多公里,增长了5倍多,明显改善了市区排水状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开始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北京缺水。
“三季少雨,一夏水”是北京降水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春季雨水平均在60毫米左右,约为全年总降水量的10%;一入夏季,雨水突然增多,平均达450毫米,约占总降水量的74%。降水过分集中的弊端就是,春季各种春播作物可以开始播种的时候,常常因为雨水少而延迟播种期,或是需要抗旱播种。这对于农业生产很不利。(1961年5月19日《北京日报》3版,《天上来的水》)
上世纪70年代,北京连遇旱年,缺水这个现实阻碍了民生和城市的发展。捉襟见肘的雨水一股脑儿倾倒在汛期那几个月,结果是城里淹了,乡下涝了,山里冲了,河滩漫了,还得为此劳民耗资开挖排水河道。
当时,郊区农业复种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需水量增多,再加上春旱严重、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源不足与农业增产的矛盾尤为突出。
通县在历年小麦生产中,都遇到一个难题:春天,小麦需要及时春灌,而这时候几乎年年干旱,再加上全县复种面积增加,水源更显不足;秋天,用水量小,雨水却比较勤,容易受涝。
1972年,为解决春旱秋涝这个气候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境,通县决定利用汛期拦蓄雨水,灌溉水利。在全县水利工作汇报会上,通县县委总结推广了台湖公社利用坑塘蓄积雨水,并趁汛期水源充足时闸沟截流蓄水等“春旱冬抗”的经验。当年汛期,通县十座拦河闸,除北关闸和师姑庄闸外,均关闸蓄水,以便冬春灌白地、浇小麦。“春旱冬抗”成为当时郊区农业对抗春旱的一项有效措施,并推广开来。(1972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1版,《拦蓄利用地上水 为夺取明年丰收做准备》)
郊区从雨水的利用中尝到了甜头。而那时候,北京每年汛期出境水量大约10亿立方米,着实大有可为——利用了雨水,不仅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的紧张,也增加了城市的供水保证。郊区利用雨水灌溉农田,城区利用雨水补充生活用水,甚至涵养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从此,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雨水的态度便从“怎么排出去”转变为“怎么留得住”,汛期雨水收集和利用成为破解用水难的出路之一。

关闸蓄水,尝试雨洪初利用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怎么才能留得住雨水?如何在汛期尽可能多地收集利用雨水?这是水利部门日夜算计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110公里长的京密引水渠和几条护城河以及通惠河,既有供水任务,又有排洪功能,汛期还担负着从密云水库给京城供水的重任。北京市水利局管理河道多年的邹玉芬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河、渠上的节制闸闸上,利用雨水给城市供水?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如果暴雨引发山洪,高水位运行的京密引水渠或其他河道憋崩了怎么办?
然而,将汛期的降水留住、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是北京市研究多年的课题,邹玉芬和同事们决定搏一把。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递交上去,不曾想,方案很快就批复了。全市上下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的决心可见一斑。
最后成效如何呢?一组数据喜人:1988年汛期,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关闸48天,拦蓄河道中积流向北京城供水,当年水库少放水0.93亿立方米。此后7年中,根据汛期的不同情况,北京共节约库水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米见方的“水龙”绕地球10圈。
与此同时,藏水于京城地下也是一个大胆的实践。1994年汛期,本市利用暴雨和洪水,在河道中适时放闸拦蓄,回灌地下水5亿立方米,使本市地下水位比前一年同期普遍回升0.98米。(1995年3月6日《北京日报》6版,《京城女水官》)

城里的雨水,也派上了大用场
关闸蓄水成效固然显著,但雨可不只是下在郊区、水库,城里在雨水收集上也亟待大做文章。
此前,城市里的水文章主要做在节水上面,1990年北京还因此被评为全国节水先进城市。但光节流是不够的,还得开源。本市确立了“三盆水”管水新思路,即把天上水、地上水、地下水这“三盆水”联合调度,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1980年至1990年,全市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38厘米。经过优化调度,1991年至1998年,这一数字减少到18厘米,相当于每年少开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左右。1998年前8个月,本市对雨水的控制利用率达80.1%。(1998年9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天上降雨地面拦地下用水精打算》)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形势下,供水紧张局面再度显现。当时,城区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不透水地面随之增加,而此前建设的雨水管道控制面积有限,因此降雨后雨水横流,不能顺利入渗地下。在丰水年份,北京约有7亿立方米雨洪出境,白白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把“雨水收集利用”列作应对21世纪初期供水紧张局面的26条措施之一。
2000年,城区汛期降雨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中德合作投资6355万元的“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正式启动,被寄予厚望。根据北京城的特点,中德专家打造了4个示范区,控制面积达36公顷。在示范区建成雨水收集与传输、雨洪处理与利用、雨洪回补地下水及雨洪控制系统,同时将雨洪滞蓄系统和景观工程结合,将其用作卫生间冲洗、路面喷洒、绿地灌溉、洗车等市政杂用。按照设想,该工程推广实施后,城区将有30%的雨洪得以有效利用。(2000年1月3日《北京日报》5版,《留住雨水润京城》)
2003年汛期的一场急雨使北京不少街道积了水、小区“城门失守”,而西城区双紫园小区内却是另一番光景。北京日报记者探访发现,双紫园小区内没有积水漫流,也没有车子一过污水四溅的情形出现。雨过天晴之后,小区的雨水池里还增加了近百立方米用于喷灌、洗车的回收水。
双紫园小区正是城区雨洪项目的获益者。小区引进了德国先进的雨洪利用技术与设备,经过处理后的雨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可用于洗车和灌溉等。2003年前7个月,小区共回收500余立方米雨水,加上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小区浇灌、洗车,甚至音乐喷泉已经完全不用自来水了。
这一场雨,包括双紫园小区在内的6个雨水利用示范小区通过了检验。雨水利用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可观:小区雨水不外排,减轻了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通过雨水回灌还可以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良性循环。(2003年8月16日《北京日报》7版,《天上雨再大 地面不积水》)

防汛变迎汛,蓄出“昆明湖”
2005年临近汛期时,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调研、督察本市防汛工作时强调,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汛期中一定要把水文章做足,既要防汛又要迎汛,为北京积聚好水。(2005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既要防汛又要迎汛把水文章做足》)
这一年,北京首次变防汛为迎汛。实现这个转变,有赖于集雨工程的推广。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在城区建成22个集雨工程,年利用雨水资源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6月6日《北京日报》9版,《北京,把雨水留住》)
防汛变迎汛的第二年雨季,北京集雨工程更上一层楼:宣武区万寿公园在地下挖的5个雨水收集回灌井、海淀区26个单位和居民楼收集楼顶雨水的“集雨樽”等分布在社区、机关、学校、公园里的100处集雨工程,共留住雨水2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雨水利用由此进入了北京市下一年的“折子工程”,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全面推广。到2009年主汛期尾声,从天而降的“昆明湖”增至21个。(2009年8月13日《北京日报》5版,《21个“昆明湖”从天而降驻留京城》)
政府推广集雨工程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行动。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制定集雨奖罚政策、多建集雨示范工程、建设地下蓄水系统、推广雨水渗透设施;密云水库间伐上游“小老树”,送雨入密云水库;京城公园各出妙招,如植物园打造人工湖“喂”百万平方米绿地、陶然亭公园实现全园中水绿化灌溉……细算下来,一年节水能有几百万吨。
2016年,北京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多年来悉心打造的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如今,日趋成熟的雨水收集利用理念和设施,正在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历史那些事[超话]#明朝末年,一孕妇怀孕9月,高烧不退,舌苔乌黑。缪希雍提笔开药:井底淤泥抹肚!丈夫大骂:开什么玩笑?孕妇却说:神医!神医啊!

缪希雍自幼身体虚弱,8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又患上疟疾,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法治愈。

母亲甚至请来了神婆为他做法,仍然没有一点效果。

这一天,病怏怏的缪希雍忽然想起家里有一本《黄帝内经》,又想起自己的病,于是把书翻出来钻研。

在书里,缪希雍看到了”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这句话,他觉得恰恰就是自己的病症,于是,按着上面的药方给自己抓了药。

本来家中就一个独子,又没有父亲,母亲赶紧阻止他:你自己抓药,那怎么行?我们可以再请医生啊!

年少的缪希雍却一意孤行:你看这么多医生给我都开过药了,都没效果。我现在谁也不信,只信自己!

母亲看说不服儿子,只能由他了。想不到,10天后,缪希雍竟然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从那以后,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很多医书,多年后,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民间医生。

这天,缪希雍的好友于中甫,找人请他去一趟。

原来,于中甫的弟弟于润甫的老婆,已经怀孕9个月。突然患了外感风寒。出现了高烧不退,发热不断,舌苔发黑的症状,还起了芒刺。

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用,因为是即将临盆的孕妇,很多医生都不敢轻易接诊开药。

无奈之下,于中甫只好把缪希雍请到家中。

缪希雍发现孕妇已经病得不轻,如果不及时救治,还会危及肚子里的胎儿。

他马上对于润甫说:赶紧去找一口水井,挖一桶井底的淤泥。把它反复涂抹在孕妇的肚子上。

于润甫一听,心里暗暗骂道:开什么玩笑?这是啥方子啊?这医生不是傻的吧?

但缪希雍一脸神情凝重,不像是说笑,碍着哥哥的面子,于润甫只好照做。

接着,缪希雍又提笔写下一道药 方,众人一看吓了一跳。

药 方里主要的药材是生石膏,用量竟然达到15两5钱。要知道,当时,一般的方子生石膏也就是3两。

马上有人说:石膏的量太大,恐怕会伤着腹中的胎儿。缪希雍却一脸淡然:无妨!

抹完淤泥,又喝下药 方,一会功夫,孕妇的热就退了。6天后,产下了一名健康的孩子,于家上下欢声一片。

缪希雍开的方子,就是张 仲 景《伤寒论》里的竹叶石膏汤,专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症”。

这个方子,不仅清热,还能补阴,是一个补益正气与攻逐病邪同时施用的疗法。

这个药 方的主要成分是生石膏,缪希雍在原药 方的基础上,加大了生石膏的用量。

从那开始,生石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一次,缪希雍用男孩子的尿救了于中甫一命,也因用药奇特而出了名。

这天,于中甫派人来找缪希雍,来人说于中甫已经病重,让他过去做临终告别。

缪希雍一听,心里好奇:到底是什么病?让我看看再说也不迟。

等缪希雍一见于中甫,发现他根本没有病重:就是个小病,不难治。

本来已经病得虚弱无力的于中甫一听,马上从床上坐起来,高兴地说:我有救了?

原来,于中甫父亲刚去世,安顿好丧事后,于中甫就全身疼痛,特别是胸口和后背,而且眼睛尤其严重,还咳嗽难止,日夜不停的咳。

在缪希雍之前,已经请过好几位医生,吃过不少方子,不仅找不到病因,也没有一点效果。

在无奈之后,于中甫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这才想起和好友道别。

一听缪希雍说自己的病有救,于中甫赶紧让他开药方。

缪希雍只问:这个方子很简单,你家附近有男童吗?

家人忙说:邻居就有一个三岁男童。

缪希雍高兴地说:把男童叫来,只需要他的尿即可。

众人一听,都奇怪了,还是头一次听说孩子的尿能当药。

于中甫听了也连连摆手,不敢相信。

缪希雍却说:你们不相信?我几时有开错过药 方,人命关天的事我能开玩笑吗?

大家一听,只能叫来男童。让他撒尿,用一个大碗接着。缪希雍还说,这个药要趁热喝,凉了就没药效了。

于中甫一听,就拿着碗守在男童身边,天天喝。

说来也奇怪,自从喝了童子尿,于中甫的大便就变成了黑色,而且每天排便。

七天后,缪希雍问他,身体感觉怎么样?

于中甫这才反应过来,现在眼睛、胸和背都不疼了。

缪希雍说,这几天,你身上的淤血已经都排干净了。

缪希雍说:“可不要小看这孩子的尿,在中医里这个叫‘童便’。这味药性味咸寒,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尤其擅长活血化瘀,祛瘀生新,能把淤血化开。”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想不到‘童便’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令人对中医啧啧称赞。

接着,缪希雍又开了一个治咳嗽的方子,嘱咐于中甫要喝上一段时间,一个月后,咳嗽的病根也终于拔除了。

缪希雍在行医之余,还写下不少药方,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对现代中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与李时珍并列于明史。

#创作力计划#

明朝末年,一孕妇怀孕9月,高烧不退,舌苔乌黑。缪希雍提笔开药:井底淤泥抹肚!丈夫大骂:开什么玩笑?孕妇却说:神医!神医啊!

缪希雍自幼身体虚弱,8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又患上疟疾,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法治愈。

母亲甚至请来了神婆为他做法,仍然没有一点效果。

这一天,病怏怏的缪希雍忽然想起家里有一本《黄帝内经》,又想起自己的病,于是把书翻出来钻研。

在书里,缪希雍看到了”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这句话,他觉得恰恰就是自己的病症,于是,按着上面的药方给自己抓了药。

本来家中就一个独子,又没有父亲,母亲赶紧阻止他:你自己抓药,那怎么行?我们可以再请医生啊!

年少的缪希雍却一意孤行:你看这么多医生给我都开过药了,都没效果。我现在谁也不信,只信自己!

母亲看说不服儿子,只能由他了。想不到,10天后,缪希雍竟然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从那以后,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很多医书,多年后,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民间医生。

这天,缪希雍的好友于中甫,找人请他去一趟。

原来,于中甫的弟弟于润甫的老婆,已经怀孕9个月。突然患了外感风寒。出现了高烧不退,发热不断,舌苔发黑的症状,还起了芒刺。

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用,因为是即将临盆的孕妇,很多医生都不敢轻易接诊开药。

无奈之下,于中甫只好把缪希雍请到家中。

缪希雍发现孕妇已经病得不轻,如果不及时救治,还会危及肚子里的胎儿。

他马上对于润甫说:赶紧去找一口水井,挖一桶井底的淤泥。把它反复涂抹在孕妇的肚子上。

于润甫一听,心里暗暗骂道:开什么玩笑?这是啥方子啊?这医生不是傻的吧?

但缪希雍一脸神情凝重,不像是说笑,碍着哥哥的面子,于润甫只好照做。

接着,缪希雍又提笔写下一道药 方,众人一看吓了一跳。

药 方里主要的药材是生石膏,用量竟然达到15两5钱。要知道,当时,一般的方子生石膏也就是3两。

马上有人说:石膏的量太大,恐怕会伤着腹中的胎儿。缪希雍却一脸淡然:无妨!

抹完淤泥,又喝下药 方,一会功夫,孕妇的热就退了。6天后,产下了一名健康的孩子,于家上下欢声一片。

缪希雍开的方子,就是张 仲 景《伤寒论》里的竹叶石膏汤,专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症”。

这个方子,不仅清热,还能补阴,是一个补益正气与攻逐病邪同时施用的疗法。

这个药 方的主要成分是生石膏,缪希雍在原药 方的基础上,加大了生石膏的用量。

从那开始,生石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一次,缪希雍用男孩子的尿救了于中甫一命,也因用药奇特而出了名。

这天,于中甫派人来找缪希雍,来人说于中甫已经病重,让他过去做临终告别。

缪希雍一听,心里好奇:到底是什么病?让我看看再说也不迟。

等缪希雍一见于中甫,发现他根本没有病重:就是个小病,不难治。

本来已经病得虚弱无力的于中甫一听,马上从床上坐起来,高兴地说:我有救了?

原来,于中甫父亲刚去世,安顿好丧事后,于中甫就全身疼痛,特别是胸口和后背,而且眼睛尤其严重,还咳嗽难止,日夜不停的咳。

在缪希雍之前,已经请过好几位医生,吃过不少方子,不仅找不到病因,也没有一点效果。

在无奈之后,于中甫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这才想起和好友道别。

一听缪希雍说自己的病有救,于中甫赶紧让他开药方。

缪希雍只问:这个方子很简单,你家附近有男童吗?

家人忙说:邻居就有一个三岁男童。

缪希雍高兴地说:把男童叫来,只需要他的尿即可。

众人一听,都奇怪了,还是头一次听说孩子的尿能当药。

于中甫听了也连连摆手,不敢相信。

缪希雍却说:你们不相信?我几时有开错过药 方,人命关天的事我能开玩笑吗?

大家一听,只能叫来男童。让他撒尿,用一个大碗接着。缪希雍还说,这个药要趁热喝,凉了就没药效了。

于中甫一听,就拿着碗守在男童身边,天天喝。

说来也奇怪,自从喝了童子尿,于中甫的大便就变成了黑色,而且每天排便。

七天后,缪希雍问他,身体感觉怎么样?

于中甫这才反应过来,现在眼睛、胸和背都不疼了。

缪希雍说,这几天,你身上的淤血已经都排干净了。

缪希雍说:“可不要小看这孩子的尿,在中医里这个叫‘童便’。这味药性味咸寒,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尤其擅长活血化瘀,祛瘀生新,能把淤血化开。”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想不到‘童便’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令人对中医啧啧称赞。

接着,缪希雍又开了一个治咳嗽的方子,嘱咐于中甫要喝上一段时间,一个月后,咳嗽的病根也终于拔除了。

缪希雍在行医之余,还写下不少药方,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对现代中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与李时珍并列于明史。

#历史上的浪花##历史那些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个月收入相当于有的人一辈子的”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梦之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总部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该公司自称“大健康领域的良心品牌”
  • 总之就是要在他面前刷存在感,间接去告诉对方,“我离开你,越来越好了”。这时,他开始怀念起你的好来,去挽回也更容易些。
  • 状态 札幌一个月不败,近期3连胜札幌冈萨多近期状态出色,他们已经斩获3连胜,且赢球对象包括神户胜利船和东京FC这样的劲旅。川崎前锋VS札幌冈萨多主状态 川崎日联
  • 唐开荣指出,近年来,曲靖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省委、省政府曲靖现场办公会谋划确立的四个新发展
  • #新神榜沉戬[超话]#《关于我d的一个陪玩有点像香包这件事》⚠一些无端联想,不是香包梦女,仅为个人感受,不妥删[老师好]昨天d了一个陪玩,私//信他没回我,我就
  • #香樟时讯# [给力]#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贵州师范大学师生书法作品展】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校美术学院师
  • 一旁的小天(忧郁):哎呀,其实我打的也不好啊。knight(激动):一秀三的妖姬,一打五的塞拉斯忘了吗?
  • ⚠️「避雷/慎选PMPM」最近有在用一款水乳不是很好用,跟想买的小伙伴们说下,PMPM的。我是有两套水乳,当初买这套是单纯是为了摸摸脖子啥的,但正常抹脸的水用完
  • 这次是真的有点慌[允悲]表显续航跳0离换电站还有8公里导航显示目的地不可达路上还迷路了还好有惊无险蔚来的服务确实吹爆专员一路上打电话沟通怎么走省电大家如果在路上
  • 基层都很累,特别有疫情时经常为不精准的疾控流调和公安及政数局(CAT系统大数据)背锅,但是你起码给我个核查电话,通过网格居住登记信息,核酸系统都能查到我是不是在
  • ”10月12日,张女士在今日头条发举报材料 >>>引荐送回扣“她把我带过去认识他们,不然别人不敢接” 张女士介绍,2008年,姑姑在济南成立
  • 我游戏一个好友起哄我俩名字你说你是我弟 哈哈哈没关系当你姐姐照顾你也挺好滴诶 关系更近一步了 好像也明白 暑假有段时间为什么你突然上线也不预约我了 那段时间来
  • 呜呜呜,快点回复正常的生活吧,想我妈了[悲伤][悲伤][悲伤]打字打一半,发工资了[允悲]感觉东西掉落在裙子上,低头一看居然是条毛毛虫。每次看到毛毛虫,就会不由
  • “再如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中的烟粉虱,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虫,能够传播70多种病毒。”马方舟说,“此外,有些外来入侵物种还
  • 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❺核心成分:大红桔果皮油,椰子果汁,玉米提取物等植物来源净肤成分;柚果水、中华猕猴桃等水果精华水,
  • 不过可能因为期望太大,吃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过龙虾肉还是挺多的~我觉得最好吃是他家的烩饭!Deliveroo送的也还挺快的!
  • #华晨宇mayfly虫虫中转站[超话]#《长期蹲 问价私 可走》出以下:1⃣️四专 第二批 该有都有2⃣️红秀 有海报 筒装3⃣️yoho青春 4⃣️时尚先生
  • 做好了这些,意味着客户从加到我们私域,到哪怕私域这行黄了,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内容收到,覆盖所有的时间线、客户生命周期以及私域全触点。精华性,则取决于你团队的创作才
  • #邯郸头条# 一些企业不能把减员当做保生存的法宝,无节制减员降低员工幸福感[发怒]现在有些个别企业动不动放假,变相裁员,放假员工长期上不了班,只有自己想办法,
  • 小麦和小绢是灵魂上契合的人,是对方的影子,是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但是这些都没敌过现实,他们从接小绢下班一起回家,到在地铁上碰见打招呼都显得尴尬,他们各自去超市,好